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父亲德本德拉纳特

泰戈尔的父亲德本德拉纳特在孟加拉被尊称为“圣哲”,最早给他这个称号的是梵社成员。他是达尔卡那特的长子。他的母亲蒂格姆波丽恪守教义,性格刚烈,在当地妇孺皆知。达尔卡那特常与洋人一起用餐饮酒。蒂格姆波丽发誓“与丈夫断绝一切关系,一辈子坚守梵行,直至归天”。德本德拉纳特的宗教虔诚可能源自母亲。

1817 年,德本德拉纳特出生,他的少年、青年时代是在富裕和奢华中度过的。1829 年,德本德拉纳特结婚时,只有十二岁,妻子萨萝达·黛维六七岁。

在祖母奥洛卡·黛维的影响下,德本德拉纳特从小养成吃素的习惯,但年轻时置身于灯红酒绿之中,未能洁身自好。成为当家人后,他放任自流,纵情享乐。从十八岁到二十一岁,过着奢侈生活。达尔卡那特为了让儿子脱离奢靡环境,任命他为联合银行的司库。1838 年,他的祖母撒手人寰,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他坐在焚尸场祖母的遗体旁,油然而生一种淡然面对尘世的心愿。祖母的去世把他的人生领上一条新路。当时,他二十一岁。

后来,为彻悟古圣梵典的真谛,他开始学习梵文,阅读梵文经典。他的宗教观渐渐脱离流行的观点和信仰,但他的宗教求索没有进入无信仰和无神论的场域,而是朝感知梵天 真相的方向迈进。他产生的坚定信念是偶像,不是天帝。他怀念小时候见过的罗摩·摩罕·罗易,带着兄弟一起发誓,绝不膜拜偶像。后来,他加入“知识之灯协会”,研究宗教。

有一天,罗摩·摩罕·罗易出版的《伊沙奥义书》 脱落的一页,几经波折,到了他手上。他不懂上面用梵文写的一句话“天帝存在于宇宙万物之中,应以奉献换取幸福,切莫贪婪!”,就去请教梵社的梵文学者罗摩·昌德拉·比达巴格斯,明白了其中的含义后,他特别高兴。之后,更加刻苦地学习《奥义书》。

1839 年 10 月 6 日,二十二岁的德本德拉纳特成立了“爱梵协会”,首批十位成员是他的家人和亲朋。1840 年 6 月,他建立一所“感悟梵天”学校,目的是遏制基督教思潮泛滥,用孟加拉语讲解科学知识和宗教典籍。学校上课,免收学费。同年,他以罗摩·摩罕·罗易为榜样,出版了《伽陀奥义书》 的孟加拉语译本。

1843 年,德本德拉纳特出资创办了《感悟梵天》杂志。奥卡亚·库马尔·达多是第一任编辑。在霍杜亚附近,罗摩·摩罕·罗易放弃的校舍成了印刷《感悟梵天》杂志的车间。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奄奄一息的梵社恢复了一些生气。12 月 21 日,他正式皈依梵教,全身心地投入梵社的改革。以后他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实现他这一天的誓言。当时,他二十六岁。皈依梵教后,德本德拉纳特一心一意地宣传梵教。当时,基督教的牧师们无情地攻击印度教和印度教社会,印度国内的有些学者顽固地认为古籍中的理论是金科玉律,而印度教学院一帮坚持唯理论的学生则对宗教冷嘲热讽。德本德拉纳特左挡右拦,从围攻中奋力拯救印度教和文化。

1848 年初,联合银行倒闭,卡尔·泰戈尔公司的大门上锁,德本德拉纳特采取节约开支等严厉措施过节俭的生活。尽管资金短缺,正常的宗教活动却没有中断。

前后大约十年时间,德本德拉纳特热心于梵教宣传。他的高尚品德和毅力使他赢得了许多朋友。然而,他的兄弟、弟媳妇和其他亲戚全反对他的宗教观点。在他家里,他的家人们对摆神像祭祀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了。

1854 年,他的三弟吉林德拉纳特过世,家族中出现了各种纠纷和芥蒂。吉林德拉纳特在世时主管家族事务,照看生意。他一去世,所有事务落到了德本德拉纳特的肩上。

有一次,他从山区回加尔各答的路途中遇见二十岁的年轻人喀沙布·钱德拉·森 ,收这位才华横溢的青年为徒后,他全身的力量仿佛陡增了数倍。

在喀沙布·钱德拉·森的协助下,德本德拉纳特有条不紊地开展梵社的各项工作。1859 年 4 月 24 日,梵教学校竣工。他和喀沙布常去学校,分别用孟加拉语和英语演讲。从那时起,喀沙布成为他的得力助手。

1860 年 7 月 25 日,德本德拉纳特登上祭坛讲经。次日,他的二女儿苏古玛丽出嫁。按照梵教教规,他主持的婚礼上首次不摆神像。

他彻底改变了陈旧程式。为了废除偶像崇拜,婚礼上甚至不让摆放杜勒希树叶、木苹果树叶、芦苇叶、象征毗湿奴大神的黑石、几罐恒河水和一盆祭火。他制定了全新程序,送女出嫁。

停止了对宅神的祭拜,德本德拉纳特的注意力转向家中对梵天的集体祈祷。彩棚下,他每天对梵天祈祷,原来置放神像的地方建了祭坛。用刻有梵教基本经咒的白大理石砌成祭坛的基座。祭神彻底取消,但他组织了一些新式庆典。比如,杰斯塔月 初六,款待女婿。加尔蒂格月 初二,按时在家举行姐姐在弟弟额上点吉祥痣等大众喜闻乐见的庆典。这些庆典弥补了取消古老宗教仪式造成的空白。

德本德拉纳特进行的改革主要是废除偶像崇拜和破除封建迷信,是在维护印度教古老传统规则基础上的有限改革,而喀沙布·钱德拉·森思想开放,日趋激进,强调要进行印度教的结构改革,主张汲取伊斯兰教“人人皆兄弟”的平等理念,打破种姓壁垒,允许不同种姓人之间通婚,遏制歧视下层者,甚至宣扬不佩戴象征印度教徒身份的“圣线”。德本德拉纳特不同意他的观点,1864 年与他发生激烈争论。喀沙布·钱德拉·森还宣称要进行社会制度改革,他成立印度改革协会,出版杂志《正当举止》,杂志上面刊登维护农民权益的文章,伤及了地主阶级的利益,遭到了德本德拉纳特的强烈反对。以喀沙布·钱德拉·森为首的激进派与以德本德拉纳特为首的保守派最终分裂。激进派被称为印度梵社,保守派被称为原始梵社。

眼看喀沙布·钱德拉·森的主张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支持,影响越来越大,德本德拉纳特心灰意冷,扔下所有社会工作,周游全国。他一生的后四十年,是在旅途中、在圣蒂尼克坦、在修行冥想和思考问题中度过的。 uhDVHqp3sDC/MWJoRPP5MNT7dxwEG8uyW9dTDmKyEdlvvGwsBrx9x3mi0Dtkvvb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