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李怀光心生异志,与朱泚通谋

3 朱泚既从奉天败归,神策军行营节度使李晟计划夺回长安。汝郑应援使刘德信与李晟都屯驻在东渭桥,不受李晟节制。李晟乘刘德信来军营中的机会,数落他沪涧战败及所过抢掠之罪,将他斩首。然后率数名骑兵,驰入刘德信军中,慰劳部众,无人敢动,于是合并两军,统一指挥,军势更加振作起来。

李怀光既胁迫朝廷驱逐卢杞等人,内心不能自安,于是有了异志;又厌恶李晟独当一面,担心他取得成功,奏请与李晟合军。皇帝下诏批准。

李晟与李怀光会师于咸阳西面的陈涛斜,修筑营垒还未完成,朱泚大兵已到,李晟对李怀光说:“贼军如果固守宫苑,或许旷日持久,不易攻取。现在他们离开巢穴,敢出来求战,这是上天把叛贼赐给明公,机不可失!”李怀光说:“军队刚到,马没吃草,兵没吃饭,岂可立即战斗!”李晟不得已,只好进入军营。

李晟每次与李怀光一同出军,李怀光军士多抢掠百姓牛马,李晟军秋毫不犯。李怀光军士厌恶他们跟自己不一样,把抢来的东西分一部分给他们,李晟军始终不敢接受。

李怀光屯驻咸阳数月,逗留不进。皇帝多次派宦官催促,他都推辞说士卒疲敝,且当休息,等待战机。诸将数次劝他攻打长安,李怀光不听,秘密与朱泚通谋,事情已经非常明显。李晟屡次上奏,担心他有变,自己被他兼并,请求移军到东渭桥。皇帝仍然希望李怀光能洗心革面,得到他的效力,把李晟的奏书压下不回复。李怀光想要延缓战期,并且激怒诸军,上奏说:“诸军粮食赏赐都很微薄,唯独神策军供应非常丰厚,厚薄不均,难以进战。”皇帝因为财政窘迫,如果粮食赏赐都跟神策军一样,则无法供给,如果不一样呢,又不合李怀光的意,让诸军怨愤。于是派陆贽到李怀光军营宣旨慰问,并召李晟一起来商议。李怀光希望李晟自己主动提出来减少神策军待遇,让他失去军心,来阻挠他成功,于是说:“将士们都要进行相同的战斗而粮食和赏赐不同,如何能让他们同心协力!”陆贽不说话,数次转头看李晟。李晟对李怀光说:“您是元帅,可以发号施令;我只是一个将军,接受指挥而已。至于增减衣食,应该由您裁决。”李怀光默然,又不愿意自己下令减少神策军供应,事情遂结束。

当时皇帝派崔汉衡到吐蕃借兵,吐蕃宰相尚结赞说:“按吐蕃法律,要发兵,必须以主兵大臣为凭证。如今制书上没有李怀光署名,所以不敢进兵。”皇帝命陆贽晓谕李怀光,李怀光坚决不同意,说:“如果攻克京城,吐蕃必定纵兵焚烧抢掠,谁能阻止他们!这是第一害。之前有敕旨,招募士卒攻克京城者,每人赏一百缗,他发兵五万,如果依据敕旨求赏,五百万缗从哪里得来!这是第二害。他们即使派来骑兵,必定不先前进,而是按兵不动确保自身安全,观察我们的兵势,如果我们战胜,他们就跟着分功劳,如果我们战败,他们就趁乱图变,诡诈多端,不可亲近信任,这是第三害。”最终也不肯在敕书上签署。尚结赞也不进兵。

陆贽从咸阳回来,上疏说:“叛贼朱泚拖延被诛灭的期限,据守宫苑,势穷援绝,苟延残喘。李怀光统领正义之师,乘着制胜之气,只需击鼓而行,如同剪除杂草,易如摧枯拉朽,但是敌人逃跑不追击,军队很久不出战;将领们每次想要进取,李怀光就阻拦。这些事情,都不可理解,而陛下想顾全大局,维护他,委曲听从他,我看他的所作所为,对陛下的爱护也并不感恩戴德。陛下如果不另想办法,慢慢对他加以控制,而是一味姑息求安,终究恐怕变故难测。现在就是形势危急紧迫之时,一定不可以当成平常容易的事情来处理。如今李晟上奏请求移军,正好遇到臣奉旨宣慰,李怀光偶然间谈论此事,臣于是假装漫不经心地问他怎么做比较好。李怀光说:‘李晟既然想要调到别的地方,我也不是非要靠他不可。’臣担心他反覆后悔,乘势赞美他军势盛强。李怀光于是大肆自夸自大,转而有轻视李晟之意。臣又从容问他:‘改天如果圣旨问李晟之事可否,怎么决定?’李怀光已经说了大话,不可中途改变,于是说:‘如果皇上恩命允许他去,那也无妨。’我跟他再三确认,并不是话没有说清楚,而是要把他套牢,让他最后即使想反悔,也说不出口。希望陛下即刻把李晟的奏表交付中书,下一道敕书,表示准奏,再另赐李怀光一道手诏,通知他李晟移军的事由。手诏大意说:‘昨天收到李晟上奏,请求移军到城东,以分化贼军兵势。朕本来想要和你商量,正巧陆贽回来,上奏说见你时已经说过此事,你说允许他去也无妨,所以敕令李晟,批准他的请求。’如此,则言辞婉转,而理直气壮,光明正大,李怀光就算不愿意,也说不出口!”皇帝听从。

李晟从咸阳结阵而行,回到东渭桥。

当时鄜坊节度使李建徽、神策行营节度使杨惠元仍与李怀光军营相连,陆贽又上奏说:“李怀光本部军队,足以独自制服凶寇,但他逗留不进,或许有其原因。问题就是他兵力太强,根本不需要其他部队协助。最近又派李晟、李建徽、杨惠元三个节度使的军队依附他的军营,这样无益于成功,反而生事。为什么呢?四军营垒相连,而将领们不是一条心,论势力则高低悬殊,论官职则不相隶属。李怀光轻视李晟等人,认为他们兵力微弱,地位也在自己之下,但是不听指挥,为此非常忿恨;李晟等人呢,则怀疑李怀光养寇蓄奸,包藏祸心,也怨恨他经常欺凌自己。如果端居无事,他们就互相防备对方诽谤;到了战斗的时候,又担心对方分了自己功劳。如此龃龉不和,矛盾越来越深,让他们待在一起,必定不能两全。强大的一方,最终恶贯满盈而后覆亡;弱小的一方,形势危急,就先倾覆,覆亡之祸,指日可待!旧寇未平,新患又起,我深切忧叹,实在是揪心!最好的办法,是消患于未萌;其次是在刚刚有征兆时挽救。何况事情已经暴露,祸难马上就要发生,现在不赶快行动,怎么平定祸乱!李晟看见危机,担心事变,先请求移军向东,李建徽、杨惠元势力更加孤弱,将要被李怀光吞噬,这是理所当然,以后即使有什么好计策,恐怕也不能自救。要拯救他们于危急之中,现在正是最后的机会!乘着李晟要走,就派他们与李晟合军同往,跟李怀光托言说李晟兵少,担心被朱泚军邀击,借此两军互为掎角之势。同时,先通知二将,秘密叮嘱他们准备行装,诏书一到军营,即日上路,即使李怀光心里不愿意,也无计可施。这就是古人所谓夺人之心,迅雷不及掩耳的办法。劝架就要把他们拉开,救火不可以不快速,道理都说尽了,只请陛下裁决。”皇帝说:“卿说得非常好!但是李晟移军,李怀光不免怅恨抱怨,如果再把李建徽、杨惠元调走,恐怕因此给他借口,难以调停,不妨再等十天再说。”

【华杉讲透】

保障“最不坏的结果”,才能有好结果

德宗有陆贽,是天大的福分,他对陆贽,应该“盲目听从”,闭着眼睛听,句句都执行!自己不要做判断,陆贽说怎么办就怎么办!因为一次次事件已经证明,你的判断不如陆贽,为什么要自己做判断呢?这叫“任其私智”,总以为自己有判断。比如你生了病,医生给你开了药,你一般不会质疑,因为你知道自己不懂,这叫“依从性”。医生最无奈的,就是病人依从性差,开始时他听,症状一减轻,他就自己把药停了,于是复发,就更麻烦了。生病这类事情,大家还能同意医生专业;对政治、经济、军事这些大问题呢,谁专业、谁不专业,就看不出来、说不清楚,那就个个都有主意了。

德宗说不妨再等十天,陆贽的意见就是不能等,一分钟都不能等,下一分钟就可能传来事变消息,现在已经晚了!德宗为什么要等呢?有一个关键,他总是在侥幸冀望“最好的结果”,而不是出手保障“最不坏的结果”。追求“最好的结果”的人,一定会输得很惨;始终保障“最不坏的结果”的人,他的结果才是上不封顶。

4 二月二十日,加授王武俊为同平章事兼幽州、卢龙节度使。 7+sT6hQNzc4uebYJLbOoH+u0wNZfYIfuXsm1C4+iyTE1Moajdxbz+4AOqoABBn4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