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音乐的发展

情境导入

西方的音乐在不同时期体现出来不同的特征,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到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民族乐派的兴起与繁荣,再到20世纪出现了各种新式音乐。中国音乐在公元前21世纪前就开始了,经历了萌芽期、形成期、新生期,整理器四个阶段,到如今音乐被赋予了新的生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一、西方音乐的发展

(一)古希腊时期的音乐

大约公元前800年起,随着原始氏族社会的瓦解,雅典文化空前繁荣,不管是歌唱、抒情诗、器乐演奏,还是有音乐伴奏的戏剧等,都发展到很高水平。音律、音阶、调式等音乐理论主要产生于这一时期。古希腊音乐的源起是与各种神话或神的崇拜相连的。在古希腊人的集体社会生活如祭祀、敬神等宗教活动中,音乐表现不可或缺。如在古希腊有四年一度的宙斯大祭,也有祭奠阿波罗的盛会。

公元前8世纪开始,随着社会体制的转变,政治风气开朗,开始流行抒情诗歌的演唱,常用拉琴演奏,带有浓厚的地方民族音乐特色,更大程度上表达了古希腊人民的自由精神。公元前5世纪到前4世纪是古希腊音乐文化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期,即古典时代,此时期产生了新的综合艺术体裁——古希腊悲剧。这是一种音乐、戏剧和舞蹈相结合的综合艺术体,包含合唱、独唱、朗诵、对白、器乐伴奏等艺术形式,起源于祭祀上的赞美歌,内容多表达深刻的人性和悲剧性的感情。古希腊文化的第三个时期,又称希腊文化的衰退期,这时期的特点是,集体的音乐戏剧活动减少了,声乐成为突出的艺术,涌现出了许多专业歌唱家。在古希腊时期,乐器主要分为三大类:弹弦乐器,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

拓展阅读:乐器起源的传说

(二)古罗马时期的音乐

公元前146年,尚武骁勇的古罗马人征服希腊,文化的中心也随着西移罗马,古罗马的音乐基本沿袭了古希腊。音乐在古罗马成为教养和身份的象征,在贵族私人家庭为显示身份和地位,各种音乐活动非常普及。

古罗马骨制的蒂比(Tibia)是古希腊阿夫洛斯管的变体,它在宗教仪式和戏剧音乐中广泛使用。古罗马人认为,它可以驱除邪恶,唤起慈善的神性。蒂比管演奏者在社会上颇有地位。古罗马人尚武,军乐得到发展,出现了一些较大型的铜管乐器,如直筒喇叭口的大号(Tuba)和G字形的库努(Cornu)。古罗马盛期,还有许多音乐节日与比赛等。

(三)中世纪时期的音乐

从西亚迁至北欧的日耳曼人,在公元4~5世纪“民族流动”时入侵了罗马帝国。日耳曼人文化落后,知识浅陋,不懂任何艺术。公元6~7世纪,西欧大部分地区倒退至落后时代,异族的国王们完全没有能力管理他们篡取的权力。然而当西欧社会一派凋敝之时,基督教却在向着它的巅峰发展。中世纪早期,病态的禁欲主义和对现世的蔑视,扼杀了艺术的人文精神,绘画和雕塑对人的描绘是虚拟的,音乐追求客观彼岸的风格。

12~13世纪,西欧迎来了与中世纪初期不同的新文明时期。与哥特式的建筑以及绘画中透视科学几乎同时出现,是在听觉上有立体空间感的音乐风格——复调音乐。由于文化的进步以及撒拉逊文明的影响,骑士文学出现了新的思想与行为准则。发源于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地区的游吟诗人(troubadour)的歌曲是这时期骑士文学和音乐的主要代表。游吟诗人的艺术是封建贵族阶层的一种世俗艺术,他们既是诗人又是作曲者,有的还自己演唱。

(四)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

从14世纪开始,中世纪的封建主义社会政治制度、骑士制度、教皇统治的权威都逐渐衰落,哥特艺术的黄金时代也已经过去。一个新的文明时代被称为文艺复兴(西方音乐史上的文艺复兴指1430—1600年)。与直接受到古典作品启发的文学、绘画和雕塑相比,文艺复兴精神在音乐中的表现要来得迟缓。音乐家仍然要在教堂中接受训练并服务于教会或宫廷。但是世俗音乐的价值已为人们所认识。音乐不再仅仅作为宗教仪式的附属品,它同时也是一门独立的艺术。

从15世纪早期到16世纪中叶,欧洲大陆北部的低地区形成了一个对欧洲文艺复兴音乐风格发展有重要影响的音乐流派。帕莱斯特里纳(1525—1594)是宗教改革时期的一位重要的音乐家。他在罗马天主教音乐原则的限制下,继承吸收佛兰德乐派的复调技巧,创作出一种具有独特美学意义的复调合唱风格。作品多为4~6个声部的无伴奏合唱。其中清晰的声部缓缓而动,主调与复调相结合。

(五)巴洛克时期的音乐

西方音乐史上,1600—1750年称为巴洛克时期。巴洛克(Baroque)一词是法语,来源于葡萄牙语(Barroco),意为“不规则的、鳞茎状的珍珠”。巴洛克一词最早用于建筑艺术中,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与其他艺术交相辉映,呈现出比往昔更加繁荣的艺术景象。蒙特威尔第于1607年写出了杰出的歌剧《奥菲欧》,第二年又创作了《阿里安娜》,其中仅留存下的悲歌以其至深的感染力而著称。

视频:《奥菲欧》《所罗门》

英国文学家弥尔顿的长诗《失乐园》综合了新时代宗教信仰观念,被称为新教信仰的庄严诗篇。意大利歌剧虽然产生于16—17世纪之交,可是这种综合的音乐戏剧形式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悲剧、中世纪的宗教剧。对歌剧有更直接影响的是文艺复兴的意大利牧歌、幕间剧(inter-medi)和牧歌喜剧。

17世纪中叶,一种宗教戏剧体裁——清唱剧(oratorio)出现。它源于中世纪的宗教剧,是一种带戏剧性的歌唱祈祷,与歌剧相似,包括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与歌剧不同的是清唱歌剧的题材是宗教或史诗,用拉丁语或意大利语演唱,多数清唱剧没有布景服装,也没有歌剧的情节表演,剧情由演唱者来叙述,常常有令人思索的道德寓意。

(六)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

18世纪的欧洲,经历了一场广泛的思想革命——启蒙运动,它是一场反对教会神权和封建专制的文化运动,然而它的影响远远超出文化领域,涉及经济、政治、法律、哲学、科学乃至社会制度和社会风尚等方面。

视频:《C大调第一交响曲》《D大调第二交响曲》

18世纪上半叶,意大利出现了喜歌剧(Opera Baffa),这是在启蒙主义思潮影响下,反意大利正歌剧“矫揉造作”而追求“自然”的一种新的歌剧体裁形式。18世纪下半叶,维也纳成为欧洲音乐的中心。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很多杰出的音乐家,如莫扎特、贝多芬等。

(七)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

19世纪的浪漫主义音乐抛弃了古典音乐以旋律为主的统一性,强调多样性,发展和声的作用,对人物性格的特殊品质进行刻画,更多地运用转调手法和半音。从时代上来说,19世纪中叶是其全盛时期。事实上,在古典派作曲家贝多芬、罗西尼和韦伯的后期作品中,就已经明显地流露出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正是他们开创了浪漫派的先河。

(八)民族乐派的音乐

19世纪中叶,东欧、北欧和俄罗斯的许多音乐家虽然深受西欧浪漫主义音乐创作的影响,但他们实际上更重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音乐创作,因而此间产生了一大批表现本民族的国民性格、愿望和生活的优秀音乐作品。这一乐派并不属于某一时间范围,而是由于这一乐派具有共同的美学准则,在音乐史上划归为一个整体。狭义上的民族乐派仅包括四位代表人物,即捷克音乐家斯美塔那、德沃夏克和挪威音乐家格里格以及芬兰音乐家西贝柳斯。广义的民族乐派范围稍大一些,除了上述四位音乐家之外,还包括俄罗斯音乐家格林卡和俄罗斯“强力五人集团”(巴拉基列夫、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穆索尔斯基、鲍罗丁和居伊)。有的音乐理论家甚至认为俄罗斯音乐家柴可夫斯基、波兰音乐家肖邦和匈牙利音乐家李斯特等人应兼属浪漫乐派和民族乐派。

(九)20世纪的音乐

20世纪的到来,音乐在形成各种流派的同时,出现了形式各样的音乐语言和风格。一个世纪的时间让人们应接不暇的是各种各样奇特怪异的音响、技法、谱式、观点、理论与创新想法。比如电子音乐、表现主义音乐、计算机音乐、新古典主义音乐、偶然音乐、序列音乐等。不断标新立异的20世纪音乐发展中,经历过两次巅峰期。20世纪10~20年代引发了第一次高潮,第一次世界大战让音乐创作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还是出现了像勋伯格的十二音体系这样让人惊艳的音乐作品。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在1909年完成了第一首无调性钢琴作品,3年后,《五首管弦乐曲》在伦敦进行首演,这是第一首用无调性技法完成的管弦乐作品。第二次顶峰期在20世纪50~60年代,这时的音乐发展有了更大的突破和影响,又增加了各种流派的实验音乐。噪音音乐在20年代已经销声匿迹,但在此时又卷土重来。在新的技法条件下,派生出了空间音乐、具体音乐,还有偶然音乐、直觉音乐、概念音乐等。也许这些新事物不为广大听众欣赏和接受,但这些音乐倡导的全新的音乐理念确是值得推崇的。20世纪音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是一个开拓和探索的时代。音乐的发展已经向多元化的方向迈进,此时的作曲者们考虑更多的是自己的感受和审美,创作自己认为美的音乐。但也正因为如此,才涌现出了个性迥异、勇于创新的一批批新式音乐。

视频:勋伯格的无调性音乐作品选段

二、中国音乐的发展

中国是一个伟大的文明古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是人类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音乐和四域音乐以及外国音乐的交流融合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中国音乐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四个时期:

(一)中国音乐的萌芽期(公元前21世纪前)

当我们祖先由类人猿进化为人,为了使生命个体能够存在和种族能够延续,在人类还没有产生语言时,就已经知道利用声音的高低、强弱等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感情。当人们庆贺收获和分享劳动成果时,往往敲打石器、木器以表达喜悦、欢乐之情。这是最原始的音乐雏形。

原始的乐器主要由生产工具演变而成。山西夏县东下冯文化遗址出土的石磬 ,最初可能是耕田用的石犁 ;河南舞阳县贾湖文化遗址出土的骨笛,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留存的骨哨 ,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埙 ,则有可能是狩猎时模仿动物鸣叫以便诱猎的工具;陶制的盛物器皿本身就可以敲击,口部蒙上动物的皮则成了“陶鼓”。发音工具的长期使用,使人们逐渐掌握了发音的手段,审美听觉也得到了开发。山西万荣县荆村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埙,已能分别吹奏出小三度、纯五度音程,而距今八千多年的舞阳骨笛多达七个音孔,这反映了我们祖先最初的音高、音程感的形成,以及民族音乐审美在听觉上的朦胧意识。

拓展:中国古代十大乐器

图1-1 石磬

图1-2 石犁

图1-3 骨笛

图1-4 骨哨

图1-5 埙

图1-6 陶鼓

在音乐产生的过程中,实用功能先于审美需求。原始的音乐与诗歌、舞蹈合为一体。乐舞多与氏族部落的农耕狩猎、图腾崇拜、祭祀典礼等社会生活有关。如黄帝时期的《弹歌》,语言简洁规整,富于节奏律动性,是先民从制作弓箭到射猎的劳动过程记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日益复杂,音乐的形式也更为丰富多样。

(二)中国音乐的形成期(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3世纪)

这一时期经历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秦汉,为中国音乐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最具有代表性意义的音乐形式是钟鼓乐队。夏代开始,我国进入奴隶制社会,社会制度在乐舞中得到反映。夏商时期的乐舞,展现的是人们对征服自然的人的颂歌,如《大夏》歌颂开国君主大禹治水功绩;商代乐舞《大闱》,炫耀成汤伐舜的武功,目的是通过对统治者的歌功颂德,起到肯定王权、巩固奴隶制统治的作用。商代产生了专司乐舞的“巫”及“觋”,他们成为中国最早的专业音乐舞蹈家,并促进了乐舞艺术的提高发展。这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在音乐中的体现。至殷商时期,从出土文物及甲骨文字看,中国已出现了十余种敲击乐器和吹管乐器,并有可能还有了弹弦乐器。如编磬、铙,铎、铃、钟、镛等。其中最著名的是殷墓出土的曾侯乙偏钟(图1-7)。

拓展:曾侯乙编钟

图1-7 曾侯乙编钟

东周时期,统治者建立了完善的礼乐制度,收集民歌,保留史诗典章,如《诗经》。《诗经》中的《国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民歌选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约500多年间,流传于北方15个地区的民歌。《国风》中的民歌,大部分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剥削实质,表达了被剥削阶级的反抗思想和斗争精神。民歌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语言艺术之一。我们祖先在生产劳动中,创造了音乐,唱出了最早的民间歌曲——劳动号子,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孔子弟子三千,所崇尚的便是“诗、书、礼、乐”,提倡道德与音乐居于同等地位,以音乐来提高道德。春秋时期,楚国的民歌已经十分繁荣,战国后期,诗人屈原等人对楚国民歌进行搜集整理,根据楚国民歌曲调创作新词,称为《楚辞》,当中不少作品充满了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感情,热烈而富于幻想,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直至秦汉时期,音乐体裁完成了由原始乐舞到宫廷乐舞的进化。

先秦时代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第一个高峰,也是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酝酿期,不同阶级的代表人物都曾提出了自己的艺术观和音乐观。儒家的“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老子的“大音希声”、庄子的“天籁、地籁、人籁”、墨子的非乐等,都是弥足珍贵的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公元前211年,秦王嬴政统一天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这一时期,秦国将六国之乐集于咸阳宫,设立中国第一个音乐管理机构——乐府。乐府民歌多以描写民间疾苦为主要内容,直接道出了人民的爱憎,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矛盾。在形式上又出现了长短句、五言和七言体,并开始加速了乐器伴奏,《孔雀东南飞》 等长篇叙事歌曲的产生,标志着这一时期民歌的不断发展和日臻成熟。

视频:《孔雀东南飞》

拓展链接

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仁人君子修身最后完成是“成于乐”,即通过音乐的学习完成一个人的修身,成为一个完全的人。

孔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与乐。”在这里孔子强调了音乐的社会作用。

孟子:“与民同乐。”所有人应该参与艺术审美活动,人性皆善。

荀子:“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出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故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荀子认为听音乐是人生的快乐,是人天性的要求;人不能没有音乐,用“礼乐”来教育人民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音乐教育能达到“化恶为善,化性起伪”的目的。使恶的人性变为善的人性,从而纳入社会的群体规范,否则社会就会混乱不堪。

墨子:“非乐”、“兼相爱,交相利。”墨子认为儒家倡导的审美教育主张,没有实用价值,只为社会带来消极因素,加重人民经济负担,使君王贵族只顾享乐,不理国事,这样国不能强,民不能富。

(三)中国音乐的新生期(公元4世纪至10世纪)

这一时期包括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中国音乐在这一时期发生显著变化,开创了音乐国际化的新乐风。一方面,世界音乐为中国音乐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另一方面,中国音乐也开始走向世界。

图1-8 唐代宫乐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在音乐上的交流已经普及,传统音乐文化代表性乐器古琴已趋于成熟,代表作有《广陵散》《猗兰操》《酒狂等》。汉代以后,乐府真正发展起来;唐代民歌的创作相当繁盛。隋唐时代,政权统一,经济旺盛,政策开放,萌发了以歌舞音乐为标志的音乐艺术全面发展的高峰,举世闻名的《霓裳羽衣曲》便是出自那时。

(四)中国音乐的整理期(公元10世纪至19世纪)

这一时期包括辽、宋、金、明、清。此时的音乐文化与普通的平民阶层保持着密切的关联,呈现出世俗性和社会性的特点。南宋统治阶级贪污腐化,玩弄政权,有民歌讽刺道:“若要官,杀人放火受招安;若要富,跟着皇帝卖酒醋。”到了元明,百姓的痛苦越来越深,作歌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宋、金、元时期,市民音乐蓬勃发展,典型之作有《窦娥冤》《单刀会》《西厢记》。到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市民阶层日益壮大,音乐文化发展更具有世俗化特点,达到了“不问男女”、“人人习之”的程度。形成了不同的派系和唱腔,如京腔、秦腔、昆山腔。现代西洋文化的大量涌入,虽对传统音乐文化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但很多音乐家根据时代特征实现了完美的中西结合。

视频:《广陵散》《霓裳羽衣曲》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赋予了民歌新的生命,民歌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人们用歌声唱出了对党、对毛主席、对新生活的无限热爱。如《东方红》《咱们的领袖毛泽东》《浏阳河》《八月桂花遍地开》等传世之作。中国音乐的发展离不开中西文化交流,同理,世界音乐的发展也不可能永远以欧洲为中心。已经来到的21世纪,中西音乐文化会更加不断地交融,无疑,这将会促进世界音乐文化不断地向前发展。

视频:《窦娥冤》《西厢记》《单刀会》

拓展链接

中原音乐指的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而发展起来的音乐,这是一种以汉族为主体的音乐文化,其中,殷商和西周时期的音乐文化具有代表意义。四域音乐指的是除中原华夏族为主所创造的黄河流域音乐文化以外的中华大地各民族的音乐文化。其中,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地区,与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发祥地。中国音乐与外国音乐的交流由来已久。在汉代,伴随着佛教的传入,印度音乐和天竺乐开始传入中国;隋唐时期,大量外国音乐的输入,不仅带来外国乐曲,也引进了乐器、乐律和音阶。 MAThnwZxxWUoBSmQJF0eMlfra9WsDxgqkFT7GvELXqE/blekCrW9w53IAEj7StD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