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潮剧剧目

在近现代的发展史中,20 世纪的100 年,是潮剧发展最快、变化最大、衰落与繁荣交替的100 年。百年来,潮剧上演过数以千计的剧目。众多的剧目,内容芜杂,良莠并存;如果我们回过头来对百年的剧目加以审视,不难发现,有四个类型的剧目支撑着百年潮剧舞台的大厦,交织成百年潮剧的风貌。这四类剧目就是20 世纪初至30 年代的文明戏、时装戏,几经盛衰的传统剧目,20世纪50年代的新编历史剧以及现代剧。

第一节 钤上时代印记的文明戏、时装戏

潮剧是古老的剧种,但潮剧所处的地理环境使它比较早地接触到西方文明。汕头开辟为通商口岸之后,潮汕人向东南亚移民日多,潮汕成为有名的侨乡;广东又是民主革命的发祥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在广东各地有广泛的影响;五四运动前后,潮汕以及侨居东南亚一带的青年知识分子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以改造旧文化为宗旨,拿起笔来写潮剧,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潮剧舞台上出现了文明戏。

文明戏原指话剧。鸦片战争后,西风东渐,欧洲的戏剧也传到中国。北京、上海等地相继出现了话剧团体,上演欧洲话剧。时值辛亥革命前后,“文明”二字极为时髦,凡社会上出现的新事物,常常冠以“文明”“改良”字样。话剧既新,也冠上“文明”二字,称为“文明戏”。后来艺人把根据政治时事或现实生活编写的时装戏也称为文明戏。20 世纪初潮剧演出的文明戏,如《林则徐禁鸦片》《袁世凯》《黎元洪》《徐锡麟》等,都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是现实生活中政治时事的反映。例如反映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林则徐禁鸦片》一剧,写林则徐因办案有功,再赴广东查禁鸦片,查获英商鸦片两船,烧于虎门;英商回国报告,英首相命大将飞天龙率兵来犯。林则徐早已有备,飞天龙大败逃往浙江,浙江守将李顾素无防备,被飞天龙打败。道光帝听耆英之言,命林兆棠带旨将林则徐撤职充军,另派直隶总督琦善与英议和。琦善尽撤兵防,飞天龙忽回兵,琦善仓促应战,被擒投降。飞天龙放其回京。关天培奉旨出兵,被杀。飞天龙趁机攻长江,吴淞守将陈化成阵亡,英兵围南京。帝恐甚,登城求敌退兵,答应割香港、赔款、开五口通商,飞天龙回军广东,纵兵奸淫掳掠,被平英团困于三元里。清将江世杰奉命率御林军往救,敌方得脱。平英团群情愤激,共商革命。全剧的故事脉络简直就是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经过的演绎,带有很强的时事宣传性质。

文明戏中有一类是改编电影故事或西方话剧,如《孤儿救祖记》《人道》《渔光曲》《姐妹花》《空谷兰》《少奶奶的扇子》等。这类剧目或反映阶级压迫、揭露社会黑暗,或宣传男女平等、反对封建包办婚姻,带有鲜明的民主思想。例如根据同名电影改编的《渔光曲》,剧本写东海渔民徐福被渔霸何仁斋逼租惨死海上,徐妻也被迫到何家当奶妈抵债,奶养何仁斋之子子英,徐妻的一对孪生子女小猫、小狗则由祖母抚养;子英与小猫、小狗同在渔村长大。18年后,小猫、小狗继承父业,仍租何家渔船出海,子英则奉父命出国攻读渔业。后徐家姐弟二人偕双目失明的母亲流落到上海,子英则学成回国在上海开办渔业公司,这穷富两家在上海经历了各自不同的一段生活遭遇。最后子英公司破产,与徐家姐弟一同回到渔船以捕鱼为生。

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时期,爱国的知识分子和农村、学校广大业余剧团继承文明戏、时装戏反映现实生活的传统,纷纷创作上演了一批宣传抗日的潮剧。例如揭露日军南京大屠杀罪恶的《都城喋血记》,根据日军女间谍川岛芳子的罪恶史实编写的《川岛芳子伏法记》等,都是当时有影响力的宣传抗日救国的潮剧。

文明戏、时装戏的数量不多,但它为潮剧舞台带来一股时代的气息,而且在唱腔音乐和表演艺术以及舞台美术等各个方面进行了革新的尝试,为20 世纪50年代以后的历史剧和现代剧的创作演出积累了经验。

第二节 体现潮剧特色的传统剧目

传统剧目是潮剧剧目的主体,百年来几经盛衰仍屹立于舞台的也是传统剧目。众多知名艺人依赖传统剧目而出名,20世纪50年代潮剧也以传统剧目饮誉京华。30年代一曲“王金龙命中不幸……”至今还在潮汕城乡传唱,《桃花过渡》的小调超越时空凝聚了无数潮籍游子之心。传统剧目是潮剧艺术的载体,潮剧优美的唱腔和精彩的表演依附于传统剧目而代代相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少潮剧被拍摄成电影,如《荔镜记》《苏六娘》《刘明珠》《告亲夫》《火烧临江楼》《张春郎削发》《烟花女与状元郎》《闹开封》《王茂生进酒》等,是潮剧传统剧目的精品;被誉为“百花园中的三块宝石”的《辩本》《扫窗会》《闹钗》是传统潮剧的瑰宝。“李三遇鬼倾场噱,庞女逢夫彻骨哀”,《柴房会》《芦林会》使生活在北方的老戏剧家也“愿得此生潮汕老,好将良夜傍歌台”(张庚题潮剧诗),这是传统剧目的魅力。

潮剧传统剧目部分来自宋元南戏和明初传奇,如《琵琶记》《珍珠记》《荆钗记》《白兔记》《彩楼记》等,历史悠久。1958 年在揭阳出土的明代嘉靖年间抄本《琵琶记》,以潮州方言演唱。据专家考证,该抄本是别于“陆贻典本”和“巾箱本”的第三本,是最接近高则诚原著的戏班演出本,说明潮剧演出《琵琶记》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数百年来,这个元代的古老剧目在潮剧舞台上绵延不断,至今,舞台上还有《墓前别》《琵琶上路》《蔡伯喈认像》等单折的演出。《蔡伯喈认像》保留了古老的曲牌唱腔音乐,成为汕头戏曲学校的教材,是学生必修的剧目。

潮剧传统剧目有一类是根据本地人物故事编写的,如现在传世的明代剧本《荔镜记》《金花女》《苏六娘》。这类剧目富有地方生活特色,保留了明代潮汕的人情风俗,不但具有艺术价值,还具有地方人文研究价值。

《荔镜记》(又名《陈三五娘》)是迄今有剧本传世的最古老的剧目之一,已发现明代有两个刻本,一本是刻于明嘉靖丙寅年(1566年)的《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诗词北曲勾栏荔镜记》(这个刻本有两个印本,一本藏日本天理大学,一本藏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一本是刻于明万历辛巳年(1581年)的《新刻增补全像乡谈荔枝记》(该本藏奥地利维也纳国家图书馆)。这两个刻本的基本情节相同,写泉州人陈三送兄陈伯贤至广南赴任,路经潮州,欣逢元宵节,上街观灯,邂逅潮州黄九郎之女黄五娘,因遗扇还扇,互生爱慕。时潮州豪富林大垂涎五娘美色,买通媒婆李姐向黄家说媒,黄九郎贪于林大财势,不顾五娘反对允其婚事。陈三送兄嫂赴广南之后,重返潮州,在五娘绣楼下见到五娘。五娘见到属意的才子,惊喜间抛下荔枝手帕给陈三,陈三解其意,在其同乡磨镜师傅的帮助下,扮成磨镜匠到黄府磨镜,企望再见五娘,谁料失手打破黄府宝镜,乃趁机入府为佣。怎奈黄家家规森严,入府经年也难接近五娘。后在婢女益春帮助下,陈三偕五娘逃离黄府奔往泉州。林大闻讯,告状于官府,将陈三捉回,下狱,并发配崖州。陈三被押解至海丰,遇已升迁的兄嫂,后在其兄官威之下,陈三平反,与五娘完婚,同归故里。这个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自明代以来,绵延数百年,至20世纪50年代初,舞台上尚有《大难陈三》一折演出。

1953年,老戏剧家谢吟根据旧本并参考梨园戏演出本对其重新进行整理,剧名为《陈三五娘》,内容演至陈三偕五娘出走为止。1962 年,该剧下半部,即陈三偕五娘出走后的故事,在吴南生主持下,由何苦(即吴南生)、魏启光、谢吟、李志浦根据明本及有关传说进行整理,剧名为《荔镜记续集》。经过20世纪50—60年代两次重新整理创作,这个古老的剧目得以重放光彩。

《苏六娘》与《金花女》也是两个以本地人物故事编写的传统剧目,现有明代万历年间刊刻的《重补摘锦潮调金花女》(附刻《苏六娘》),藏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苏六娘》原是一出悲剧,写苏六娘与郭继春的自由婚姻遭到家庭反对,双双殉情。20世纪50年代由戏剧家张华云改编成喜剧,后拍摄成电影,在海内外影响很大。《金花女》自50 年代以来,共有三个整理本,一本叫《金花女》(广东潮剧院演出),一本叫《金花牧羊》(潮州市潮剧团演出),一本叫《南荆钗》(张华云整理本)。苏六娘与郭继春,金花女与刘永,与陈三、五娘的故事一样,在潮汕民间流传甚广,人们不仅将其编成剧本搬上戏台,还通过诗歌、歌册、歌谣等对他们追求自由婚姻的行为加以歌颂、加以美化,这是这几个传统剧目的一个共同点。

传统剧目中属于地方题材且流传比较广的还有《剪月容》和《龙井渡头》等。《剪月容》叙述明季慈溪进士冯元飙授揭阳县令,宦途纳妾黄月容。月容天姿丽质,聪颖多才,常参案牍、献良策,助冯解疑案,甚受冯宠。冯之发妻苏氏,因妒成恨,乘冯外出之机置毒于酒,害死月容并用剪毁容。冯归来闻讯痛绝,于离任途中泊舟双溪嘴,将苏氏沉江,借江水以濯妒情。这是一个真实的事件,在潮汕流传甚广。月容无辜受害,得到人民群众的同情,至今揭阳郊区黄岐山月容墓尚存。人民不忍月容无后,又编了一出《龙船案》(即《剪月容续集》),叙述月容被害时有一子在襁褓中,被义婢秋香抢走,取名“天赐”。后几经磨难,终于在冯元飙迁升兵部尚书,出巡江南七省时父子相认,喜得团圆。

《龙井渡头》叙述穷秀才林绍娶妻余美娘,余嫌林家贫,常借故吵闹。大比之年,林绍上京赴试,余趁机到龙渡头逼林离婚,林苦劝不听,只得写下离书。余得离书之后回娘家,由其母托媒再嫁,孰料再嫁之日,林绍得中归来,余又悔婚,欲与林重续旧好,为林拒绝,余母女只得狼狈退下。舞台以夸张的表演刻画余美娘母女见利忘义、厚颜无耻的嘴脸,是一出有地方特色的讽刺喜剧。

来自明初传奇的《彩楼记》《白兔记》《珍珠记》这类剧目,潮剧艺人在世代相承的演出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潮汕人的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加以补充或删节,使之成为具有潮剧特色的剧目。其中《彩楼记》就是一例。《彩楼记》是一出早期的宋元南戏,也叫《破窑记》,元代也有此故事的杂剧。1957年澄海县文化主管部门在当地纸影班中发现一本比较古老的潮剧《彩楼记》演出本。这个古本没有明代传奇原作的《评雪辨踪》一折,询古稀艺人,也都认为潮剧向来没有这一折。《评雪辨踪》一折是写相府千金小姐刘翠屏抛球择婿,把绣球抛给穷儒吕蒙正,其父嫌吕蒙正家贫,不愿将女儿嫁给他,但刘翠屏不从父命,于是被赶出相府,与吕蒙正住于破窑。某日,天下大雪,刘母惦念女儿挨饿受冻,命家童女仆送粮食到破窑给刘翠屏。吕蒙正归来,见家门口有男女足印,怀疑妻子不贞,夫妻闹了一场矛盾。这折戏表现了吕蒙正的迂腐多疑,有一定的戏剧效果。潮剧不演这折戏,想来不是艺人的遗漏,也许是前代艺人意识到这折戏有损吕蒙正的人物形象。试想,人家千金小姐与家庭决裂而愿意住破窑,吕蒙正还怀疑她不贞,这不仅是迂腐的问题,还有损他的品德,看来,潮剧不演这折戏,也不是没有道理。古本中这一折删去了,但在原著《祭灶》一折中却大加发挥,增加了人物和情节。明传奇《彩楼记》的《祭灶》一折剧情比较简单,写吕蒙正与刘翠屏在寒窑中贫困度日,到了十二月二十四日,家家户户在祭灶神,吕蒙正家贫,只好用一碗清水三炷香拜祭,表现了吕蒙正夫妇甘于淡泊,以明其志。潮剧古本则写十二月二十四日,别家在操办祭品祭灶,刘翠屏过意不去,乃取下她仅剩的一只耳环,叫吕蒙正上街换猪肉作祭品。吕蒙正换猪肉回来,正欲拜祭,忽然卖猪肉的屠夫闯进来,说那只耳环是假的,把吕蒙正痛骂一顿,猪肉被抢了回去,刘翠屏有口也难辩。这折戏富有生活情趣,在笑骂中鞭挞了世人的势利。还有其他类似的例子,这说明了潮剧的传统剧目原著是“全国的”,却有潮剧自己的特点。

在传统剧目中,有一些剧目从20 世纪20—30 年代到21 世纪的今天,仍不断在舞台演出,《柴房会》就是其中之一。《柴房会》叙述货郎李老三夜宿客店,住于柴房,半夜被莫二娘鬼魂弄醒。李老三遇鬼,惊慌不已;莫二娘见他老实善良,遂向他诉说冤情。莫二娘原是良家女,因父母早亡,无所依栖,被歹人拐骗沦落妓院。莫二娘身在妓院,一心却盼望从良。后遇扬州商人杨春,被杨的甜言蜜语所骗,遂订鸳盟,并与杨回扬州。谁料半途莫二娘生病,住宿客店,杨趁莫二娘病笃,竟卷其囊中积蓄而去。莫二娘悲愤至极,自缢于柴房中。李老三怜其遭遇,慨然招引莫二娘鬼魂同往扬州,找杨春报仇雪恨。这是一个古老的鬼魂复仇的故事。其故事来源始见于宋代洪迈著《夷坚志》卷十五《张客奇遇》,明代冯梦龙小说集《警世通言》中的《王娇鸾百年长恨》将其作为引子,清代钱泳的《履园丛话》中也载此故事。在潮州饶平,也流传《莫二娘打破鼓》的故事。传说莫二娘的故事发生在饶平旧县城三饶镇,当地尚有打破鼓旧屋。莫二娘这个古代被压迫欺凌的妇女形象,与敫桂英(《活捉王魁》)、李慧娘(《红梅阁》)、杜十娘(《活捉孙富》)一样,受到人民群众的同情,“生不能申冤,死了也要雪恨”,寄托了受害者与邪恶势力、忘恩负义者反抗斗争的意志。这部戏之所以具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也是与历代艺人在表演艺术上不断丰富、创新分不开的。30年代,这部戏以唱工出名,旦(莫二娘)、丑(李老三)有大段大段的唱腔,声情并茂,十分动人。60年代,这部戏被重新整理,除了保存唱腔外,在“李老三惊鬼”一段还增加了梯子功、椅子功的表演,成为一个唱做兼重、屡演不衰的保留剧目。

如果说20世纪50 年代以前的艺人对传统剧目的增删改造是自发、自觉的,那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传统剧目的整理则是在政府制定的方针政策指引之下,有领导、有组织地进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潮剧遵循“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对旧剧目加以清理,剔除其糟粕,保存其精华,摒弃那些诲淫诲盗、迷信恐怖、低级下流的剧目,使优秀的传统剧目重放光彩。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整理传统剧目的工作,已故的广东潮剧院院长、潮剧理论家林澜在《整理传统锦出戏的体会》一文中加以总结,文章说:“几年来,我们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推陈出新的方针,先后整理了100多个传统锦出戏,其中达到一定水平的有20多个。《扫窗会》《辩本》《闹钗》《芦林会》《刺梁骥》《闹开封》《活捉孙富》《赵宠写状》8个,在北京、上海各地演出及本省会演中,都被评为比较优秀的剧目。”“我们整修的锦出戏大致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把毒草变为香花,如《芦林会》,原剧大力宣传封建孝道,经过整理,变成一出控诉和揭露封建孝道的好戏;第二种是把菁芜兼存的剧目去芜存菁,如《闹钗》《刺梁骥》《赵宠写状》的整理,都属于这一类;第三种是对原来已有相当基础的剧目再充实和润色,如《扫窗会》《辩本》《闹开封》等,原来剧本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情节都比较完整,我们只做了文字的加工和小地方的修改。”(林澜:《论潮剧艺术》)。毋庸讳言,对传统剧目的整理也受到极“左”思潮的影响,在“阶级斗争天天讲”的年代,对传统剧目的整理也片面地强调阶级,给人物贴阶级标签。但潮剧在整理传统剧目时,大体上仍能比较客观地处理好一些关系,正如林澜在《论潮剧艺术》一文中所讲的:“我们在修整传统剧目过程中,紧紧掌握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依据阶级观点、阶级分析来改戏,这是发挥戏的人民性,加强戏的思想性的最主要依据。几年来,我们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对头,大多是站在人民的立场来看整个戏的思想倾向,根据作者的思想意识与戏里人物行动结合进行研究。我们在这方面做得好的算是《芦林会》《闹钗》等几个戏。在《芦林会》中,将庞三娘的敬老、爱夫、爱子作为劳动人民的美德突出发扬起来,把这些美德与封建的愚孝划清了界限。在《闹钗》中,我们通过阶级分析扫除了原剧芭蕉精袭胡家捣乱的迷障,显示出并批判了以胡琏为代表的男性中心的封建思想。”当然,极“左”思想对传统剧目整理工作的影响也是很明显的,林澜在《论潮剧艺术》中也举了一个例子:“我们曾整理过《蔡伯喈认像》,因为戏中有一个牛氏(蔡伯喈的后妻),对赵五娘姐姐前姐姐后地叫,加上蔡伯喈一手牵着牛氏,一手牵着五娘,要一同上殿去哭诉,有人便认为是宣扬多妻制,于是把牛氏改成一个婢,弄得三人的关系奇奇怪怪地收场。”这一时期对传统剧目的整理虽然受极“左”思想的影响,有时代的局限,但50—60 年代发掘整理了一大批传统剧目,成绩巨大,功不可没。

第三节 亦史亦戏的新编历史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潮剧舞台上出现了一类根据历史事实、历史人物编写创作的新编历史剧。潮剧历史上曾有一类以本地历史人物故事编写的剧目,如《刘龙图骑竹马》《林德镛》《林大钦》《翁万达斩十八翰林》《夏雨来》《李子长》等。这类剧目虽然冠上历史人物的名字,但其基本情节多属民间传说或作者虚构,未见于史实,如《翁万达斩十八翰林》中的翁万达是明代名将,但没有斩十八翰林的史实;《刘龙图骑竹马》中的刘龙图,实名刘昉,是宋代名臣,官至龙图阁大学士,但他骑竹马一夜之间往返于京城、潮州却是民间故事,并非史实,这类剧目一般称为历史故事剧。20世纪50—60年代以来出现的新编历史剧,如《辞郎洲》《马发守潮州》《吴忠恕》《文天祥》《袁崇焕》《丁日昌》等,都是以史实为基础,加以适当虚构的情节,既是“史”,又是“剧”,有别于一般历史故事剧。

潮剧创作上演新编历史剧,是在全国大气候下出现的。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辞郎洲》。该剧根据南宋末年潮州都统张达及其妻陈璧娘率众抗元的史实和传说,由林澜、魏启光、连裕斌三人合作执笔。剧本写南宋末年元兵南下,宋帝颠连海上,为挽救残局,召前潮州都统张达勤王。张达以朝廷腐败为由,愤不应命。其妻陈璧娘与畲族首领许大娘晓以大义,张达始出兵崖门。一夕,璧娘接张达告急文书,知义师被围,遂率海洲义兵出援。孰料帝舟已破,张达也被俘殉国。璧娘为救义师,奋身夜袭元营。汉奸张弘范为平各路义军,利用降官阵前劝降。璧娘悉其奸计,斩降官,袭元营,张弘范被袭愤极,倾巢出击,围困义兵于海洲。璧娘浴血奋战,奈因众寡悬殊,无法固守,乃以“折一枝而播万种”之计,掩护义军撤退,自己断后;海洲陷,璧娘立尸抱剑,壮烈牺牲。后人感其忠义,名海洲为“辞郎洲”。剧中人物张达、陈璧娘,以及畲族首领许大娘,均是史有记载的人物。《续资治通鉴》和乾隆年间重修的《潮州府志》《崖山志》《新会县志》,以及《韩江闻见录》等史书,均载有其人并有《平元曲》《辞郎吟》略记陈璧娘送郎勤王事。剧作据此与许大娘抗击元兵事汇集,衍生情节,布局成剧。该剧故事悲壮,唱腔优美,表演细腻。1959年该剧作为新中国成立10 周年献礼剧目,到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地演出,赞誉极高。《人民日报》发表中山大学戏曲专家王起教授的评论文章,文章称赞剧中陈璧娘的形象,“可以跟我国古典戏曲里一些光辉的爱国妇女形象如花木兰、穆桂英、梁红玉等并列而毫无愧色”。该剧自20 世纪50年代末出台以来屡演不衰,其中第二场“送郎”现已成为一折锦出戏。有关陈璧娘送郎的海洲,地理位置在哪里,是称为“辞郎洲”还是“侍郎洲”,在清代曾打过一场笔墨官司。直至90年代末,《汕头特区晚报》“潮汕文化专版”还曾展开讨论,不少专家学者撰文各抒己见。一个戏引起社会如此关注,这在潮剧历史上还属罕见。

20世纪80年代初,潮剧舞台上又出现了一个有影响力的新编历史剧——《袁崇焕》。袁崇焕是明末名将,史书载有其事。《袁崇焕》剧本是陈英飞、杨秀雁根据《广东通志·袁崇焕》《明史纪事本末》,以及文学作品《袁崇焕传》(金庸著)、《袁崇焕》(邓珂著),并参考吴有恒小说《罗浮山外史》等有关资料编写创作的。剧本写明朝崇祯初年,辽东一带常遭东胡骚扰,朝廷无力应对,崇祯皇帝遂起用屡建战功却为先帝罢黜的袁崇焕。袁激于民族大义,感于辽东军民的恳请,承命复出,督师蓟辽,重整边备。东胡慑于袁军威力,不敢正面来犯,绕道直逼燕京。袁率轻骑驰救京都,谁料崇祯帝听信谗言,中敌反间计,遽然临危夺帅,拘袁下狱;袁为拯救国难,不计身陷囹圄,咬指写下血书,劝召旧部回师勤王。燕京解围,崇祯帝明知袁崇焕蒙冤,非但不平反,反欲袁屈认有罪,以保皇帝威严。袁誓死不从,自甘以死殉节,遂遭冤杀。该剧格调高昂,剧情动人,在海内外演出深受好评。至90 年代初,新加坡业余潮剧社还在演出此剧。

由陈鸿辉、陈作宏编剧,揭阳潮剧团演出的《丁日昌》,是90 年代初一出有影响力的新编历史剧。剧本写晚清洋务运动开拓者之一的丁日昌在上海任苏松太道道员时创办江南机器制造局的一段史实。该剧于1990 年赴北京参加第二届中国戏剧节,获得好评。

文天祥是宋末爱国名臣名将,他在宋帝逃难广东沿海之后,起兵勤王,不幸在海丰五坡岭被元兵所擒,慷慨就义。潮剧在50 年代至90 年代,先后有《文天祥》(玉梨潮剧团演出)、《终南恨》(马庆忠、张宜亭、方思远、林升民、陈明、李灼编剧,潮阳元华潮剧团演出)、《终南魂》(沈湘渠编剧,广东潮剧院二团演出)等剧目反映文天祥在潮州的这段史实。此外,作为新编历史剧,还有50年代潮州潮剧团演出的、根据马发踞潮州抗元史实编写的《马发守潮州》,汕头正顺潮剧团创作演出的清代咸丰年间潮州农民吴忠恕反抗官兵迫害而聚众起义的《吴忠恕》等。90 年代以来,潮剧上演过《陈太爷选婿》、《岳银瓶》、《边关情仇》(即《翁万达主婚》)等,这类剧目主要情节属民间传说或虚构,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新编历史剧。

对于这种“新编历史剧”,戏剧界有另一种说法,叫“新编古代剧”。比如广东潮剧院编演的《东吴郡主》就属于新编古代剧。此剧取材于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生民饱受战乱之苦。东吴郡主孙尚香,志存高远,立志嫁一个扶危平乱、振兴汉室的天下英雄。吴侯孙权为了夺取被刘备占据的荆州,以孙尚香为诱饵设下联姻骗局。孙尚香深明大义,坚定地追随刘备,助刘备逃离东吴。十几年后,当刘备以报弟仇为由大举出兵欲扫灭东吴时,孙尚香为了江南百姓,秉大义闯营谏夫阻战。然而,刘备霸心难阻,吴蜀大战以刘备的惨败告终。孙尚香的理想追求破灭,带着绵绵长恨,悲烈投江。该剧编剧范莎侠,特邀导演谢平安、涂玲慧,作曲李廷波、陈源河,舞美设计赵曙明;张怡凰饰孙尚香,林初发饰刘备,郑健英饰国太,陈秦梦饰渔翁;2006年获“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2010 年参加第九届中国艺术节演出,获优秀剧目奖。

古代戏《韩愈治潮》编剧郭克贵,作曲郭明城,导演胡少彪,2013 年由潮州市潮剧团首演。唐代,刑部侍郎韩愈因直言犯上,被贬为潮州刺史。莅潮后,韩愈看到潮州不但贫困,而且民众愚昧。林阿香是个奴隶,自怨命运不好,甘愿一死另投胎;溪东姆强要儿子喝符水,因怕鳄神夺其生命……韩愈洞察到社会病根在“愚昧”二字,决意兴学教化,以乡贤赵德自捐俸禄为办学资金,并颁布:凡家中买奴者,须为学堂捐款;奴隶所做工钱,凑足卖身数目,可获人身自由。此令触动富绅利益,崔茂达等人到处煽风点火,散布谣言,诋毁韩愈声誉,闹得满城风雨。此时韩愈接到家书,幼女不幸病亡,心情万分悲痛。但他想到潮州人民的苦难,想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再次振作精神,与邪恶势力不懈斗争。在赵德和阿香等群众的支持下,韩愈文祭武攻,驱除鳄鱼。恶鳄恶人,皆受惩治。学堂终于开学,儒风传延百代。剧本获首届中国戏剧文化奖·大型剧本银奖,第十二届广东省艺术节编剧奖、剧目二等奖,第九届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古代戏《古城风雷》(原名《濠城风云》)主要根据民间历史传说和部分历史记载演绎而成。由陈文光编剧,广东潮剧院演出。该剧着力塑造许颖不唯本、不唯上、守然诺、敢担当,注重实际、敢为人先的好官形象。康熙年间,绿营都司许颖奉旨到粤东招收都(今汕头市濠江区)兴建濠城。面对朝廷的诏命和重用,许颖本想忠实执行,建功立业,但当他发现按照原来规划建设城池,将把当地百姓赖以生存的渔港、盐田圈占殆尽,严重伤害当地百姓的根本利益时,他犹豫了。顺应百姓的意愿,改变建城的方案则犯了大忌,违旨欺君必然招致杀身之祸。许颖在两难中做生死抉择。在官场风云变幻莫测、反面势力一再施压的政治环境下,许颖最终选择了舍身为民的不归之路,根据当地实际需要对所定城池形制做出大胆修改,建一小城应对上司,并将小城用于统制原有分散的各项军事设施,用建城池省下的钱建了一道二十里海堤抗击当地的海潮台风,把伤害当地民生的纯粹军事城池建成了一座保国利民的民心大城。历经重重磨难,终于得到朝廷的认可,受到百姓的称赞。

达濠古城面积只有1300多平方米,现就在达濠古镇的祠前路,已被列为汕头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今仍然保存完好,纪念许公的祠堂,遗址就在古城旁边。许颖以百姓之心为心,唯实不欺,敢于担当,为了百姓的安居乐业甘冒风险,不惜捐弃乌纱前程,甚至搭上身家性命。这样的好官,无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是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是社会和谐繁荣需要的,更是历史发展需要的。数百年来,达濠人对许颖敬若神明,无人呼其名,每有提及必尊称“许公”。剧作者在历史与传说的基础上,利用艺术的手法将原生态的颜色和光彩集中起来,重新化作光和火,把事件压缩精简,适当调整人物关系,出之实,源于历史;用之虚,高于历史。2014 年11 月,该剧参加第十二届广东省艺术节,一举获得优秀剧目一等奖、优秀编剧奖等7个单项奖,并先后获得第九届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第十届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第八届中国戏剧文化奖·大型剧本银奖、第二届广东戏剧文学奖·剧本奖三等奖等多个奖项。2016年10月,该剧被选送到北京参加南方戏曲会演,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向首都观众展示了潮剧这一古老剧种的精粹和艺术魅力,获得了广泛佳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潮剧演出的新编历史剧数量不多,但像《辞郎洲》这样的剧目影响却很大,这是这类剧目的特点。观众历史知识的获得不仅仅靠舞台,但舞台却可以丰富观众的历史知识。1960 年中央对全国剧目工作提出“三并举”的要求,即整理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现代剧三者并举,新编历史剧作为“三并举”中的一举,自有别类剧目所不能代替的价值。

第四节 反映现实生活的现代戏

潮剧编演现代戏,始于20世纪初的文明戏以及30—40年代的时装戏,到20世纪50—60年代,现代戏便出现了一个极盛的时期;60 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间,甚至由行政命令禁演古装戏,舞台上出现清一色的现代戏,这种情况在潮剧史上是没有前例的。现代戏之所以能盛极一时,有其社会原因和历史背景,首先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部门的提倡,从中央到地方层层组织现代戏会演,举办现代戏演出月、演出周。如1965 年中南区五省在广州举行现代戏观摩会演,中共中央中南局领导人亲自担任会演大会的领导人,到大会讲话,发出号召;广东省几乎每隔一两年便举行一次现代戏会演,各县、市为配合上一级的会演也频频举办大大小小的会演,接连不断的会演不但促进了现代戏的繁荣,也使现代戏在群众中产生广泛的影响。其次是政治宣传的需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各种法律制度需要建立,百废待兴,需要对群众进行政策宣传教育,现代戏作为一种文艺武器,能起到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的作用。例如50年代初开展土地改革,颁布婚姻法,在农村各地便上演《白毛女》《小二黑结婚》等现代戏,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有一个例子,1951年揭阳县开始土地改革,在揭阳新亨洪厝埔村曾发生一起地主杀害农村干部的血案,编剧将这一血案编写成《洪厝埔血案》一剧,在农村各地演出,组织农民观看,看后又组织讨论,引导农民查敌情、查觉悟、查斗志,收到很好的宣传教育效果。最后是党政领导人动笔写剧本。如曾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副秘书长的吴南生、汕头专署副专员余锡渠、汕头市委副书记陈谦、汕头市副市长张华云,以及潮汕一些县、市文化部门的领导,都先后创作或与人合作现代戏剧本;此外,汕头、潮州、揭阳等地均拥有一批业余创作者,遍布城乡的业余剧作者以文化馆为中心,经常从事现代戏创作。领导人、专业剧作者、业余剧作者三方面结合,形成了一支强大的现代戏创作队伍,这是50—60 年代现代戏繁荣的基础。此外,现代戏能够取得如此成绩,还源于艺术积累。从20 世纪初上演文明戏开始,百年来现代戏在潮剧舞台上长演不衰,经过不断的舞台艺术实践,对唱腔音乐、表演艺术等如何与传统的唱念做打结合,积累了宝贵的经验。1954年广东省举行首届戏曲会演,潮剧代表团演出的两个现代戏《海上渔歌》和《妇女代表》均获得好评。这两个短剧分别改编自同名歌剧和话剧,但唱腔音乐既有传统的唱腔特点,又有所创新,表演上也融进了传统的表演艺术而不显生硬,特别是著名艺人洪妙饰演的《妇女代表》中的张母,很有生活气息,又没有脱离潮剧的传统表演艺术。

50年代以来潮剧上演的现代戏数以百计,如果从剧本来源看,共有三类:一类是创作剧目;一类是从兄弟戏曲剧种移植过来的剧目,这类剧目数量最多,如50年代的《两兄弟》《光明大道》,60 年代的《夺印》《箭杆河边》,70年代的《沙家浜》《龙江颂》等;一类是从文艺作品,如小说、电影、话剧、歌剧等改编过来的剧目,如《江姐》《苦菜花》《许凤》《柯山红日》《南海长城》等。

《江姐》是60年代上演的一出影响很大的现代戏,由郑文风、谢吟、王菲根据当时流行的长篇小说《红岩》改编。剧本反映1949 年初重庆沙磁区委书记江雪琴带着重要任务赴川北根据地,但由于中共区委委员甫志高违反地下党的工作原则,在伪装的特务郑碧丹面前泄露了机密,因此,敌人按时赶到码头,企图逮捕江姐,幸得地下党的通报,江姐及时离开。甫志高麻痹轻敌,终于落入敌手。江姐离开重庆,到了川北某古城,在城门前发现她的丈夫——华蓥山纵队政委彭松涛被敌人杀害了。江姐强忍悲愤,继续步上征程。到根据地后,江姐会见了华蓥山纵队司令员双枪老太婆,老太婆不忍江姐承受突如其来的打击,想暂时隐瞒彭松涛的死讯。但江姐已在路上看到了一切,她坚决要求继承烈士的遗志。不幸的是,由于叛徒甫志高的出卖,江姐被敌人逮捕了;双枪老太婆试图营救江姐,但江姐已被敌人从水路押赴重庆。江姐在狱中受尽敌人严刑拷打,但始终坚贞不屈。重庆解放前夕,敌人疯狂屠杀,江姐也被敌人杀害了。这出戏的特点是人物刻画细致,感情饱满,其中江姐在城门前看见丈夫被杀,以及在游击队根据地会见双枪老太婆的场面,人物感情冲突强烈,唱腔优美,声情并茂,十分感人。《江姐上山》一场也作为锦出戏单独演出。

60年代中期,潮州潮剧团也曾上演《江姐》一剧,该剧本是根据部队文工团的同名歌剧改编的,也有其特色。

《万山红》是1965年创作的又一出有影响力的现代戏。该剧是根据潮汕山区的生活素材,并参考农民作家王杏元的小说《绿竹村风云》中的一些章节创作的。1965年广东潮剧院一团首演此剧时,一团与青年剧团刚合并,艺术创作力量集中,演员阵容强大,人才济济,像姚璇秋、范泽华、张长城、李有存、谢素贞、陈馥闺等,都在剧中担任重要角色。

《松柏长青》(又名《革命母亲李梨英》)是1958年根据革命母亲李梨英的事迹创作的剧目。李梨英是潮安西坑村人,农家妇女,中共党员,30 年代初参加革命工作,先后有四个儿子、一个女婿为革命牺牲。她为革命事业做出重大贡献,被誉为“革命母亲”。剧本根据吴南生的纪实文学《松柏长青》中的部分章节创作,叙述1937年七七事变前夕,战斗在闽粤边区的红三团主要领导人未经请示而接受国民党改编,独立营一大队队长又犯“左”倾盲动错误,遭到敌人暗算,使革命武装受到严重损失。在困难时期主持伤兵站工作的女共产党员李梨英,把伤兵站转移到乌山深处,克服了缺粮缺药的种种困难,在当地群众的支持下,终于保存了革命力量,坚持到胜利。

与《松柏长青》同时期创作、演出的,还有一个也是根据潮汕先进人物的真实事迹创作的剧目,那就是《罗木命》(又名《党重给我光明》)。罗木命是普宁人,复员军人,1950 年在汕头农药械厂当工人时,为赶制抗美援朝用的喷雾器,因电石爆炸,双眼受伤,在基本失明的情况下仍坚持工作,并改进工具,发明创造,被评为全国和广东省先进工作者。剧本基本按其事迹创作。《松柏长青》和《罗木命》都是根据革命先进人物的真实事迹创作的,在剧目彩排时,主人翁就坐在台下观看。

60年代前期,潮剧舞台上曾出现8 个被观众称为“专员戏”的现代戏,这8个剧目就是《龙舌涵》《韩江水》《滨海风潮》《翻身院》《韩江岸上稻花香》《新娘子》《莲花姐妹》《山门坳》。8个剧本,均出自当时担任汕头专署副专员的余锡渠之手(曾用笔名“莫忘本”“应思源”),故观众称之为“专员戏”。

《滨海风潮》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一个。该剧写1961 年潮汕海滨某生产队因遭受台风海潮的袭击,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遭遇严重困难。生产队队长李小壮束手无策,在他岳父林老裕和妻子的挑唆下,与担任大队总支书记的哥哥李大雄闹分家,并辞去队长之职,独自外出寻找生路。李大雄是一位立场坚定、关心群众的好干部,在困难面前并不畏缩,自愿到生产队任队长,带领群众生产自救,挑水洗咸田,使种下的作物获得丰收;同时,又依靠集体的力量,筑成了几十里长的石砌海堤,以绝潮患。李小壮和林老裕经过事实的教育,终于醒悟过来,回到集体的怀抱。该剧由澄海怡香潮剧团首演,演出后很受观众欢迎,后广东潮剧院三团和其他一些县剧团也相继排演此剧。各剧团虽然表演同一剧本,但又结合各剧团具体情况加以创造,形成各自的特色。鉴于此,汕头地区文化主管部门便组织上演此剧的澄海怡香潮剧团、广东潮剧院三团、潮阳元华潮剧团、揭阳榕江潮剧团,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同一剧目的会演。余锡渠创作的现代戏,思想鲜明,语言生动,富有地方特色,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创作的第一个现代戏《龙舌涵》,演出后观众对该剧有不同的评价,《汕头日报》还曾组织过公开讨论,可见他的剧作备受关注。

70年代末“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潮剧与其他剧种一样演出了几出歌颂老一辈革命家光辉功绩的现代戏,如《彭湃》《七日红》《蝶恋花》等。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揭阳的现代小戏创作和演出十分活跃,比较鲜明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被誉为南国“小戏之乡”。在历年广东省业余戏剧创作评选中,揭阳获奖的现代小戏有《李队长筹粮》《青竹岗》《砌鸡窝》《喜满栏》《春暖柳绿》《中秋泪》《牵牛撞马》《何老大荐贤》《白兔嫂买鳖》《理该如此》《雪中送炭》《大吉利市》《打铺窗》《李进才的婚事》《王正卖灰》《牛嫂求医》《一场美梦》《风雨中秋》等;获奖的现代大戏有《恩怨宋家妇》《相思店》《月儿几时圆》《骗婚记》《牵猪郎》等。其中《李队长筹粮》获文化部举办的全国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村艺术会演优秀剧目奖,《恩怨宋家妇》和《大吉利市》分别获文化部举办的全国首届农村业余戏剧创作二等奖和全国农民戏剧作品评选丰收奖。

除了揭阳业余现代小戏独领风骚之外,潮汕各专业潮剧团也积极创作演出现代戏。1981年潮安潮剧团的《回唐山》,获广东省专业戏剧创作剧本三等奖;1983年揭阳潮剧二团的《招才进宝》,获广东省专业戏剧创作剧本三等奖;同年普宁潮剧二团的《三门亲事》连演100 场,获汕头市文化局嘉奖;1984年普宁潮剧一团的《金龙银凤》参加首届广东省艺术节演出,获优秀剧目奖;1986年揭阳潮剧团的《千金女》参加第二届广东省艺术节演出,获编剧三等奖;1992年广东潮剧院二团的《三香茶店》参加首届广东省戏剧节演出,获优秀创作剧目奖;1997 年广东潮剧院二团首演《老兵回乡》,1998 年获“曹禺戏剧文学奖·剧本奖·提名奖”。

进入90年代,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发生了变化,现代戏的演出已没有昔日的辉煌了。

第五节 潮剧剧本结集与《潮剧剧目汇考》

潮剧剧本主要是供舞台演出,但也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流传于社会。明代刻本《荔镜记》、《荔枝记》、《金花女》(附刻《苏六娘》),是迄今见到的最古老的刻本。清末至20世纪40 年代,潮州府城刻书店李万利,以及吴瑞文堂、陈财利堂、王友芝堂等,相继刻印当时戏班流行的剧本如《琵琶记》(《墓前别》《赵五娘上路》《蔡伯喈认像》等)、《陈三五娘》(即《荔镜记》)、《袁金龙》、《龙井渡头》、《搜楼》等,这些刻本很受读者欢迎,还流传到东南亚一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20 世纪50 年代初演出的现代剧《洪厝埔血案》《江秀卿》等,曾铅印单行本出版发行。60年代,《松柏长青》《罗木命》《滨海风潮》《江姐》等都是以单行本形式由出版社正式出版。进入80 年代,开始出现潮剧汇编本和剧作者个人剧本集。

1985年汕头市戏剧研究室编印的《潮汕剧作选》收入《李师师》(黄翼、郭笃士)、《招才进宝》(林英聪)、《英娘》(宋麟锵)、《真假小姐》(刘管耀)、《铁面县令》(陈鸿辉)、《三门亲事》(林光)、《双摇篮》(李作定、许秋木)、《后堂审》(连裕斌)、《房夫人吃醋》(庄群)等9个潮剧剧本,其中《双摇篮》《房夫人吃醋》为小潮剧,《后堂审》为折子戏。这批剧作是“文化大革命”后潮汕戏剧作者创作并上演的优秀剧目,深受观众欢迎。

1987年,广东省文化厅、中国戏剧家协会广东分会、广东潮剧院整理编辑林澜遗作,以《论潮剧艺术》为名由花城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集纳了林澜的30篇论文,还附录了林澜参与编写的3 个剧本的全文,即新编历史剧《辞郎洲》及现代潮剧《松柏长青》《风雨三迁》。

林澜,1956—1965年先后任广东省潮剧团团长,广东潮剧院副院长、院长。林澜富有开拓精神和责任心,在编剧、理论研究特别是剧院艺术建设上均有建树,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潮剧编剧、理论工作者和戏剧工作者。

1988年,《余锡渠戏剧诗歌选》由广东省农业厅、中共汕头市委党史办、中共澄海县委党史办、澄海县文联、澄海县文化局联合编印。该书选编余锡渠1948—1965年创作的8个潮剧剧本,包括《龙舌涵》全剧和《韩江水》《滨海风潮》《翻身院》《韩江岸上稻花香》《新娘子》《莲花姐妹》《山门坳》的剧本选场。

1989年,《揭阳剧作选(大戏选)》和《揭阳剧作选(小戏选)》由揭阳县文化局编辑印行,两书收入1977—1989 年揭阳县专业及业余作者创作的现代戏和历史剧,计大戏8部、小戏18部。大戏有《碧血钢枪》《恩怨宋家妇》《招才进宝》《相思店》《千金女》《逃港女与村长》《月儿几时圆》《丁日昌》;小戏有《李队长筹粮》《青竹岗》《中秋泪》等。这些大戏和小戏,集中体现了揭阳从“小戏之乡”淡化为“戏剧之乡”以来戏剧创作的主要成果,展示了揭阳戏剧作者高昂的创作热情和杰出的创作才能。

1992年6月,《艺海弄潮集》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为汕头市剧作家连裕斌的剧文选集,收入《珍珠衫》《短剑》《后堂审》等潮剧剧本及论艺诗文数十篇。连裕斌另有与人合作创作的潮剧《辞郎洲》《党重给我光明》《万山红》等,均是有影响力的剧目。其剧作重视人物性格、内心的刻画和情节的精巧安排,注意戏曲的形式美和语言美,颇受观众欢迎。

1992年7月,《张华云喜剧集》由广东省戏剧家协会、汕头市文联、广东潮剧院、汕头市戏剧家协会联合编印。本书集潮剧剧作家张华云数十年来所著古代喜剧《苏六娘》《剪辫记》《程咬金宿店》《双喜店》《难解元》《判妻》《南荆钗记》共7部,大多为颇有影响的佳作,在潮汕地区家喻户晓,脍炙人口。这些剧作热情讴歌真善美,无情鞭笞、嘲弄假恶丑,具有反封建的积极意义。这些戏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戏文通俗浅近,乡土气息浓郁,情节生动曲折,人物有血有肉;而且演出形式自由活泼,不拘一格,妙趣横生,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1993年12月,《李志浦剧作选》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发行,并于1996年8月再版。本书收入广东潮剧院剧作家李志浦代表作品《张春郎削发》《穆桂英》《孟丽君》《陈太爷选婿》《龙凤店》《安安送米》《回窑》《妙嫦追舟》等8部,皆在戏曲界很有影响,其中《张春郎削发》《陈太爷选婿》曾获奖。李志浦的剧作情节曲折生动,文辞优美,雅俗共赏,尤其是一些富有潮汕世俗风情特色的剧目,更是受到观众喜爱。1999年11月,作为《20世纪潮人文化萃英》丛书之一的《张华云、李志浦潮剧集》由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书中收录的剧作大体与张华云、李志浦此前出版的个人专集相同,但增加了一些谈创作体会的文章和与潮剧有关的诗词作品。

1994年,《李作辉戏剧曲艺选》由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收入原普宁县文化馆馆长李作辉创作的潮剧剧本《妙计》《新队长》《风雨明灯》《危难真情》《喜姆选婿》《接亲人》《谁是媳妇》共7部。他的许多潮剧小戏生活气息浓郁,富有地方特色和喜剧色彩,戏剧语言生动活泼,为观众所津津乐道。

1994年,《百里桥——陈光剧作选》由汕头市戏剧研究室编辑印行。该书收入普宁籍业余作者陈光从1952—1994年创作及整理的30多个古代戏中挑选出来的7个剧本,其中创作剧目为《百里桥》和《桃花女》,均据普宁民间传说创作;整理传统剧目为《白玉扇》《真假珍珠旗》《四红鼻》《七鹤出洞》《刘金定招亲》。《百里桥》一剧(与陈诗源、林光合作)获1987年广东省地方题材优秀剧本奖、1989年广东省第三届鲁迅文学艺术奖戏剧奖,参加1991年第四届广东省艺术节演出,获编剧奖。

1994年,广东省艺术研究所出版《南粤剧作·潮剧专号》,此为《南粤剧作》总第47期,其中刊载潮剧剧本《泪湿岳王剑》《海盗太守》《皇宫密令》共3部。《泪湿岳王剑》(陈鸿辉编剧)主要表现南宋嘉定年间岳飞后裔岳陵、岳瑶和秦桧后裔秦钜等在抗金战场上的纠葛和解开历史旧怨的故事;《海盗太守》(郑儒雄编剧)主要表现明崇祯年间海盗贾腾蛟顶名当太守,惩治贪官恶霸,为民除害的故事;《皇宫密令》(周镇昌编剧)主要表现明天启年间宫闱内部的一场斗争。

1995年5月,《陈竞飞戏剧选》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陈竞飞为普宁剧作家,该书收入他历年创作及整理改编的潮剧剧本《金龙银凤》《杨贵妃》《杨门女将》《白蛇传》《柯山红日》《绿牡丹》《逍遥宫》共7部,其代表作《金龙银凤》开拓了潮剧反映华侨生活的新领域,于1984年参加首届广东省艺术节演出,备受好评;后又在潮汕各地演出逾百场,获汕头市文化局表彰。

1996年,广东省艺术研究所出版《南粤剧作·潮剧专号》,此为《南粤剧作》总第55期,其中刊载潮剧剧本《边关情仇》《宁波绳虎》《萧端蒙巡按贵州》共3部。《边关情仇》即《翁万达主婚》(郑暹发、黄月金编剧),主要表现明嘉靖年间番兵犯境,翁万达奉旨率兵固守边陲,计退番兵,并让义子从云与番将女儿朵兰情结秦晋的故事;《宁波绳虎》(郑儒雄编剧)主要表现明代宁波府推官、潮人周光镐不畏权贵,敢将作恶多端的首辅儿子及其府内败类绳之以法的故事;《萧端蒙巡按贵州》(陈创义编剧)主要表现明代贵州巡按、潮人萧端蒙清正为官,为苗家百姓平冤解危的故事。

1998年,广东省艺术研究所出版《南粤剧作·潮剧专号》,此为《南粤剧作》总第62期,其中刊载潮剧剧本《老兵回乡》《古港传奇》《状元案》共3部。《老兵回乡》(沈湘渠编剧)主要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被国民党军队掳至台湾当兵的农民杨福顺80年代中期回乡与家人重逢团聚的故事;《古港传奇》(黄光舜、郭楠编剧)以潮汕最早的通商口岸樟林港为背景,以红头船船主蓝禹一家蒙受奇冤为线索,着重表现潮人以海为生和嫉恶扬善的美德,同时鞭挞见利忘义、栽赃陷害的奸徒污吏;《状元案》(陈文光编剧)主要表现大理寺卿女儿范雪芬孤帆顶风,冒死维护正义和爱情的故事。

1998年5月,《生命霞光——许实铭作品选》由香港榕文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收入汕头市文化局剧作家许实铭整理的7 场古代戏《奇缘花田错》,创作的现代小潮剧《双喜临门》、潮剧小品《什么都敢假》3 个剧本。许实铭编写的潮剧还有《柴房会》(下集)、《龙泉恨》等,同时他还撰写了大量的潮剧评论,文笔睿智机敏,每有创见。其剧论《潮剧〈张春郎削发〉的艺术魅力》发表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戏曲研究》1988年第8 期。许实铭与林淳钧合著的《姚璇秋》1985年10月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1999年3月,《中国当代戏剧家文库·周镇昌卷》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共收入《皇宫密令》《刘明珠闹金銮》《克痈记》3 个剧本。周镇昌为澄海剧作家,其剧作注重通俗化,适于广场戏演出,其整理的传统剧目《刘明珠闹金銮》自1990年出台以来,已持续演出400多场,成为澄海潮剧团的压轴戏。周镇昌勤于创作,历年有《海不扬波》(合作)、《灵光妈祖》、《皇宫密令》等剧作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并多次获奖。

1999年7月,《魏启光剧作选》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魏启光为广东潮剧院剧作家,在发掘、整理潮剧传统剧目上做出了重要贡献。该书收入魏启光独自创作和与人合作的剧本共12部,分别为《辞郎洲》《续荔镜记》《关汉卿》《杨乃武与小白菜》《秦德避雨》《龙女情》《柴房会》《王茂生进酒》《思凡》《春归燕》《阿二伯的龟鬃匙》和《金银岛》。这些作品很多都深受观众欢迎,有些还久演不衰,成为舞台的精品。魏启光的不少剧作都具有寓教于乐、雅俗共赏的特点,尤其是在通俗化方面很下功夫。他善于把剧中深刻复杂的内涵意蕴,通过生动的舞台形象,戏剧性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所以既增强了观众的亲切感,又增强了欣赏的新奇感。魏启光能熟练地运用潮州方言,妙语连珠,用以营造极富乡土气息的戏剧氛围,同时又很注重技艺性和文学性的结合,既力避只重文学、不顾演出要求的“有文无戏”,也忌只重演出、不讲文学性的“有戏无文”,所以能做到雅俗共赏。魏启光重视人物形象塑造和性格刻画、追求文戏结合和雅俗共融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值得剧作家借鉴和学习。

1999年8月,《潮州市优秀戏剧作品选》由潮州市文化局、潮州市群众艺术馆编辑印行。该书收入1979—1999年潮州市戏剧作者创作的18部优秀戏剧作品,其中小潮剧4部,有洪生兴的《婚前惊变》,曾楚楠、曾裕池的《王老五卖肉》,庄群的《房夫人吃醋》,王昌瑜的《双投井》。这些小潮剧均为广东省业余文艺作品评奖获奖剧目。

1999年8月,《潮剧获奖剧本选》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收入1979—1998年广东潮剧院剧作家创作的8 部获省级以上奖励的剧本,分别为《袁崇焕》(陈英飞、杨秀雁)、《张春郎削发》(李志浦)、《八宝与狄青》(陈名贤、洪潮、李志浦)、《陈太爷选婿》(李志浦)、《终南魂》(沈湘渠)、《三香茶店》(林树棠、蔡绍奇、宋麟锵)、《岳银瓶》(谢吟、王菲、李志浦)、《老兵回乡》(沈湘渠)。这是广东潮剧院剧作家们劳绩的记录、心血的结晶,这些剧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浓郁的地方特色。该书的出版发行对增强潮剧与全国各兄弟剧种的交流、促进潮剧艺术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2003年12月,《艺苑新绿——澄海群众戏剧曲艺优秀作品选》由汕头市澄海区文化局、澄海区文化馆编辑印行。该书收入1990—2002年澄海区戏剧、曲艺作者创作的21 部优秀戏剧、曲艺作品,其中有张洵的小潮剧《莱芜神女》、周镇昌的新编古代潮剧《皇宫密令》、陈继平的新编古代潮剧《贞娘》、周镇昌的新编神话潮剧《灵光妈祖》,这些潮剧作品均为广东省业余文艺作品评奖获奖剧目。

2004年9月,《山楂——翁晓明获奖戏剧作品选》由潮州市文化局编辑印行。该书收入1990—2003年潮州市群众艺术馆戏剧辅导干部翁晓明获奖戏剧作品24部,其中有小潮剧《情系故乡茶》和《追舟》等。

2004年12月,《林英聪剧作选》由揭阳市群众艺术馆编辑印行。该书收入揭阳市榕城区文化馆创作辅导干部林英聪多年来创作的《招才进宝》、《抢劫即将发生》、《红莲寺》、《佘赛花》、《月容夫人》(合作)等10部大型潮剧和《喜事》《航海情》《益春夜遇》等6个小潮剧。

20世纪末,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由林淳钧、陈历明编著的《潮剧剧目汇考》。这是一部潮剧剧目研究的专著,全书115 万字,共收入潮剧剧目2400个。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上演过的剧目1000多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90年代中期上演过的剧目约1300个,境外潮剧团(主要是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上演过的剧目约150 个。每个剧目都包括“内容”和“考释”两部分,“内容”是剧目的故事梗概,“考释”则包括故事(或剧本)来源、剧作者(或改编者、整理者)、演出剧团(戏班)和演出年代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剧目资料,其来源有三个方面:第一是编著者长年搜集积累得来的,搜集来源包括50 年代初期戏院(剧场)印发赠送观众的剧目说明书(俗称“本事”或“戏桥”),50年代以来历次潮剧会演或演出活动节目单,或《会讯》《会刊》的剧目资料;历次剧团出国或赴外地巡回演出的特刊;潮剧报刊(包括《戏曲简讯》《潮剧艺术通讯》《声色艺》《潮州戏》等)的有关剧目资料;《广东省艺术研究资料》《广东省戏剧年鉴》《南粤剧作》《潮剧志》《潮剧年鉴》以及各县、市编印的有关潮剧资料等。第二是剧团、广东潮剧院、文化主管部门以及剧作者本人提供的,例如揭阳市文化局约请退休潮剧作者王云昌整理了100多个原揭阳县所属潮剧团上演过的剧目资料;潮州市已退休剧作者刘管耀先后提供了近百个原潮州市所属潮剧团的剧目资料;庵埠潮剧作者杨启献也提供了他本人收集及当地剧团的剧目资料。第三是一些难得见到的剧本,多由编著者阅读剧本后写出,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剧目资料来源的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剧目资料的来源要追溯到50年代初,1953年潮剧界曾发起一个发掘潮剧传统遗产的运动,动员广大潮剧艺人搜集捐献潮剧旧剧本,总共搜集得到旧剧本2000多个。当时搜集得到的剧本由各剧团保存,目录则送汕头市潮剧改进会统计。1958 年成立广东潮剧院,当时并入广东潮剧院的广东省潮剧团、源正潮剧团、怡梨潮剧团、玉梨潮剧团、赛宝潮剧团和三正潮剧团,则将其搜集得到的旧剧本集中于广东潮剧院资料室,共1200 多个。1961年广东潮剧院约请社会人士对这些旧剧本进行重新抄写,包括改正错别字并写出剧情梗概。不幸的是1969年7月28日汕头市遭遇特大台风,广东潮剧院所在地受海潮淹浸,时广东潮剧院全体人员均在干校,未能及时抢救,致使千辛万苦搜集整理的剧本毁于一旦。所幸的是这些剧情梗概在1963年由广东省文化局戏曲研究室(广东省艺术研究所前身)付资,以广东省文化局戏曲研究室、广东省戏剧家协会、广东潮剧院三个单位的名义编辑付印,内部出版,书名为《潮剧剧目纲要》。剧本毁失了,剧情梗概却有幸保留下来,本书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演出的剧目资料主要来源于此。

潮剧有史以来上演过多少剧目是一个无法统计的数字。我们能够掌握到的只有两个数字:一个是20世纪50年代初搜集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演出过的2000多个剧本,这个数字是当时担任汕头市潮剧改进会副主任、汕头市人民代表的谢吟先生于1957年在汕头市人民代表大会的发言中所提到的,应该是一个比较确切的数字;另一个是据广东潮剧院资料室不完全统计,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潮汕各县潮剧团、部分业余潮剧团上演过的剧目约2500个。这两个数字加起来大约4500个。本书收录的剧目是2400个,是已知上演剧目的一半多,尚有近一半的上演剧目遗珠有待后贤全璧。

2008年10月,《潮剧剧作丛书》由广东省潮剧发展与改革基金会编辑、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主编陈韩星,副主编沈湘渠。《潮剧剧作丛书》共十卷:《谢吟剧作选》《王菲剧作选》《林劭贤、洪潮剧作选》《黄翼剧作选》《刘管耀剧作选》《陈英飞剧作选》《陈名贤、林树棠剧作选》《李英群剧作选》《陈鸿辉剧作选》《沈湘渠剧作选》。《潮剧剧作丛书》所收集的12 位著名的潮剧剧作家创作、改编、整理的70 多个剧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潮剧剧本中较有代表性的力作,是潮剧艺术宝库搜集和保存的一批精品或珍品。

《潮剧艺术论著丛书》之《潮剧剧作丛书》书影。(引自《潮韵》2008 年总第 8 期) wVN7JfmuvqSK7EgyokIGbibwI5IG4YaIGW02WYl8QoXEK1+hPRQd9L1zbw/Wt36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