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国中古政治史论地图册

0

图2-2 北魏道武帝至太武帝时期有效控制区示意图

0

图2-3 北魏太和十八年(494)疆界及有效控制区示意图

0

图2-4 北魏末东魏北齐时期尔朱氏集团核心区示意图

0

图2-5 北魏六镇动乱示意图

0

图3-1 河东地区地理示意图(西晋至隋)

说明:

(1)本图以正史地理志及《水经注疏》《括地志》《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舆地广记》《一统志》等书中之资料,参照清杨守敬《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以下简称杨《图》)、地方志及其他地图绘成。

(2)本图将西晋至隋之河东地区地理图合为一图。

(3)图中括号内之晋指西晋,赵指前赵、后赵,燕指前燕、后燕,秦指前秦,魏指北魏,齐指北齐,周指北周。

(4)裴氏世墓、洗马川、洗马村等,其方位虽取自后世记载,但可确定在中古时期已有该名词,故列入本图。

(5)本图附有地名注释,一者是陈述并考证地名之资料来源,二者是如果发现其他资料,可便于补正,使本图日趋准确。

注释:

甲A 霍太山脉 :《水经注疏》卷六页三三《浍水》条:浍水出河东绛县,东浍交东高山。注文:浍水东出详高山,亦曰河南山,又曰浍山。董祐诚谓沁、汾二水之间,皆霍太山之脉也。

甲A 浍水 :同甲A霍太山脉条。

甲A 北绛郡 :《水经注疏》卷六页三三《浍水》条:浍水出河东绛县。杨《图》——北魏图、北齐图、北周图皆称设北绛郡。

甲A 翼城: 《水经注疏》卷六页三三《浍水》条:浍水出河东绛县,东浍交东高山。注文:浍水东出详高山……西迳翼城南。

甲C 临汾 :《水经注疏》卷六页二五《汾水》条:又南过临汾县东。杨《图》——西晋图、前赵图、后赵图、前燕图、后燕图、前秦图。

甲C 古山 :《水经注疏》卷六页二七《汾水》条:又西过长修县南。注文:汾水又西与古水合,水出临汾县故城西,黄阜下。《资治通鉴》胡注:鼓山在绛郡北,“鼓”“古”音同,盖即古水所出之黄阜也。又《直隶绛州志》卷二《山川》:鼓山,即古堆也,在州西北二十五里,接九原西坡。

甲D 华谷城 :《水经注疏》卷六页二八《汾水》条:又西过长修县南。注文:汾水又西与华水合,水出北山华谷。会贞按:《通鉴》陈太建二年,周勋州刺史韦孝宽曰:“齐若来图汾北,我必失地。今宜速于华谷及长秋筑城以杜其意。”事不行。齐斛律光果出晋州道,于汾北筑华谷、龙门二城,即此华谷也。此华谷在汾北,与《涑水注》之在汾南者异。《一统志》:华水在稷山县北,亦曰清水,亦曰黄华谷涧。董祐诚曰:“城在今稷山县西北三十里,为华谷镇。”汉光按:华谷、龙门二城应作华谷、龙谷二城。又见杨《图》——北齐图。

甲E 龙门山 :《水经注疏》卷四页六《河水》条:又南过皮氏县西。注文:皮氏县。守敬按:两汉县并属河东郡,魏晋属平阳郡,后魏改龙门,属高凉郡。《一统志》:在今河津县西二里。《河水》条:又南出龙门口,汾水从东来注之。注文:《魏土地记》曰:梁山北有龙门山。赵云:《汉·志》夏阳县,《禹贡》:梁山在西北,龙门山在北。会贞按:《括地志》:龙门山在韩城县北五十里……自后魏改汉皮氏县曰龙门,而龙门之名遂被于东岸。

乙A 浍交 :《水经注疏》卷六页三四《浍水》条:浍水出河东绛县,东浍交东高山。注文:浍水又西南,与诸水合,谓之浍交。

乙A 白马山 :《水经注疏》卷六页三四《浍水》条:浍水出河东绛县,东浍交东高山。注文:又南,紫谷水东出白马山……而西出紫谷,与乾河合,即教水之枝川也。

乙A 紫谷水 :同乙A白马山条。

乙A 教水 :同乙A白马山条。

乙B 绛水 :《水经注疏》卷六页三五《浍水》条:浍水出河东绛县,东浍交东高山。注文:浍水又西南,与绛水合……其水西北流,注于浍。应劭曰:绛水出绛县西南。

乙B 紫金山 :《水经注疏》卷六页三八《浍水》条:西过其县南。注文:县南对绛山,面背二水。董祐诚曰:今故城基址犹存,南对紫金山……盖即绛山矣。汉光按:《绛县志》卷一页九至一〇;同书《北魏疆域图六》真君、图七太和孝昌;同书《东魏西魏北齐疆域图八》;同书《北周隋初疆域图九》;同书《隋疆域图十》等;紫金山与绛山邻近,紫金山稍北近浍水,绛山居南,董祐诚认为二山为一,恐误。又见《闻喜县志图考》。

乙B 绛山 :《水经注疏》卷六页三五,《浍水》条:浍水出河东绛县,东浍交东高山。注文:(绛)水出绛山东谷。又《山西通志》卷三《绛州》,页三一至三二。又《闻喜县志图考》。

乙B 裴氏世墓 :《山西通志》卷一《疆域图》,页五〇至五一。又《闻喜县志图考》。

乙B 南绛郡 :《水经注疏》卷六页三四《浍水》条:浍水出河东绛县,东浍交东高山。注文:浍水又西南,与诸水合,谓之浍交。董祐诚曰:《地形志》南绛郡治会交川,即浍交矣。北绛、南绛置郡,皆在郦氏作注后。守敬按:《一统志》有大交镇,在绛县东北四十里,即浍交。

乙C 绛邑 :《水经注疏》卷六页二六《汾水》条:又屈从县南西流。注文:汾水又迳绛县故城北。守敬按:前汉县属河东郡;后汉改曰绛邑,仍属河东郡;魏晋属平阳郡;后魏废。《一统志》:在曲沃县西南。

乙C 绛州(绛郡) :《水经注疏》卷六页二六《汾水》条:又屈从县南西流。注文:汾水西迳虒祁宫北……又西迳魏正平郡南,故东雍州治;太和中,皇都徙洛,罢州立郡矣。又杨《图》——北魏、北齐图称东雍州正平郡,北周图称绛州正平郡,隋图称绛郡。

乙C 王泽 :《水经注疏》卷六页三九《浍水》条:又西至王泽,注于汾水。

乙C 家雀关 :《太平寰宇记》卷四七《正平县》条:故家雀关,在县南七里。《舆地广记》卷一八《望正平县》条同。杨《图》——北齐图。

乙D 武平关 :《舆地广记》卷一八《望正平县》:北齐武平关在县西三十里。《直隶绛州志》卷二《古迹》:武平关在州西三十里。杨《图》——北齐图。

乙D 柏壁 :《太平寰宇记》卷四七《正平县》条:柏壁,在县西南二十里,后魏明元帝于此置柏壁镇。……按柏壁高二丈、周八里。《直隶绛州志》卷二《古迹》:柏壁城在州西南二十里。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第五册图十九《唐代河东太行区交通图》(南幅)。

乙D 龙谷城 :见甲D华谷城条。又《太平寰宇记》卷四七《正平县》条:龙谷,《郡国志》在县东南。

乙D 稷山 :《水经注疏》卷六页二九《汾水》条:又西过长修县南。注文:汾水又迳稷山北,在水南四十许里,山东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高十三里。

乙D 高凉 :杨《图》——北魏图称高凉郡,西魏、北周图称龙门郡。

乙E 玉壁 :《太平寰宇记》卷四七《正平县》条:今稷山县西南十二里玉壁城。同书同卷《稷山县》条同。《稷山县志》(沈凤翔本)卷二《城池》:玉壁关城在县西南十二里……后为玉壁渡。同书同卷玉壁渡在县西南十二里,汾水之阴,元魏置关,后为渡。

丙A 涑水 :《水经注疏》卷六页四〇《涑水》条。《通志》卷四〇《地理略》:涑水一名洮水,出解州闻喜县黍葭谷,俗称华谷。

丙A 华谷即黍葭谷 :《绛县志》卷三页二至三《水经注山川图第二》。汉光按:《水经注疏》卷六页二八,熊会贞参疏谓汾水之北华谷与《涑水注》之在汾南者异,诚是。但该书卷六页四〇《涑水注》仍引韦孝宽请于华谷(汾北之华谷)筑城事,前后注文矛盾。《绛县志》依《水经注》文绘图,正确。

丙A 建州、绛郡 :杨《图》——西魏图。

丙B 洮水 :《水经注疏》卷六页四〇《涑水》条:涑水出河东闻喜县东山黍葭谷。注文:(涑水)至周阳与洮水合。

丙B 沙渠水 :《水经注疏》卷六页四四《涑水》条注文:又西南过其县南。涑水又西与沙渠水合,水出东南近川。

丙B 横岭山 :《水经注疏》卷六页四〇《涑水》条:涑水出河东闻喜县东山黍葭谷。注文:其(洮)水东迳大岭下。《一统志》:水出绛县横岭山烟庄谷。

丙C 闻喜 :杨《图》——西晋、前赵、后赵、前燕、后燕、北魏、西魏、北周、隋图。

丙C 安邑 :《水经注疏》卷六页四六《涑水》条:又西南过安邑县西。守敬按:两汉、魏、晋县并属河东郡;后魏改为北安邑,属河北郡,在今夏县西北十五里。又杨《图》——西晋、前赵、后赵、前燕、后燕、前秦图称河东郡;同书北魏、西魏、北周图称北安邑。

丙D 介山 :《水经注疏》卷六页二九末《汾水》条:又西过皮氏县南。注文:(介)山即汾山也。(会贞按:汾山无考。《寰宇记》介山一名孤山……)文颖曰:“介山在河东皮氏县东南,其山特立,周七十里,高三十里。”颖言在皮氏县东南则可,高三十里乃非也。

丙E 薛通城 :《太平寰宇记》卷四六《万泉县》条:薛通城者,后魏道武帝天赐元年,赫连勃勃僭号夏州,东侵河外,于时有县人薛通率宗族千余家,西去汾阴县城八十里筑城自固,因名。唐武德三年割稷山、安邑、猗氏、汾阴、龙门等五县于薛通故城,置万泉县,属泰州,以县东谷中有井泉百余区,因名万泉。《一统志》卷一四〇蒲州府,万泉故城同。又《蒲州府志》卷四《城池》页六至七《万泉县城》:城在山上,本古薛通城也。晋时汾阴人薛强当慕容之乱,筑坞自固,时称薛强壁。杨《图》——夏图。

丙F 汾脽 :《水经注疏》卷六页三二《汾水》条:又西至汾阴县北,西注于河。注文:(汾)水南有长阜,背汾带河,阜长四五里,广二里余,高十丈,汾水历其阴,西入河。《汉书》谓之汾阴脽。又《荣河县志》页六至七。

丙F 汾阴故城 :《水经注疏》卷六页三二《汾水》条:又西至汾阴县北,西注于河。又杨《图》——西晋、前赵、后赵、前燕、后燕图。

丙F 北乡郡(汾阴郡) :杨《图》——北魏、西魏图称北乡郡,北周图称汾阴郡。

丁C 夏(安邑郡) :《水经注疏》卷六页四七《涑水》条:又西南过安邑县西。注文:(涑水)西北流迳巫咸山北。守敬按:《隋·志》夏县有巫咸山。《寰宇记》:……其左有巫谷,即白沙河水所出。

丁C 白沙河(姚暹渠) :《水经注疏》卷六页四七《涑水》条:又西南过安邑县西。注文:涑水又西南迳监盐县故城,城南有盐池,上承盐水,水出东南薄山。守敬按:《一统志》盐水出夏县南中条山,一名白沙河,又名姚暹渠,又名巫咸河。《天下郡国利病书》第十七册《山西》:姚暹渠在池北十里,旧名永丰渠……经安邑县苦池……隋大业间都水监姚暹重开此渠,因号焉。又《续猗氏县志》(周之桢本)卷四《识余》:姚暹渠古名永丰渠,隋大业间都水监姚暹重浚,更今名。

丁D 苦池 :《太平寰宇记》卷四六《安邑县》条:苦池,在县东一十八里。其水咸苦,牛羊不食,因以名之,亦名红花池。

丁D 南安邑(安邑) :《水经注疏》卷六页四八《涑水》条:又西南过安邑县西。注文:《地理志》曰:盐池在安邑西南。又杨《图》——北魏、西魏、北周图称南安邑,隋图称安邑。

丁E (西魏)桑泉 :杨《图》——西魏图。

丁E 北猗氏 :《水经注疏》卷六页五〇《涑水》条:又西南过安邑县西。注文:池西又有一池,谓之女盐泽,东西二十五里,南北二十里,在猗氏故城南。汉光按:猗氏故城可能是北魏之北猗氏。又杨《图》——北魏图称北猗氏,西魏、北周、隋图称猗氏。

丁E 猗氏 :杨《图》——西晋、前赵、后赵、前燕、后燕、北魏图,前赵图刘聪冀州治。

丁E 桑泉城 :杨《图》——西魏图。

丁F 裴氏堡 :杨《图》——前秦、北周图。

丁F (隋)桑泉 :《水经注疏》卷六页五二《涑水》条:又南过解县东,又西南注于张阳池。注文:桑泉、臼衰并在解东南。守敬按:杜《注》:桑泉在解县西,解县东南有臼城。汉光按:解县见丁F北解条。又《临晋县志续》上卷一《疆域·附古迹》,页三至四:北解故城在县东南二十里,旧志谓城即桑泉故治,自魏置北解,隋改桑泉,明隆庆五年,居民于城内掘地,获桑泉县印一颗,意是隋末县令遗弃者,可证北解桑泉古无二城也。杨《图》——隋图。

丁F 北解 :《水经注疏》卷六页五二《涑水》条:又南过解县东,又西南注于张阳池。注文:涑水又西南迳解县故城南。守敬按:两汉、魏、晋县并属河东郡,后魏改为北解,仍属河东郡,在今临晋县东南十八里。又杨《图》——西晋、前赵、后赵、前燕、后燕、前秦、北魏、西魏图皆称北解。

戊C 虞城 :杨《图》——北魏、隋图。《后汉书·志》第十九《郡国一·河东郡》条:大阳有吴山,上有虞城。

戊C 大阳 :杨《图》——西晋、前赵、后赵、前燕、后燕、前秦、北魏图称大阳,西魏、周图称河北郡。《后汉书·志》第十九《郡国一·河东郡》条:大阳有吴山,上有虞城。

戊D 白径岭 :《水经注疏》卷六页四九《涑水》条:又西南过安邑县西。注文:(盐池)泽南面层山,天岩云秀,池谷渊深,左右壁立,间不容轨,谓之石门,路出其中,名之曰白径。(赵云:解州有白径岭,路通陕州太阳津渡。《志》云:由檀道山陡径出白径岭趋陕州,即石门百梯之险,注所云名之曰径者也。会贞按:《隋·志》虞乡县有白径山。《元和志》解县通路,自县东南逾中条,出白径趋陕州之道也,名白径岭。《一统志》白径岭在解州东南十五里,中条之别岭……)南通上阳,北暨盐潭。

戊E :见戊D白径岭条。又杨《图》——北魏、西魏、隋图。

戊E 女盐泽 :《水经注疏》卷六页四九《涑水》条:又西南过安邑县西。注文:池西又有一池,谓之女盐泽。(会贞按:《新唐志》解县有女盐泽。《元和志》盐池在解州西北三里。《方舆纪要》在解州西北十五里,亦曰硝池。)东西二十五里,南北二十里,在猗氏故城南。

戊E 洗马川、洗马村 :《太平寰宇记》卷四六《蒲州·虞乡县》:“洗马泉在县东二里。”《山西通志》卷二页二九至三〇《虞乡县》。《虞乡县新志》(周大儒本)卷二《沟洫略》:洗马泉在王官谷东,洗马村南,古洗马川也(按柳崇邑人,仕魏,为本邑中正,后以太子洗马致仕,居此,故名。《临晋旧志》:晋太子洗马于此,不知何据),西贻溪,东石鹿,今号二峪,口下为洗马村,西北为潜龙冈(见张敬儒墓志),唐裴元居洗马(今洗马村),因号洗马裴,水归新河。

戊F 张阳池 :《水经注疏》卷六页五〇《涑水》条:又南过解县东,又西南注于张阳池。

戊F 虞乡 :《水经注疏》卷六页五五《涑水》条:又西南注于张阳池。注文:涑水又西南属于陂……东陂世谓之晋兴泽。会贞按:……《括地志》:“晋阳故城在虞乡县西三十五里。”此东陂正在虞乡之西。同书卷六页五六《涑水》条:又西南注于张阳池。注文:……故亦曰百梯山也。守敬按:《隋·志》虞乡县有百梯山。又杨《图》——隋图。

戊F 南解 :杨《图》——北魏、西魏图。

戊G 蒲坂 :杨《图》——西晋图称蒲坂;前赵图并州治;前秦图雍州;后秦图河东郡;北魏、西魏图泰州、河东郡;北周图蒲州、河东郡;隋图河东郡。同书《地形志札记》页三一至三二考证:《魏书·地形志》两蒲州,一治上封城,一治蒲坂。杨守敬认为蒲州应为泰州。另见《魏书》卷一〇六下《地形志下》校勘记〔四〇〕。

己E 芮城 :杨《图》——北魏、北周、隋图称芮城,西魏图称安戎。

己F 河北 :杨《图》——西晋、前赵、后赵、前燕、后燕、北魏图。

0

图3-2 河东地区地理示意图(绘自地方志)

说明:

(1)本图绘自地方志,其资料来源见本图之地名注释。

(2)本图之地名,如果图3−1已有注释,则地名注释项内不再重复。

注释:

甲C 马首山: 《绛县志》卷一页九、十;同书《北魏疆域图第六(真君)》《北魏疆域图第七(太和孝昌)》;同书《东魏疆域图第八(西魏北齐同)》;同书《北周疆域图第九(隋初同)》;同书《隋疆域图第十》;又《直隶绛州志》卷二《山川》:马首山,土人名马头山,在州西北四十里,亘数百里……《史记》赵盾田于首山,即此。一名火焰山……又名悔来山。

甲D 云邱山 :同甲C马首山条。

乙A 裴家 :《山西通志》卷三页三六至三七《绛县图》。

乙B 太阴山 :《闻喜县志·图考》。

乙C 九原山 :同甲C马首山条。又《直隶绛州志》卷二《山川》:在州北二十里……赵文子与叔誉观于九原,即此。

乙D 西薛 :《山西通志》卷三页三一至三二《绛州》。同书卷三页三五至三六《稷山县》。

乙D 稷王山 :《山西通志》卷二页三〇至三一《万泉县》。又《闻喜县志·图考》。《闻喜县志》(余宝滋本)卷一《疆域》页三:稷王山在县西北五十里,接稷山界。

乙E 裴庄 :《山西通志》卷二页三二至三三《荣河县》。同书卷三页三一至三二《绛州》。

乙E 汾河故道 :《荣河县图》页六至七。

乙E 薛稽镇 :《山西通志》卷二页三二至三三《荣河县》。同书卷二页二六至二七《蒲州府》。

乙E 薛张 :《山西通志》卷二页三〇至三一《万泉县》。

丙E 万泉(薛通城) :《山西通志》卷二页三〇至三一《万泉县图》。见图3−1丙E薛通城条。

丙E 薛店 :《山西通志》卷二页三〇至三一《万泉县》。

丙E 薛吉镇 :《荣河县图》,页六至七。

丙E 薛村 :《山西通志》卷二页三〇至三一《万泉县》。

丙E 汾阴 :同丙E薛吉镇条。

丙E 宝鼎 :同丙E薛吉镇条。《新唐书》卷三九《地理志三》,河中府河东郡:宝鼎,次畿。本汾阴。义宁元年以汾阴、龙门置汾阴郡,武德元年曰泰州,州废来属。开元十年获宝鼎,更名。

丙E 北薛 :《山西通志》卷二页三一至三二《猗氏县》。同书卷二页二六至二七《蒲州府》;同书页三〇至三一《万泉县》。

丙F 薛家寨 :《山西通志》卷二页三二至三三《荣河县》。

丙F 荣河 :《荣河县图》,页六至七。

丁C 裴介镇 :《解县全志》页一至二《夏县图》。《山西通志》卷三页二五至二六《解州》;又同书页二八至二九《夏县图》。又《解州全志》页一至二。

丁C 翠岩山 :同甲C马首山条。

丁D 薛家营 :《虞乡县志》卷一页三七《虞乡县全图》。

丁E 南薛 :《山西通志》卷二页三一至三二《猗氏县》。

丁E 薛家庄 :《虞乡县志》卷一页三七《虞乡县全图》。

丁F 裴坊 :《山西通志》卷二页二九至三〇《虞乡县》。《虞乡县新志》(周大儒本)卷一〇《旧闻考》页二〇:清凉寺在裴坊,碑云裴相公建,逸其名。按裴诜自凉还解县,会弟讷之析居闻喜,今裴坊村以裴氏碑得名。

戊D 分云岭 :《山西通志》卷一页九至一〇《疆域图》。又同书卷三页二六至二七《解州本州图》。

戊D 柳家 :《山西通志》卷三页二九至三〇《平陆县》。

戊E 六小池 :《山西通志》卷一页九至一〇《疆域图》,指金井、永小、苏老、慰斗、贾瓦、夹洼六小池。

戊E 薛家岭 :《山西通志》卷三页二六至二七《解州本州图》。

戊E 薛家洞 :《虞乡县志》卷一页三七《虞乡县全图》。

戊F 阳朝 :《虞乡县志》卷一页三七《虞乡县全图》。又《虞乡县志》页一《图》。

戊F 柳家澳 :《虞乡县志》卷一页三七《虞乡县全图》。

己E 薛家滩 :《山西通志》卷三页二九至三〇《平陆县》。

0

图5-1 西魏北周府兵制度之中央辐射设计示意图

表2-1 尔朱氏集团人物构成、分化示意表

0
附记:

(1)箭头为归属方向。

(2) 0 符号表示为酋长、镇将、豪族或其后裔。

(3)△符号表示一般官吏或其后裔。

(4)〇符号表示止于该集团。

(5)姓名之上的地名乃居住地,其详细记载可参考各人物之注释及其列传。

注释:

1. 《周书》卷二九《高琳传》。

2. 《周书》卷一九《豆卢宁传》。本昌黎徒何人,父为柔玄镇将。

3. 《周书》卷一九《宇文贵传》。其先昌黎大棘人,徙居夏州。

4. 《周书》卷二七《常善传》。世为豪族,父以统军北征。

5. 《周书》卷二七《厍狄昌传》。

6. 《周书》卷三〇《窦炽传》。祖先为部落大人,后魏南迁,子孙因家于代。

7. 《周书》卷二六《长孙俭传》。魏之枝族。

8. 《周书》卷二八《贺若敦传》,父统。

9. 《周书》卷二七《梁椿传》。祖屈朱,魏昌平镇将;父提,内三郎。

10. 《北史》卷五九《赵贵传·附赵善传》。贵祖仁,天水南安人,以良家子镇武川,因家焉。善,贵之从祖兄。

11. 《周书》卷二〇《王盟传》。明德皇后之兄也。其先乐浪人。父罴,伏波将军,以良家子镇武川,因家焉。

12. 《周书》卷二七《宇文测传·附宇文深传》。太祖之族子,祖、父仕魏,并显达。

13. 《周书》卷一《文帝纪》。代郡武川人。

14. 《周书》卷一九《侯莫陈顺传》。崇之兄,按《周书》卷一六《侯莫陈崇传》(见下)代郡武川人,世为渠帅。

15. 《周书》卷一七《王德传》。代郡武川人。

16. 《周书》卷一七《若干惠传》。代郡武川人,其先与魏氏俱起,以国为姓。父树利周,从魏广阳王深征葛荣,战殁。赠冀州刺史。

17. 《周书》卷一七《梁御传》。其先安定人,后因官北边,遂家于武川。高祖俟力提,位扬武将军、定阳侯。

18. 《周书》卷一六《侯莫陈崇传》。代郡武川人,其先魏之别部,世为渠帅。

19. 《周书》卷一六《独孤信传》。云中人,魏氏之初,有三十六部,其先伏留屯者,为部落大人,与魏俱起。祖俟尼,和平中,以良家子自云中镇武川,因家焉。父库者,为领民酋长。

20. 《周书》卷一六《赵贵传》。天水南安人。曾祖达,魏库部尚书、临晋子。祖仁,以良家子镇武川,因家焉。

21. 《周书》卷一五《寇洛传》。上谷昌平人,累世为将吏。父延寿,和平中,以良家子镇武川,因家焉。

22. 《周书》卷一四《贺拔岳传》。神武尖山人,其先与魏氏同出阴山,祖以良家子镇武川,因家焉。父度拔为武川军主。

23. 同上注。

24. 《魏书》卷八〇《贾显度传》。中山无极人,父道监,沃野镇长史。

25. 《魏书》卷八〇《斛斯椿传》。广牧富昌人,父敦,肃宗时为左牧令。

26. 《魏书》卷八〇《侯渊传》。神武尖山人。

27. 《魏书》卷八〇《朱瑞传》。代郡桑干人,父惠,行太原太守。

28. 《魏书》卷八〇《叱列延庆传》。代西部人也,世为酋帅。

29. 《魏书》卷八〇《樊子鹄传》。代郡平城人,其先荆州蛮酋,被迁于代,父兴,平城镇长史、归义侯。

30. 《魏书》卷八〇《侯莫陈悦传》。代郡人,父婆罗门,为驼牛都尉。

31. 《北齐书》卷四一《元景安传》。高祖虔,魏陈留王;父永,代郡公、持节、南幽州刺史。

32. 《北齐书》卷四一《綦连猛传》。代人,父元成,燕郡太守。

33. 《北齐书》卷二五《张纂传》。代郡平城人,父烈,桑干太守。

34. 《北齐书》卷二〇《慕容俨传·附厍狄伏连传》,代人。

35. 《北齐书》卷二〇《慕容俨传·附范舍乐传》,代郡人。

36. 《北齐书》卷二〇《叱列平传》。代郡西部人,世为酋帅,袭第一领民酋长、临江伯。

37. 《北齐书》卷二〇《慕容绍宗传》。慕容晃第四子太原王恪后也。曾祖腾,归魏,遂居于代。祖都,岐州刺史。父远,恒州刺史。绍宗,尔朱荣即其从舅子也。

38. 《北齐书》卷一九《张保洛传》,代人。

39. 《北齐书》卷一九《厍狄回洛传》,代人。

40. 《北齐书》卷一五《尉景传》。善无人。

41. 《北齐书》卷一五《厍狄干传》。善无人。曾祖越豆眷,魏道武时以功割善无之西腊汙山地方百里以处之,后率部落北迁,因家朔方。

42. 《北齐书》卷一九《高市贵传》。善无人。

43. 《北齐书》卷二〇《张琼传》。代人。魏世自荡寇将军,为朔州征虏府外兵参军。

44. 《南史》卷八〇《贼臣传·侯景传》。怀朔人。

45. 《北齐书》卷二七《可朱浑元传》。自云辽东人,世为渠帅,魏时拥众内附,曾祖护野肱终于怀朔镇将,遂家焉。

46. 《北齐书》卷一《神武纪上》。渤海蓚人,祖坐法徙居怀朔镇。

47. 《北齐书》卷一七《斛律金传》及兄《斛律平传》。朔州敕勒部人。高祖倍侯利,道武时率户内附,赐爵孟都公。父大那瑰,第一领民酋长。按朔州后改为怀朔镇。

48. 《北齐书》卷一九《蔡儁传》。广宁石门人。父普,宁朔将军。

49. 《北齐书》卷一九《韩贤传》。广宁石门人。

50. 《北齐书》卷一五《潘乐传》。广宁石门人,本广宗大族,魏世分镇北边,遂家焉。父永,袭爵广宗男。

51. 《北齐书》卷一八《司马子如传》。河内温人,出奔凉州,魏平姑臧,徙居于云中。父兴龙,魏鲁阳太守。《北齐书》卷一《神武纪上》:“与怀朔省事云中司马子如……为奔走之友。”

52. 《北齐书》卷二五《王纮传》。太安狄那人,为小部酋长。按太安是朔州属郡,朔州后改为怀朔镇。

53. 《北齐书》卷二〇《步大汗萨传》。太安狄那人,父居,龙骧将军、领民别将。

54. 《北齐书》卷一五《窦泰传》。大安捍殊人。祖罗,魏统万镇将,因居北边。

55. 《北齐书》卷二七《破六韩常传》。附化人,匈奴单于之裔,世领部落,其父孔雀,世袭酋长。按附化是朔州属郡,朔州后改为怀朔镇。

56. 《北齐书》卷二七《万俟普传·附万俟洛传》。太平人,其先匈奴之别种也。普第二领民酋长,子洛。按太平是代郡属县。

57. 《北齐书》卷一六《段荣传》。姑臧武威人。祖信,仕沮渠氏,后入魏,以豪族徙北边,仍家于五原郡。父连,安北府司马。按五原即怀朔镇。

58. 《北齐书》卷一九《贺拔允传》。神武尖山人。见贺拔岳注条。按神武是朔州属郡。

59. 《北齐书》卷二〇《宋显传》。敦煌效谷人。

60. 《北齐书》卷二〇《慕容俨传·附牒舍乐传》。武威人。

61. 《北齐书》卷二六《平鉴传》。燕郡蓟人。父胜,安州刺史。

62. 《北齐书》卷一九《刘贵传》。秀容阳曲人。父乾,魏世赠前将军、肆州刺史。

63. 《北齐书》卷一八《孙腾传》。咸阳石安人。祖通,仕沮渠氏为中书舍人,沮渠灭,入魏,因居北边。《北齐书》卷一《神武纪上》:“怀朔户曹史孙腾,外兵史侯景亦相友结。”

谨以本书

纪念前辈陈寅恪先生 0PaXJiBuUoA5nzAtQy1dGNEmucopdSLZ+KN9s7+vqytcU0Oj9WacZN158r5FmNz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