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硕士研究生

20世纪90年代初,全国最热门的地方是广州,是珠三角,很多人南下打工,我也在这个时候南下读研究生。我的导师是刘宗贵教授,招两名学生,研究方向有两个,一个是瓣膜手术,一个是心脏移植。当时国内的心脏移植才起步,可以说“高端大气上档次”,是一个极其尖端的领域。我是个有梦想的医生,尤其是在准备成为研究生的那段日子里,心中充满激情,渴望将来做出巨大成绩。因为有梦想,所以我选择了心脏移植。在选择研究方向时我与孙雷老师商量过,他担心过于尖端与热门会有太大的竞争。但我不甘心,不想错过研究最高级别技术的机会。另外我也有足够的底气,感觉即便竞争很激烈也能战胜别人。后来我如愿以偿,成了刘教授的学生,研究方向是心脏移植,这让我十分开心,而且感觉有面子。刘教授还招了另外一个研究生,名叫高文根,我的这位同学的研究方向本来是心脏瓣膜,后来经过商量,干脆也转到了心脏移植。

刘宗贵教授来自西京医院,是著名心脏外科专家刘维永教授的大弟子,刘宗贵教授的手术做得非常漂亮,是一个很好的人。他对我和高文根非常关心。为了给我们更多的操作机会,我俩被分配给不同的带教老师。带我的是吴春奇老师,上级医生是张立溪教授。高文根直接跟着刘宗贵教授。当时科室的教学秘书是蔡开灿老师,直接领导我和高文根,是我们俩共同的老师。

南方医院是一所著名的医院,卧虎藏龙,每个人都很了不起。刘宗贵教授心脏手术技术一流,张立溪教授心脏手术同样非常漂亮,而他手术最大的特点就是精细。张教授的手术与孙雷老师的手术很相似,那是绝对出色的手艺,操作起来如行云流水,赏心悦目。

刘宗贵教授是一个对技术极其认真的人,而且思维超前,乐意接受新事物。我们刚进临床时,刘教授做了一台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手术。这样的手术在当时几乎是最巅峰的手术。手术前讨论时,大家意见不一,有教授甚至对术式提出质疑。刘教授据理力争,顶住压力,最终完成手术,获得了巨大成功。这成了他最骄傲的手术。刘教授身上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不论是学术方面的,还是管理方面的,都非常宝贵。后来我当科室主任时,这些东西成了我宝贵的财富。

当时科室的医生很多,除了几个教授外,年轻老师也很多,而我和高文根是科室仅有的两个研究生,由于科室气氛很融洽,我俩得到了格外的关照。每个老师都会给我们提供动手机会,这让我们迅速进步,很快拥有了基本的操作能力。

做心脏手术是一件非常艰苦的工作,手术过后要看护患者。这样的工作基本上由我和高文根完成。每次手术后,我俩一般都会住在监护室。我们休息的床就在患者的旁边,有事能随时处理。这样的做法与孙雷老师的作风完全一样,这应该是心脏外科这个专业特有的工作作风。外人看起来会觉得很辛苦,但这就是心脏外科医生必须有的工作姿态。没有这种吃苦的精神,绝对不可能成为一个好的心脏外科医生。

像其他所有的手术组一样,我们这个组的工作由张立溪教授总管,我负责完成一线工作,吴春齐老师是我的上级医生,张教授是我们的灵魂。张教授技术非常全面,不只是心脏手术做得好,普胸手术做得同样出色。而张教授为人平和谦逊,对下级医生既呵护又包容,跟着这样的老师学手术,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张教授的手术永远让人放心,从来没有出现过手术差错,每一个患者都得到了非常满意的治疗。这一切最主要的应该归功于张教授的技术,当然还有吴春齐老师的功劳。跟着这样两位优秀的老师学技术,我感到非常幸运。总结张教授的手术,我有如下的体会:

第一,患者的手术指征一定要把握好。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患者急需手术,就必须尽早手术。但是,如果指征不允许,就不能急于手术,必须把相关的工作准备好后才可以手术。这样才能将风险降到最低,增加手术的成功率。手术指征的把握是一个非常考验人的工作。很多外科医生会高估自己的能力,总是将手术指征放得很宽,对于不该做的手术也勉强去做。这种行为不仅会害了患者,很多时候也会害了医生自己。要知道,指征把握一旦出了问题,出事的概率就很大。在医患关系紧张的时代里,医生这样做等于是自找苦吃。在读研究生期间,我亲眼见到类似的事情,患者家属很痛苦,医生自己也很狼狈。所以我对手术指征的问题有很深刻的记忆。张教授是一个技术全面而又非常冷静的专家,做事情很有分寸,这不仅让患者放心,也让我和吴老师放心。

第二,术前的准备工作一定要充分。患者接受手术时,最终目的虽然是手术治病,但准备工作不可忽视。如果准备得不够仔细,手术就会出问题。心胸外科的手术都是大手术。不管是心脏手术还是普胸手术,都涉及方方面面的大问题。这要求在手术前必须全面考虑各种风险,充分预知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并由此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只有把这样的工作做充分,才能保证手术安全顺利地完成。吴春齐老师最大的优点就是认真,他心非常细,这是最让我佩服的地方。手术前的准备一般都由我完成,但吴老师一定会再次检查,防止任何疏漏。正是因为有吴老师这份责任心,才使张教授非常信任我们的工作。这也成了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

第三,手术必须认真细致。手术是一个技术活,技巧性很强。每个医生的手术操作可能有不同的技巧,但细节决定着手术的成败。如果过于粗糙,就会导致意想不到的后果。张教授的手术有很多鲜明的优点,而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细致。细致一方面体现在解剖层次上,另一方面体现在操作的细节上。一些经常被人忽略的问题,张教授却会特别强调,而且会说出让人信服的道理。张教授对手术的细致态度,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影响,让我受益终身。

第四,危险的处理技巧。心脏手术和胸外科手术都是大手术,手术之所以大,是因为有风险,其实每台手术都有风险。要想将手术做得完美,就必须有很好的驾驭风险的能力。张教授恰好是这方面真正的高手。每次遇到紧急情况,他都能沉着冷静,化险为夷。张教授自己手术做得漂亮,也希望吴老师和我有更多的操作机会。为了更好地锻炼我们,很多手术都由吴老师带着我先做,张教授在台下保驾护航。在此类手术过程中,难免会有危险出现。最危险的情况是大血管破裂,此时往往患者已到了危急关头。但遇到这样的情况时张教授并不急,他会告诉我们先做出应急的处理,将局面控制住,然后再上台做进一步处理。每次遇到这种惊心动魄的场面,张教授只要一出手,危险即刻解除,这体现出一个心胸外科专家最可贵的素质。张教授是胸外科中真正的高手,常常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在当医生的早年,其实每一个年轻医生都怕出事。危机的处理不仅是技巧的问题,更是自信心的问题。如果医生总是害怕出事,就绝对不可能成为好医生。研究生时期对我的成长是一个尤其关键的时期,而在这个时期我见识了很多次危机处理的场面,这对我后面的工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很多年之后,每想到这段经历,我都由衷地感谢张教授和吴老师。

第五,团队精神。任何一台手术都不可能由一个医生单独完成,而需要一个团队。团队的每一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工作,每一份工作都重要,因此必须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张教授对吴老师和我都很好,吴老师更是将我当作小弟弟看。大家工作时是一个战斗团队,下了班又像一家人。这种感觉非常棒,由此也显示出团队强大的战斗力。读研究生是非常辛苦的经历,但是,正因为能跟着两个很好的老师一起工作和学习,才使那段时间格外温馨,让人深刻怀念。

跟着张教授和吴老师做手术,安全、可靠、高效、过瘾。张教授后来到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当胸外科主任,吴春齐老师调到大连中心医院工作。我毕业之后再没有见过两位老师,但回忆起那段经历,我对两位老师的感激之情不减。

当时科室还有两位最资深的教授,一位是李金声教授,另一位是高承亚教授。李教授是科室的老主任,也是很著名的胸外科专家,技术一流,在科室有极高的威望。我和高文根虽不是他的学生,但李主任对我们异常关照,像对待自己的学生一样关心呵护。研究生毕业答辩时,李主任亲自安排答辩事宜,让我非常感动。高承亚教授是一位非常低调的教授,但在医术上有极深的造诣。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技术的追求。他曾经专门给我看过他经手的一组非常特殊的患者,那是各种柱状异物贯通胸部的抢救患者。他当时展示的病例数有二十几个,这个数量在全球范围内也是非常惊人的。那些病例中的任何一个拿出来都足以让学术界和社会轰动,但高教授从来不声张。高教授的工作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后来我做漏斗胸手术时,经常会想起高教授做的工作,用一个词来总结就叫专注。当医生专注于一件事情时,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当时的胸外科有很多医生,可谓人才济济,他们身上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张兰军老师当时还是主治医生,虽然年轻,但技术一流,尤其在食道癌手术方面,可以说是南方医院做得最出色的一位。我本是孙雷老师的学生,孙老师食道癌手术做得出神入化,我对这个手术也有很深的理解,因此我对评价手术的好坏比较有发言权。张老师的手术与孙老师的手术风格不同,但同样非常出色。我对他的手术非常感兴趣,经常看他的手术,从中也学到了完全不同的技术。张老师后来到了中山大学肿瘤医院,成了全国著名的专家。由于都在广州,我经常听他的教诲,受益匪浅。

还有一位老师也让我格外敬重,他是屈力新老师。读硕士的时候屈老师没有直接带过我,但我一直很喜欢他的性格。他与世无争,不计较得失,为人谦逊和善,对所有人都很友好。他是一个很热心的人。我有困难的时候请他帮忙,他都非常热心地给予帮助。后来他出了国,接着又调到了其他医院,他一直很努力,我知道他后来做出了很了不起的成绩。

在众多老师中,最有才华的应该是杨俊明博士。他是后来才过来的,也来自第四军医大学,不过他的专业不是心脏外科,而是普胸外科。当时个人电脑刚出现,很多人都不会使用电脑编辑文件。我正在读研究生,正是需要学习电脑知识的时候。在做文件处理时,很多功能我不会,都会向杨博士请教。一般的人做这个工作主要用鼠标完成,但杨博士从来不用鼠标,从头到尾用的全是热键。在那样一个年代里,每次看到杨博士操作键盘,我的眼睛都直了。我真的是太崇拜他了,他简直就是我心中的“神”。他让我真正感觉到了博士与硕士的差距,让我知道了博士应有的模样。

对杨博士的崇拜让我有了学习的动力,我很快暗下决心,一定要学会杨博士的能耐。在后来写论文的那段时间里,我把自己关在宿舍里,开始学习杨博士的那种能耐。我从最基本的热键开始学,没有参考任何书籍,也没有向任何人请教,我只是在键盘上反复尝试,反复摸索。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连续两天高强度的自学后,我终于学会了杨俊明博士的那些功夫。这让我也很快拥有了令人刮目相看的能耐。

在南方医院所有的老师中,蔡开灿教授是对我影响最大也最深的老师。蔡教授毕业于西京医院,是刘维永教授的关门弟子,与我的导师刘宗贵教授是师兄弟。我读研究生期间,由于他是教学秘书,直接负责我们的教学,因此成为我和高文根接触最多的老师。在读研究生的数年中,我和他接触机会最多,他是我最亲近的老师。

西京医院的心脏外科非常出名,蔡教授从那里过来,显然得到了真传,虽然非常年轻,但技术一流。他的手术操作相当规范,临床经验非常丰富。我很多关于心脏外科的知识都来自他的直接传授。蔡教授是个工作狂,在工作方面极其投入,每遇到重大手术都会废寝忘食,经常和我与高文根连续多日吃住在病房。他这种敬业精神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除了工作外,蔡教授对我的课题也倾注了很多的心血,从选题到课题设计到实验再到最后答辩,他都全程参与,是我真正的指导老师。而在生活方面他更是给予我无微不至的关怀。他大我3岁,每次叫他蔡老师,他都要我改口:“叫哥,我们是兄弟!”在学业上,他是我真正的老师;而在生活中,他是我的大哥。他一直像兄长一样关心我、呵护我。读书期间如此,毕业后也一样。

蔡教授身上有太多让我着迷的东西,除了学识之外,更有一种让人无法抗拒的人格魅力。他是温州人,性格中有南方人的儒雅与细腻,但身上也有北方人的豪爽,这可能是受了西安那边水土的影响。他为人谦和坦诚,性格非常招人喜欢。他有很多朋友,学校的、医院的、科室的,大家都喜欢围着他转。他在任何地方出现,都会立即成为核心。

我经常在想,为什么大家都如此喜欢蔡教授?后来我终于明白,原因其实很简单,他特别热心,特别善解人意。他做任何事情都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他会关照人,帮助人,所以没有人不喜欢他。

南方医院胸外科是个大科室,科室医生护士加起来有几十号人。科室的事情很多,自然许多都需要科室秘书处理。蔡教授虽然是教学秘书,但由于自己很热心,因此大家都把他当成了科室真正的秘书。领导有事找他,同事有事也找他,他从来都来者不拒。正是因为蔡教授的热心,科室的很多工作都开展得有声有色,科室也因此有了更好的凝聚力。

在我的心目中,蔡教授是我真正的偶像,他对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不管是工作还是学习,当然还有做人。

最后一个需要介绍的是我的同学,高文根教授。他是江西人,大学与我同一届,但就读于不同学校,他大学毕业后被分到东北,然后又考回了广州。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也是一位让我尤其敬重的外科医生。

读研究生期间,我俩一起学习、一起实验、一起上班、一起做课题,几乎形影不离,是非常好的兄弟。他毕业后又读了博士,做了博士后,成了著名的心脏外科专家。

读研究生之前,我对研究生的学习寄予了极高的期望,一直梦想着可以取得惊天动地的研究成果。但研究生读下来,发现现实与梦想根本不是一回事。读研究生与其说是要做研究,不如说学习个研究方法罢了,几乎不可能研究出了不起的成果。就拿我的研究课题来说,本来研究方向是心脏移植,但三年期间一例心脏移植手术都没有做过,只是做了一些最基础的实验而已,如此便毕业了。这样的经历把我从梦想中拉回现实中来,虽然曾有过失落,但我很快接受了现实,也对研究生学习有了切合实际的认识。

研究生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培养有用的人。对于基础专业的研究生来说,是培养他们将来能成为优秀的研究人员。但对外科医生来说,培养的目的肯定不是搞研究,而是做手术,这才是研究生教育真正的目的。有了这样的认识后,我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我不再梦想着当一个研究尖端技术的科学家,而想认认真真学手艺,当一个合格的外科医生。这成了我研究生期间最主要的目标。

研究生只有短短三年时间,我想学的东西很多,但现实中会有各种困难,所以并不会事事如愿。不过,我还是收获了很多东西。这些收获包括如下内容:

第一,对心脏外科的临床工作有了深刻的认识。读研究生之前,我虽然接触过心脏手术,但由于开展较少,因此认识非常肤浅,可以说只知道一些最简单的东西。这对想要成为一个心脏外科医生的我来说显然是不够的。读研究生期间我参与的主要临床工作就是心脏外科的工作。这些工作包括了所有围手术期的工作,尤其是手术。这些经历使我对心脏外科的工作性质、内容有了深刻的认识,为将来自己的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第二,对科研方法有了了解。研究生期间时间有限,条件也有限,要想做出轰轰烈烈成绩的可能几乎没有。但通过系统培训尤其是直接参与科研工作,使我对科研的方法有了深入的了解,并对研究生期间科研工作的性质有了新的认识。到了后来,当我自己当了硕士研究生导师并开始自己带研究生时,这段经历对我培养自己的学生有很大帮助,也使我的学生从中受益。

第三,理论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我虽然是临床研究生,主要目的是学手术,但毕竟还属于学生阶段,因此会有很多的时间去看书学习,不仅学书本上的知识,还要学文献中的内容。这样的经历极大程度丰富了我的知识面,也开阔了我的眼界,为将来的临床工作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第四,手术操作技巧有了很大的提高。临床工作期间,由于有大量手术机会,再加上有很多老师的指导,因此手术操作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刚开始读研究生的时候,我做一些基本的操作还会显得生疏,而等到研究生毕业时,我已经成了一个操作相当熟练的“老司机”,那是外科医生应该拥有的最起码的手艺。

第五,对将来的工作有了信心。心胸外科是一个高风险、高难度的专业,尤其是心脏手术,年轻医生很难胜任。但是,经过研究生期间的培训,我对将来开展临床工作有了足够的信心,这也为我成为一个合格的心脏外科医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六,对外科医生的工作性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读研究生之前,我一直梦想着有朝一日成为一个研究型的人才,不仅要懂开刀,更重要的是要有理论,或者更像个学者。这种念头应该是来自我对那些硕士、博士的过分崇拜。但是,当我真正读了硕士之后,所有不切实际的美好想象都消失了。这样的经历让我终于明白,对于外科医生来说,读书的目的不是让自己更像个科学家,研究更多基础的东西,而是让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外科医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认识,我后来的学习和工作才有了方向,才没有像很多其他的人那样误入歧途,走向了背离临床的方向。

总的来说,硕士研究生的三年是我一生中极其重要的三年,这期间让我学会了很多东西,有了太多的收获。三年一晃而过,很快面临毕业,我不得不考虑接下来的去向。经过反复考虑,我最终决定继续读书。经过考试后,我成了一名博士研究生。 hArdo8UC8Ek2G1UBruXSad7U/P/iSFV1H6pC88X4zZWow0wfE6qB0dPf/Fv/3tO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