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早期经典游戏理论

人和动物为什么会游戏?游戏有何种意义和价值?早期游戏理论是18—19世纪出现的游戏理论,也称经典游戏理论。自19世纪开始,理论工作者们开始观察动物和人类个体的游戏并试图理解游戏的作用、游戏对儿童发展的贡献。主要代表性的理论有剩余精力说、生活准备说、复演说、松弛说等。

一、剩余精力说

游戏是有机体基本生存需要(吃、喝等)满足之后仍有富余精力的产物。换句话说就是,游戏的动力来自有机体的“剩余精力”。这一思想初见于18世纪的德国诗人和哲学家席勒的著作中,后又由19世纪英国思想家斯宾塞发展并形成。剩余精力说也称为席勒—斯宾塞说。

1.席勒的观点

《审美教育书简》是席勒的重要著作之一。他认为古希腊时期是人性和谐的黄金时代,古希腊人“既有丰富的形式,又有丰富的内容,既善于哲学思考,又长于哲学创造,既温柔又刚毅,他们把想象的青春性和理性的成年性结合在一个完美的人性里。”“古希腊人在昊天旭日之下与干净自由的自然融洽相处。他们的想象方式、情感态度、风俗习惯亲密地接近淳朴的自然。”自然的本质是自由,游戏的本质也是自由。游戏冲动在席勒看来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他希望通过艺术重拾自由,使人性重回游戏状态,重新实现人的完整性。他认为,游戏和审美活动的性质相同:第一,它们都是象征性活动。通过这种象征性活动,参与者能够改变或超越现实。第二,它们都是超越功利活动范围的“自由活动”。游戏虽是自由活动,但前提是基本物质生活需要的满足。小动物和人类的幼儿还不需要承担生活的责任,因此,他们的全部精力都可以用于游戏,游戏就是他们的生活。

席勒将游戏分为两类:一是由体力方面的精力过剩引起的游戏,如动物性的身体器官游戏;另一类是由精神方面的精力过剩引起的游戏,如人类特有的想象活动或审美活动。在游戏的发展过程中,首先出现的是动物性的身体器官游戏;在此基础上,人类不断改造或超越现实,体验自身的力量,摆脱物质利益的束缚,通过从事各种精神活动而成为完整的人。

2.斯宾塞的观点

斯宾塞从生物演化的角度解释游戏的产生和发展。任何动物体内都有一定的精力或能量来满足或维持自己的生活需要。低等动物的全部能量都用在了维持生活需要的活动上;而高等动物除了满足自己必需的生活需要,还能有剩余的精力或能量。这些能量如果不能通过一种合适的通道释放出去,就会像不透气的蒸汽锅一样因压力过大导致爆炸。所以,为了使有机体能够更健康地成长和发展,游戏就成了最合适的一种精力和能量释放的方式。所以,游戏是高等动物剩余精力的一种无目的的消耗。在游戏这种自由使用精力的活动中,个体也获得了身心的自由与愉悦体验。

斯宾塞认为游戏与审美活动的共同特征是非功利性。与席勒一致,他们都认为游戏是个体与生俱来的本能活动。因为幼儿不需要像成年人那样去从事具有实际意义的本能活动,在生存、征服、统治等本能驱使下,他们就去进行与成人的本能活动相似但并不具有实际意义的活动,也就是游戏。例如男孩子之间的打斗游戏。

斯宾塞把游戏分为四种类型:①感觉器官的剩余精力活动;②艺术审美性的剩余精力活动;③高级的、协调力量的游戏;④模仿。这种游戏分类和后来的皮亚杰等人的游戏分类有相似之处。

长期以来,后人更多是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剩余精力说和游戏的意义,很多人仅仅把游戏看作是剩余精力的发泄,强调工作与游戏之间的对立关系。但在详细追溯席勒和斯宾塞的观点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剩余精力说实际上并没有贬低游戏的价值,而是高度评价游戏对于人的身体和精神全面发展的意义,并揭示了游戏的非功利性。剩余精力说可以用来解释以下现象:①儿童和成人从事一段时间的智力活动之后,需要追逐、奔跑等身体活动;②孩子的精力看上去总比成人旺盛;③高等动物比低等动物更有精力等。尽管如此,这一理论却无法很好地解释孩子游戏到筋疲力尽之后又开始重新游戏的现象。

二、生活准备说

生活准备说也称能力练习说,是由德国学者格鲁斯(Karl Groos,1861—1946)提出来的。格鲁斯认为剩余精力说没有充分认识游戏的价值。“自然”发明的游戏,不仅仅是小动物无伤害地发泄剩余精力的途径,也帮助他们为今后的严肃生活做准备。他相信,游戏具有生物适应的机能。小动物游戏,是因为游戏在生存斗争中是有作用的。游戏是对与生俱来的、但不完善和成熟的本能行为的练习,能够帮助小动物适应未来的生活。

1.生活准备说依据的两个重要现象

(1)游戏期的长短与动物在种系演化的阶梯中所处的地位高低有关。低等动物因为其本能行为生来就是成熟的,他们没有幼稚期也不需要游戏。游戏只限于高等动物。高等动物的幼稚期比较长,他们出生时重要的本能行为还不成熟,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成熟起来。没有父母照顾,他们还不能独立面对生活。游戏正是幼稚期和不成熟期特有的现象。动物机体越复杂,幼稚期越长,游戏期也就越长。

(2)小动物的游戏活动是对未来严肃生活活动的模仿。游戏是对本能进行练习的普遍冲动,它与模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游戏中通过模仿,成年生活必需的、以本能为基础的能力得到锻炼并趋于完善。例如,小猫捕捉线团是对捕鼠活动的模仿;小狗相互追逐是因为它将来要追捕猎物和躲避仇敌。游戏就是学习和练习,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小动物只有通过游戏,才能用个体经验来补充不完善的本能。

2.游戏的分类

格鲁斯把儿童的游戏分为两类:练习性游戏和社会性游戏。其中,练习性游戏包括感知运动的练习和高级心理能力的练习;社会性游戏包括追逐打闹和模仿性游戏。

在儿童发展过程中,首先出现的是练习性游戏,它的作用在于促进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随后出现的是社会性游戏,它的作用在于形成儿童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3.对生活准备说的评价

剩余精力说和生活准备说这两种游戏理论的共同之处都是把游戏看作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的现象。斯宾塞说明了动物进化与游戏的关系,格鲁斯则进一步说明了游戏的生物适应功能。生活准备说是对剩余精力说的进一步发展。

格鲁斯认为本能是人和动物行为的基础,但高等动物仅凭借天生的“本能”不能适应现实的生活,必须经过后天的练习和学习。这一观点是符合事实的,例如,直立行走是人的一种本能,但是需要经过学习才能使这种本能完善起来。如果失去这种学习机会,人就只会像“狼孩”那样爬行。格鲁斯关于游戏意义的观点已经被现代科学研究所证实。灵长类动物生态学家发现,在个体尚未发育完全的时期,游戏似乎具有一种决定性的功能。这种功能随着个体从猴到类人猿直到人的愈加高级的进化过程而显得越来越重要。他们发现,游戏是人未来胜任各项工作任务的前兆或先驱。

格鲁斯相信幼年时期具有可塑性的观点启示我们:为了让儿童在游戏中最大限度地进行学习,可以在教育实践中设计不同类型的游戏,从而让儿童学习关于实际生活的种种技能。然而格鲁斯的观点过分依赖本能解释人发展的驱力,将动物游戏与人类幼儿的游戏直接画上了等号。陈鹤琴先生曾经说:“儿童做狗、做猫的假装游戏,难道是准备他将来做猫做狗吗?”另外,这一观点也不能很好地解释成人并不需要为生活做准备,但成人也需要游戏并一直在游戏的现象。

三、复演说

复演说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霍尔(G.S.Hall,1824—1924)提出的。霍尔认为儿童的游戏是对祖先生活的“回忆”。历史才是解开游戏之谜的钥匙,游戏是人类早期种族活动的遗迹。

1.复演说的基本观点

(1)儿童游戏是祖先“工作”的重演。霍尔认为,胎儿在胎内的发展重演了动物进化的过程(从原生物到人);出生以后的发展则重演了人类进化的过程(从猿到人)。人类进化的过程包括五个阶段:动物阶段、原始阶段、游牧阶段、农业阶段和部落阶段。在儿童的游戏中可以找到每个进化阶段人类祖先的行为表现。例如,爬树、荡秋千是动物阶段人类祖先的行为表现;捉迷藏是原始阶段人类行为的表现;养宠物是游牧阶段人类行为的表现;玩布娃娃、挖沙、玩土是农业家族制阶段人类行为的表现;打仗游戏或分组进行的规则游戏是部落阶段人类行为的表现。霍尔相信游戏中所使用的每个词、每个动作都是由遗传获得的本能。在游戏中,儿童用概括、简约的方式重演了祖先的生活。

(2)游戏是原始本能的释放和宣泄。游戏作为“复演”,在儿童发展中起着“宣泄”的作用。霍尔认为,人的原始本能是恶的,具有“为非作歹”的倾向。人的发展过程就是逐渐摆脱原始本能、减弱由恶的原始本能引起的冲动,从野蛮到文明的进化过程。在游戏中,通过“复演”原始本能驱动的活动,儿童逐渐释放和摆脱原始本能,形成文明人的行为方式。游戏对于健康的成年人生活也是非常必要的。

2.对复演说的评价

霍尔的理论主要是以获得性遗传学说(即上一代所获得的技能可以遗传给下一代)为依据。但这种学说至今仍然没有得到科学证明,所以复演说被认为是一种缺乏可靠科学根据的假说。

四、松弛说

1.松弛说的基本观点

这一学说与精力过剩说所持“游戏是过剩精力的积极释放”的观点相反。松弛说认为游戏是因为精力“缺乏”或“不足”所导致。松弛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哲学家柏屈克(Patrick)。他认为,现代人工作的性质导致“松弛”或“游戏”成为需要。随着技术革命的进展,现代社会越来越倚重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注意力的坚持性、抽象的分析推理等,这使得现代工作比单纯的体力劳动带给人更重的压力。只有运动性游戏才可能把人从这种由心理压力导致的疲劳中解放出来。

他认为,儿童游戏既不是因为“精力过剩”,也不是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更不是因为他们的生长发育必须经历种族演化的历史,而是因为他们生来就是“游戏的动物”。游戏是童年期以本能为基础的自发活动。由于现代工作需要的心理能力尚未形成,儿童还不能真正去参与工作,他们所能做的事情就是游戏。游戏是儿童自然地积极的生活。有压力、需要自觉努力、以生存为目的的工作是进化强加给成人的生活。

2.对松弛说的评价

松弛说的观点通常能够解释许多成年人游戏的现象。但是松弛说无法解释两个问题:①体力劳动比脑力劳动更少疲劳,为什么体力劳动者也要游戏?②游戏的功能是把人们从工作的压力中解放出来,精力得以恢复,那么“不工作”的儿童为什么要游戏呢?

五、对早期经典游戏理论的评价

1.早期经典游戏理论的共同特征

当时,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刚刚兴起还没有得到普遍应用。达尔文进化论的问世,教会人们运用发展的、进化的观点去观察人、观察社会,为人们解释自然和社会提供了全新的说明方式。对于早期游戏理论家们来说,运用进化论的思想方法解释游戏起源等问题就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了。

总体来看早期游戏理论呈现出以下共性:①相比传统对游戏消极的看法,经典游戏理论都是从积极的角度去看到游戏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②他们主要关心的是,人本性中有哪些因素导致游戏以及游戏的功用问题,不关注游戏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年龄段个体游戏的特点;③都受到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都用生物发展的规律来解释儿童的游戏,把儿童的游戏生物学化;④主要是在“工作—游戏”二元论框架内解释游戏,表现出对活动性质的绝对化理解,即认为很多活动“不是游戏就是工作、不是工作就是游戏”;⑤都是主观思辨和自然观察的结果,缺乏科学严谨的实证依据;⑥都没有提出指导儿童游戏的实际建议。

2.早期游戏理论对后世研究的积极影响

早期游戏理论对后期科学的游戏研究和教育实践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1)对后期理论研究的影响。早期游戏理论使游戏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其中一些观点和见解在现代游戏理论中得到发展和深化。例如现代的游戏“唤醒”理论中能看到斯宾塞关于游戏有助于修复或激活神经细胞这一思想的影子;早期复演说关于人类进化不同阶段与儿童游戏对应关系的思想,使得后来皮亚杰的游戏研究受到启发并提出更完善的儿童游戏发展阶段论;霍尔关于游戏具有宣泄作用的观点对现代精神游戏理论及游戏治疗实践产生了一定影响;格鲁斯认为游戏具有生物适应机能,布鲁纳认同这一基本观点并进一步提出游戏推动儿童思维灵活性的发展使得人类个体能够适应新环境并有能力解决新问题;早期游戏理论关于游戏类型划分的主张以及游戏随发展阶段而发展变化的思想在现代游戏理论研究中也得到进一步发扬。

(2)对教育实践的影响。席勒和斯宾塞认为,在基本物质生活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机体就有多余的精力来从事游戏活动,而游戏可以使人的象征性功能和美感获得发展。在美国,20世纪60—70年代以后,在对处境不利儿童进行的补偿教育中,特别重视通过角色游戏来提高处境不利儿童的社会性和认知能力。霍尔关于游戏种族复演的观点与格鲁斯关于游戏可以使儿童对成年人的工作进行练习的观点,成为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的“游戏场运动”(The Playground Movement) 的重要理论依据和支撑点。人们相信,如果不给来自贫困阶层的儿童提供一定的游戏空间和设备,不让儿童的原始本能在游戏中得以宣泄,那么就容易出现犯罪的现象;相反,如果提供相应的游戏场地和设备,让贫困阶层儿童也有机会开展有意义的游戏活动,就能够使他们的未来变得不可估量。 UEiR007tDN9R9DvOjr3cYCzS//Llo+dZOYDJwjAFpRllUnvy6wEYz66ciYkNPol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