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776年独立至今不到250年时间,美国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国家。美国快速完成工业化,1850年,美国的工业生产总值占世界的15%,排名第三,美国建成铁路长达4万公里,远超英国的8000公里。
美国在继承英国工业化成果的同时,也继承了英国现代化的弊端(现代工厂摧毁工匠文明质量基石)。但美国没有像英国那样在竞争中衰落,反而发展出现代管理和现代质量体系,为美国最终取代英国称霸世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世纪中后期,美国工人技能差、效率低,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产品缺乏竞争力导致利润极低。为了赚取更多利润,资本家不断增加工人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要求工人每天要劳动14~16小时,有的甚至长达18小时,但工资很低。过度的压榨让工人联合起来反抗,1877年美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全国罢工。1886年5月1日,以芝加哥为中心举行了35万人的全美大罢工。政府出动警察镇压,先后共有4位工人、7位警察死亡,史称“干草市场惨案”。
当年美国的商品竞争力差、效率低,导致利润极低,在极为有限的利润分配下造成劳资极端对立,泰勒从实践中探索出的标准化生产解决了这个难题。
1878—1897年,泰勒在费城的米德瓦尔钢铁厂先后从事工人、工长、总工程师等多个职务。丰富的现场工作和管理经验,为现代管理学理论奠定了实践基础,使他在长期试验中逐步探索出标准化管理的方法论。
例如,在采用标准化铁锹试验中,工人每天的平均搬运量从原来的16吨提高到59吨;工人每日的工资从1.15美元提高到1.88美元,每吨的搬运费从7.5美分降到3.3美分。采用标准化生产方式使工人的生产效率提高了两倍多,成本下降了一半多,而工人收入增加了63%。新的工作模式达到了让劳资双方都满意的效果。
泰勒通过标准化管理不仅提高了效率,还大大改善了劳资关系。从1895年开始,泰勒发表了多篇论文和专著,其中《工场管理》和《科学管理的原理和方法》是其代表作,标准化管理在美国得到逐步推广。泰勒现代化管理的基本理念是计划与执行的分离,这种分离使得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成为可能,也是使美国成为世界生产率领先者的一个主要原因。
随着标准化生产的推广美国释放出巨大的生产潜力,1894年美国的GDP超过英国之后,1910年美国的GDP居然超过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之和。
1903年福特公司成立,1908年福特在采用标准化管理的基础上,建立流水线生产模式。规模化生产的T型汽车使汽车售价从900多美元降低到380美元,一个普通工人也可以轻松拥有一辆T型汽车。价格低廉的T型汽车很快风靡美国,福特共生产1500万辆T型汽车,单型号销量至今也未被打破,福特汽车一度占到世界汽车销量的70%。在福特汽车的推动下,美国很快成为“车轮上的王国”。
泰勒是美国著名管理学家、经济学家。经过多年的现场管理实践,他探索出标准化生产管理让企业效率大增,他的理论在美国和世界都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被后世称为“科学管理之父”,其代表作为《科学管理原理》。
泰勒建立的标准化管理也有一些负面的作用,它大大削弱了技艺的作用,此外,对生产率的过度重视也严重影响了产品质量。为了保持平衡,工厂中成立了专职检验部门,再后来演化成了各种各样的机构,如质量控制部门、质量保证部门、质量管理部门等。从这些机构中成长出专门从事质量工作的专业人员。以质量为主的部门的中心活动仍然是检验和试验,即把好产品与坏产品区分开来。这一做法的主要好处是降低了交付给顾客不合格产品的风险。
在专业的质量检验、试验背景下,休哈特的理论具有划时代意义。1931年,休哈特所写的《产品生产的质量经济控制》一书出版,被公认为质量基本原理的起源。1939年,休哈特完成《质量控制中的统计方法》一书。书中关于抽样和控制图的论述吸引了质量问题领域工作人士的兴趣并对这些人产生影响,其中包括最杰出的威廉·爱德华兹·戴明和约瑟夫·朱兰。
休哈特是现代质量管理的奠基者、美国工程师、统计学家、管理咨询顾问,被尊称为“统计质量控制(SQC)之父”。他是历史上最早从事质量专业研究和实践的先行者,建立质量专业科学理论基础的奠基人,将质量领域的研究成果推向统计学、科学界。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使美国正式加入“二战”。在标准化、现代质量体系的支撑下,美国爆发出了惊人的生产能力。日本生产1架飞机的时间美国至少生产10架;日本生产1艘航空母舰的时间美国至少生产10艘。这种生产能力让美国在“二战”后期取得了碾压式优势。
1945年,美国GDP占世界的56%,工业产值占世界的40%以上,黄金储备更是占世界的75%,战后的世界体系都是按照美国的意愿打造的。
质量体系支撑超强的生产能力,再支撑强大的军队,最终赢得战争。战后,美国正式取代英国成为世界新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