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

情境导入

如果你看到教室里的孩子在以拍手、跺脚的方式表现音乐,如果一群孩子正协调一致地演奏着各种各样的打击乐器,如果孩子们在聆听音乐和即兴创作时表现得无拘无束,那么你一定是走进了一个奥尔夫音乐教室,一个追求创造性和综合性、充分尊重儿童学习愿望的教室。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近年来我国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推广最见成效的国外教学法之一。其中的“声势活动”、“奥尔夫打击乐器演奏活动”等应用广泛且尤为受欢迎。这种活泼的、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在启蒙儿童的音乐天性、发挥其创造性和想象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奥尔夫的生平

卡尔·奥尔夫(Carl Orff,1895—1982),当代世界著名的德国作曲家、音乐戏剧家和音乐教育家。

1895年7月10日,奥尔夫出生在慕尼黑一个有艺术素养的军人世家,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他从小对音乐和戏剧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为他成为一个伟大的音乐教育家和音乐剧大师奠定了基础。在慕尼黑音乐学院学习期间,他写了50多首歌曲以及管风琴小品、阅读抒情诗、剧作和小说,并于1914年毕业。1915—1919年期间曾担任歌剧院作曲家。受到欧洲兴起的“回顾自然”的“青年运动”尤其是当时“舞蹈新浪潮”派的舞蹈家玛丽·维格曼的影响,1924年,奥尔夫与达尔克罗兹的学生多罗西·京特合办了一所“体操—音乐—舞蹈学校”,名为“军特学校”。在那里他开始了变革音乐教育的一系列尝试,探索将音乐、舞蹈、语言、动作等多种因素融为一体,开发具有原始风格,富于表现力和主动精神的新型音乐风格与教学,称为“原本性音乐”的培养。1926—1935年,奥尔夫着手编制教材,研制乐器。1930年,他与终生的合作伙伴凯特曼编写的教材初版第一卷发表了,这本教材作为基本的音乐教材,引导人们走向音乐的原本力量和原本形式;设计并制造出了一套可以合奏用的以打击方式为主的小乐队编制乐器,这套被称为奥尔夫乐器的教具现已闻名全世界,成为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特色之一。1932年,一部意味音乐教育革命的作品《为儿童的音乐,由儿童自己动手的音乐——民歌》已准备出版,但是由于政治和历史的原因,这个出版计划搁浅了。奥尔夫决定离开音乐教育去从事专门作曲,在此期间创作了一系列奠定其在世界乐坛位置的成名之作,如《乐队前奏曲》《钢琴和古钢琴的小型协奏曲》等。从1935年至1942年,奥尔夫共创作了三部成熟并有影响力的舞台作品:《卡尔米娜·布拉纳》(1934—1937)、《月亮》(1937—1939)、《聪明的女人》(1941—1943)。1948—1949年完成的《安提戈涅》,在奥地利萨尔斯堡音乐节首演。该作品尝试音乐剧最原始的形态,在配器上以4架钢琴、59种打击乐器与人声结合。这部作品与另外两部作品《暴君俄狄浦斯王》及《普罗米修斯》,曾被指挥家萨瓦利施称为奥尔夫的中心作品。

图2-4 奥尔夫

1948年,他为巴伐利亚电台制作了一套儿童奥尔夫乐器演奏节目,在电台连续播了5年,并广受欢迎;继而在1950—1954年,他编写出版了五卷本《学校音乐教材》,被欧美各国相继翻译出版,奠定了他新颖、独创的儿童音乐教育体系。1961年,他在奥地利萨尔斯堡莫扎特音乐学院成立了“奥尔夫学院”,开设和规划奥尔夫儿童音乐训练课程,由凯特曼执教,开始了一个儿童班的试验,实现《学校音乐教材》的全面教学。这一个奥尔夫教学法的研究和培训中心,不仅成为从事奥尔夫儿童音乐教育理论探讨和交流的中心,更成为世界公认的培训奥尔夫教学法师资的基地。由此,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从西方流传到东方,遍及世界各国。奥尔夫一生耕耘不息,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和音乐戏剧,直到1973年78岁高龄时,还创作了他最后一部大作《世界末日之剧》。1982年,奥尔夫在慕尼黑他的家中与世长辞,享年87岁。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在中国

1980年,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前所长廖乃雄副教授前往奥尔夫学院考察访问,与奥尔夫本人见面,回国后首次向我国音乐教育工作者们推出了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廖教授除写文章外,亲自到各地讲学、举办培训班、翻译及创编教材,还联系了德国、奥地利的专家来中国教“Orff-Schulwerk”,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了“奥尔夫热”。中国音乐家协会“Orff-Schulwerk”专业委员会也在这热潮中应运而生。1990年筹备委员会成立,1993年正式成立。二十多年以来在一批执着的热心者的不断努力下,奥尔夫音乐教学已走过最初的朦胧,目标更清晰、步伐更扎实。

如今我国对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研究已经相当成熟,在各层次的音乐教育领域中,结合国情运用奥尔夫教学法的实践逐渐增多,尤其在幼儿音乐教育和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奥尔夫教学法有着更为广泛的应用。

三、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以“原本性音乐”为前提的,可以说“原本性音乐”就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核心,奥尔夫本人称它为“das elementare Musik”。“Elementare”这个词的含义,译成中文可以是“原始的”、“原本的”、“元素性的”等。

奥尔夫在《学校音乐教材》中是这样解释的:“原本的音乐绝不只是单纯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即: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它是先于智力的,它不用什么大型的形式,不用结构;它带来的是小型的序列形式、固定音型和小型的回旋曲形式。”

在围绕这个核心开展具体的奥尔夫教育活动时往往又呈现出一些共性的特点。

(一)元素性

奥尔夫音乐教育是从音乐元素入手进行教育的。奥尔夫将元素性解释为接近土壤的、自然的、肌体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适合儿童本性的基本要素。如元素性的音乐是指以节奏为基础的音乐;元素性的节奏是指简单重复的节奏型;元素性的动作是走和跑;元素性的乐器是没有技术负担的人的肢体和打击乐器等。奥尔夫认为,元素性音乐是“属于基本元素的、原始素材的、原始起点的、适合开端的”音乐。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常运用最简易的不断重复的固定节奏型;旋律中用最易唱的五声音阶,较少使用半音音阶和变化音;调式中常用大、小调;和声中用最基本的Ⅰ、Ⅳ、Ⅴ级等。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材和教学工具等诸多方面都始终贯穿“元素性”这一重要特征。具体表现在,教学中每一个课例中都有其明确的音乐元素的教学目标,如感受声音强弱、速度快慢、旋律高低,及音色、调性的变化等;而且在教学法上所采用的发展模式,也是在一个元素的基础上,不断加入新的音乐元素与表现手段。

(二)综合性

传统的音乐教育过度重视智能和技巧的发展而忽略了音乐的感受和陶冶的重要价值。音乐的原始形态,是多种形式的综合体,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将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和手段融合,从而全面提升儿童艺术修养是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的特点之一。奥尔夫音乐教学法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联系儿童的生活体验,依据儿童的实际接受能力,借助各种音乐媒介对儿童进行综合性的音乐训练,体现出明显的综合性。在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把朗诵、游戏、律动、奏乐、歌唱、表演舞蹈等都融合在一起,形成十分鲜明的特色。奥尔夫认为,对于儿童来说,获得完整的、全面的、多样的综合审美体验是十分有必要的。因此,奥尔夫的教学采用综合的形式,即整个教学过程是通过两条主线来变化进行的:一条是不断增加和变换的音乐元素,如节拍、节奏、调式、和声等;另一条是通过朗诵、歌唱、律动、舞蹈、奏乐、游戏、即兴表演等不同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来丰富音乐的表现形式。如小鸟的呢喃、和风的呼吸、汽车的抱怨,请儿童试着用自己的嗓音去模拟,用自己的肢体去表现,用生活中一切可以发声的物体去表达,并用戏剧的形式来综合出来。

图2-5 奥尔夫音乐教育树

(三)主体性

奥尔夫指出:“原本的音乐是每个人都可以学会的”,“完全没有音乐感的儿童是罕见的,几乎每一个儿童从某一点上都可以去打动的,可以去促进的。”因此,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强调以教育对象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一方面,奥尔夫认为任何水平层次的儿童都应当在教育中受到充分的重视,无论是具有特殊音乐才能的孩子、中等水平的孩子,还是才能较差的孩子,都应成为教师充分关注和研究的对象。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奥尔夫主张发挥儿童的主观能动性,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去做,无论结果是否符合教师的预期,教师与学生是合作者的关系。这样的指导思想使得奥尔夫教学法充满生机和活力。

(四)即兴性

即兴性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也是最吸引人的部分。他认为,即兴创作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是发自内心的本能反应;“所有的音乐教学应当从‘游戏’入手,通过即兴动作达到它的目的和成功。”在音乐教学中,奥尔夫要求教师抛开传统式的“传授式”、“讲授式”的教学,杜绝强制性,让学生在游戏中结合动作、语言、演奏来体验和学习,每个人都要动手、动脑、动脚,去演唱、奏乐、跳动等,通过在游戏中的探索来掌握知识和技能,把创作力的培养作为其音乐教育的目标。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每个课例中都渗入了这一思想,小到即兴动作的表演,大到音乐作品的写作、音乐剧本的编创,无不体现着对学生创作本能的保护和激发。如在奥尔夫的课堂里,每个孩子都不是静坐着的,儿童的思维和肢体在运转着。老师会经常问:“想一想,还有没有跟别人不一样的办法?”“你可以拍手来表现节奏,可以跺脚,还可以拍肩膀,甚至可以拍小肚子拍屁股。”儿童即兴创作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孩子们全身心地去感受音乐、表现音乐、表现自己、愉悦自己。

(五)多元性

奥尔夫教学法不是一种固定的、封闭的、一成不变的教学理念,是一种开放性的、充满活力的教育理念。这种理念之所以被人们广泛认同,重要的原因就是强调从本土文化出发,尊重各种文化形态。

原本性音乐教育主张从儿童出发,从儿童所熟悉的语言、文化、环境出发,来进行音乐教育。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要使用符合本民族、本地区民族传统和民族习惯的音乐素材,以利于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及人文知识的传播。另外,奥尔夫看来,音乐没有国界,任何国家、民族的音乐作品都可以用来开展奥尔夫音乐教育。在注重本国本民族文化传播的同时,还需借鉴外来文化,课堂上的歌谣、音乐、舞蹈和游戏可以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故事背景,向学生传播一种丰富的、包容的、多元的音乐文化。

四、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

奥尔夫音乐教育不仅是一种“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教育,同时还是包括歌唱、表演、即兴创作等内容的综合教学。在教学中,采用集体教学,遵循探索—模仿—迁移—即兴创作的原则,强调的是“过程”,引导、启发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探索和创作。该体系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嗓音造型、动作造型、器乐造型三大方面。

(一)嗓音造型

嗓音造型可分为节奏朗诵活动和歌唱活动。其中节奏朗诵的素材丰富多样,有字、词、句做节奏朗诵的活动,还有歌谣、民谣、小品、歌曲等做节奏朗诵活动,甚至还有一些无意义的音节做节奏朗诵的练习。

(二)动作造型

动作造型包括身体律动、舞蹈、戏剧表演、指挥,以及极具特色的声势活动。其中,声势活动是一种运用简单而原始的身体动作,使之发出各种有节奏的声音,节奏训练是极简单又有趣的活动。这种最为原始的、古典的声势动作就是捻指、拍手、拍腿和跺脚。

(三)器乐造型

器乐造型指乐器演奏活动。这里所指的器乐是广义的乐器,不仅包含专门的奥尔夫打击乐器,也包含其他乐器,甚至还包含自制乐器等。

这三类活动既可独立开展,也可相互结合,其意义不仅在于要求学生体会这种集诗、舞、乐、戏剧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奥尔夫指出,这种综合性音乐活动符合人类生活的原始性、原本性,同时也符合儿童身心特点和他们学习音乐的自然天性。

五、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基本方法

(一)节奏训练

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的动力与源泉,培养节奏感是奥尔夫音乐教学的中心环节。以节奏作为连接各种艺术表演形式的纽带,将音乐、舞蹈、话剧、美术等联系起来,结合语言、动作(声势)、舞蹈、器乐进行音乐教学,形成一种综合的艺术教学手段,相互联系,层层递进。

节奏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促进音乐能力的发展,如培养敏锐的音乐感知能力、增强音乐记忆力、提高视唱(奏)读谱能力、发展更加精致与丰富的感觉力与表现能力、发展音乐表演技能,更是对人的素养培养起到提升作用。促进儿童身心平衡发展,培养敏锐的反应能力,培养自控把握能力以及创造能力。节奏训练的主要形式如下:

1.以朗诵活动入手的节奏训练

每个人都会语言,用朗诵活动来进行节奏训练不仅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将语言引入音乐教育还是奥尔夫在音乐教学中的一项伟大贡献。奥尔夫认为,人类的语言本身已含有生动、丰富而微妙的节奏,富有节奏性的语言朗诵对于培养儿童的音乐感很有帮助,多种形式的朗诵训练能使儿童在自然的状态下获得原始性节奏的体验,既容易又富有生命力。朗诵的素材从语言中最短小的字、词开始,慢慢发展到简单的谚语、成语及小短句,再逐步发展到中等篇幅的小诗歌、民谣、歌曲,最后到稍有难度的作品——含有语气、语调、声响变化的小品、故事等,这也体现了奥尔夫音乐教育内容的循序渐进的原则。

以下介绍几种适用于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节奏训练方式。

(1)从字、词、句开始的节奏朗诵训练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有“节奏基石”这个词,它是指由语言中最小的、具有一定意义的字、词拼成的最小单元,从这个最小单元开始着手进行的音乐教育教学,也就是从“节奏基石”开始的。

适合儿童的语言节奏训练中的“字”是指含有字音的各种文字,如汉字、字母和数字等,“词和句”常见的有姓名、土特产、交通工具、成语、谚语等做成的节奏短句。

如引导儿童思考生活中的节奏:自然界中的风声、雨声;动物世界的猫叫、狗叫;日常生活中的钟表声、走路声、切菜声等。

再如,还可以利用点名游戏,教师有节奏地呼唤“王小明,王小明,你在哪? ”,儿童按相同的节奏型进行呼应回答,这种自然的、有趣的练习方式,能够有效地帮助儿童掌握常见的节奏型,还能使同伴间相互认识。

案例分析
《好玩的动物名字》

一、活动目的

通过二拍子的节奏朗诵和多声部节奏训练,培养儿童的即兴创编能力和反应能力。

二、活动准备

师生围成一圈,坐在地上。

三、活动建议

1.每个人想一个动物的名字,如熊猫、 长颈 鹿等。

2.每个人按两拍子的节奏型说出自己想到的动物,如熊猫、长颈鹿。(按座位轮流进行,中途不要中断,内容不能重复别人说过的,也不能抢说)

提示:活动越来越难,因为熟悉的动物已经被说过,此时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在动物名称前面加上形容词或改变节奏型,如长 颈鹿 等。对于排律不对、节奏不准、拖拍子或抢拍子的儿童,教师要及时纠正,从一开始就注意培养儿童正确的节奏感。

3.从儿童创编的各种名称中,挑选两个或三个稍有难度的,但上口、发音比较响亮、清晰的节奏型,再由教师指挥,全体儿童一起念。

4.将儿童分为两组,选择其中两种节奏型,一组先念,另一组按一定规律进入,成为二声部,反复念数遍,基本整齐后,交换声部,并适当变化强弱、快慢、连音与断音等进行练习。

四、活动分析

本活动从儿童感兴趣的生活内容入手,请每人即兴说出一个动物名字,到变换节奏型,再到声部合说练习。形式不断变化,难度不断增加,不仅让儿童感受到活动的丰富多彩,还让儿童面对音乐元素逐渐进入而引起的活动难度逐步增大的挑战,同时更让儿童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训练了两拍子的稳定拍律和节奏感。练习的内容还可以是水果名称、家用电器、交通工具等。另外,这个练习在各个年龄阶段都可以使用,这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能力等因素进行灵活设计。

(2)由儿歌、童谣、歌曲做节奏朗诵训练

儿歌、民谣的歌词幽默诙谐,读起来朗朗上口,表演起来富于童趣,是适合儿童学习和训练的佳作。在实际教学中常把所学歌词以说白的形式教给学生,并配以音韵、节奏、速度、力度和情绪等。

《切歌》
《一角两角三角形》

富有福建闽南文化特色的民谣《天乌乌》,是一首家喻户晓的闽南歌谣,深厚东南亚国家的闽人所传诵,将这首民谣引进奥尔夫音乐课堂,也不失为一个好举措。

视频:《天乌乌》

除此以外,为了增加活动的难度和趣味性,在训练时还会采用轮说节奏练习、变奏节奏练习、多声部及和声节奏练习等方法。

案例分析
《小白兔》

一、活动目的

通过学习用多声部节奏朗诵(2~3声部)轮说,并加律动(声势)为其伴奏,体验其乐趣。

二、活动建议

1.用听说法教说《小白兔》歌谣,先念两小节,再增至四小节。

2.边教边用手拍节拍,基本会连起来说儿歌。

3.边念边围成圆圈走节拍,手也跟着拍节拍。

4.围成两个圆圈轮说(需要两个老师各带一组,如只有一个老师可分两组轮说)。

5.分三组轮说(分三组边念边走圆圈)。

6.将拍手改为念儿歌节奏,不必顾及脚,孩子们会自然地按拍走。

7.分三组:一组拍手,一组跺脚,一组说儿歌。

2.以声势动作入手的节奏训练

声势训练集动作、节奏、演奏于一体,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的一项基础工程。人体的许多部分,乃至整个身体的自由活动,都可以做出各种不同的姿势,发出多种不同的声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广泛运用着各种姿势,如招手、摇手、搓手、握手、拍手等姿势,都能表现一定的意义,传达某种情感,表示某种态度。姿势是一种无声的语言,这里所称的“声势”都是指一种运动状态。因此“声势”可以理解为身体(整体或局部)运动的方式。它的含义是以人体为天然乐器,通过拍、打、跺、捻、捶、搓等发出不同力度的声响所具有的姿势。声势通常是和节奏连在一起的,它通过拍手、拍腿、跺脚、捻指等学生易学易做的方法做一些节奏训练。

(1)拍手

动作要领:拍手时,两肩与两臂放松,双手在胸前拍手。

经典方法:

平掌拍:双手自然打开,一手平放,另一手由上往下拍打,音色清脆。

空掌拍:张开拇指,其余四指并拢,微微弓起掌背,两手对拍,音色浑厚。

特点:声音一般明亮、清脆,在声势合奏中,易拍鲜明的、节奏性较强、较复杂的节奏声部。

(2)跺脚

动作要领:通常是整个脚掌跺地,左右脚均可;特殊做法是脚跟着地前脚掌拍地,或是反过来前脚掌着地脚跟拍地。

姿势:站姿是从腿根部起动作,左右脚轮流做类似原地踏步的动作;坐姿是坐凳子,大腿一半在凳子外悬空,同时提起脚掌跺地。

特点:声音比较低沉,在合奏中适宜担任节拍重音的声部,跺脚的节奏不宜过密和复杂。

(3)拍腿

动作要领:双手自然放置于大腿靠近膝部,双臂放松,双手拍打(可以是同时拍、轮流拍、交替拍)或单手拍。

特点:拍腿声音不够鲜明,合奏中不可单独在重拍使用,会使节奏重音不突出。

(4)捻指

动作要领:中指、拇指相捻发出声响。

动作变化:因有难度,可用音响相近的“弹舌发声”代替。对儿童来说,也可以从拍打两腮、胸脯、肚皮到拍打髋骨两侧所发出的不同音色代替。

特点:音量最小,但声音较高,一般不适宜用在重拍及复杂而快速的节奏中。

声势是人类宣泄、表现、交流情感最原始、最直接的方式,产生于语言、音乐之前,且至今仍被人们运用着。如活动开始和结束时,人们会有节奏地用拍手表示欢迎和感谢之情。声势具有明显的教学优势:无须运用抽象概念、复杂的逻辑思维、高难度的技能技巧,无须借助任何教具、乐器,每个人都能自然地学会,没有任何负担,便会轻松、自如地运用。同时,对训练节奏感以及听辨、反应、记忆、创造等能力都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也是音乐基础训练的重要方法之一。

声势的记谱方法:通常情况下,右手、右脚——符干朝上,左手、左脚——符干朝下。拍手只记在一行谱上,符干都是朝上;跺脚、捻指也只记在一行谱上,符干朝上朝下分别表示右手右脚和左手左脚;而拍腿是记在双行谱上,分别表示左腿和右腿,符干朝上、朝下分别表示右手和左手,如下谱:

声势活动准备练习时,也有相应的指挥动作帮助儿童掌握。如手掌向上表示开始,向下或双手背到后面表示停止。

儿童在声势活动中受益匪浅。对于儿童来说,利用自身所熟悉的肢体,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加入有规律的节奏,可促进儿童动作的协调发展;在进行有节奏的身体动作时,通过学习各种动作,使大脑神经控制动作的能力和保持平衡的能力有所发展。声势活动将复杂、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简单、有趣的身体语言,让儿童在轻松愉快、充满乐趣的环境中学习。

那么,声势动作训练有哪些具体的方式呢?这些方法运用时的注意要点是什么?

(1)节奏回声

节奏回声也叫节奏模仿,指教师或学生拍一节奏型,其他学生模仿。节拍通常是从四拍子开始逐步过渡到三拍子;节奏一般是四分音符开始逐渐到八节再到附点、十六分音符,为避免单调,逐步加入四分或八分休止符等;长度一般从一小节(以4/4拍为准)到两小节。

(2)节奏造句

第一种:教师出示若干组声势节奏型(每组均为三拍或四拍),教师(或某一学生)指哪一个,学生就做哪一个,换来换去,训练反应能力。然后教师(或某一学生)即兴加入一首三拍子或四拍子的曲子,随音乐变化更换各种节奏型,训练其节奏感及敏捷的反应能力。

第二种:教师出示若干组声势节奏型(每组均为三拍或四拍),由学生(个别、小组、集体)从中选择2~4个组别,编排成一首新的“曲子”并一起练习。熟练以后,也可以即兴加入一首三拍子或四拍子的歌曲,进行表演、演唱。然后再由老师组织互相展示、观察、评价各自的作品。

(3)节奏接龙

利用声势进行节奏接龙教学也是一项非常有趣又有益的活动。但这种活动对师生的节奏感、灵敏性要求较高,对于初接触者(尤其是新教师及小年龄的学生)挑战性较高,难度较大。要使“节奏接龙”活动顺利开展,必须在师生积累了丰富的“节奏乐汇”,具备了丰富的节奏活动经验的基础上,方能有效进行。

常见的接龙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完整接龙——教师先拍四拍,学生接着模仿头四拍。教师连续拍下去,学生边模仿教师的前四拍边听记后面的节奏。这种形式适合于一对一、一对小组、一对全体进行。

第二种:接尾接龙——教师拍四拍,一学生重复后两拍,再即兴拍两拍,教师继续拍下去,再换一个学生接拍。

第三种:接头接龙——教师拍四拍,一学生接着模仿头两拍,再即兴拍后两拍,教师一直四拍一组拍下去,不断更换学生。

(4)固定音型

固定音型指一个音乐动机或小乐句(4~8节),不断重复贯穿于一段音乐、甚至全曲。固定音型的应用是奥尔夫音乐作品及音乐教学中最具特色的一个手法。

视频:《勤劳人懒惰人》《玩具兵进行曲》《墨西哥草帽舞》

3.以律动舞蹈入手的节奏训练

律动学习主要来自于达尔克罗兹教学体系。律动表现音乐元素,即用身体的动作表现音乐的风格、曲式、调性、旋律、节奏等元素。我们把律动活动的初级阶段称之为“动作经验积累”阶段,主要包括大肌肉活动练习和小肌肉活动练习,以及探索身体各种运动的可能性。在活动中通过尝试同一个要求的动作可以用不同的肢体姿态去完成的做法,帮助学生发掘自身肌体的运动能力,促进肌体动作的协调发展,从而积累丰富的动作经验。如奥尔夫音乐游戏《握手舞》。通过动作创编进行的即兴律动活动,让孩子们学习怎样与同伴合作,学习领导与被领导,同时培养对于群体的适应性。

视频:《握手舞》

音频:《圆圈舞》《欢迎舞》《螃蟹舞》

奥尔夫教学法所设计的舞蹈对于任何没有学过舞蹈的人也能学会。它所要求的是按音乐的节奏跳、按音乐的形象去想象,最重要的是即兴,学生们可以自由设计,自由编排自己理想的动作。适合的音乐有《圆圈舞》《欢迎舞》《螃蟹舞》等。

案例分析
《杨基·杜德尔》

动作说明:

1.两列幼儿与舞伴面对面站立,各自向前平伸手臂,以便保留双手臂的空间。

2.A段

第一句:面对面向前四步,退回四步。

第二句:向前右肩对右肩,右转身到舞伴位置。

B段

第一句:同A段第一句。

第二句:向前右肩对右肩,右转身回到自己位置。

4.以乐器打击入手的节奏训练

奥尔夫乐器的产生来源于一个教育真理,那就是“人们只有在音乐实践中才能学到音乐”。乐器教学是奥尔夫为世界音乐教育做的又一个巨大贡献。奥尔夫所创造的“不是高度发展了的艺术性乐器,而是一种以节奏性为主,容易学会的原始乐器”。艺术性乐器不仅价格昂贵,演奏起来还需要很高的技术要求;而价格低廉的乐器,又受到音色、音域的限制,不适合孩子们的器乐学习。而奥尔夫乐器的出现,解决了这些难题,使更多的儿童投入到乐器演奏中去,亲自体验、亲自创作,在演奏、合奏过程中无形地培养了儿童的集体荣誉感、自我把握、人际关系等诸多能力,在人格培养方面也起到很大的作用。

图2-6 奥尔夫乐器

奥尔夫乐器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无固定音高系列的敲击乐器,也就是我们通常称的打击乐器。如沙球、三角铁、双响筒、手鼓;第二类是有音高的音条乐器,如钟琴、金属琴、木琴、定音鼓等。

根据材质和发声特点,将无固定音高的乐器分为以下四大类。

皮革类:各种鼓类乐器,一般有共鸣声、声音低沉、音量较大。

木质类:单双响筒、响板、木鱼等,声音清脆,无绵延音。

金属类:三角铁、碰铃、锣等,声音高亢、明亮,有绵延音。

散响类:沙锤、串铃等,音量小、音散,可持续奏长音。

这四种打击乐器构成了奥尔夫打击乐器合奏的基本编制,这些乐器起到节奏的作用。以《春天在哪里》这首歌为例,感受下以乐器打击入手的节奏训练。

视频:《春天在哪里》

(二)集体教学

集体教学是奥尔夫教学中的主要组织形式。奥尔夫认为,集体教学的形式有助于提高儿童参与的热情,为他们提供交流、分享、合作、竞争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儿童的集体观念和提升教学效果。奥尔夫乐队的训练、多声部结构的声势活动、戏剧表演、指挥等都离不开儿童之间的相互配合协调。

(三)引导创作法

奥尔夫体系注重对儿童即兴创作能力的培养,遵循探索—模仿—迁移—即兴创作的原则,并通常以引导创作的方式展开教学训练。即兴创作的初始阶段是模仿,如根据教师给出的乐句即兴做出节奏、旋律相仿的答句,或者仅仅根据给出的节奏进行多样的“回声式”的模仿。在难度渐增的阶段,学生则被要求为歌词配上即兴曲调或者根据固定曲调做卡农练习、回旋曲训练、小组曲训练以及进行说、唱、舞、奏等形式综合的练习。 NfiX09+khyFM/fekshcOpJtVhXA44GCu6Do0+PAalhf8vJSrf7OT7AEYAqNZfgW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