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位居法国政策核心的德国:戴高乐与阿登纳

戴高乐就任总理3个月后,1958年9月14日在与德国和解政策上迈出了一大步。这一政策始于戴高乐之前的第四共和国政府。自“三十年战争”起,法德两国彼此视为宿敌。仅在20世纪,法国与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兵戎相见。

戴高乐承袭了这一传统。1944年他访问莫斯科时,鼓吹把战败的德国肢解为一些分散的邦国,将莱茵兰纳入法国经济区。1945年,戴高乐向欧洲盟友提交了一份类似的计划。

1958年戴高乐结束自我流放重新执政后,彻底改变了这一持续了数百年的政策,启动了法德伙伴关系。为了集中精力办大事,建立一个有可能走向欧洲自治的集团,戴高乐邀请德国总理阿登纳来他在科隆贝双教堂村的家“拉布瓦斯利”做客过夜。此后戴高乐再也没有邀请过另一位外国贵宾或法国要人来科隆贝做客。法国驻英国大使让·肖韦尔曾建议戴高乐也对麦克米伦首相发出同样邀请。戴高乐不客气地告诉让·肖韦尔,科隆贝太小,不适合接待人。 [121]

戴高乐对阿登纳礼遇有加是他重视两国新伙伴关系的一个象征。例如,戴高乐亲自带客人参观房子。戴高乐对阿登纳做出的又一姿态同样前所未有。两人会晤时没有任何助手在场,交谈基本用德语。为了照顾客人的心理感受,法方精心策划了此次会面的礼仪安排。两位同出生于19世纪的老人依照昔日礼节互相寒暄应酬时,感觉很舒服。

两人谁也没有提出任何具体协议,会晤也没有产生任何协议。距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仅13年,戴高乐已在寻求彻底改变法德关系。他没有建议双方抹掉过去,很多历史记忆很难抹去。但是戴高乐捐弃前嫌,主动表示法国支持德国的重建和它对自己欧洲身份的追求。不仅如此,戴高乐还建议法德建立密切关系,共同促进两国的均势和欧洲统一。同时,戴高乐要求德国接受现存的欧洲边界(包括波兰边界),放弃追求称霸欧洲。日后戴高乐在回忆录里写道:

在统一、安全和地位方面,法国对德国无所求。法国可以在侵略过她的国家的重建上助一臂之力。她这样做是为了在法德两国人民之间建立友好关系,是为了均势和欧洲和平。这是何等肚量!但法国支持德国要有理由。为此,法国坚持德国必须满足某些条件。这些条件是:接受现存边界,在与东方的关系上秉持善意,永不拥有原子武器,在(德国)统一问题上任何时候都不急不躁。 [122]

戴高乐为彻底重塑法国外交政策提出的交易条件是,德国放弃戴高乐年轻时见到的那个德国奉行的传统外交政策。阿登纳顺从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大趋势,认为这为德国加入一个欧洲体系铺平了道路。对戴高乐和阿登纳来说,这是迈向未来的一步。 oIvEfeW/O0ZvfEZwe6H1P0FIWheDZ3hBBBDC5C5IBV4rifD+lULecCKgonQJVFI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