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投奔郭子兴的起义军,虽是形势的逼迫,胆识却是主导的因素。天下风云际会,唯胆大的人最有机会出人头地。朱元璋不仅胆大有勇,同时智谋无比。他之所以从军,是凭他的胆识。恶劣的环境往往能逼人上进。之后,他既已参加农民起义,便凭智勇双全,不断升迁,有了统率一路军马的权柄,遂逐渐有了取得天下的大志……
关于元朝末年的风云形势,要再回到朱元璋17岁时、1344年初的那场天灾人祸。5月,暴雨一直下个不停,使得黄河以南白茅堤决口,汹涌的河水淹没了两岸的农田,接着又横灌大运河,冲淹了济南。洪水不仅影响了漕运,对税收大户盐场也构成了威胁,严重地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更不妙的是,以后每年黄河几乎都发生水灾,国计民生的大事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元朝首相脱脱决定重修河堤,根治水患,使黄河水按原来的河道流。
1351年四月,水利专家贾鲁被任命为工部尚书兼河防使。召集各地民工十五万、戍军二万人,治理黄河。十几万民工从黄陵冈开挖,南到白茅堤,西到阳青村,全长二百八十余里。主要是疏通河床,使河水东流,回归故道。整个工程耗资数以亿万计。
黄河一再决口,多次泛滥,使得河两岸的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本来这里的百姓就不是很多,但就是这些留下来的不多的人们还要遭受瘟疫的折磨。现如今,官府又要让他们去挖河,监工和官吏对他们不仅克扣口粮,还常常用鞭子抽打他们,使他们身处绝境,受着多种的欺压。河北、河南的广大民工怨声载道,愤怒至极,以至整个修河的工地上,就像堆满了仇恨的干柴,只要有一个小小的火星就会迅速地燃烧起来。
“变钞”和“开河”成为农民起义的导火线。当时民间到处传诵着一首《醉太平小会》“堂堂大元,奸佞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军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哀哉可怜!”百姓们吟诵着这首词,心中积压的怨气使得他们就要爆发了,全国到处怨声连绵不断,一场特大的暴风雨就要来临了。
明教教主韩山童和他的徒弟刘福通以及杜遵道、韩咬儿看到时机已到,于是积极筹备起义。他们先让人凿了一个石人,脸上只刻了一只眼,并且在石人的背后刻上“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的字样,派人悄悄地将石人埋在将要挖掘的黄陵冈沙道上,然后让几百个教徒乔扮成农民模样,到河北、河南一带传唱一首童谣:“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宣扬天下会大乱,圣明的神会给人们派来一位能够拯救天下苍生于水深火热中的圣灵,一时间,消息传遍燕赵大地,人们急切地盼望着救世主的降临。挖河开工后不久,人们果然在河道挖出了独眼石人,顿时,整个工地沸腾起来,大家兴高采烈,情绪激昂,人们似乎看到了光明和希望。
韩山童和刘福通抓住时机,率领教徒,头裹红巾,身穿红色战袍、战衣、打着红色的旗帜,准备起义。不慎消息被泄漏了出去,官兵包围了起义军所在地,刘福通率众苦战冲出重围,韩山童不幸被捕牺牲,其家人乘乱逃出重围。刘福通脱身后,马上号召起义军,提前起义了。五月初三,刘福通出奇不意地率众攻占了颍州、罗山、上蔡、正阳、霍山等地。黄陵冈的民工们得到消息,杀了监工,头上包了红巾,和刘福通领导的主力汇合在一起。
不到十天,起义队伍迅速发展到五六万人,一场轰轰烈烈的红巾军大起义正式爆发了。
1351年八月,邳州(今江苏邳县)人李二(又叫芝麻李)与赵均用、彭大等八人伪装成河工,夜至徐州城,智取该城。天亮后树旗募兵,众至十余万,接连攻取宿州、五河、虹县、灵璧,乃至安丰等县。同年十二月,邓州布贩王权,也联合张椿起兵,攻占了河南不少州县,被称为“北琐红军”。1352年正月,孟海马等人也发动起义,攻占了襄阳等地,被称为“南琐红军”。
这些起义的红巾军,全都信奉白莲教,与刘福通的军队是同一系统,统称“北方红巾军”,以刘福通为领袖。
1351年夏天,彭莹玉在江淮率众起义,响应刘福通。同年八月,邹普胜和徐寿辉在蕲州起兵。十月在蕲水建立农民政权,国号“宋”,后改天完(取压倒“大元”之意)。不久,天完政权兵分两路:一路攻取武昌、江陵,另一路夺占长江中、下游及浙、闽地区。这支部队同样头裹红巾,亦称红巾军,他们所到之处,不杀不淫、不抢不掠,纪律严格,深受百姓拥护。这支军队士气高涨,所到之处,所向披靡。他们开仓放粮,救济百姓。因为他们都在南方一带活动,所以被称为“南方红巾军”。
1352年二月,郭子兴、孙德崖带兵攻占濠州,朱元璋的家乡也笼罩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中。
郭子兴是定远县(今安徽定远)有名的大户,原籍曹州(今山东曹县)。他父亲在定远卖卦相命时,娶了当地大地主的瞎女儿为妻,分得一份财产,定居定远,成为当地有名的地主。郭子兴目睹了元朝的腐败,感觉元朝气数已尽,天下将会有变,于是,他把自己家的财产分给贫苦的老百姓和囊中羞涩的侠土,结交了不少的英雄豪杰,带领大家烧香,加入白莲教。刘福通起义后,他决定联合孙德崖等人起兵响应,没用了几天的工夫,就召集了数万人,二月二十七日,他带兵趁夜里应外合,一举攻下濠州。
郭子兴攻下濠州之时,朱元璋已经回到了皇觉寺。他时时观注着外面的世界,农民起义的声浪越涨越高,而此时的朱元璋却不动声色地观察着风云变化,他已不是那个易于被人左右、易于冲动的少年了。他冷静沉着地分析时事,农民起义的消息传来后,他心里兴奋极了,现在濠州城被郭子兴攻占,而且起义军不断地在扩大,他更加高兴。
这个动荡的时局催促他深思,要他选择。这时元朝派来了一支蒙古军队,这些军官原本是将门后代,累世承袭,平日里花天酒地,从不训练,而且军队腐败不堪。这支队伍原本是来攻打濠州城的,可是他们平日里只知吃喝玩乐,哪里懂得打仗,更何况红巾军的威名远播,官兵上下都惧怕红巾军。所以不敢贸然进攻。为了向上级邀功领赏,于是他们派人每天出去到附近的村子里抓年轻的小伙子,抓来后给他们裹上红布,冒充红巾军,算是俘虏,以便交差。老百姓受不了元军的欺压,呼朋唤友,到濠州城投奔起义军去了。朱元璋在庙里也很担心,怕自己继续留在庙中会被元军抓去充当红巾军,如果是这样,还不如去濠州投军,况且好友汤和等人都已经参加了起义军。但这时也有个难题,濠州城里有五个起义首领,该投奔谁好呢?
正当朱元璋还在思索的时候,有一天,汤和让人给朱元璋捎来一封信,说现在兵荒马乱的,在寺庙里呆着实在不安全,让他也来参加义军。朱元璋看后,仍然不知如何是好,于是他到村里找周德兴商量,周德兴劝他去濠州投奔义军,并劝朱元璋卜一卦再定。这时他的同房师兄告诉他,汤和濠州捎信一事已经被人发现,元军要抓他,劝他赶紧逃走,寺里呆不下去了。正在这时,郭子兴的部下又认为皇觉寺以正统自居,又拥有大片田地,剥削佃户,就一把大火烧了寺庙。朱元璋此时已没有退路可走了,决心入濠州城,投奔义军,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奋起反抗。朱元璋焚香磕头问卜,结果逃与留皆不吉。再卜一卦是否应参加义军造反,结果大吉。朱元璋下定决心,夜走濠州城,投奔郭子兴。后来,朱元璋在《皇陵碑》中回忆当时情景:“……好友寄来书信,劝我参加义军,心中担忧又恐惧,正在犹豫不定,此事却被别人发觉,声言要告官府。形势急迫,算上一卦,结果逃亡和留守皆不吉,只有投军方大吉。”这就是朱元璋高人一等的地方,他向世人表明,他投奔起义军的决心是神灵的启示,他的行为是受命于天,受菩萨保佑的。
朱元璋是1352年三月初一投奔濠州郭子兴军门的,史书记载,在他的投奔过程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朱元璋来投奔郭子兴,门卫们见他相貌特殊,以为是元军派来的间谍,再加上朱元璋血气方刚,在盘问中发生了口角,士兵们立即将他捆绑起来,准备杀掉。朱元璋毫不畏惧,大喊大叫,惊动了郭子兴。
郭子兴听到外面有人大喊大叫,一问才知道,有个身材魁伟、相貌奇特的人要投奔他的门下,却没有投奔的屈从之态。他非常感兴趣,倒要看看究竟是何人敢这么“嚣张”。
郭子兴发现此人不仅身材魁伟挺拔,而且拥有一种反元的斗志和信念,于是亲自给他松绑,与他交谈,把他收为门下的一名兵卒,以观后效。
朱元璋是有心来投靠,在被门卫拦住要斩首的时候,朱元璋的大声嚎叫,不仅保住了他的性命,还成就了他后来的事业,这是朱元璋翻身的第一声嚎叫。
历史就在一声嚎叫中定格了!
评析:
乱世出英雄。乱世之时,一切都没有定型,机会到处都有。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抓住机会的。有些人胆小怕事,对自己的小命提心吊胆,未必有胆量站在统治者的对立面去抗争。朱元璋这一点则非常令人钦佩。他在冷静地观察过天下形势之后,毅然参加了起义军。这需要有莫大的勇气和自信。反抗元朝的统治并不是一条平稳之路,而是充满了各种极端的风险。但如果不敢反抗,终其一生只能做最底端的农民了;而义无反顾地踏上风险之路,却有机会建功立业。人生与其庸庸碌碌,不如轰轰烈烈!
朱元璋初到义军,由于没有什么背景,又人生地不熟,在起义军队伍当中没有人为他撑腰,那些将领们对朱元璋更是一无所知,也就更别提什么被赏识,受重用了。起义军队伍中,有一位雄才大略,心存大智的少年,但是谁也没有觉察,除了郭子兴隐隐约约知道自己收了一位不平凡的士兵之外,其余的人,永远也不会想到,“皇帝”就在自己身边。
那个时候,朱元璋要做的,就是证明自己,寻找机会,展示自己的实力,而不是怨天尤人,或是迫不及待地炫耀。
朱元璋脱下袈裟,穿上红袄,缠上红头巾,正式成为红巾军的一名士卒,成为郭子兴身边的一名近身步卒。这对于朱元璋来说,并非只是表面上的转变,而是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深层次的灵魂升华。
其实,他也不会想到,就是这一次选择,改变了他的人生,也改变了中国的历史……
朱元璋的表现异常出色,不仅能够完成训练任务,还时时有所发挥,充分显示了其积极进取的精神。这是领导最为高兴和欣慰的,郭子兴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在不知不觉中对朱元璋另眼相看了,觉得朱元璋是个可造之材。
但是,战争是残酷的,不管训练场上表现得如何出色,都不能代表在战场上同样出色,有的人往往只会在虚假中蒙骗他人,而到关键时刻根本派不上用场。
朱元璋是什么样的人呢?
对于一些士兵在训练场和战场上截然不同的表现,郭子兴早已心知肚明。朱元璋是一个可造之材,但还没上过战场,也许真的到了战场上,没准他连人都不敢杀呢。由于对朱元璋的战场表现还缺乏直观的认识,所以还得“是骡子是马牵出来遛遛”。
于是,在出兵打仗的时候,郭子兴就有意把朱元璋带在身边,以考察朱元璋在战场上的能力。
这一考察,郭子兴发现朱元璋的表现非常出色。
《明史·郭子兴传》亦称朱元璋投奔后,“数从战有功”,虽然究竟功在何处,语焉不详,但综观这些记录可以看出:朱元璋在战斗中是十分勇敢的,战功卓著,无与伦比。
在主帅亲自领兵出战的时候,他担当起主帅的保驾翼卫的角色,左突右挡,所向披靡,使主帅既有胜利的喜悦,又有安全感。若主帅在家留守,令部下自行攻讨的时候,亦惟有朱元璋一人“往辄胜”,无败仗记录,不仅斩杀敌兵是“过当”的,而且生俘人数亦最多,结果使郭子兴的队伍很快地昌盛起来。这样英勇无畏的青年,怎能不叫人格外喜爱呢?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郭子兴就深深的感到朱元璋不仅是一个可以引为心腹的人,而且还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将才。为了更好验证自己的观点,他把朱元璋调到了元帅府当亲兵。为了显示对朱元璋的赏识,还提升朱元璋为九夫长。
朱元璋的人生有了起色,他尽职尽责,英勇无畏的精神使他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由于朱元璋处事有些见解,郭子兴遇到什么事情也经常找他商量,探讨。郭子兴发现朱元璋对问题的分析不仅透彻,而且总能提出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因此对朱元璋更加信任了。
郭子兴发现,眼前这个人,不仅是个勇士,还是个儒才,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助手。
朱元璋的可造之处在于,他的脚步并没有在此停滞不前,他还拥有更为高远的目标。长期身处义军队伍中,他有了一种更为深刻的认识,那就是自己身边这支队伍是由庄稼汉组成的,素质也不高,并没有太多让人敬佩的人物,这与他所想象的那种正规军队有很大的出入。
起义军的素质如此,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因为起义军的建立,本身就是反元的需要,他们绝大多数是具有反元情绪的穷苦农民,几乎没有经过训练。
几次仗打下来,朱元璋知道,起义军要百战不殆,严格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一课。
也就是这个时期,奠定了他的军事基础,这是一个军事家的发迹所在。
郭子兴在起义之初,考虑到以自己的鄙薄之力难以与强大的元军相抗衡,他就联系了其他几个豪强一同举事。这联合起来共同反元的统一战线,说是联盟,但也存在着致命的弱点,那就是上层意见不统一,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道,结果谁也不服谁。其他几个人比郭子兴的势力大,因此,在指挥权问题上,郭子兴有时候就难免要听从他人的指挥和安排。况且郭子兴本人在性格上也有缺陷,他为人傲慢,易猜忌,没有气量,且好记仇,因此与其他几位将领关系处得不好。
所以郭子兴在这个时候,很少有人能帮助他、理解他,他一直很困惑。遇到了朱元璋,他发现朱元璋不但平时操练表现得非常出色,而且战场上又是一个勇敢善战的好手,为了主帅的安全常常奋不顾身。这种尽职尽责,且言听计从的人是非常难得的。
行动中,朱元璋发现,与他一起共事的那几位将领,没有一个是称心如意的理想伙伴,他们都是一些土豪,目光短浅,不懂政治军事,只是不满元朝的统治才起来反抗,并不想彻底推翻元朝的政权,只是想自保一方。所以在军纪上自然也就不如郭子兴的军队严明,而且领导才能也不如郭子兴的高超,只是在财产权势上要比郭子兴略强而已。
没办法,谁叫人家是老大。尽管郭子兴的想法是好的,可他们根本不听他那一套,还是该怎么着就怎么着,谁也不屈从于谁。郭子兴认为这样下去,终非长久之计,因为反元斗争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没有一支军纪严明、训练有素的军队,怎么能够在这场艰苦的持久战中取得优势,占尽先机,并取得最终的胜利呢?
可以说,郭子兴还是有点军事才能和政治眼光的。他知道由庄稼汉组成的队伍,素质差是必然的,但终归有一个良好的信念,那就是反元,以拯救自己。这一点就是“质的飞跃”,脑子里有“质”的飞跃,总比徒有“量”要好,因为“量”还可以再继续打造嘛。
郭子兴知道自己不能完全做到正规军队所要求的一切,但是他使自己所统率的义军向“纪律严明,作战有序”的正规军靠拢。如果能遇到一个与自己同心同德,而且又能为自己忠心做事的人,自然是再好不过的了。朱元璋恰恰就是这个人,无论从哪方面来讲,都是上上之选,可造之才,舍他其谁呢?
无论朱元璋是能力出众引起郭子兴的信任,还是善于洞察郭子兴的内心而成为了他的朋友,对朱元璋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财富。流离失所的他,没有任何后台撑腰,想必也拿不出什么钱财贿赂,只有自己的忠贞不屈,聪明才智,和那异于常人的本领……
说是英雄知英雄也好,英雄惜英雄也罢,总之,朱元璋不久就被郭子兴任命为将,代替郭子兴带兵作战。
在战场上,朱元璋不但亲自上陈,带头深入敌后,而且还一起坚持到战斗结束。
朱元璋为人仗义,他把所获得的战利品都分给了部下,赢得了部下的忠心,士兵们也知道了跟着朱元璋作战,不但能够打胜仗,而且还能够得到应得的奖赏,因此,作战更加积极勇敢。
朱元璋的号召力大增,士兵都听从他的调遣,战斗力提升很快。由于朱元璋是郭子兴一派的人,所以,郭子兴的威望也逐渐提高,几乎要压倒其他一同起义的诸位将领。
从一系列的表现中,郭子兴发现朱元璋不仅仅是冲杀在前,享受在后的人,而且还深得士兵们的拥护和爱戴,觉得到此人不寻常,豪杰之士将来必有前途。他又想起了自己有一义女,早已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
此义女是他的至交马公的小女儿。马公是宿州闵子乡新丰里的富户,善结交,秉性耿直,后因杀人,带着小女儿投奔了郭子兴。郭子兴起兵时,马公回宿州策应,但不久故去,留下小女儿孤零零一人,郭子兴因此收养了此女。
此女由郭子兴的二夫人张氏抚养,收为义女。马氏聪明贤慧,端庄温柔,善解人意,且“知书精女红”,唯一遗憾的,不是很漂亮。其中最出名的还是那一双大脚,要知道,中国古人喜欢的是三寸金莲。
正是这个女人,成了明朝的开国皇后。
郭子兴想到要成就大业,身边就必须有一个像朱元璋这样精明能干的帮手。于是他多次与谋事颇有见识的夫人张氏商量,想将马氏许配给朱元璋,招他为婿。张夫人对朱元璋早有耳闻,认为义女嫁给他不会受罪。更重要的是夫君兴事成大业,需要有能人相助,便欣然同意。
郭氏夫妇征求朱元璋意见。流浪了这么多年的朱元璋深知自己也应该有个家了,兵荒马乱过后,心灵有个歇息的港湾,虽然对象不很漂亮,但一来是大帅的义女,二来自从父母死去之后,一直流离失所,身无分文,还一直担心娶不到媳妇,所以朱元璋欣然答应。郭子兴便在夫人的张罗下,择日为25岁的朱元璋和21岁的义女马姑娘成婚。
这是朱元璋永生难忘的,朱元璋后来一谈到郭子兴,总是情不自禁地视郭为自己的救命恩人和再生父母。对于朱元璋来说,真可谓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一个穷小子竟然娶了元帅的女儿为妻。真是福人、福相、福分大!连他自己都觉得好像是一场梦,简直连做梦也没想到,但如今是梦已成真。
评析:
相貌平平的朱元璋是怎么获得郭子兴的赏识,招为女婿的呢?一个字:胆识。正是因为他的勇气,正是因为他的英勇无畏,他才从千千万万普通的士兵中脱颖而出。机会常常垂青于勇敢的人,这在朱元璋身上也得到了验证。
朱元璋做了郭子兴的女婿,郭子兴对他更加信任,让他带兵外出攻城略地,取得辉煌战绩。而这时,濠州城里的红巾军首领之间,矛盾却日趋尖锐,大有火并之势。当初,芝麻李、赵均用、彭大响应刘福通起义,占据徐州,拥众十万,声势浩大,对元朝形成巨大威胁。1352年九月,元朝丞相脱脱统兵十万,兵临徐州城下。在此之前,元朝命淮南宣慰使贾鲁招募了当地盐丁及骁勇健儿三万,穿黄衣、戴黄帽,号称黄军,包围了徐州城,作为攻打徐州城的先锋。脱脱采纳了宣政院参议也速之计,以巨石作炮,昼夜猛攻,一举攻人城内,并下令屠城。芝麻李奋战突围,转战湖北,投奔了徐寿辉,后随明玉珍转战四川,最后出家为僧。彭大和赵均用突围后率领余部投奔了濠州。贾鲁受命领兵穷追不舍。早在彭、赵投奔濠州之前,濠州城内的五个元帅就分成两派。孙德崖等四人为一派,这些人出身贫苦、没有文化的人粗鲁直率,眼光较短浅。郭子兴自成一派。两派在许多问题上谈不拢,以致关系紧张,彼此猜忌,直至互相防范。这时只有朱元璋顾全大局,兴脑清醒,他认为大敌当前,义军内部不要闹翻,闹翻了对谁都不利。
朱元璋一方面劝说郭子兴,另一方面又向孙德崖等说好话,赔小心,着意联络感情,从中周旋。再说彭大、赵均用来到濠州后,确实增强了濠州的军事力量,但同时也更加激化了本来就已经非常紧张的关系。彭大有胆有识,非常勇敢,又敢作敢为,郭子兴佩服他并且和他关系密切。想比之下,赵均用胆小怕事,遇事少主见。濠州的五个元帅不得不居于他们之下,听从他们的指挥。孙德崖想借刀杀人,他极力在赵均用面前挑拨离间,他说“郭子兴只知有彭将军,哪知有你赵将军!”赵均用是个粗人,心里本就窝着火,听了这些话,更是怒发冲冠,就想找机会杀了郭子兴,出口恶气。
一天,郭子兴正走在街上,赵均用派人将他挟持到孙德崖家,先毒打一番,然后关在地窖里,准备暗中杀掉他。事情发生时,朱元璋正领兵在外作战,闻讯后,他就骑上快马往回赶。路上碰到一位熟人,对他说:“郭元帅已给赵均用、孙德崖抓起来了,他们还要抓你,你却往濠州跑,这不是自投落网吗?”朱元璋说:“郭公待我恩厚,有难不救是不义,大丈夫岂能做这样的事!”他快马加鞭,潜回濠州。到郭子兴家一看,只有几个妻妾在,便问郭子兴的儿子在哪里,几位夫人突然遭遇这样的变故,疑虑重重,谁也不肯开口,朱元璋说:“我又不是外人,为什么还怀疑我?我冒险进城,就是来想办法解救元帅的!”夫人们这才告诉他几个公子躲藏的地方。朱元璋对这件事反复考虑,觉得由自己和郭子兴的儿子召集部众去解救,一来把握不大,弄不好反害了郭子兴的性命,二来会引起红巾军内部的火并,造成自相残杀。他对郭子兴的家属说:“郭公平素与彭大相厚而轻蔑赵均用,此事必是赵均用主使,只有去找彭大才有望解决。”
第二天黎明,朱元璋陪着小张夫人和郭子兴的两个儿子——天叙、天爵一同来到彭大家,求彭大救人。彭大听明情况,怒喝道:“有我在此,谁敢放肆!”当下喝令左右集合队伍,去包围孙德崖家。
朱元璋也身穿盔甲,带兵将孙家团团围住。他爬上屋顶,揭瓦掀椽,跳到屋里,救出郭子兴。郭子兴被救出时,项带木枷,脚系镣铐,浑身上下被打得皮开肉绽。朱元璋当即为郭子兴打开枷铐,背他回家中。
赵均用等得知此事以后,非常气愤,但知道此事是彭大出面所为,也只好忍了。郭子兴的性命幸赖朱元璋才得以保救。
评析:
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到朱元璋的大义、大勇、大智,这正是成大事所必备的素质。在事件发展演进的过程中,朱元璋先是头脑冷静,以义军全局为重,费尽精力,从中周旋;后形势有变,又侠肝义胆,救主保驾。朱元璋救了郭子兴,实际上也是救了自己。当时他还没有自己的独立势力,地位也不十分稳固,倘若坐视不管,郭子兴就会被杀,他也就失去了靠山,不但前途难卜,而且性命堪忧。他奋不顾身,救出郭子兴,表现了他非凡的大将风度,在军中被视为大忠、大义、大丈夫,地位和影响力也强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