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

情境导入

婴儿在听到音乐时会情不自禁地随着节奏晃动身体、点头、摆手;幼儿园里小朋友在做游戏时能自然地和着音乐踏步走;音乐厅里观众们在听到《拉德斯基进行曲》时会集体一致地击掌打拍子。进行这些活动时,没有人感觉到困难,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对节奏的感受力是人的天性,用肢体动作表达对节奏的理解出自人类的本能。当把节奏、音乐和身体律动结合起来时,人们与音乐的距离得以拉近,感受也变得更为清晰可触。

音频:《拉德斯基进行曲》

一、达尔克罗兹的生平

图2-1 达尔克罗兹

爱米尔·雅克·达尔克罗兹(1865—1950),瑞士著名的作曲家兼音乐教育家,20世纪最早的音乐教育体系创始人。达尔克罗兹出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6岁学习钢琴,7岁时创作了进行曲。在维也纳居住的十年里,他经常参加音乐会,广泛地接触音乐。1875年,达尔克罗兹进入日内瓦大学,一年以后辍学来到巴黎,在法兰西喜剧院工作,同时学习音乐。1886—1889年,他回到维也纳音乐学院,通过严格考试,先后进入了安东·布鲁克纳等名家的作曲班进一步深造。1892年完成学业后,担任日内瓦音乐学院教授,主讲音乐史、和声、高级视唱练耳等课程,同时从事音乐创作活动。1894年,达尔克罗兹出版了《实用音准练习》《附词声乐练习曲》的视唱练耳教科书,进而进行了“体态律动”教学法的实验和探索,直至1905年左右,他初步建立了自己的音乐教育体系,从而引起瑞士音乐界的关注。之后,他辞退了大学里的工作,开始带着他的实验周游欧洲各国。后来,达尔克罗兹在德国建立了实验应用研究所,进一步将他的教学法扩大到舞蹈、戏剧和其他相关领域。1906年,他出版《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在德国、英国、巴黎、维也纳等地得到进一步推广,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反响。1915年,他在纽约成立了达尔克罗兹节奏学校,创造了一种结合肢体动作、听音、歌唱和视谱写作为一体的训练方式。1950年7月1日,达尔克罗兹在日内瓦病逝。

拓展阅读:《达尔克罗兹不平凡的一生》

二、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的形成背景及其影响

达尔克罗兹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正在聆听的音乐普遍缺乏情感共鸣,不能感受音乐的美感,更不能深刻地体会与把握;音乐理论与实际音响、音乐相分离,学生无论在学习基础乐理还是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时,都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对调、和声或对位敏锐的感应能力;学生虽然具有较高水准的演奏技巧,但内心音乐感受却与之严重脱节,演奏缺乏对节奏细节的理解和表现。这些问题造成了技术与艺术的割裂,学生的音乐素养较为琐碎而片断,缺乏流畅性、创造性和表现力,这促使他开始反思传统的音乐教育理念和沿袭了几百年教学方法。

一天,他走在街上,发现一个学生和着音乐走得很有节奏感,但他却在班级的表现中缺乏乐感。这使得他深受启发,随后他开始探索针对学生节奏感的培养路径。课堂上他让学生们从课桌后面走出来,跟着音乐做出自发动作,以调动学生对音乐全身心的投入。虽然他的实验受到了来自校方的反对,但他通过招募志愿者将研究继续下去。

音乐的最初形式是用具有韵律性的肢体动作来表达情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从探索运动和心理的关系入手,为学生设计了将倾听活动与身体反应相结合的音乐训练。在他看来,在音乐的学习和体验中,身体的松弛、自然能够使人体的肌肉运动轻松、迅速地执行大脑的意愿,这种身体动作是人在自然、自由状态下的一种本能的动作,它可以成为音乐表演媒体的有机组成部分。音乐的节奏和力度的表现可以依赖身体的运动来实现,人体运动与音乐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紧密的联系。通过肢体运动,人的内在情感能够转化为外在的音乐形式而表达出来,不同的肢体运动方式可以表现不同的情感从而形成不同的音乐。在此基础上,达尔克罗兹创建了“体态律动学”。

传统的教学中,声乐和器乐技巧的训练俨然成为最重要的内容,对音乐风格的把握、对音乐色彩的感知被置于次要的地位。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是情感的体现和反映,技巧仅仅是艺术的一种手段。音乐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发展音乐能力。音乐是一个情感体验过程,而节奏运动能唤起人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反应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能力。

基于以上研究,达尔克罗兹逐渐形成了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他认为音乐教育应“唤醒天生的本能,培养对人体极为重要的节奏感,使儿童身心和谐,健康活泼,感情更细腻敏锐,激发儿童的想象力,促进各方面的学习”。在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中,达尔克罗兹逐渐形成了新型的教学模式,将视唱、练耳、读写乐谱的活动与肌体的反应和动作训练相结合,开设融合体态律动、视唱练耳、理论、表演和即兴演奏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以帮助学生获得对于音乐的积极体验。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教学法”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音乐教学法之一,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随着如雨后春笋般地体态律动学院、体态律动学校、体态律动系或体态律动班的纷纷建立,其教学法和教育体系在世界许多国家的普通和专业音乐教育中、在儿童和成人音乐教育中,乃至特殊教育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并为日后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起到典范和先导作用。

三、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的基本原则

随着时代的发展,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中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不断扩展、更新和完善,但其四项教学原则始终如一,适合于不同年龄的学生和不同的活动方式。

(一)培养学生感知音乐和反映音乐的能力

有些人先天拥有音乐感知能力,但在达尔克罗兹教学法中,这种能力是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游戏和节奏反应训练来获得并逐步增强的。无论是体态律动教学还是视唱练耳训练,都是围绕着培养学前儿童音乐感知力和反应力的目标展开的。

(二)发展学生内在的音乐听觉

不借助演唱、演奏而建立的对音乐作品的内心把握称为内在音乐听觉,即根据乐谱产生对音乐的想象。作曲家可以不用乐器而进行音乐创作;表演者能够根据乐谱在脑海中再现音乐,并借此完善音乐的再创作过程。达尔克罗兹将培养内心听觉作为音乐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并设置了节奏运动、视唱、即兴活动等多种音乐记忆练习。

(三)发展学生耳、眼、身体和脑之间进行迅速交流的能力

达尔克罗兹强调音乐学习的起点不是乐器,而是人的体态律动。先聆听音乐,再引导学习者通过身体运动去接触音乐的各种要素。因而音乐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前儿童运用所有的官能参与体验,其次才是获得知识和技能。歌曲《Listen And Move》就是很好的教学例子。

音频:《Listen And Move》

(四)培养学生大量储存听觉和动觉意象的能力

听觉和动觉意象可以通过大脑的反应转化为音乐符号,并且能经过记忆再现达到帮助即兴表演的目的。达尔克罗兹认为,有意识地储存听觉和动觉意象能使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变得更为敏锐,因此在教学法的各个环节都贯穿有听觉和动觉练习,意在达到通过长期的训练帮助学生储存大量听觉和动觉意象的目的。

四、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学习应遵循这样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听→动作→感受(情感体验)→感觉→分析→读谱→写谱→即兴创造→表演。因此,他的教学法中由体态律动(Eurhythmics)、视唱练耳(Solfege)和即兴创作(Improvisation)三个部分组成,它们之间互相联系,又各有侧重,成为一个整体,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内在音乐听觉、运动觉和创造性的表现能力。

(一)体态律动

达尔克罗兹曾说,人类的情感是音乐的来源,而情感通常是由人的身体动作表现出来的,在人的身体中包括发展感受和分析音乐与情感的各种能力。因此,音乐学习的起点不是钢琴、长笛等乐器,而是人的体态活动。

体态律动是达尔克罗兹教学法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它集中体现了达尔克罗兹的音乐教育理念。他曾形象地把身体、人体比喻成“乐器”,是一种能够理解音乐的要求、解释音乐的部分和整体的一种“乐器”,通过身体动作的“弹奏”把对音乐要素的理解展示出来。当学生根据音乐激发的情感以肢体动作做出相应的即兴反应时,其对音乐发展变化的感知也会变得敏锐。因此,体态律动教学法应运而生。大家可以通过两个视频《致爱丽丝》和《土耳其进行曲》直观感受下体态律动。

视频:《致爱丽丝》《土耳其进行曲》

体态律动又称和乐动作,不同于简单的、用音乐伴奏的舞蹈动作和表演动作,是一种自然、放松状态下的身体律动,强调的是人在聆听音乐时,学习用内心去感受,通过身体的即兴动作来表现速度力度、节奏疏密、旋律起伏及情绪变化等音乐要素。这一练习意在将声音感觉与肌肉反应相结合,加强听觉和运动觉、情感和思维的联系。这种训练不注重身体姿态或外表形式,而是着重于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体验和感受。

节奏训练是体态律动的中心内容。根据达尔克罗兹的理论,体态律动的教学目的,即借助节奏来引起大脑与身体之间迅速而有规律的交流,达到情感与思想、本能与控制、想象与意志之间的协调发展。为了训练、培养学生的节奏意识,达尔克罗兹以“时间—空间—能量—重量—平衡”作为基本定律和要求,归纳了三十余种基本节奏因素,其中包括速度、力度、重音、节拍、休止、节奏型、乐句、单声部曲式(乐段、主题、主题与变奏等)、切分、赋格、复合节奏等,打破一般人认为节奏只是数拍子的刻板印象。

在体态律动教学实践过程中,所采用的一般方法如下:

第一,音乐要素的即兴音乐。在开始阶段,主要是即兴音乐材料。在学生对音乐的要素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之后,再用经典的音乐作品。

第二,通过律动语汇来学习。根据动作发生位置的转换和空间的不同,律动语汇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位置动作,是指在固定方位内的人体动作,如拍掌、摇摆、转动、踏步、指挥、弯腰、旋转等;另一种是空间动作,是指改变位置的活动,包括走、跑、爬、跳、滑、蹦、快跑等。在这些活动中,身体成为感受和表现音乐的工具,不同的肢体运动对应不同的音乐要素,如手位的高低变化表示音高的不同、旋律的走向,肌肉的张弛表现音乐力度的变化等。对多声部音乐的表现则更为复杂,可将身体多个部位动作结合表示,也可将两种类型的动作任意组合表示,或多人分做不同的动作表示,丰富多样的律动语汇结合使用具有惊人的表现力。如走的练习,一般从教速度开始,让全班学生按规定速度走路或摇摆,然后加上喜、怒、悲、惧等感情,速度不能改变。探索不同的走路方式,如跑跳、并跳等,还要探索不同的方向感,如向前、向后、向右等,启发学生想象和创造。

第三,教师可敦促学生将身体运动与声音内在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发展内部听觉和运动觉、动觉的想象与记忆力等。

在达尔克罗兹的教学试验中,最初是以音乐学院的学生为对象的,但是当他发现音乐与身体运动的结合训练特别适合于学前儿童的天性和本能时,便扩展到了儿童音乐教育的领域中。适宜的体态律动活动可启迪儿童的音乐感知力,唤醒孩子热爱音乐的本能。

案例分析
以“妈妈下班后”的生活动作为题,探索出各种不同的时值

分析:关于时值探索,本身是个抽象的音乐知识与音乐符号,以儿童熟悉的生活知识为切入点,结合律动语汇,来帮助儿童理解和掌握音符的名称和时值,既激发了儿童的兴趣,也将知识化难为易。

(二)视唱练耳

达尔克罗兹指出:“一切音乐教育都应当建立在听觉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模仿和数学运算的训练上。”视唱练耳是发展学生综合音乐能力的重要手段,可以帮助学生发展听力和记忆力,培养绝对音高感,从而形成良好的内心听觉。在他的教学体系中包括了数千种视唱练习,其主要目的是通过系统的听觉训练,提高学生读谱视唱能力,节奏、旋律、和声、复调、风格、音乐分析等方面的感觉、能力和技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他是将耳、口与身体,并加上语言与歌唱的形式来作为理想的教学工具和手段的。

其主要特点表现在:

其一,视唱练耳与体态律动相结合。他设计了一系列练习来训练学生的音高、音准和调性感。此方法还可通过练习呼吸、姿态平衡和肌肉放松来实现快速读谱所需的技巧。譬如在休止节奏练习中,学生被要求随着教师的音乐拍手,当音乐休止时动作立即结束。

其二,以固定唱名法为主要教学手段。达尔克罗兹认为绝对音高感对于音乐学习者而言具有重要价值,因此他的教学以固定唱名法为主要训练工具。固定唱名法也叫“固定找Dol唱名法”,它是一种永远把五线谱上的C、D、E、F、G、A、B七个基本音级和它们的变化音级相应地唱作Dol、Re、Mi、Fa、Sol、La、Si的唱名法。无论乐谱上是什么调号,也无论七个基本音级怎样地升降变化,其唱名永远固定不变。

(三)即兴创作

达尔克罗兹教学法中的即兴创作,是发展运用律动材料(节奏)和声音材料(音高、音阶、和声)的技能,培养学生创造音乐、表现音乐能力的方法。即兴表现的手段包括歌唱、语言、故事、演奏乐器及表演等。

最初的即兴课可建立在对固定音型、节奏型的模仿和改编上。如采用即兴问答的形式,两个表演者中后者根据前者表演的音型即兴答出下句,要求保持速度的统一和音调的连贯性。在掌握较为简单的游戏方式后,难度可逐渐增加,如根据教师演奏的和声片段即兴唱出旋律或演奏。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即兴工具以钢琴为佳。如若教师键盘能力有限,则可使用其他乐器,如敲击乐器;针对学生而言,各种乐器、人声和身体皆可成为他们的即兴表达创作的媒介。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即兴创作的音乐活动是从儿童学习音乐之初开始的,对于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即兴创作应该成为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一种重要实践活动。

拓展链接

《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学》一书将这一学说归纳为六个方面:人体的基本节奏;身体各部分的配合;头脑和身体的协调;动作的控制和反应;时间和空间;紧张和放松。其中人体的基本节奏指用身体活动的自然动作来体验音乐基本节奏和速度,是最基础的即兴性动作。肢体动作的配合、身体和头脑的协调以及动作的控制和反应是训练学生对音乐敏捷的反应。 Ok7kcc79gFBR2T7Hy2s4QnR+mPQjEVG5jvuHleFWfed4ya8U3QOs6CpnYO9JHZM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