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陈寅恪先生“关陇”理论拓展之商榷

第一,陈寅恪先生“关陇”理论实包括核心地区与核心集团两大主题。

第二,陈寅恪先生“关陇”理论实涵盖政治上统治阶层与社会上社会领袖两大范畴之研究。

第三,陈寅恪先生“关陇”理论紧抓住上述两个领域,超越朝代递替的限制,以核心问题来贯穿历史上政治社会主流的演变。这种方法复指示出许多学术领域(如政治史、社会史、经济史、思想史、科技史、艺术史等)及许许多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展与演变,并不完全按照朝代的兴盛衰替为起承转合,这种观念实有助于专史之健全发展。

纵观中古时期核心区与核心集团之成立与转移,自拓跋氏以云代地区为其核心区,以国人为其核心集团,至北齐亡,约二百年 ;宇文氏自西魏起重新凝结胡汉关陇集团,以关中为其本位,至唐玄宗天宝时,亦约略二百年 ;自安史乱起,河北、河东、河南等地之职业军人成为北中国各地藩镇的统治集团,统一而成为各王朝之核心集团,而魏博、汴州一带成为核心区,至北宋建国,亦约略二百年 。这三个阶段均有重叠之时,且审视“胡汉关陇集团”“关中本位政策”之理论与现实,在北周至武周期间甚为正确,本人认为这段时期中,陈寅恪先生的“关陇”理论恰是“中古核心区及核心集团”研究之中段,而在此时期之前后,本人撰写论文六篇,试图将中古时期贯穿一气,解说中古时期核心区与核心集团之转移情况,这是陈寅恪先生“关陇”理论时间纵度之上溯与下延,此乃对其理论拓展方向之一也。

陈寅恪先生的“关中本位政策”指出地缘因素的重要性,从巨观而言,此因素已经合于其理论需要,但若能进一步分析核心区内山川物产、内外交通、居民结构、人文及社会条件等,将更可以明了核心区之何以成为重心,故其先决条件必须对于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有深刻认识。近年来严耕望先生积四十年功力,撰成《唐代交通图考》,实际上这是一部涵盖中古的地理书,其中对于《水经注》的研读,使这部重要而又难解的地理书之脉络得以呈现给学界。另王仲荦先生《北周地理志》对关陇地区行政区做了详细的编撰。我们可据此二书明了当时之交通路线、北族六侨州之所在地、关陇地区之内的最核心地带,从而可进一步拟测柱国军府之可能分布等,又如河东地区聚集三个大士族,其分布如何,通过小块区域研究,则更易明了关陇集团之凝结情况,此乃对其理论拓展方向之二也。

陈寅恪先生“胡汉关陇集团”一方面讨论了宇文泰所建立的统治阶级在隋唐政权中占有优势地位;另一方面,至隋唐统一中国,魏、齐及南朝大士族也并入帝国,这些人物皆为当时的精英分子,大分而论,是对立之“关陇集团”与“山东士族”,实际上亦是两股社会势力 。两大集团的紧张关系,以及武后以降科举入仕对关陇集团之影响等,构成陈寅恪先生理论的精彩性,实际上以现代学术的界说而言,其内容包括两大领域,其一是讨论精英分子(Elites)动态,其二是讨论政治层面与社会层面间之关系。关于精英理论,1939年加塔诺·莫斯卡(Gaetano Mosca)《统治阶级》( The Ruling Class )、1942年维尔弗雷多·帕累托(Vilfredo Pareto)《思想与社会》( The Mind and Society )中已经提及,但皆属草创,定义不明确。关于精英动态研究,从1955年张仲礼《中国绅士》( The Chinese Gentry )用于中国,至1959年罗伯特·M.马什(Robert M. Marsh)《政界要员与行政部门:中美社会精英的流动》( Mandarin and Executive: Elite Mobility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Societies )、1962年何炳棣《明清社会史论》( 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 )、1965年许倬云《转型中的古代中国》( Ancient China in Transition ),其理论与方法才日臻完整。陈寅恪先生著作出版于1943年,实际上已述及这种历史现象,其能洞悉先机,实具深厚的史识,四十多年以后的今天,我们要遵循陈先生的研究方向,但要引进社会科学之理论与方法,使史学具备更多的工具,对统治阶层盛衰做量化,对重要角色做重点分析,从而使历史事实与历史轨迹更为正确合理,此乃对其理论拓展方向之三也。

对于政治、社会两个领域临界线之研究,由于当今史学分工日细,专史枝丫日繁,而显得更为重要。陈寅恪先生所讨论的关陇集团及山东大族,都是兼具政治层面与社会层面的人物,而任官的社会群体,实际上亦是官僚之一员,这些社会群体之性质,实影响官僚体系性质。这种交会点之关系,许倬云先生有进一步发挥,将中国文化(也就是中国历史现象)分为四个范畴,即政治、社会、经济、意念(即思想),其体系分解示意图(图1−1)如下

0

图1-1 体系分解示意

ABC面:经济范畴;ACD面:社会范畴;ABD面:政治范畴;BCD面:意念范畴。AB:市场网、城乡的整合系统;AC:精耕细作的小农经营;AD:官僚制度下君权与士大夫社会势力的相合或对抗;BC:义利之间;CD:五伦与修齐治平的扩散程序;BD:道统与法统。

陈寅恪先生政治、社会层面关系即上图之AD线,而许倬云先生四个范畴之关系,实际上已拓展了陈寅恪先生这方面之史学;如果四个范畴再增加科技史、艺术史范畴,则三角立方体将成为五角六面立方体,其间关系更为多元,分工不断出现,最后将成为圆形球体。事实上,一个历史事实涉及的层面是很多的,浑然一体的相互关系很可能最接近当时事实,此乃其方法拓展之一也。

陈寅恪先生“关中本位政策”是以关中为核心区,军府之设立亦以关中居多,所以关中是政治中心、军事中心,在西魏北周时期,关中亦是宇文氏政权的经济中心及社会中心,但隋唐都是一个统一帝国,“关中本位政策”之下,关中仍然是政治与军事中心,但是经济中心、社会中心便不一定是关中了。全汉昇先生《唐宋帝国与运河》明确指出洛阳是经济中心 ,拙文《从士族籍贯迁移看唐代士族之中央化》 亦发现三分之二的大士族的著房著支居住在洛阳附近,因此洛阳亦是当时社会中心。各类中心不在一个焦点上,就可能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都城或重心。这种现象在中国中古屡见,如北魏孝文帝将首都自平城南迁洛阳以后,云、代、并地区仍然是军事中心;东魏、北齐以邺为都,但晋阳是其军事中心,高氏有三分之二时间驻晋阳;西魏、北周以长安为都,宇文氏则常以同州(冯翊)为军事中心;隋唐帝国有长安与洛阳两都,一度又有北都;五代各王朝亦行多都,然大体上皆以汴州、洛阳为经济政治中心,以魏博为军事中心。谷川道雄先生也已注意及“霸府与王都” 两个核心区,或一个大核心区内有两个重心,历史变数将更多姿多彩,此乃其方法拓展之二也。

陈寅恪先生“关陇”理论的两篇论文,其资料主要以正史、《资治通鉴》《通典》《顺宗实录》《唐语林》《国史补》《全唐诗》《唐摭言》《北梦琐言》《大唐新语》等为主,这些典籍千年来皆非秘籍,学者极易得之,但陈寅恪先生却能据此看出历史轨迹的重要脉络,这缘于他具有高深史识,但是资料仍然是史学重要的基础,丰富的原始资料将使理论更具体,更有深度。马长寿先生《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 ,从碑铭题名探讨渭水以北居民结构,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宇文泰如何结合关中汉、鲜卑、氐、羌、胡等族。陈寅恪先生亦知碑志之重要,他在其他论文中亦使用过碑志,但如要大量使用碑志,则必须先大规模整理石刻资料。

严耕望先生《佛藏所见之稽胡地理分布区》爬梳佛教书籍中之资料,将稽胡部落精确地界定于“北纬35度40分至40度10分之黄河东西两岸,南北直线距离五百公里,东西直线距离约二至三百公里” 。稽胡地区在北魏至隋唐时期一直是困扰之区,隔离了云、代、并核心区与关中地区。陈寅恪先生亦知佛教书籍之重要,他在其他论文中亦常引用佛教资料,但要在大量的佛教书籍中爬梳资料,则必须将佛教书籍输入电脑,才不至于为了披沙淘金而耗费学者的时间与精力,从而可以加速拓展史学,此乃其方法拓展之三也。 FJVQ4bAnHWeu/gsniYI5guAgyhkHtaEva8uGnSJ90z/wb2rLtar7OU5AoFBR+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