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情怀担当

情怀这个词看起来有些抽象,但也不难理解,就是说一个人的一生除了衣食住行之外,他在生活中还应该有一些有趣的爱好,还应该对生活充满情趣,这样这个人才活得不呆板,活得有意思。

在生活中,张伯驹就是这样一个有情怀的人。张伯驹多才多艺,除书画收藏以外,他还爱好诗词、琴棋、戏曲,尤其在京剧艺术上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他从7岁就开始看戏,看的第一出戏就是杨小楼的《金钱豹》。杨小楼是京剧武生泰斗,在民国期间,享有“国剧宗师”的美誉。

张伯驹不但爱看戏,还喜欢粉墨登场,后来成为余叔岩余派的重要传人和戏曲理论家。余叔岩是京剧老生泰斗,他出身于梨园世家,他的祖父是有京剧祖师爷之称的余三胜。余三胜是湖北罗田人,是清道光年间四大徽班之一“春台班”的台柱子。徽班进京后,余三胜就留在了北京,他确定了京剧“湖广音”和“中州韵”,被尊为现代京剧的“定调”人,可以说是当仁不让的京剧界祖师爷一级的人物。余叔岩自幼受家庭熏陶,13岁在天津登台就一炮走红,被戏迷称为“小小余三胜”。余叔岩文武昆乱不挡,在京剧老生艺术上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清末民初期间,可以说,上到皇亲贵胄,下到市井百姓都是他的粉丝。当时,他还与梅兰芳、杨小楼并称京剧界的“三大贤”。

杨小楼

余叔岩

余三胜

余叔岩因身体多病,极少收徒,一生只收了孟小冬和李少春等几个入室弟子。孟小冬是活跃在民国期间的著名京剧女老生,人送雅号“冬皇”。在生活中,孟小冬也是一个传奇式人物,她与梅兰芳有过一段婚姻,后来又嫁给上海滩青帮帮主杜月笙。李少春在京剧界号称“李神仙”,他文武全才、生旦净末丑样样精通,他还创立了著名的京剧老生流派——李派。与孟小冬和李少春相比,张伯驹只是一个票友,那么他又是通过什么渠道跟余叔岩学戏?他又怎么会成为余派艺术的重要传人的呢?

原来,这余叔岩除了唱戏之外,还醉心金石书画,非常喜欢和文化人交往。张伯驹倾慕余派唱腔,余叔岩也喜欢张伯驹这样有文化的读书人,二人志趣相投,成为相交一生的好友。张伯驹跟随余叔岩学戏,余叔岩是毫无保留、倾囊相授。余叔岩也借用张伯驹的文笔,把一些京剧演唱心得总结出来,比如二人曾合作编写了《近代剧韵》一书,这本书系统总结了京剧演唱中的吐字发音规律,是京剧从业者必读之书。我们说张伯驹和余叔岩关系好、关系铁,还有没有具体表现呢?当然有啊,下面就讲一件“伟大的《空城计》”的故事。

1937年春,张伯驹40岁生日,他准备举办一场京剧堂会给自己祝寿,当时正遇上河南老家旱灾,张伯驹临时决定把堂会改为赈灾义演。义演的剧目定为《空城计》,张伯驹出演诸葛亮,杨小楼、王凤卿等京剧名伶助演,尤其是体弱多病已离开舞台的余叔岩,答应出演配角王平,这是令戏迷们万万没有想到的。余派粉丝都知道,余叔岩是京剧界比较有个性的人,即使在身体好的时候,一般的堂会也极少参加。比如1931年6月,上海滩青帮帮主杜月笙家族杜氏祠堂落成,当时杜月笙已是上海滩黑白两道的风云人物,在大上海,可以说他的手没有伸不到的地方。杜家祠堂落成典礼时,就连蒋介石都亲送匾额“孝思不匮”祝贺,淞沪警备司令熊式辉、上海市长张群等国民党要人也都送了贺礼。当时,杜月笙盛邀京沪两地京剧名角唱堂会,只有余叔岩是再三邀请也不答应。杜月笙恼羞成怒,让人给余叔岩带话,也可以说是最后通牒,杜月笙是怎么说的呢?

《空城计》中张伯驹扮诸葛亮

如不去,此生休想再到上海滩。

在当时,这句话对一个京剧演员来说是非常残酷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民国期间梨园行有“北平享名,上海挣钱”的说法。也就是说,一个京剧演员必须在北京唱出名堂,然后再到十里洋场的大上海去挣钱。当时,上海滩的戏园子可以说全部在杜月笙的掌管之下,所以这句话的分量就不言而喻了。

那么,余叔岩是怎么回话的呢?他掷地有声地说:

宁此生不到上海,也不去杜家演戏。

——张伯驹《红毹纪梦诗注》

果然,直到1943年,余叔岩在北京病逝,也再没有去过上海,京沪两地的戏迷都为余叔岩不畏强权的个性折服!

张伯驹的这场义演史无前例,余叔岩、杨小楼和王凤卿三大员同台演出,在今天可以看作世界三大男高音同台竞艺的演唱会。当时来说不仅轰动北京城,而且轰动了全国。演出当天人山人海,盛况空前,被票友盛赞为“伟大的《空城计》”。

《空城计》中张伯驹扮演诸葛亮

张伯驹对京剧界的贡献还有他筹集基金,与余叔岩、梅兰芳等人在虎坊桥成立“北平国剧协会”。他在晚年又写成了《红毹纪梦诗注》一书,被著名的剧作家吴祖光称赞为“一部京剧史”。

梅葆玖先生

梅葆玖也曾高度评价张伯驹:

在近代历史上没有张伯驹等人的建树和努力,就没有当代京剧的辉煌。

张伯驹喜爱京剧、琴棋书画,骨子里散淡清逸,生活中更是一副名士做派,过着闲云野鹤式的生活。他不赌博、不抽烟、不喝酒,穿着随意,饮食也很简单。他虽然出身官宦,却丝毫不讲派头。张伯驹晚年在他的日记里曾详细叙述自己的生活:

我喜欢填词、聚餐、猜诗谜、打诗钟,春日看杏花,夏日赏荷,中秋玩月,重阳登高赏菊看红叶,除夕守岁或公园茶话,或郊外游览,或集会联吟。

其实,有关张伯驹的人生方向,父亲张镇芳早就给他规划了一条从军从政的康庄大道。张伯驹18岁进入军界,在军界和政坛摸爬滚打了十几年,这使他彻底看清了军阀们的真实面目:他们手握重兵,割据一方,为了自己的地盘,不惜刀兵相见,根本不顾百姓的死活。而北洋政府的总统更是走马灯一样地更换,唯一不换的是政客们贪婪自私的本性。少年张伯驹也曾有过上马杀贼、驰骋沙场的宏愿,但现实彻底碾碎了他的理想。1926年,张伯驹马上就要30岁了。我们常说“三十而立”,张伯驹也开始重新思考和规划自己的人生。30岁生日那天,他填了《八声甘州》词一阕,以明心志:

几兴亡无恙旧河山,残棋一枰收。负陌头柳色,秦关百二,悔觅封侯。前事都随逝水,明月怯登楼。甚五陵年少,骏马貂裘。

玉管珠弦欢罢,春来人自瘦,未减风流。问当年张绪,绿鬓可长留。更江南、落花肠断,望连天、烽火遍中州。休惆怅、有华筵在,仗酒销愁。

这首词明确地表达了张伯驹“悔觅封侯”的政治选择,面对着战火连天的家园,自己身为军人,却束手无策,更不用说解人民于倒悬了!词中用典“张绪”,张绪是南朝人物,生得面容俊美,风流儒雅。张绪个性豪放旷达,一生清淡,从不看重钱财,有钱就散去。张伯驹骨子里就想成为张绪这样的人物。

于是,他不顾家人的反对,下定决心退出军界,远离政坛,彻底投身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正是张伯驹在30岁上的这次华丽转身,使中国文化史和书画收藏史上又增添了一个光辉夺目的名字。

从以上文化、财富和情怀三个方面,我们大致了解了,张伯驹已经具备成为收藏家的基本条件。但是书画文物是特殊的物品,它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如果没有合适的机缘,没有珍贵书画文物出现,无论你多么有文化,多么有情怀,多么有财富,你也不可能收藏得到。也就是说,要想成为收藏家,还需要机缘。那么张伯驹又是如何与这些国宝不期而遇的呢? jFb8NwbCI6cwwzjpdd2fN7+G3ifUkDL9PFWozLjxSOpg3uth0075R1el5eAM/QD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