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个圈专家导读】自卑的超越之道:有意义的优越感

黄仕明

1.自卑感与优越感

“你很聪明,只是有一点懒。”

有多少人曾经在父母、老师、长辈口中听过这句话呢?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这句话可谓耳熟能详。

我猜,他们这样说的原因是希望我能够努力一点、认真一点,但我却从来没有因为长辈们这么说而变得更努力或更认真,心里反而有一种自鸣得意的优越感。因为,起码这样,我还是很聪明的,而且我以这么轻易的方式——保持懒惰,就可以获得优越感。

我们总是抓着某些东西,自我感觉良好,始终保持着优越感,不是吗?

但我们却又常常用错误的方式去追求优越感。

正如阿德勒所说:“自卑感会造成紧张状态,所以总会引发一种补偿性的行为来追求优越感,而这个行为不再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真正的问题被搁置或遭到排斥。一个人会试图限制自己的活动范围,花费更多的精力来避免失败,而非争取成功。”

阿德勒在书中举了广场恐惧症这个非常经典的例子,他写道:“广场恐惧症表达了这样的信念:‘我不能走得太远,只能在熟悉的环境中活动。生活中危机四伏,我必须避开危险。’如果广场恐惧症患者继续抱持这样的态度,那他们就会把自己关在一个房间里或躺在床上……”但是,当他“待在家中或对其他人发号施令时,其焦虑就会消失”。

广场恐惧症的例子其实映射了许多人的现状:把自己局限在某个狭小的范围里,画地为牢,去避免失败,去获得“凭空产生的优越感”或是“虚幻的个人优越感”,但我们却也因此距离真实更遥远。

这是一种无效补偿,或是负功能的补偿。

这种无效补偿或负功能的补偿,并没有真正地治愈我们自卑的部分,反而一直潜藏于我们心灵的深处,让我们的自卑情结越来越深。

“凭空产生的优越感”或“虚幻的个人优越感”,源自人类对人生意义的错误解读。人类总是生活在“意义”之中,我们只能通过自身所归因的意义来体验现实——不是事物本身,而是经过解读的某物。

在书的开篇,阿德勒提到生理缺陷、被溺爱、被忽视这三种处境都很容易导致儿童解读出错误的人生意义。

有生理缺陷的儿童,如果没有得到恰当的引导,容易感到沮丧,或因遭受同情、嘲笑、否定而让自己陷入自卑之中;

被溺爱的儿童,则只想索取,以自己的愿望为最高目标,让世界围着自己转,不付出任何努力,就盼望着获得优先的地位;

而被忽视的儿童,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往往会高估困难,低估他人的善意,以及自己与他人合作克服困难的能力。

阿德勒所描述的这三种处境,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过于沉溺于自身,无法走出自我的疆域,去与世界、与他人合作和联结。

把自己抛向这个世界,去碰撞,去与人联结和合作,丰富我们的生命体验,扩展我们内在地图的疆域,才能让我们找到真实的人生意义,才能让我们产生“真正的优越感”:

我对世界是有贡献的,我是有价值的;

我的存在对他人很重要;

我是这个整体里的一分子;

我在这里是受欢迎的,这个世界有属于我的位置……

而真正的优越感,才能帮助我们超越自卑。

2.超越自卑的方法:合作

在一个商店里,一位有视觉障碍的年轻人正在导盲犬的帮助下工作,我好奇地问他导盲犬是如何工作的,他告诉我说这是一个互相合作的关系——“我发出指令,导盲犬执行;导盲犬发出信息,我执行……彼此之间的合作,让我们绽放非凡的价值和意义”。

“导盲犬很伟大,因为它,我可以一个人坐公交车,还可以有一份工作。”他很开心地和我分享道,“前不久我还带着它一起去看马拉松比赛,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大型活动,虽然我看不到,但我的心可以感受到一切……”

这位年轻人的分享真的让我深受触动,我对他说:“你也很伟大。”

正如前文提到的那样,那些在婴儿时期罹患疾病或者身体虚弱的儿童很容易对人生产生错误的解读,因为他们自身已经承受了太重的负担,这使他们很难认识到人生的意义在于为人类社会做出贡献。

但这位年轻人透过合作,在世界上创造了不同的体验和生命意义。

透过合作,他和这个世界紧紧相连着。

阿德勒在一百多年前提出合作在教育中的重要性,这在当今时代同样具有独特的贡献—— 教育更大的责任是培养合作者,而不是竞争者

一群学生一起合作,互帮互助,一起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带来的真正的优越感可以超越自卑情结。

例如,阿德勒提到老师应该如何引导班级里懒惰的同学。一般老师对待班级里懒惰的同学的做法,或许就是专门和他谈话和拿其他优秀的同学作为榜样,从而去纠正他,但阿德勒认为这种做法只会激活他的自卑情结。

相反,老师可以透过合作的方式去解决这个问题。老师可以组织一个班会,用这样的问题引导孩子们:“懒惰来自哪里?”“懒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懒惰的孩子不会做出改变?”“他能做出什么样的改变?”让孩子们平等发言,并形成结论。这个懒惰的孩子并不知道自己是引发此次讨论的原因,但如果他能倾听并加入讨论,便会有所思考,可能会因此改变自己的想法和行为。

合作在家庭教育中也非常重要。

前几天我在公园散步,看到一位妈妈和孩子陷入争执,妈妈要带孩子去补课,但孩子又想去野外玩,在这样的矛盾中,妈妈和孩子展开了一个合作的过程:“孩子,我们遇到困难了,妈妈需要你的帮助……你能不能帮妈妈想一想办法,让我们既能去补习,又可以让你在野外玩呢?”

孩子听到妈妈的提问,情绪稍微平静下来,孩子想了想,眼前一亮说道:“哦!妈妈,我们现在就出发去学校,上课前15分钟我们可以在学校下面的草地玩,但你要陪我玩哟,然后我再去学习!”

妈妈显然觉得孩子的提议非常好,笑着点点头:“孩子,谢谢你想到这么棒的方法。”

阿德勒对自卑情结的定义是, 当有问题出现时,如果一个人无法恰当地适应或应对,并坚信自己一定没有办法解决,这就是自卑情结的表现

家长主动地、平等地与孩子交流,并合作解决问题,可以让孩子体验到了面对问题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信心。

我静静地听着这一对行走在我旁边的母子的对话,已然感受到,这个孩子在以后的成长中一定能够带着勇气、信心、力量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3.超越自卑的方法:平等

自卑感会驱使每一个人去追求优越感,这是每一个人内在的良好动机 。同时,阿德勒对父母的提醒非常细致,如果父母在专业领域特别成功,尽量不要把这一点带回家,否则孩子会无意识地接收到这样的信息——“无论我怎么努力,都无法获得属于我自己的优越感”。

通常父母会在孩子面前无意识地表现出优越感,我个人成长中就总听到长辈们常常对后辈说:“我比你懂得更多……”“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饭还多……”

回想起来我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肯定也会把优越感带回到家里,甚至还彰显一番,表现得更有权威和高高在上的感觉——“你能不能学一下你老爸呀!”。

我的一位博士毕业的朋友向我诉苦说:“我和孩子他妈都是学霸,没有想到孩子却是学渣。”

但跟随着阿德勒的脚步不难发现,这对夫妻在家里对着孩子常常强调自己是名牌大学毕业的身份优越感——孩子就会无意识地接收到“我没办法和你们在同一个赛道上,因为根本没办法超越你们……”。

所以,父母自身越是成功,越要注意不要把你的优越感带回家。因为你的孩子需要的是爸爸妈妈,而不是一个权威。

所幸的是,我也在成长。以往每年我们整个家庭都会有一次旅行,几乎每一次都是由我全程做主,决定所有行程安排,但在最近一次出国旅行时,我特意不去做任何安排,把这次的行程全程交给我的儿子去决定。结果,他不仅找到了一家环境优美、性价比非常高的民宿,还安排好了每一天的行程,并带着我们去吃当地的美食。逛街的时候,我就扮演一个英语哑巴,需要和当地人沟通时就向孩子求助:“爸爸英语不好,你能不能帮我沟通呀?”孩子非常乐意,在他的脸上闪过一丝微笑和满足。

我看着比我还高的孩子,满怀喜悦地对他说:“爸爸看到你长大了,真的很为你高兴……”

4.超越自卑的方法:去联结和爱自己

我还记得,在我22岁的时候,也就是31年前,我第一次从乡下去到中国香港。当时,我的表姐在那里已经拥有了自己的一番事业,她为了照顾我,就带着我去到一家高级酒店喝下午茶,她还告诉我很多明星都来这个酒店喝茶。

但是天哪,你知道当时我有多自卑、多尴尬吗?

因为我第一次去到这么高级的地方,我浑身不自在。表姐点了许多点心,可是我非常尴尬,我发现没有筷子,我不知道是该用手拿着吃,还是要让表姐帮我拿一双筷子……

那一天在酒店大堂的餐厅里,我浑身冒汗,感觉到好自卑,内心有一个声音不断地说:没见识,乡下仔……

可是,当我长大之后,每次回想起那个31年前的小明,那个坐在餐厅里战战兢兢的小男孩,我对他有很多的爱。他是一个可爱的小男孩,他是一个甜美的小男孩,我想拥抱他,想告诉他没有问题,那是可以的,在那个时候你体验到这些都是正常的……现在这个53岁的成熟男人看到你了,我想跟你说:“现在我很好,现在我做得不错,现在我足够好,你没有错,你也没有问题,乡下仔没有问题,乡下仔也可以做得很棒,乡下仔也可以做心理咨询师,乡下仔也可以写书,我爱你……”

不是自卑有问题,而是你发起了一场内在的战争——否定自卑的自己,这才是一个问题。

所以,去爱你内在感觉到不堪的自己,他拥有着所有生命力,一步一步带你走到了这里。你的慈悲、你的同理心、你对这个世界的爱,都来自他。战战兢兢的小女孩、小男孩对这个世界充满着好奇心,充满着爱,充满着探索欲,充满着同理心。

这也是阿德勒所提到的探索早期记忆的重要性。

如果没有那担心、害怕、感到自卑的部分,你怎么能够去发现,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人是担心、害怕、自卑的?你可以把慈悲、把善意、把你成熟的爱带到那里,让他们也感觉到这个世界是有爱的,这个世界是美好的,这个世界是充满着人性的光辉的。

如果你不去拥抱自己不堪的部分,那你怎么可以活出完整的生命和人性的光辉呢?

如果没有那个战战兢兢、自卑紧张的早年的自己,我无法做今天的工作……

所以,去爱你不堪的部分,爱你觉得自己不够好的部分,爱你感到自卑的部分,接纳心灵的不同面向,让它们都回家,回家……

自卑感是推动人们超越自我的原动力,但我们对它的解读、回应它的方式、赋予它的意义,决定了它是我们的问题还是我们生命中的资源。

人生是一段旅程,我们在旅程中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遇见同行的伴侣,碰触不同人群和文化,我们带着一路的风景与故事前行,将自己置身于更宏大的世界之中……这些旅程上的体验构成生命意义的点滴,帮助我们超越自卑,拿起它、看清它、理解它、放下它。

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一书写于近百年前。在那个时代,进行心理治疗的方式依然主要基于弗洛伊德的理念,治疗师与来访者面向同一个方向,而且没有眼神交流。同时代的阿德勒提出了合作、平等、联结的理念,这非常具有突破性,在当时也引起了非常多的争议。他选择和来访者面对面,坐在一个布置好的房间里,让来访者感觉到安全与有联结。尽管这些做法在如今看来已经很普遍,但在当时,阿德勒的做法遭到了许多批评。

所幸阿德勒坚持着自己的做法,他的理念也传递至今,对现在的心理治疗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或许因为他自身就是一个充满勇气,超越了自卑情结的人。阿德勒小时候也是深深被自卑所困扰,在家里六个孩子中他排行老二,大哥是个典型的模范儿童,而阿德勒幼年有两次被车撞的经历,5岁左右得过肺炎,小时候还得过佝偻病,整天弯着腰,有点驼背……他一直在自卑的环境当中长大,但透过自己的体验、尝试,他最终超越了自卑,并且怀着非常大的勇气,在心理治疗中革新突破。

尽管他提出的母亲职责等观点与如今的女性主义相比显得过时,但我们必须看到他所处的时代,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取其精华,才能真正了解阿德勒的价值。

愿你享受此书。 kJp0Cn67EVFWbMJbOrDJG0fvDn3idEvzDDIqfxAMJambz2MXTmfZGu32gtRSbik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