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大红门笔会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一天,即将结束在云南前线采访的我,在一个部队驻地,忽然接到了《解放军文艺》杂志主编陶泰忠先生的长途电话,让我回到内地后,尽快赶到北京,参加《解放军文艺》杂志社在北京大红门一个部队招待所召开的笔会。我听后很高兴,便在回到内地后,星夜兼程地赶到了北京,到位于大红门的那个部队招待所里报了到。

那次笔会由《解放军文艺》编辑部的刘林先生主持,我知道他是一个来自京外的作家和眼光独到的编辑,心中暗暗高兴。同班的还有兰州军区创作室的李镜先生,他和我性格相近,也是我写作上的老师,我们正好可以在一起切磋讨论。

笔会先上来是听名家讲课。写《棋王》的阿城先生和其他几位名作家给我们到会的年轻作家讲了课。他们讲的详细内容如今已经忘记,记得的只有他们自信的面孔,和不知谁说的一句话:写小说得有自信,要认定世上就只有自己写得最好。我当时觉得这句话说得很对,写小说这种个体性劳动,没有自信你怎么可能干得下去?

讲完课之后,是每个人汇报自己想写的东西。我记得我汇报的是:我想写写上前线的女护士。我讲了讲自己在战地医院的所见所闻。刘林编辑一听就说:“好,你就写这个!”接下来,我就用了一天一夜的工夫,把小说《汉家女》这篇稿子写了出来。那时候年轻,喜欢熬夜写作。

写出来稿子之后,自己又对其生了怀疑:写这种题材行吗?这样写行吗?会不会触犯禁忌?会不会遭到批判?我心怀忐忑地把稿子交到了刘林编辑手上,担心他会将其枪毙。未料到没过多久,也就是两三个小时吧,刘林让人喊我去他的住室,我一进门他便高兴地叫道:“大新,你这篇东西写得好!”我一直悬着的心放回了原位,握住他的手表示谢意。他只提了几处字句上的修改意见,我改了之后,他便说:“我马上给泰忠主编看看,你等我消息!”

笔会结束前,泰忠主编告知我:稿子留用。我好高兴,满心欢喜地回到了济南军区。

不久,《解放军文艺》在头条发表了我的短篇小说《汉家女》。也有刊物做了转载。那年头,其他类别的报刊杂志还较少,全国人的目光都注视着文学刊物,文学刊物在全国的思想解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人们很快就注意到了这篇探索人性的小说,各种反馈的信件不断涌来。一开始我很高兴,还有点沾沾自喜,渐渐地,就有批判的声音响起,我心中的高兴开始变成了惊慌,我怕这种批判的声音漫延开来,我知道大批判的厉害,我最害怕因此被赶出部队回家种地。

还好,南京军区创作室写过《柳堡的故事》的老作家胡石言先生站了出来,他与我并不相识,他写了篇关于《汉家女》的短评,对作品作了肯定。事后听说,一直爱护年轻作家的徐怀中老师,也为我说了话,把那股批判的势头压了下去。可我至今还没有对徐怀中老师表达过谢意。借写这篇短文的机会,我要向我特别敬重的徐怀中老师表达我的感激之情。经历了这件事之后,我才明白,一棵小苗刚出土时,如果没人保护,要弄死它是很容易的,踢一块硬土过去就行了。

转眼之间,大红门笔会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已步入老年的我,回首往事,不仅想发一句感慨:作家要想写出思情涵蕴不一样的作品,必须要敢于超越既有的思考边界和前辈作家已经抵达的地域。 6By0r8UW5LDrwp4msm25j7NPwCuTlqglJQFFNgdh3SUKz7nBMn2kap/PjzoTlUR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