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因缘际会

要想了解张伯驹在书画收藏方面的机遇,还要先来简单介绍一下中国的文物书画收藏历史。中国至少在商朝和周朝的时候,就有了王室收藏上古文物的记录。至于书画的收藏历史,因为纸张产生的年代问题,肯定要晚很多年。据有史可查的资料,中国书画早在汉代就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了,那么相应的书画收藏活动至少在汉代已经开始。只不过,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更迭,尤其是历经战乱和水火之灾后,大量的书画珍品都被无情地损毁了,能够流传到今天的书画作品已是凤毛麟角。但每一次文物劫难之后,流散在外的书画作品又给新的收藏家提供了机会,张伯驹也正是在清末民初的皇宫内府书画大流散中,收藏并抢救了大批国宝。说到清代内府的书画收藏,在这里还有必要简单梳理一下元、明、清三朝书画递藏和流散的历史。

元朝统治时间很短,皇帝又不太注重文化,内府也不是特别看重书画艺术。明朝的几代皇帝也都不太喜欢书画,和元朝相比,明内府收藏不见任何起色。甚至到了嘉靖一朝,因为对蒙古用兵,为筹备军饷,竟然将内府的珍藏出卖给豪强富商。到了万历时期,国库进一步空虚,有一段时间,大臣们的工资都发不出来了,皇帝不能老打白条呀!便将内府收藏的书画折算成白银,用来抵发大臣们的俸禄。

1644年,清朝入关。康熙帝玄烨自幼就接受汉文化教育,十分喜爱书画艺术。在皇帝的影响下,朝廷上下艺术氛围浓厚,内府收藏也逐渐丰富起来。尤其是到了乾隆时期,内府书画收藏活动更是达到了空前的繁盛,乾隆皇帝是一位超级书画发烧友。据说,当时民间流传的历代书画珍宝,绝大部分都收归了清宫内府。乾隆皇帝还亲自主持编修了大型书画收藏鉴赏类丛书《石渠宝笈初编》和《石渠宝笈续编》。后来嘉庆帝继承了父亲的收藏,并继续对内府书画进行整理,编成《石渠宝笈三编》。

1860年和1900年,西方帝国主义两次入侵,抢劫火烧圆明园和清漪园(后更名为颐和园),大批的书画珍宝被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劫掠一空。今天藏在大英博物馆的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就是1900年被英国侵略者抢走的。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根据民国政府的《清室优待条件》,清朝废帝溥仪此后十几年间依然住在皇宫,在这期间他利用各种名目,偷偷地将大批珍贵书画文物盗运出宫,从此国宝沉沦,流散全世界。

《石渠宝笈初编》

张伯驹是一个拥有极深的爱国情怀的人,他以文化传承为己任,面对国宝流失,不惜花费重金,甚至变卖家产来保护我们共同的民族文化遗产。正是他的义举,使许多国宝得以保存,这也使张伯驹一跃而成为民国时期首屈一指的大收藏家。

张伯驹坚守自己的誓言,新中国成立后将所有的收藏陆续捐献给了国家,捐赠给故宫博物院。

张伯驹捐赠给故宫博物院的书画,从品质上说是故宫书画收藏中的上上品,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的捐赠占据了故宫书画收藏的半壁江山,这些捐赠至今仍然是故宫博物院的镇院之宝。对于张伯驹的无私捐献,后人给予了高度评价。当代的著名学者启功这样评价张伯驹: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天下民间收藏第一人。

文博大家史树青更是赞扬张伯驹的无私捐赠行为,称赞他为“民族英雄”。

故宫博物院前院长郑欣淼在《化私为公,足资楷式》中高度评价张伯驹,说他捐献的文物:

已成为国有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为中华民族所共享。先生无私奉献的精神,高山景行,千秋永志。

为什么这么多专家学者都对张伯驹做出如此高的评价呢?张伯驹到底又收藏了哪些国宝级书画?他又是如何收藏到这些书画国宝的呢?这些国宝级书画背后又有哪些传奇的故事呢? Dy/rY6jCS/JOz3mH6BBk1GfSOZyEAib0HMG4NTOdUQ/X4f4Kr7/IfoT4KhnF0ug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