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024新版序“格物致知”是王阳明对儒学的最大贡献

本书2019年出版,五年之后,读客文化通知我要出新版,问我是否有所修订,我又把全书通读一遍,做了一点点小的修改,并增加这篇新版序。

说到王阳明的思想,大家能脱口而出的,是“致良知”“知行合一”“阳明心学”,不过,整个思想的起点,或者说本书的“文眼”,在于“格物致知”四字,把这四个字理解了,才能理解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传习录》一书中,多处讨论“格物致知”,我特意把它提出来,在序言中加以说明,帮助读者阅读本书。

格物致知,出自《大学》。《大学》是儒学入门之书,阐明了儒家关于学习的内容、目标和为学的次序途径,是为整个学习开“纲目”的——“三纲八目”——三纲领,八条目。有了纲目,才知道儒学的框架和结构,后面的学习才有一个归拢处。不搞清楚纲目,后面就是一盘散沙,拎不起来。《大学》一书的全部内容,就是讲解三纲八目。

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是格物、致知、诚意、诚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就是八条目的前两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全中国人都耳熟能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以及它们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关系,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大学》第一章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以修身为本。

明明德于天下,就是平天下了。你要想平天下,必须先实现治国;要治国,必须先齐家;要齐家,必须先修身……依次一直到格物。也就是说,格物是致知的必要条件,致知是诚意的必要条件……一直到平天下,依次都是必要条件关系。

反过来,只要你格物了,就一定能致知;只要你致知了,就一定能诚意;只要你诚意了……一直到平天下,依次都是充分条件关系。

总结来说,格物、致知、诚意、诚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依次是充分必要条件关系。什么是充分必要条件呢?意思是说,如果能从命题p推出命题q,则也能从命题q推出命题p。如果有事物情况A,则必然有事物情况B;如果有事物情况B,则必然有事物情况A,那么B就是A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反之亦然。

最关键的就在这里,八条目是八步修行打通关,但由于依次是充分必要条件关系,只要你过了第一关,后面七关就全部自动打通!也就是说,你只需要做到格物,就一定实现平天下。这功夫不是太简易了吗!正如王阳明所说,如此简易洒脱!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通常引用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的《模仿律》来讲解。这本书的理论就是说,模仿是基本的社会现象,是社会进步的根源,对于人类的社会生活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模仿是先天的,是我们生物特征的一部分,人们通过模仿而使行为一致。塔尔德提出了“模仿三定律”:

1. 下降律:社会下层人士具有模仿社会上层人士的倾向。

2. 几何级数率: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模仿一旦开始,便以几何级数增长,迅速蔓延。

3. 先内后外律:个体对本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的模仿与选择,总是优先于外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

这个模仿三定律,基本上就完美地解释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要领导人“修身”,率先垂范,下层人士就会模仿他的行为,而且模仿一旦开始,就呈几何级数增长蔓延,从齐家到治国,全国人民都模仿而行为一致了。然后呢,由内而外,传到外国,全世界都天下归心。

在《大学》中,对“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含义都做了讲解,偏偏没有解释什么是“格物致知”,可能是竹简断掉了,亡失了,总之是没有了。于是,朱熹在编辑四书的时候,就补写了格物致知的解释,他说: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唯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朱熹的意思,格物致知就是即物穷理,如果你没有把天下万物都研究透,你的“知”就还没有穷尽。必须用力日久,万事万物的表里精粗没有没研究到的,才能达到“知之至”。

所以,朱熹的“格物”,就是研究事物;“致知”,是达到“知之至”,是“至”,不是“致”。

那么问题来了,按八条目的逻辑,前后是“打通关”的充要条件次序关系,如果要先格物致知才能诚意正心,而格物致知是要搞清楚全部万事万物,那格物致知永远完不成,诚意正心后面的步骤就永远开始不了。

王阳明发现了这个问题,于是他说朱熹错了!格物致知的格,不是研究,而是“格正”,是一个格子,是一个是非善恶的标准。物呢,就是你每天遇到的,要处理的每一件事物,那事物来了,你就拿出是非善恶的格子往上面一套,套得上,就是“是”,是“善”,就去做;如果套不上,就是“非”,是“恶”,就不要去做。这样,每一件事的是非善恶,都了了分明。这就是“致知”,是致良知。良知自然会知,你自己都知道,没有不知道的。

知道该怎样,那么该怎样就怎样,这就是诚意。有这个诚意,心就正了,不会“心不正”,不会跑偏,心安理得,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全都没问题了。这个思想,最后总结为王阳明的“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说:格物,就是《大学》实际下手的地方,彻头彻尾,从初学到成为圣人,就这一个“格物”功夫而已,并不只在入门的开始有这一段。

所以可以理解为,格物就是儒家修养的全部!你从小就可以练。比如上小学一年级,上课了,这上课,就是一物,把是非善恶的标准往上面一格,应不应该认真听讲?应该!那么就每堂课都认真听讲。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每件事你都格物致知,按着正确选择去做,那么要想学不好都难!

作为成年人,现在每天的问题是吃饭吃多了吃出肥胖三高,喝酒喝多了伤身体,你也每一筷子都格一格,这一口该不该吃?每一杯酒都格一格,是不是不该再喝了?然后按正确的去做。你的身体健康也不会有问题了。

在你的整个一生当中,你所遇到的每一件事,事实上你都清楚何为正确的做法,这就是良知。你格物致知,全都依据良知处理,就是圣人!不可能不是圣人!

就这么简单,把这个原理理解了,就可以读王阳明了,什么“致良知”“知行合一”,就跟“1+1=2”一样简单。

华杉
2023年12月19日
于华与华办公室 tN1wqADIpH43BoFOoTH+YngiGFr/lCaY3/qPNwwn6ijmlwj0J8XUG5Qzz8Disn3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