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叶小钢:意趣人生

文字_林旖

生命之美,美在色彩斑斓,美在浓淡相宜。清茶一盏,意趣人生。

蜚声国际的华人作曲家叶小钢率性而活,活得透彻而唯美,诗意且哲学。

世间况味从他笔下自然流淌而出,对万物的情怀借由音乐或文字抒发。

独属于叶小钢的旋律,弥漫着纯粹的东方文化色彩,广泛吸收欧洲创作技法,

将中西方文化完美融合,如同一条永不枯竭的河流,

连接着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精神、情感与哲思。

YE XIAOGANG

A Life of Meaning and Interest

到现在好像也没太多人能够把我们这个班级的光环给盖住。

——叶小钢

为师与办学

叶小钢1978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师从杜鸣心学习作曲。1980年,他在英国剑桥大学亚历山大·戈尔作曲班进行了短期学习。1981年,他在中央音乐学院小礼堂举办了人生中第一场个人作品音乐会。1985年,叶小钢完成了成名作《地平线》。1987年,已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四年的他获得奖学金前往美国伊斯曼音乐学院学习。七年后,他回到中央音乐学院继续任教。

2021年4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宣布叶小钢出任首任院长。这是叶小钢在担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协主席以及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的同时,担起的又一份责任。作为院长,叶小钢也在学院担任研究生的教学工作。

“教师”是叶小钢人生中最重要的身份之一。几十年来,他教出的许多学生在事业上取得成功,活跃于中外乐坛。在学生眼中,他一直是个极其严厉甚至有点吹毛求疵的老师。“严厉到经常要重写。”

对学生,叶小钢从来都是倾尽全力。“我希望他们都能成功,我也倾尽所有、全力以赴地帮助他们。至于学生将来能否成才,或者在为人上是不是如我所希望的那样,这很难预测。我对每个学生都很好,但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完全健康地成长。作为一个付出者,我不指望学生们给我什么回报,至于对社会有没有回报,要看时代的命运,看历史的运气、社会的福泽,也要看老天爷给予的造化。”

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77、78级“明星班级”出了多位中国音乐界的重量级人物,叶小钢便是其中一员。“到现在好像也没太多人能够把我们这个班级的光环给盖住。”叶小钢认为,自己以及同辈作曲家们的成功,与时代有很大关联。“尽管有的学生很不错,技术比我们当年要好,但不见得一定就能功成名就。历史很残酷,历史上的成功者也不一定个个都是完美的人。漏洞百出的人也有可能当总统。能够在历史上留下来,是历史的运气。”

目前,音乐学院的工作占据了叶小钢日常80%的精力,他的创作时间也因此被压缩。“我觉得一方面时间上是冲突的,但另一方面也让我有机会站在一个更高的位置,站在中国当前社会文化语境下审视自己的创作,审视中国音乐的创作。”不同于单纯作曲的人,身为领导者或组织者,叶小钢看问题会多一些,发现中国音乐教育的问题也会多一些。“中国的音乐教育和音乐创作是分不开的,和创作者的心态也是有关的。很偶然的机会我当了院长。实话实说,担任院长以来,我觉得我还是更应该搞创作,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创作上。”

作曲家办学当然要着重抓作曲、抓创作。“在音乐学院,创作就是最大的科研,作品就是衡量科研成果的重要标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我认为很重要。”作为院长,作为中国作曲界的领军人物,叶小钢很推崇这一理念。“我希望不管是什么类型的题材、风格,不管你写主旋律作品还是其他作品,都不能人云亦云,要有独立的艺术见解。这是文艺作品的生命力所在。现在看来,整个音乐界,人云亦云的东西不少。‘我们有高原,没有高峰。’音乐创作的数量不少,但品质极高的不多。音乐表演能力与西方有差距,有时需要去国际上拿奖证明自己。我做院长工作,这方面可以发挥一点作用。”

01 叶小钢在《湘女萧萧》湘西外景地

02 叶小钢在《大地之歌》海报前

03 叶小钢在纽约古根海姆基金会大门前

中国拥有世界上院系数量最多的高等音乐教育体系,但同质化与一般化现象逐渐凸显。“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香港中文大学办到了深圳,让我们音乐学院站在中西音乐文化之间,英语教学让我们与国内其他音乐学院不同。同时,我们在专业设置、教育方式、创作风格、音乐表演与研究上又具有中国特色,这使得我们与西方音乐学院也不同。两种文化的融合、两种教育方针的交汇使我们学院深具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具有跨文化的理解与合作,也许能形成未来人文学科发展的主流。”

叶小钢秉承“精于艺,博于文;志于道,成于行”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学术水平和表演能力兼具的高端音乐人才,创新音乐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力求为每一个渴望在艺术方面深造的学生提供国际化、创新型、世界一流的音乐平台。“能否把音乐学院办好,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历史使命感,面对任何挑战都要一以贯之地奉行至高无上的人生准则,把心中终极的音乐理想付诸实践。”

关于学院未来发展的构想,叶小钢希望在办学规模上能与国内重要的音乐学院相媲美。“在办学政策上,我们的目标是成为非常国际化的学校,不会太偏执于某一个领域。我们向全世界开放。”

上任院长以来,叶小钢大多数时间都在为招生操心。因为招生机制的原因,研究生水平较高,而本科生水平堪忧。“我当院长比较着急。学生水准问题是整个社会需要考虑的,而不仅是我们一所音乐学院。”艺术类院校把高考文化课分数提高,许多学生考学更难了,当然这也是社会需要,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音乐专业的学生从小开始学琴,其他科目相对薄弱,对社会的认识相对狭窄。音乐家需要集中精力在音乐上,多高深的文化谈不上,如果要用非艺术类院校学生的文化课水准来要求那些从小学习艺术的孩子,肯定有难度。人的时间是有限的,拿八个小时来练琴和拿四个小时来练琴的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要想成为出类拔萃的音乐家,就得小小年纪每天练琴八小时、十小时。”

人的时间是有限的,拿八个小时来练琴和拿四个小时来练琴的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

——叶小钢

交响乐刻画荣国府,诗意颂英雄

2013年2月10日,叶小钢作曲的芭蕾舞剧《红楼梦》在北京天桥剧场进行首演,场场一票难求。“我很重视《红楼梦》的创作,一生也许只有一次机会对这部旷世名作尽情挥洒,且不受任何限制。”

“《红楼梦》诞生三百年,今人解读恐怕还需要知识储备,否则看不懂。”为写《红楼梦》,叶小钢把《石头记》以及《清·孙温绘全本红楼梦》重读了一遍。

写到杜甫的时候已经和当年不一样了,无可奈何花落去。

——叶小钢

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红楼梦》。“我的《红楼梦》是我对中国当代社会的理解。《红楼梦》其实不是悲情故事,它只是以悲情故事作为框架,实际上讲的是社会的衰亡、荣国府的衰亡。”叶小钢的《红楼梦》音乐,刻画最多的是荣国府。“很少有人用交响乐描绘荣国府,但人物心绪可用音乐表达,音乐可以刻画现实中每一个你我他。”

“伟大的艺术应当把世界的本质剖析到最彻底。艺术不需要被唱赞歌,而应让人警醒、敬畏、触动,或让人憎恨、害怕,甚至讨厌。曹雪芹写《石头记》需要隐晦,这造就了琼楼玉宇般的文字。用音乐刻画红楼人物灵魂,我不需要了。‘大地一片白茫茫,真干净。’这是中国的哲学,也是中国人对《红楼梦》作者、对当时社会的看法。”

从音乐本身而言,芭蕾舞剧《红楼梦》的音乐从头至尾都很美。每一个主题、每一段都有一条“洗脑”的旋律,令人过耳不忘。叶小钢创造旋律的能力,多源自天赋。

中国作曲家深耕中国题材作品的创作,不仅“讨巧”,也能在世界上立足。但如何才能从当下众多中国题材作品中脱颖而出?“我觉得脱颖而出的关键是不用刻意。如果人本来就是脱颖而出的人,写的作品肯定就脱颖而出。平庸的还是占多数。”叶小钢在这一点上有优势,也充满自信。

01 叶小钢在《鲁迅》演出现场

02 叶小钢与小泽征尔,2007年

03 叶小钢在德国慕尼黑,2014年

2023年,叶小钢还写作了一部重要的委约作品——大型交响声乐套曲《英雄颂》。作品以歌颂百年党史英雄谱为主题,以歌和乐回溯党的百年伟大征程,展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救国、兴国、富国、强国的壮阔历程。

歌颂伟大时代,叶小钢没有被委约主题要求束缚,他选取了李大钊、方志敏、毛泽东、王进喜、雷锋等十四位不同时期的共产党人写作的诗词名篇或言论入词成曲。“李大钊的诗很惆怅,方志敏的诗歌颂美好的中国,雷锋的日记非常正面……没有一句口号,没有一句唱高调。这是我的特色,完全变成了一个艺术作品。”《英雄颂》在国家大剧院上演获得巨大成功,充分证明了叶小钢作为专业作曲家的全方位写作能力。

当叶小钢与杜甫在音乐中相遇,便有了为女高音、男高音、男中音与乐队而作的《少陵草堂》。作品将我国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六首著名诗歌《狂夫》《登楼》《春夜喜雨》《赠花卿》《登高》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谱成乐曲,以声乐与交响乐队合作的形式展现出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体现了作曲家深厚的人文情结。

不同于叶小钢中年时期怀着对人生的欲望与掌控力以及对世界的勃勃雄心创作的《大地之歌》,我们在《少陵草堂》中听到的是作曲家参透人生、从容淡定看待世间事的心境。“写到杜甫的时候已经和当年不一样了,无可奈何花落去。”

人生的意趣

叶小钢喜欢植物,他有许多作品是以植物命名的。“我家里有很多关于植物的书,有关喜马拉雅山、亚马逊河流域周围还有东南亚南部的一些植物,我喜欢读这类书。我写过很多植物,比如南方的竹子、曼陀罗花、风信子、菊花等,其实也是古典音乐中标题音乐的一种表达方式,我比较喜欢这样的东西。”

《消失的银杏》是叶小钢亚热带植物系列作品中最新创作的一首。银杏树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树木之一,也是中国的国树,姿态神秘而美丽。叶小钢用五个字的标题营造了一种极富文学想象力的意象。

成功有一定概率,这和自身的努力有关,所以我为之也很努力。

——叶小钢

“其实银杏树没有消失。我用‘消失’,一是从文字上产生一种扑朔迷离的感觉,二是表现我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一种担忧。”整部作品给人的感觉十分忧郁。“有点金色黄昏下的风景画的意思,是金色的、消失的银杏。”这是一部叶小钢自己比较满意的作品。“气质比较舒服,没有大喊大叫,没有呼天抢地,没有死去活来,没有日子过不下去的感觉。”作品展现出作曲家非常从容的态度。与《消失的银杏》类似,叶小钢还有一部作品《乡村后院》。“这两部作品差不多是姐妹篇。这是我另外一种状态。”

一天,叶小钢看到一个美丽的中药植物标本,标本本身的美感引起了他的联想。于是,以中药为标题的交响乐作品《本草》就此诞生。

叶小钢从小酷爱读书和写作。他非常青睐古典文学以及国学基础较好的现代作家的著作。“大白话的作家我很少读,哪怕故事再特殊。”繁忙工作之余,叶小钢依旧保持着读书的习惯。外国作家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中国作家鲁迅、张承志、熊召政等人的著作他都如数家珍。最近他正在读的是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写作时,叶小钢对遣词造句尤为讲究,苛求文字、辞藻的美丽,注重文章的文言化,言简意赅。“写音乐我好像不用费什么脑筋,写文章可要动动脑筋。我写文章改的频率比我写音乐改的频率还要高。”叶小钢在文学随笔《素手烹茶》中展现了他的写作热情与才华。这本书入选了中国出版集团“中国出版好书”2021年度榜“文学艺术类”前十名。“看到我的名字与许多著名大作家的名字同时出现,我挺高兴的,也觉得挺好玩的。”有朋友夸赞他说:“音乐表达不了的,你就用文字;文字不方便表达的,你就用音乐。”叶小钢说:“这只是赞美之词,其实具体工作还是很辛苦的。无论是作曲还是写作,都要花很多时间。”

瓦格纳和勃拉姆斯是对叶小钢影响最大的两位作曲家,他们并非音乐风格、创作技法上的影响,而是音乐哲学上的。“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就有什么样的音乐。”走上作曲之路,叶小钢并没有思虑太多。“当时别无选择。我们那个年代比较痛苦,如果我不做音乐家,就没有前途,就要做工人、农民了。不过我现在觉得做工人、农民很好。有一次,我去一个造汽车的自动化工厂,厂房非常漂亮,干净得不得了,工人很有技术,也很威风。但在当年,你就会有一种逆反心理。”叶小钢当时想,自己将来一定要成为作曲家,一定要成功。“成功有一定概率,这和自身的努力有关,所以我为之也很努力。”

买书、看书、听唱片、看DVD占据了叶小钢大部分写作之外的时间。他是一位发烧友。“我对音响不‘发烧’,对唱片、作品‘发烧’。买书也‘发烧’,我家里的书巨多。”他不仅收藏CD,还收藏黑胶唱片。“这也是一种很难克服的毛病。”

近期,叶小钢正忙于写作《牡丹亭》以及一部马林巴协奏曲,还要修改《鲁迅》《我遥远的南京》等多部即将录制唱片的作品。刚录完《消失的银杏》《玉观音随想曲》《乡村后院》《咏别》,明年的众多录音计划又立刻排上了日程。至今,叶小钢已录制出版了七八张唱片,乐谱也一直在出版。接下来,他还计划在国家大剧院录制出版一张黑胶唱片。 1H8cOkXiTk9ZPCUfx2IC3IcJLAc0DRSejV7mW7JZu0FlZ/NtTX2rsmixgGkicHM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