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给大家总结一下,我探寻苏轼足迹后的发现。
老苏观察力一流,做事又较真,对浮夸和假大空的一套,他十分厌恶。
这是他的优点,但由此带来的麻烦,一个接一个。尤其人生最后几年,他基本上一直遭受迫害。
朝廷对苏轼连下诏令,将他一贬再贬。
绍圣元年(1094年)四月,第一道诏令,将苏轼贬到岭南的英州。
第二道诏令,取消了苏轼叙官(调级升官)的资格。
第三道诏令,又将他改贬到更偏远的惠州。
第四道诏令,再次调低他的级别,变成“宁远军节度副使,仍惠州安置”。
第五道诏令,让苏轼“不得签书公事”。
到了1097年,苏轼又被贬为琼州别驾,在海南一待就是三年。
朝廷对苏轼如此“关照有加”,可能根本没考虑过,这样的贬谪对一位老人来说,意味着什么。这是生理、心理的双重折磨。
也就是说苏轼完全有理由把自己当成一个受害者,可是他没有。单凭这点,他就可以做今人的导师。
想一想,现在我们很多人,是不是抱怨太多、牢骚太多,总觉得有很多人对不起自己,甚至感叹自己生错了时代?于是,很多人就摆烂、躺平、怨恨、唱衰……
我在一所大学演讲时,在问答环节,有位女生站起来说,她觉得现在这辈人,肯定是要比父辈穷的。还有位同学说:“连工作都找不到,我们还是安心做好全职儿女吧。”这样的想法,都是大错特错的。
这几年,我之所以写那么多古人的故事,是希望大家从他们身上汲取积极的、向上的力量。也就是说,用他们身上的力量,激发我们的斗志。
那么,从苏轼身上,我们能学到什么呢?
其一,随遇而安,戒除浮躁。
苏轼有次出游,中途想休息片刻,可抬头一看,凉亭尚在十里开外。略一思索,他忽得解脱,自问道:“此间有何不得歇息之处?(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
这种想法,集中体现在那句“此心安处是吾乡”中。最好的人生,能讲究,也能将就。
其二,勇敢前行,百折不挠。
苏轼身上有李白的仙气、杜甫的“地气”,还有白居易的勇气。他有一颗勇敢的心,此种精神集中体现在那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谁怕”二字,包含七分勇气、三分醉态。对于风雨,他坦然接受。
其三,拒绝抱怨,感恩活着。
在命运的狂风中,保持豁达的心态,没有什么事情是想不开的!
永远不要觉得自己是一个受害者,永远要觉得自己是一个幸运儿!
我的摩托,只有悲欢,没有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