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北魏、东魏、北齐之核心集团与核心区

永嘉乱后,晋室南迁,北方匈奴、鲜卑、羯、氐、羌诸族人民,如水银泻地,混杂在广大地区的汉族之间,先后出现几近二十个政权,铁骑穿梭,离合相继,大者几乎统一北方,饮马长江,小者不及一省,一百余年间,没有一股势力能够成为稳定的重心。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之中,鲜卑拓跋氏终于统一了北中国,建立了一个稳定的政权,与南方对峙垂百余年,包括草原地带在内,拓跋魏是当时最大的帝国。鲜卑拓跋氏在草创时期,继承了匈奴帝国将塞外东西万里草原分为左贤王、右贤王、王庭三大部分的政治社会组织 。但拓跋氏自东北向西南行进时 ,盛乐至桑干河一带渐渐发展为其核心地区,此即北魏太祖拓跋珪所制定之畿内 ,其时政治社会的结构,亦渐渐演变成以拓跋氏为核心,环绕着此核心向外依亲疏、婚姻、功勋等因素,形成一圈圈的同心圆。例如,初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发展成内圈帝室七族十姓 的核心,其外为勋著八姓 ,北魏政权建立以后,如“旧为部落大人,而自皇始已来,有三世官在给事已上……为姓。若本非大人,而皇始已来,职官三世尚书已上……亦为姓。诸部落大人之后……有三世为中散、监已上……为族。若本非大人……三世有令已上……亦为族” ,由部落组织按其对拓跋氏之功绩,而与国家官僚机构相合,官僚组织之金字塔顶峰则为皇帝,至此社会势力自大至小与政治地位自高而低,相应地结合在一起。元魏又将任官三世以上之姓族依官职高低分为膏粱,华腴,甲、乙、丙、丁四姓 ,这是汉人社会结构的名词。于是通过国家官僚组织的阶层,元魏将其同心圆式的社会金字塔结构,与魏晋以来汉人社会金字塔结构结合在一起。元魏安排之所以成功,是由于元魏与胡汉社会领袖共享政权利益,在政治上按其族望高低而拜受相应官职 ,在社会上则以通婚方式将胡汉大族与元魏结合为一体 。所以拓跋氏的组织与檀石槐军事大联盟最大的差异,是拓跋氏建立了一个核心组织。在许多民族聚散无常的状态之下,拓跋氏将一丛一丛的部落建立在一圈圈的同心圆体系上,同心圆的最内圈是帝族七族十姓,是为狭义国人;其次是功勋、国戚之族,是为广义国人,这是拓跋政权的核心集团。统治集团之建立,将多变性的草原部落由亲而疏地置于一张网中,又将核心集团置于核心基地之中,这种核心集团之孕育与核心区之建立,至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时大致完成。这个核心集团之组成,核心区之选定,是拓跋氏之势力能在民族复杂的环境之中绵延二百年之主因。

拓跋氏选择云、代、桑干河一带为其核心区,该地区南有恒山山脉,北有长城与蟠羊山,西北即云中地区,再北有阴山山脉,中有桑干河主支流蜿蜒其间,平城约略居其中央,适宜牧畜及部分农耕。

平城向东之塞外交通路线有三 ;西至河西走廊,亦甚便捷 ;东南出居庸关可达幽州,出飞狐关可达定州、易州;南出雁门关可达肆州、并州。最重要的是与北方之关系,云中之北的白道是天然缺口,也是征战最常经过之通道;北魏其后在北方沿边设有六镇,武川镇即在此地,而武川镇在大青山中分之北缺口处,“白道中溪”即自此缺口南流 。云、代、桑干河一带是四战之地,也是天然的大堡垒,拓跋氏的畿甸,也是产良马之区,国人正居于这个区域,于是核心集团利用平城的战略地位,配合核心区内的名骑,屡屡征战,光芒四射,成为北中国以及草原一带的大帝国。

在平城时代,北以六镇为线,南以洛阳为点所绘成的等边倒三角形是北魏最有效的控制区,而云、代加上稍微后延至并州的心脏地区,合政治中心与军事中心为一,使拓跋氏力量达到鼎盛。又平城地区处在农业地带与游牧地带的重叠线上,如以兼顾农业人民与游牧人民的角度而言,建都是比较适当的 。北魏帝国经百年经营,渡黄近淮,新拥有了山东省全部、河南省大部、安徽省、江苏省之北部,又有效地控制了关中,故云、代、并核心区之经济条件已不足支持大帝国官僚机构所需,邺的经济条件较好,但元魏最后仍然决定迁洛,可能是取其为文化、社会中心 ,又与经济奥区汴邺不远。北魏孝文帝似乎更积极地想做全中国的皇帝,他迁都中原之地洛阳,实施汉化政策,想与农业民族的汉人融合在一起,但是有很多国人仍然喜欢居住在云、代、并地区,于是帝国出现了两个中心。一个是新都洛阳,它是政治中心;以汉文化而言,也是文化中心;以汉族大族集中地而言,也是社会中心。而云、代、并则仍然是临界草原暨农业庞大帝国的军事中心,是用武之地。对于不愿南迁的国人,我们不可一味责其顽固或拒绝汉化,因为涉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是很痛苦的 。而草原上的人民为适应其生态环境而发展出自己的生活方式,只要居住在那种环境之中,渐渐地都会遵循那种方式,例如居住在北镇的汉人弘农杨氏、陇西李氏,都染有浓厚的胡人作风。所以草原区与农业区的差异是生活方式之差异,并非种族之差异。大帝国包含草原区及农业区,如果忽略这个事实,势必引起双方关系紧张。

孝文帝迁都以后,南方的疆界虽然略有推进,但大体而言,并无太大变动,所以统一中国的理想并未达成,在其控制领土之内,却出现了两个中心。洛阳地区是政治中心,国人之上层人物在朝居高官,国人之下层人物为羽林虎贲,戍守京畿,另外派遣将领率部分羽林虎贲在彭城、河北等大镇重点镇守。而云、代、并地区是大部分国人居住之地,包括上层与下层,仍然是北魏拓跋氏的国本,加以战马的蓄养地仍在此核心区(即令河西出产的良马,亦先徙养并州,渐习水土,再拨给洛阳地区使用 ),该地区在北中国草原地带是“用武之地”,所以在人力、马匹、地势等重要因素上仍具有军事中心之地位,在此中心之北线布置六镇以为屏障,而派遣一些国人到各镇重点镇守。两个中心将帝国撕裂为二,历史之发展在两个中心的地理距离之外,再加上文化、政治等裂痕,在洛阳之上层国人在朝廷中禁胡语、禁胡服、禁归葬北土、代人改籍洛阳等措施下,大步迈向汉化。北魏前半期“诸公主皆厘降于宾附之国,朝臣子弟,虽名族美彦,不得尚焉” ,此时则大量鼓励宗室与中原汉大士族子女通婚 ,洛阳朝贵与洛阳之下层国人以及在云、代、并地区及派遣在六镇镇守之国人等,在文化、政治、婚姻关系诸方面之差距,愈来愈远矣。张彝父子将武人列为谒官,引发羽林虎贲之愤怒 ,以及其后并州尔朱氏南下洛阳屠杀一两千朝臣 ,都表现出国人之分裂。而最严重的是六镇动乱,草原一带的经济条件原比农业地区为差,政治中心自平城迁至洛阳,六镇成为遥远的边地,在社会地位 、经济救济 、进入中央之机会 等各方面,都无法与往昔平城时代相比。迁都三十年[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至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后,沃野镇人破六韩拔陵发难,其势如火燎原,六镇的高级长官逃至并州或洛阳,六镇的中下级官吏在此洪流之中载沉载浮,或战或降,大部分最后也归附云、代、并地区的尔朱氏,在中央政治力失控的情况之下又显出云、代、并军事中心之特性,及其所拥有的国人,比洛阳中心者更具重要性。六镇及各地动乱流窜皆环绕在云、代、并地区的外围,尔朱氏遂成为国人继承者之核心人物。

对于核心区而言,被派遣或留居于北疆的“强宗子弟”“国之肺腑”等,被“寄以爪牙”之任,当局势无法控制时,又逃向核心区。这些人,有的是国人,有的是与国人有密切关系者,在中古时期北方民族混杂得很厉害,若仅从血统单一因素研究,一者资料不可能记载如此详细,二者亦不符合当时实际情况。除了血统因素以外,还有许多重要因素会影响人群之组合,如生态环境所孕育的生活方式、心理归属感、共同语言等。

六镇大动乱,云、代首当其冲,盛乐、平城相继沦陷,云、代地区大部分皆被侵入,尔朱氏集团适时挡住这股洪流,所以六镇动乱以后,尔朱氏成为当时国人的领袖。尔朱氏自魏初因功封于肆州秀容川,有地三百里,属于拓跋氏婚姻圈,积五世滋长,百年给复,牲畜谷量,该地盛产良马,子弟世袭领民酋长,一直维持国人草原英雄的习性,极容易成为一支勇敢善战的骑兵军团。至尔朱荣时开始自秀容扩张势力,大乱之际,许多国人或与国人有密切关系者大量投入尔朱氏集团,尔朱荣遂成为并、肆、汾、恒、廓、云六州大都督。河阴之变以后,洛阳亦受其控制,尔朱氏集团承袭了元氏核心集团,大破反叛军葛荣百万之众,成为当时的霸主。

尔朱氏本身之不团结,赐予高欢良机,高欢势力之建立又迫使魏分东西,高欢所控制的东魏拥有北魏的大部分领土。自尔朱氏至高氏,在并、肆、汾以及桑干河流域的恒州,侨置十余个原设在北边的州镇,安置鲜卑军士,他们是北魏末、东魏、北齐禁旅之所出 ,很明显地承袭了北魏以来的核心集团,并拥有核心区。

东魏、北齐都邺,其军事中心仍在并、肆、汾、恒及十余侨州,其军事中心与政治中心分离的形势,一如北魏迁都洛阳时的情形,所不同的是北魏都洛阳时期,其沟通两者的办法是令北方大臣冬来夏回,是为雁臣 ;而东魏、北齐沟通军事中心与邺都的办法是,统治者高氏本人穿梭在两者之间。在东魏、北齐四十三年之中,高氏执政者穿梭来回凡三十七次,在晋阳的时间约二十九年,在邺都时间为十四年,在晋阳时间为在邺都时间之倍余

如果以一般人民、少数民族、奴隶等动乱次数计 ,自北魏皇始元年(396)至北齐亡(577)一百八十二年间凡得一百八十二个实例,发生在核心区者只有四例。如果以正光五年(524)破六韩拔陵起至建义元年(528)五年间出现于《魏书》本纪的大动乱计,凡得十八起,而核心区有两起,且规模最小,立刻遭到尔朱氏扑灭,没有丝毫影响力。当六镇乱起,反叛势力风起云涌,最大者有三股,其一是北边六镇反叛集团,其二是太行山以东的杜洛周、鲜于脩礼、葛荣集团(也吸收了很多六镇之众),其三是关陇一带的莫折父子、胡琛、万俟丑奴集团,这三个集团在最盛的时候也只能环绕着核心区的外围推移 。这皆表示核心集团对核心区的控制力甚强。核心区的国人也有不满中央政府之时,那就出现了政潮政变,如穆泰、元丕、陆叡及尔朱荣、元天穆等与朝廷之纠葛,但这是一种内部之争。

北齐高氏拥有“百保鲜卑”,长驻在晋阳,为使并、肆、汾、恒以及十余侨州的鲜卑军士方便调集,高氏将七兵尚书内的外兵曹、骑兵曹脱离邺都的尚书省,而与文职的舍人省同样直隶皇帝。北齐之亡,乃由于连续五个皇帝即位年幼、在位不长,而朝政荒诞,国史中罕有其例,只可谓人谋不臧。

拓跋氏凝结的核心集团及其建立的核心区,历经北魏、东魏、北齐,主宰北中国及草原一带约二百年。北齐覆亡,核心区为“关中本位”取而代之;核心集团则又衍生出“关陇集团”,成为隋唐统治阶层之主干。 ARq6ZrYts06Ou6pzhBRS1OiLxLguR1A5TSin5/+Kz5G2CLpkock8LGrM91ylbt+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