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九、东魏、北齐时期之核心区与邺都

永安三年(530)九月戊戌,庄帝杀尔朱荣、元天穆于洛阳 ,同年十二月甲辰尔朱度律破洛阳,甲寅尔朱兆迁帝于晋阳并杀之 ,乃立前废帝广陵王恭(530年二月至531年四月),军政大权实握于尔朱氏之手,“尔朱兆之在晋阳,天光之据陇右,仲远镇捍东南,世隆专秉朝政,于时立君废主易于弈棋,庆赏威刑咸出于己” 。尔朱氏之间并不团结,给了高欢机会,531年三月,“齐献武王败尔朱天光等于韩陵” ,元恭被废,自此军政大权归高欢。初,高欢“推勃海太守元朗即皇帝位于信都” ,史称后废帝(530年十月至531年四月);元朗亦被废,立元脩,是为出帝 ,又称孝武帝 。531年魏帝废立者有三,所谓“一年三易换” 也。是年七月,高欢讨平尔朱兆于并州 ,“神武以晋阳四塞,乃建大丞相府而定居焉”

高欢的军事中心仍在晋阳,原拟将政治中心自洛阳迁至邺,因孝武帝反对而未成,《北齐书》卷二《神武纪下》孝静帝天平元年(实际上是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六月:

初,神武自京师将北,以为洛阳久经丧乱,王气衰尽 ,虽有山河之固,土地褊狭,不如邺,请迁都。魏帝曰:“高祖定鼎河洛,为永永之基,经营制度,至世宗乃毕。王既功在社稷,宣遵太和旧事。”神武奉诏,至是复谋焉。

是年七月,孝武帝西就关中,迁都遂行。同书同卷是年九月:

遂议立清河王世子善见。……是为孝静帝。魏于是始分为二。神武以孝武既西,恐逼崤、陕,洛阳复在河外,接近梁境 ,如向晋阳,形势不能相接,乃议迁邺,护军祖莹赞焉。诏下三日,车驾便发,户四十万狼狈就道。神武留洛阳部分,事毕还晋阳。自是军国政务,皆归相府。

不论高欢是不是渤海高氏 ,他都属于胡人婚姻圈 ,“累世北边,故习其俗,遂同鲜卑” ,能鲜卑语,称汉人为“汉儿” ,高欢在心里已自居鲜卑人。《北齐书》曰:“高祖世居云代,以英雄见知。后遇尔朱,武功渐振,乡邑故人,弥相推重。” 高欢成为怀朔集团之领袖。六镇之众,最后并入葛荣集团,葛荣为尔朱荣、元天穆所败,葛荣众流入并、肆者二十余万,为契胡诛夷者半,这些“六镇反残”,尔朱兆皆“遂以委焉(高欢)” ,高欢集团进一步扩张。及获河北大族李元忠、高乾等支持,遂有勇气公开向尔朱氏挑战 。又破尔朱兆于并州,遂并有其大部分人马(见上文尔朱氏集团表2−1)。魏孝武帝西走长安,魏分东西,东魏迁都邺,原本洛阳地区的禁卫军,“是时六坊之众从武帝而西者不能万人,余皆北徙” ,高欢显然获得六坊之大部分军士。

高欢拥有非常庞杂的军队,但其主力仍然是旧鲜卑国人 及其相关者,至文宣时更加精简,谓之“百保鲜卑” 。其国家军事中心仍然是旧北魏的云、代、并地区,《北齐书》卷一三《赵郡王琛传》:

及斛斯椿等衅结,高祖将谋内讨,以晋阳根本,召琛留掌后事,以为并、肆、汾大行台仆射,领六州九酋长大都督,其相府政事琛悉决之。

此处所谓“六州”即上文引王仲荦考证之侨置并、肆、汾之内的恒、燕、云、朔、蔚、显等六州,“九酋长”应指领民酋长而言。上文又引北齐于北边侨置,即北朔州、北燕州、北蔚州、北恒州、北显州、北灵州等六州,此六侨州虽正式设置于北齐,但在北魏末期显然亦属于北魏、东魏之控制区,大都在桑干河流域,这六州东魏、北齐亦非常重视。《北齐书》卷一二《文宣四王传·范阳王绍义传》载:

此地(北朔州)齐之重镇,诸勇士多聚焉。

《魏书·地形志上》谓恒、朔、云、蔚、显、廓、武、西夏、宁、灵等十个侨州(侨寄地皆在并、肆、汾三州内,上文已有陈述),永安(528—530)以后,禁旅所出。按禁旅即六坊。《魏书》卷一二《孝静纪》天平元年(534)十一月:

徙邺旧人西径百里以居新迁之人,分邺置临漳县,以魏郡、林虑、广平、阳丘、汲郡、黎阳、东濮阳、清河、广宗等郡为皇畿。

六坊禁旅羽林、虎贲之授田,即在此畿内,《隋书》卷二四《食货志》云:

至河清三年定令……京城四面,诸坊之外三十里内为公田。受公田者,三县代迁户执事官一品已下,逮于羽林武贲,各有差。

东魏、北齐迁都于邺,邺是政治中心,云、代、并地区仍然是国家之军事中心。正如北魏时洛阳是其政治中心,云、代、并是其军事中心一样。所不同的是北魏沟通此二中心的办法是令云、代、并地区的重臣夏去冬来,是谓雁臣;而东魏、北齐沟通此二中心的办法是执政者(东魏时为大丞相高氏,北齐时为皇帝高氏)带着禁旅穿梭于晋阳与邺都之间。从东魏天平元年(534)至北齐承光元年(577)的四十三个实足年数之中,高氏执政者共穿梭三十七次,驻在晋阳的时间约二十九年,在邺都的时间约十四年,在晋阳时间为在邺都时间之倍,所有的高齐皇帝皆在晋阳即位,如果继承者原不在晋阳,亦趋赴晋阳登基

邺是首都,庞大的政府机构都设在此,是政治中心;军事中心在云、代、并地区,而执政者大部分时间驻在晋阳,遂引起制度上的变化。出纳王命的中书舍人必须随侍在侧,又掌管军士的训练、调拨者,掌管战马之饲养、征集者亦须侍从左右。按中书舍人由于地居机要,在北魏太和十七年(493)以后已设舍人省 ,在灵太后当政时,中书舍人夺中书令、中书侍郎草诏之权 ,东魏、北齐时又常以黄门侍郎兼中书舍人(见下文引《唐邕传》),是则中书舍人实兼门下、中书两省的出纳王命之权。东魏大丞相高氏当政,丞相府外兵曹、骑兵曹分掌兵马,最为重要,按“后齐制官,多循后魏。……其六尚书,分统列曹。……左外兵(掌河南及潼关已东诸州丁帐,及发召征兵等事)、右外兵(掌河北及潼关已西诸州,所典与左外兵同)”

《北齐书》卷四〇《唐邕传》载:

齐朝因高祖作相,丞相府外兵曹、骑兵曹分掌兵马。及天保受禅,诸司监咸归尚书,唯此二曹不废,令唐邕、白建主治,谓之外兵省、骑兵省。其后邕、建位望转隆,各为省主,令中书舍人分判二省事,故世称唐、白云。

将外兵曹、骑兵曹独立出尚书省,而成为外兵省、骑兵省,别掌机密 ,是北齐之新创制度,也适应于高齐皇帝长驻晋阳之形势。唐邕、白建各为省主,并以中书舍人身份分判二省事,二人在高齐政权中之地位显得十分重要,故世称唐、白。《北齐书》卷四〇《唐邕传》:

唐邕,字道和,太原晋阳人,其先自晋昌徙焉。父灵芝,魏寿阳令。邕少明敏,有治世才具。太昌初,或荐于高祖,命其直外兵曹,典执文帐。

邕善书计,强记默识,以干济见知,擢为世宗大将军府参军。及世宗崩,事出仓卒,显祖部分将士,镇压四方,夜中召邕支配,造次便了,显祖甚重之。显祖频年出塞,邕必陪从,专掌兵机。识悟闲明,承受敏速,自督将以还,军吏以上,劳效由绪,无不谙练,每有顾问,占对如响。或于御前简阅,虽三五千人,邕多不执文簿,暗唱官位姓名,未尝谬误。七年,于羊汾堤讲武,令邕总为诸军节度。……显祖又尝对邕白太后云:“唐邕分明强记,每有军机大事,手作文书,口且处分,耳又听受,实是异人。”……十年,从幸晋阳,除兼给事黄门侍郎,领中书舍人。……

肃宗作相,除黄门侍郎。……天统初,除侍中、并州大中正,又拜护军,余如故。邕以军民教习田猎,依令十二月,月别三围,以为人马疲敝,奏请每月两围。世祖从之。……迁右仆射,又迁尚书令,封晋昌王,录尚书事。属周师来寇,丞相高阿那肱率兵赴援,邕配割不甚从允,因此有隙。……车驾将幸晋阳,敕(斛律)孝卿总知骑兵度支,事多自决,不相询禀。邕自恃从霸朝以来常典枢要,历事六帝,恩遇甚重,一旦为孝卿所轻,负气郁怏,形于辞色。帝平阳败后,狼狈还邺都。……(邕)遂留晋阳……崇树安德王为帝。信宿城陷,邕遂降周。……

邕性识明敏,通解时事,齐氏一代,典执兵机。凡是九州军士、四方勇募,强弱多少,番代往还,及器械精粗,粮储虚实,精心勤事,莫不谙知。自大宁以来,奢侈糜费,比及武平之末,府藏渐虚。邕度支取舍,大有裨益。

《北齐书》卷四〇《白建传》:

白建,字彦举,太原阳邑人也。初入大丞相府骑兵曹,典执文帐,明解书计,为同局所推。天保十年,兼中书舍人。肃宗辅政,除大丞相骑兵参军。河清三年,突厥入境,代、忻二牧悉是细马,合数万匹,在五台山北柏谷中避贼。贼退后,敕建就彼检校,续使人诣建间领马,送定州付民养饲。建以马久不得食,瘦弱,远送恐多死损,遂违敕以便宜从事,随近散付军人。启知,敕许焉。戎乘无损,建有力焉。武平末,历特进、侍中、中书令。

建虽无他才,勤于在公,属王业始基,戎寄为重,建与唐邕俱以典执兵马致位卿相。晋阳,国之下都,每年临幸,征诏差科,责成州郡。……武平七年卒。

唐邕从霸府以来常典枢要,历事六帝;所谓“九州军士”,乃指并、肆、汾及侨置于此三州内之六州,合而为九州,是核心区内齐高氏之精英。白建则掌骑兵及马匹。武平末年,外兵省、骑兵省的职务被斛律孝卿取代 ,引起唐邕极大不满,但那已是北齐政权末年了。

在此核心区内有并、肆、汾及桑干河流域的旧国人部落,侨置于此境内的十州居住着北镇移入之人,有骑兵所需的马匹,有执政者亲领的禁旅,这些都是战斗力极强者,所以东魏、北齐在核心区之军力非常可观。北齐之亡于北周,是由于北齐废帝殷、孝昭帝演、武成帝湛、后主纬、幼主恒等继位时年龄甚小,在位时间短,朝政极为荒诞,所以北齐之亡,可谓人谋不臧

北齐后主武平七年(周武帝建德五年,576)十二月,周师进攻晋阳,北齐后主出奔,但北齐安德王延宗与周武帝大战,周师败,次日,周师发动突击而取胜 。初,“帝意犹豫,欲向北朔州。乃留安德王延宗、广宁王孝珩等守晋阳。若晋阳不守,即欲奔突厥” 。北齐后主危难时仍力主北走北朔州而不走邺都,可见北朔州一带仍有一些强兵;后因大臣谏阻而奔邺,但邺都在没有抗拒力的情况下失陷了,北齐亡。自北魏以降的核心区亦随之瓦解。 NO4WmdzMnHULtlok87b/CFq8LgtkhdDMZvDzH0xOf3LrxIhtH7G1iq8xVKp4vTR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