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

问题导入

卡尔·奥尔夫曾说过:“音乐教育是人的教育。”他认为,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为众多的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幼儿们着想,鼓励、帮助他们成为积极的、有一定音乐能力的音乐爱好者,使他们从音乐中享受到喜悦、乐趣,也为他们向音乐的高深方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那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到底应该有什么特点和任务呢?

一、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含义

广义的音乐教育自人类音乐诞生之日起就已产生。“礼”与“乐”同源于日常生活,举行“礼”与“乐”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敬于鬼神”,而“敬于鬼神”是为了求得神灵的保佑,使人们更好地生存下来。

狭义的音乐教育指学校音乐教育。氏族公社末期,学校的雏形已经出现。《周记》《礼记》都曾提到名为“成均”的学校。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漫长历史阶段,教育逐步从学校教育的萌芽状态发展到有意识、有目的的教育状态。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是以音乐为手段,选取更贴近儿童天性的内容、手段和形式,在儿童主动参与和积极体验的前提下,感受、理解、表达音乐,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过程。

二、音乐教育的发展

我国史料记载的音乐教育早在远古时期已产生。夏、商、周三代是学校教育逐步定型的历史时期。继“成均”之学以后,又出现了名为“校”、“序”、“庠”、“学”之类的教育场所。商代统治者重视音乐教育,曾提出“以乐造土”的教育主张,到了周代,这种思想进一步发展。政治上颇有建树的周公旦认识到音乐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统治手段,于是,“制礼作乐”,兴办大型音乐教育机构,设大司乐、太师、小师、典同等乐官专门掌管音乐,并组织了相当规模的音乐教育活动。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这一时期由于玄学之风的影响以及道教、佛教的广为流传,音乐教育主要在宗教领域得到发展,开始了同印度、朝鲜、日本等国的音乐交流活动。唐朝音乐教育事业也取得了辉煌成就。唐玄宗亲自倡导与关照设立小部音声,目的是为了唐乐的稳步发展和统治者的需要提供人才。这种对于儿童进行早期启蒙性音乐教育的尝试,在世界音乐教育史上是少见的。当时音乐虽然作为统治者加强其统治的工具,但客观上促进了音乐及音乐教育的发展。

纵观音乐教育的发展历史,我们发现,我国古代重视音乐教育具有以下特征:首先,在教育观念上突出“礼”“乐”互补,强调音乐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相互渗透;其次,教育目标上突出陶情冶性,强调通过音乐以情动人,培养高尚德行;再次,在教育方法上突出感受领悟,强调受教育者对音乐作品的全身心投入与参与体验,在直接的审美感知中心有所动,产生快感,获得教益。

我国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始于20世纪初。按照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史的划分,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划分为两个时期。1840年至1919年为近代,即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年至1949年为现代,即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音乐教育

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了清政府闭关自守的大门。在教育上的重大突破是兴办新式学堂,废除科举制度,调整教育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学堂乐歌”的出现,成为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重要标志,音乐课正式列为国家教育计划。中国音乐教育历史从此开始了新篇章。戊戌政变后,梁启超等人积极提倡在学校中设立乐歌课,这是我国音乐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设立乐歌课程的主张。1903年起,“音乐”被列为女子师范学堂课程,此后几年间,新式学堂陆续开设了唱歌课,从而在普通学校中形成了一种学校音乐文化的雏形,即以教授新式歌曲和欧洲音乐常识为主要内容的音乐教育。在一些广为流传、深受欢迎的优秀乐歌作品中,富国强兵、抵御外侮题材占据首要地位。如《中国男儿》《维我同胞》《出军歌》等,均号召民族觉醒,宣传自强意识。有些歌如《男儿第一志气高》《雪中行军》《铁匠》《春游》等,是专门作为向学生、儿童进行思想教育和知识教育的。学堂乐歌的填词者最初热衷于日本曲调,但是后来又纷纷弃日本曲调而转向欧美旋律。

音频:《男儿第一志气高》《中国男儿》《春游》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音乐教育

五四以后的30年间,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因为得不到政府的重视而处于一种自然延续的状态。我国杰出的民主主义革命家、思想家和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所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号召和“为人生的艺术”的口号,并提出“五育并举”的主张。在当时,一批去日本、欧洲研习过音乐和音乐教育的新知识分子,一些在学堂乐歌活动期间具有音乐知识的业余音乐爱好者,积极响应这一号召,兴起专业音乐活动。

“文革”时期,“左”的思潮发展到顶峰,音乐教育和其他行业一样,陷入了混乱之中,音乐教育完全失去了艺术意义,音乐教育事业遭受了空前的破坏,停滞不前。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1986年3月,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明确了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的同等地位。

三、音乐教育与儿童发展

音乐是表情达意的艺术,儿童恰恰具有喜形于色,感情外露的特点,可以利用音乐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体验。

南斯拉夫一所实用音乐学校多年的研究发现,在该校受过良好音乐启蒙的幼儿到了成年以后,仍然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会对周围的音乐活动及所有富有创造性的活动抱有很大的热情,在生活中勇于克服困难,不怕失败,更主要的是,这些学生都成了一个个独立的、能干的、多才多艺的社会成员而不是一排缺乏个性的人。研究者认为,这便是音乐启蒙的成就,音乐启蒙的意义就在于保护和不断发展儿童的创造力、想象力,使它不至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丧失。

音乐教育使儿童的注意力得以发展。一个新的音色,一首新的歌曲容易使幼儿集中注意力,因而在倾听、歌唱和演奏活动中,儿童的注意力得到了提高。

音乐教育使儿童的观察力得以发展。因为儿童必须对他所听到的音乐做细致的观察,即听觉上的“观察”,然后努力模仿他们听到的声音,唱好歌词和曲调,或做出动作表现。

音乐教育发展了儿童的记忆力,老师通过哼唱旋律,把歌词教给儿童,儿童的记忆力在他自己的内心哼唱中得到了加强。

音乐教育发展了儿童想象力、创造力。主要表现为歌曲或乐曲编配表演动作,为打击乐曲编配节奏型或演奏方案,用动作形象、视觉艺术形象或语言形象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等。音乐活动离不开想象和联想,它使儿童沉浸于音乐并获得快乐。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当儿童在欣赏富有感染力、表现力的音乐作品时,往往会情不自禁地陶醉于充满乐趣的想象之中,对音乐产生一定的共鸣。

音乐教育能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心理学中根据思维发展水平把思维划分为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概念思维三种形式,而音乐教育与他们都有着一定的联系。儿童在模仿成人的歌唱或身体动作时,是边动作边思考,直至完全学会。此基础上儿童逐渐积累起初步的概括能力、判断能力,如分辨音乐的风格、性质,知道这首乐曲是活泼的还是宁静的,是快乐的还是忧伤的;能对不同风格、题材和情绪性质的乐曲做出比较,进行分类,初步建立起音乐与音乐之间关系的体验等。

音乐教育发展了儿童的情感和意志。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学前期的儿童正处于个人情感由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的重要阶段。随着儿童社会交往活动的日益扩大、情感体验的日趋丰富及分化的逐渐细腻,富有情感性的音乐活动已逐渐成为促进儿童情感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音乐既能够帮助儿童构建自己的感情,也能帮助儿童与自己的感情沟通,并与其他人的感情沟通。一首好的音乐作品、一次成功的音乐教育能使儿童产生对音乐的情感共鸣。在音乐活动中,儿童能够接触到表现不同情感、内容的音乐,他们的情感世界会逐渐变得丰富而充实。音乐教育也具有促进儿童意志品质的潜力。音乐教育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实践活动,正如铃木镇一创建的儿童音乐教育体系强调坚持不懈的大量练习一样,在于锻炼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音乐教育促进儿童个性发展。个性是区别他人的稳定的、独特的、整体的特性。音乐教育帮助儿童形成对人和事物的积极态度,促进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在音乐活动中,儿童会逐渐产生明显的探索行为,在探索过程中,自尊心迅速发展。在集体中,音乐活动形式还会使儿童获得来自于同伴、教师的各种评价,也会对儿童自信心、自尊心和自我评价、自我态度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

音乐教育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音乐教育活动能够为儿童提供大量的人际交往和合作交流的机会。通过合唱、合奏、集体舞等要求高度协作的音乐表演形式,儿童逐渐懂得只有齐心协力、共同合作才能演奏出优美动听的音乐,而且儿童能在其中体验到集体协作的快乐,学会理解、尊重、接纳和欣赏他人。

四、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特点和任务

(一)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特点

对于3~6岁的学龄前儿童而言,他们所从事的音乐活动从内容上可以分为歌唱活动、韵律活动、打击乐活动、音乐欣赏活动。具体地说,儿童音乐有以下基本特点:

1.游戏性

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教师要顺应儿童的天性,创造机会和条件满足儿童好动的需要,引导儿童充沛的精力与能量能够以合理、舒适的方式得以宣泄,教师要让游戏化的音乐活动真正成为儿童的需要。游戏精神是自由、自主、愉悦与创造,教师要创设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让儿童在音乐中获得快乐,大胆表现。如在音乐活动“开始与停止”中,为了让儿童更好地感受地休止符,教师可将开汽车的游戏融入音乐中,让幼儿明白休止就好像司机叔叔开车遇到红灯停下来,看到绿灯往前进一样。

教案:中班音乐游戏《开始与停止》

2.生活性

生活中处处有音乐。生活化的音乐内容更容易引起幼儿的共鸣。教师在选择儿童音乐教育的内容时,更要贴近儿童的生活,选择他们感兴趣的音乐。如中班音乐活动“动动鼓”,里面所提及的事物,都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很熟悉、很感兴趣的,如小枕头、小精灵、小老鼠、小猫、小狗、大鼓、小鼓、铃鼓等。歌词中所表达的情节也是儿童平日里最爱做的事,如躲猫猫、敲鼓等。再如节奏能力的训练,昼夜交替、四季轮转、潮起潮落、电闪雷鸣、虫鸣鸟叫等处处都可以感受到节奏,甚至我们的呼吸、心跳和走路、说话也同样有一定的韵律存在,这些都是音乐节奏的源泉,也是音乐活动的素材。因此,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情景中的节奏元素,从现实生活中所熟悉的情景入手,引导儿童挖掘生活中的声响,感受节奏的魅力。模仿钟摆的声响、齐步走、马蹄声、母鸡下蛋、秋蝉的叫声、汽车的喇叭声、锣鼓声等,通过倾听这些声音,对它们进行艺术的处理,使这些声音成为音乐中节奏要素的组成部分。通过倾听与模仿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声音,使得音乐不再让人觉得那么神秘莫测,也增进了人与艺术、艺术与生活的距离。在愉悦、享受的过程学习音乐,进而在轻松快乐中了解音乐、接受音乐、感悟音乐的真谛。

3.综合性

音乐教育应该尽可能以儿童熟悉、喜爱的综合形式开展,在歌、舞、乐三者密切相融的音乐形式中使幼儿体验到参与音乐的快乐。音乐教育体现出表演、欣赏、创作“三位一体”的综合性特点。此外,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方法是灵活而丰富多样的。其中,示范的方法、语言讲解的方法、练习的方法、引导探索的方法等,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融合的一个整体。它们共同应用于儿童音乐活动实践之中,相互交融,相互渗透,以促进儿童在认知、情感、个性以及社会性方面的和谐发展。

根据《纲要》中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与指导要点,幼儿音乐教育的具体任务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二)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任务

1.激发学前儿童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儿童音乐教育不是为了培养小演奏家、小舞蹈家或小歌唱家,而是为了培养儿童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通过音乐使儿童萌发美感,通过具体的音乐活动使儿童的认知、情感、智力、技能得到健康发展。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但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激发学前儿童对音乐的兴趣,首先要遵循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选用合适的音乐活动内容,采取生动活泼的指导形式,培养和发展儿童对音乐的兴趣。如在音乐的伴奏下,教师带儿童做动手、动脚、动口等一些活泼有趣的游戏活动。其次,在音乐活动中,应加强师幼之间的情感交流,创造一种平等、宽松、和谐的气氛,以此来激发儿童对音乐活动的兴趣。

2.指导学前儿童学习简单的音乐知识和技能

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是学前儿童能够比较顺利地进行音乐实践活动的基础。儿童只有掌握了基本的音乐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演唱、演奏技能,才能在听、唱、动、奏等音乐实践活动中深刻地感受和表达音乐艺术的美。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不能忽略审美能力的培养。

3.重视学前儿童音乐能力的培养

音乐能力的发展是音乐素质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多种音乐能力的综合。音乐能力原则上应人人具有,但大多数儿童却比较欠缺,正是因为在他最容易接受音乐训练的年龄缺少“耳朵”和“心灵”的训练,如音高的训练、节奏的训练、感受的训练。

为了有效提高儿童的音乐能力,帮助他们形成初步的音乐概念,为他们进一步接受良好的音乐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应指导他们在歌唱活动、韵律活动、欣赏活动、综合音乐活动中,对音乐的音高、旋律、节奏等有所感受,并能利用各种方式将音乐作品表达和表演出来,甚至加以创作。

4.注意发挥音乐的教育作用

幼儿园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对儿童实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运用音乐艺术对儿童进行教育,最易收到良好的效果。音乐教育可以净化儿童的心灵,陶冶儿童的情操,培养儿童高尚的道德品质,使儿童有自信心,有毅力,有克服困难的勇气,有助人为乐和集体主义精神等。教师要充分发挥音乐艺术教育的优势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ZtnwdvFSOHfbFJKn9qzdhujeSGIffHP7iNyiOdneNyZxvOgjkLTfN828Q9uPe5Z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