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他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赞叹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这句人类思想史上气势磅礴的名言刻在康德的墓碑上,出自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最后一章。美国艺术心理学家加登纳在此基础上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在此,我斗胆再添一个:幼龄儿童的创造力。” 加登纳的赞叹来自他从事多年的儿童艺术研究,“几乎所有刚脱离‘尿布时期’的儿童画出的图画,无论是颜色的使用、丰富的表现力,还是强烈的结构感,都会与克利、米罗、毕加索的画作至少有一丝表面的关联,无一例外。” 因此,他认为儿童的“胡写乱画”是充满想象的独特创作,确信儿童的艺术能力可以与康德所说的两大奇迹相媲美。无独有偶,毕加索80岁时观看了一次儿童画展后说:“当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可以像拉斐尔那样作画,但是我却花费了终生的时间去学习如何像一个孩子那样画画。我毕生所追求的,就是如何把我的作品画成儿童画般的纯真。”

儿童绘画吸引了毕加索、加登纳等众多艺术家、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的目光,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与家长们的关注。提及“儿童绘画”,人们常常浮现在脑海中的是“稚拙”“大胆”“独特”等这样一些充满赞誉和肯定的形容词汇。

那么,幼儿绘画的现实状况如何呢?让我们来聚焦几组幼儿园的绘画作品画面。

画面一:幼儿园的作品栏

图0-1

图0-2

画面二:认真画画的瑞瑞

图0-3

图0-4

幼儿作品栏是幼儿园班级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当我们走进幼儿园,总是被孩子们的绘画作品所吸引。但是,仔细观察这些作品,我们常常看到的是全班孩子程式化的作品。从这些构图相似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本次绘画活动的内容和要求。图0-1是全班孩子画的色彩造型一致的多啦A梦;图0-2的内容是画小鱼,虽然每个孩子在小鱼的色彩、大小和背景上有所变化,但我们仍能从作品中看出临摹的痕迹,透视出幼儿园绘画活动中整齐划一的目标与要求。

图0-3是一位年轻妈妈发布在微信朋友圈里的照片,妈妈的批注是“认真画画的瑞瑞”。照片中的孩子正在为一把小伞涂色,他紧紧握着彩色蜡笔,试图不把颜色涂到边框线外面,而且努力做到涂色均匀。这是很多家长眼中认真绘画的孩子,这样的绘画似乎是幼儿园绘画活动的延伸。

图0-4是这位妈妈在微信上发的另一张图画。孩子画的是自己和小伙伴游泳的场景。妈妈的批注是:“游泳咋是这样呢?”这样的话语背后透露出的是年轻妈妈的一丝失望之情。妈妈可能认为孩子表达的画面与真实的游泳场面太不一样了。这样的源自幼儿生活体验和亲身经历的绘画常常不能被成人理解。

以上这些画面分别从幼儿园和家庭呈现了幼儿绘画的某些现实状况。图0-4绘画作品源于幼儿的生活事件,所叙述的游泳活动是大多数幼儿感兴趣并乐此不疲的活动,幼儿在游泳活动中有着丰富的体验。但是这类绘画常常不被成人理解和重视,某些幼儿园的幼儿作品栏展示了大量程式化的物体画、机械化的线条和涂色练习。

图0-5

图0-5是一位6岁幼儿的即兴作品。“我爸爸在很远的地方,我妈妈和我经常坐轮船去看爸爸。我很高兴。我和妈妈在船上看。船有时候开得快,有时候开得慢。开得快的时候水就冒上来,慢的时候水就是平的。水冒上来的时候我感觉好刺激。”6岁幼儿的绘画技巧不算高超:一艘轮船上面站着的两个人、天空中飞翔的小鸟,这些是大多数孩子都能画出的程式化的人和鸟儿,船的下方是波浪线形的海水。孩子描述了跟妈妈坐轮船看望爸爸的事件,其中蕴涵了儿童丰富的精神世界:画面中的轮船是静态的,但是动态的海浪变化中有着孩子对船速与海浪之间朴素的科学认识;画面中没有孩子爸爸的形象,但孩子的叙事中隐含了对远方爸爸的思念。瑞吉欧幼儿教育体系把儿童绘画看作儿童百种语言之一,语言的重要功能是表情达意,具有叙事性,幼儿通过绘画记录与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独特认识。但是,当前的幼儿园绘画教育实践中基于幼儿的生活体验的叙事绘画常常被忽视。

本研究受到了经验研究范式的转换和范梅南的生活体验研究的影响和启迪,主要运用了质的研究,特别是现象学教育学的方法。20世纪70年代以来,教育科学领域发生了重要的“范式转换”——开始由探究普适性的教育规律转向寻求情境化的教育意义。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教育学教授马克斯·范梅南强调以教师、学生、父母的生活经历为原材料,运用现象学的独特方法对教育学进行研究与思考。范梅南“强调面向教育生活世界、面向孩子,强调教师、父母面对孩子生存和成长本性时最基本的经验” ,这些经验蕴藏在教育生活中各色各样的故事中。“故事”在范梅南的著作中占据了很大的部分,它们是现象学“回到事情本身”和“生活世界”理念的体现。正是这些故事,使我们有可能参与理解儿童的真实体验,同时又让我们在面对真实体验中蕴含的教育意义时陷入沉思。范梅南总结出故事对人文学科的重要性:(1)故事给我们提供了可能的人类经验;(2)故事能使我们经历正常情况下我们不能经历的生活情境、感觉、情感以及事件;(3)故事可以借创造一个可能的世界开阔我们的视野,增加我们的阅历;(4)故事会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并使我们亲临其境;(5)故事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可引领我们重回旧日时光而无论其是虚构抑或真实;(6)故事在详细描写我们生活中独特的方面时富有生动性;(7)优秀的小说或故事可以超越情节的特征和主人公等方面,因此使我们便于主题分析和评论。 儿童的每一幅叙事绘画作品中都蕴涵了儿童的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儿童所体验的生活世界。因此本研究关注幼儿叙事绘画中体现出的幼儿生活的独特性,遵照范梅南所倡导的“把研究日常生活经验作为起点” 的研究理念,关注幼儿叙事绘画中表达出的希望、快乐、困惑、焦虑等独特体验,从而关注幼儿的精神世界。

范梅南的生活体验研究既是一种质的研究,也是一种“儿童视角的教育研究”。 现象学教育学强调对生活体验进行研究,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研究者只有站在儿童的角度理解儿童的观点和体验,才能真正了解儿童。因此,本研究注重从幼儿的视角理解幼儿的绘画,这也是本研究的立场。

具体来说,本研究除了使用文献研究法之外,主要使用了观察法、作品分析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于以上方法的运用视各研究阶段的需要而有所侧重。

本研究的第一阶段,主要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并通过思辨对本文中的核心概念——叙事与儿童的叙事进行了梳理和评述,提出了对儿童叙事的基本看法。运用文献研究从叙事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不同学科的视角对本研究的核心概念“叙事”进行了梳理和阐释。叙事渗透在人类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叙事学中,叙事与叙述,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叙事学研究叙事作品,这些作品是讲述包含着故事事件的作品。就叙事而言,既可以是真实意义、事实意义上的叙事,也可以是虚构意义上的叙事。经典叙事理论强调研究叙事的性质、结构、形式和功能等,后经典叙事理论侧重叙事的语境。心理学除了将个体叙事作为研究内容之外,还强调了研究的叙事范式,重视人的日常生活叙事,突破了传统的实证主义范式。教育学视角下的叙事研究更多地将叙事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和研究活动,当然,教育叙事中的叙事也是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首先,本研究对多学科视角下叙事进行梳理,旨在从多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幼儿绘画和绘画教育问题,试图借鉴叙事理论的框架,探讨幼儿绘画中的事件、表现方式、叙事视角等,分析幼儿绘画中的叙事特点。同时,从心理学、教育学等视角揭示幼儿叙事对幼儿发展的意义。其次,研究者对当前幼儿叙事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这些研究包括了幼儿叙事的类型、叙事功能以及叙事能力的发展等。研究者还从五个方面阐述对幼儿叙事的基本看法:叙事是幼儿的天性、幼儿的叙事是整体性叙事、幼儿的叙事是诗性叙事、幼儿的叙事是“个体叙事”、绘画是幼儿叙事的重要方式。

在研究的第二阶段,主要采用观察法、作品分析法、访谈法,对幼儿的绘画进行全面解读。本研究阶段的具体做法如下:在样本的选取上,采取“目的性抽样”的强度抽样方法,以江苏省X幼儿园三个大班的123名幼儿为研究对象,该园为江苏省优质幼儿园(公办)。研究者对自愿选择在绘画区角活动的幼儿提出如下建议:“你愿意画一些事情吗?这些事情可以是你经历过的,也可以是你想象的;可以是自己的事情,也可以是别人的事情。”研究者观察幼儿绘画的全过程,对幼儿在绘画过程中的言语、行为等进行记录。共收集幼儿叙事绘画作品167幅,并对每幅作品进行了访谈和记录。访谈的主要提问是:“请说说你画了些什么。”资料分析借鉴了扎根理论的基本思路,通过对资料的深入分析,逐步形成本研究的分析框架。整个过程经历了一个不断归纳、提炼的过程,也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具体说来,本研究不是以一个既有的研究框架对幼儿作品进行整理、分析,而是根据幼儿作品中相对集中的事件内容确定分析的主题,并通过不断对作品进行比较,衍生出各个主题的二级内容,尽可能呈现幼儿绘画作品的“原始状态”。本研究试图对幼儿绘画作品进行教育学意义上的分析:不以绘画技法的高低作为评判幼儿绘画的标准,不以成人眼光评价幼儿画得像不像、行不行等。本研究着重开展幼儿绘画的“意义考察”,即根据幼儿的绘画反映的人、事、物等,反思幼儿的生活体验。

本研究的第三阶段,主要采用调查法和观察法,考察当前幼儿绘画中的“叙事缺失”现象,采用强度抽样的方法,对江苏省三所幼儿园的145名大班幼儿进行调查,收集幼儿绘画作品145幅,通过访谈、观察等对当前幼儿绘画活动中的“叙事缺失”现象进行了考察剖析,指出了该现象的三种突出的表现:绘画内容方面表现为重“物”轻“事”,绘画过程中表现为体验缺失和绘画评价中的“消极讲述”,另外也指出了当前幼儿绘画中的“虚假叙事”现象。

最后,运用行动研究总结走进幼儿叙事的美术教育的相关策略。设计并开展幼儿园绘画活动“消防演练”“关于小学我想知道”“掰玉米”“我的周末生活”。认为幼儿绘画活动首先要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叙事天性,绘画活动应着眼于“圈外儿童艺术家”的培养。结合相关教育实践案例开展行动研究,探讨在绘画活动过程中内容的选择应立足于幼儿的生活,应创造条件帮助幼儿积累“叙事资本”,建议教师在绘画活动中为幼儿提供视觉支持并不断提高“心灵阅读”能力。另外,结合当前幼儿园课程故事的实践探索,认为课程故事案例中的幼儿美术故事体现了走进幼儿叙事的美术教育基本理念和立场,课程故事中的美术活动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美术活动,而是幼儿一系列经验的生成与表达。 a5/BdXm1ItIGTKVlajUVRnvSaMjZgRgLy9bYcP+YVx/G2rVlivNEISqvDp29IGV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