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8.话少人自威

老子说: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他认为,尽量少说些话,少表现些喜好,让人无法完全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让人感觉你有着深刻的内涵和蕴力。中国民间有一句话:“言多必失。”的确,如果一个人总是滔滔不绝地讲话,说的多了,话里就自然而然地会暴露出许多问题。比如你对事物的态度,你对事态发展的看法,你今后的打算等等,会从谈话中流露出来,被你的对手所了解,从而制定出相应的策略来战胜你。而且,你的话多了,其中自然会涉及到其他人。

古人说,君子不重则不威。不难理解,最难接近的人是不随便开口说话的人,你无法和他交流,别人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他再板着一副冷面孔,就会给人气势十足的感觉。一个人不随随便便开口,人便显的深沉起来,这样的人是小人不敢冒犯,在朋友中间会威信十足。

关于一个人威严的树立,曾国藩有着独到的见解。在他的家书中记载,1158年是湘军事业如日中天之际,此时,曾国藩的九弟曾国荃趾高气扬,曾国藩在三月内连续两次给九弟写信,大力劝说“长傲、多言为‘凶德致败’之二端”,他于三月初六的信中写道:

自古以来,因不好的品德招致败坏的有两个方面:一是长傲,一是多言。尧帝的儿子丹朱有狂傲与好争论的毛病,此两项就归为多言失德。历代名公高官因败家丢命的,也多因这两条。我一生比较固执,很高傲,虽不是很多言,但笔下语言也有好争论的倾向。……沅弟你处世恭谨,还算稳妥。但温弟却喜谈笑讥讽……听说他在县城时曾随意嘲讽事物,有怪别人办事不利的意思,应迅速改变过来。

曾国藩在书中同时也告诫人们,要经常保持内敛的心态,少谈些身边或周围的事物,即使谈,话题不要永远以自我为中心。不随便把自己心中的不平倾诉给别人,因为你无法保证这个人将来不会成为你的敌人。不要义气用事,真正有本事的人,这就得沉的住气,管的住自己的嘴,永远不让别人轻易的看透他,因为言多必失。

喜时之言多失言,怒时之言多失礼。古人很早就认识到“祸从口出”的道理,所以才指出,对于开口说话一定要持谨慎态度。

身历干嘉道三朝大学士的显宦曹振镛是奉行“多磕头,少说话”官诀的典型。

曹备受皇帝恩宠,在官场上霸气十足,死后还获得“文正”的谥号,并入了贤良祠。但他获得这样的高位和殊荣,并非因为他干过什么值得称道的政绩,而是因为他精通“多磕头,少说话”的官诀。清人朱克敬披露云:“曹文正公晚年,恩遇益隆,身名俱泰。门生某请其故,曹曰:‘无他,但多磕头,少说话耳。’”

曹振镛不仅自己身体力行“多磕头,少说话”的官诀,还向门生后辈加以提倡,甚至告诫那些专负纠弹之责,本应“多说话,不磕头”的御史也行此官诀。

古代名臣中能够喜怒不形于色的不计其数,西晋王戎与嵇康相处二十来年,却从未见他有喜悦愤怒的气色;他自认为自己的德行、智力不及中人,因此努力加强自己的修养,不以自己的喜怒来影响工作,所以一辈子喜怒不形于色。北宋时,吕端任宰相,受到皇帝褒扬嘉赏也不喜,遇到坎坷挫折也从不畏惧。上述诸例都是贤德之人道德深厚、器宇轩昂、见真识远的反映。

要活得有气势,就不要在一些场合多说话,特别是一些唠唠叨叨的话,否则会使人觉得你是一个没有城府的人,别人就会在心里不把你当一回事,一个人的威信就殆失尽了。

厚黑学智慧今用

一个人要是很少言语,和人交流自然就很少,别人就不会看清他心里在想什么,故而对其敬畏三分。这样,人的威信就树起来了。 66qoXj/wiD3cpIg9x6b9/S1Th4uaWdz6ebyfy0KCkke4hZZ2gQTZEr0xVunCs3L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