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如何走进孩子的内心,与孩子互动?
——建立与孩子亲密关系的八个秘诀

很多家长,都认为自己很爱孩子。当被问道:你是怎么爱孩子的?回答一般都在提供最好的衣食住行、吃喝玩乐上,甚至包办代替。所以常听孩子们说:有一种冷叫我妈觉得我冷,有一种饿叫我妈觉得我饿。

在更多的探索中,家长们惊奇地发现:自己表面上一切是为了孩子,而实际上对孩子所说和所做的事情中,大多数家长许多时候在有意无意中是以爱之名来发泄自己的不满,减轻内心的焦虑,满足自己的期待和需求的。

记得一个带着8岁男孩来学习的妈妈,我问她:“你是怎么爱孩子的。”她说:“我督促他写作业呀。”我问:“有效吗?”她说:“没效。”我又问:“没效为什么还继续唠叨?”她说:“我爱他呀。”8岁孩子在旁边插了一句:“她主要是不说自己憋得慌,说了自己就爽了呗。”在场的家长们哈哈大笑,非常佩服孩子准确感知一切、一眼看穿的能力。

其实,陪伴教育孩子不复杂,关键要把时间精力用在刀刃上。只要在每天、每一个和孩子交流接触的当下,做到下面八点,就可以轻松培养出一个独立自信、充满热情与希望的孩子。这是我经过多年和孩子相处,也是通过无数案例总结出的与孩子相处的八个秘诀:

把孩子当宝贝——时刻践行“三要”和“三不”

说到把孩子当宝贝,你可能会说,我一直把我的孩子当宝贝,家里什么家务活都不让他干,送他学琴棋书画。为了他,我起早贪黑,拼命赚钱,换房、买房到好的学区,保障孩子吃好、穿好,为孩子的作业操碎了心,讲道理,批评……每天花大量时间研究怎么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还不算爱孩子,把他当宝贝吗?

我可以确定地说:不算!因为你不知道你所做的一切究竟是为了孩子,还是为了减轻自己的焦虑恐惧,甚至是为了自己的面子。

其实,爱与不爱、宝贝不宝贝,不是你说了算,孩子说了才算。我们总存在这样一个误区:自己认为是好的就是孩子需要的。你认为鲍鱼营养丰富,送上鲍鱼汁,而孩子只想喝矿泉水;你给孩子买高级的玩具,而孩子偏偏喜欢玩一只破袜子。你处心积虑地花费很多,付出很多,孩子还不开心,原因是,这些不是孩子需要的,而只是你认为好,你觉得孩子需要的。亲爱的家长:你有没有吃饱了,但父母还让你继续吃的经历?你感到的是爱,还是厌烦?你给的是别人不想或不需要的东西,只是在满足自己的需求,与爱关系不大。爱和感到爱其实是两回事。只有感到的爱才会有温暖,才会有营养。感情感情,感到了才有情!

那我们究竟该如何正确爱孩子,把孩子当宝贝呢?践行“三要”和“三不”。

1.三要:和颜悦色、柔声细语、搂搂抱抱

我曾经问女儿:“你觉得在什么地方能体现出妈妈是爱你的?”女儿回答说:“妈妈做得最好的是和颜悦色、柔声细语、搂搂抱抱。”

2014年,斯特勒(Steller)和凯尔特纳(Keltner)的一项科研揭示了人是如何感受爱的:柔和的表情、安抚的触摸和温柔的声音。我总结成关系的三大法宝:和颜悦色、柔声细语、搂搂抱抱。这不是鸡汤而是科学!这三种方式是一个人最原始、最核心的感受爱的方式。你看动物世界,小猫、小狗、狮子、熊猫,这些小幼崽出生后,都特别喜欢跟妈妈在一块儿,一直到它们能够主动意识到离开的时候。

和颜悦色

指的是温柔、慈爱的眼神、关心欣赏的神情和快乐满意的脸色。经常听到孩子们说:“妈妈,我想看到你的笑脸。妈妈,你为什么不笑?”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一项研究发现,93%的情感交流都不是通过语言达成的,但大部分的非语言交流又是共通的。就如同全世界“妈妈”这个词的发音,不因为国籍、肤色而有差别一样。当我们面带微笑、柔声细语地和一个孩子说话时,孩子就会感到爱;而当我们机械而麻木地和孩子说“妈妈爱你”时,孩子无法感受到爱。而我们太多的家长,经常居高临下、表情严肃、皱着眉头,甚至怒目圆睁地和孩子说话。

柔声细语

据《科学》( Science )杂志最近一项研究表明,成人每天要说16215个词语。在这些话语中,温柔的表述越多,越频繁,你和他人的关系就会越好,特别是与自己所爱的人在一起。关系是否亲密和谐,最重要的是这些话你说了几句:

(1)我爱你。

(2)我为你骄傲。

(3)对不起。

(4)我原谅你。

(5)请原谅我。

(6)我相信你。

(7)你一定行。

(8)有我在。

这些爱的语言要温和地、柔声细语地说。今天你就可以尝试践行起来,试试看一个月后你与孩子的关系会有哪些变化。

搂搂抱抱

我听到很多孩子说:“希望爸爸妈妈亲亲抱抱举高高,爸爸妈妈带我一起出去玩。”我在海蓝幸福家的践行生大群里发起过这样一个提问:回忆你小时候是怎样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宠爱的?自己当时希望被宠爱的方式是什么?

其中关于感受到爱的场景的伙伴们分享:

· 每天晚上,被妈妈、爸爸搂着睡觉。

· 爸爸妈妈对我说:“我爱你,宝贝。”

· 希望爸爸妈妈不要吵架。

· 希望爸爸妈妈可以经常带我出去玩,给我买好吃的。

· 希望爸爸妈妈可以经常对我笑,不打我、骂我,多看我、鼓励我、支持我!

我记得有一个二十几岁的女孩曾告诉我:“我妈妈不爱我。”我当时非常吃惊,因为我知道她妈妈为了帮她完成旅行欧洲的梦想,在家里经济不宽裕的情况下,资助她出国旅行。我问她,为什么你觉得妈妈不爱你呢?她回答说:“因为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妈妈爱你’。”

我爱你,这三个字是每天重复多少次都不嫌多的话语,就像空气滋养着我们的身体,爱的话语滋养着人的心灵。

你问过你的孩子感受爱的方式或者希望得到你怎样的宠爱吗?但无论是哪一种方式,都少不了和颜悦色、柔声细语、搂搂抱抱这三大核心方式。这是所有爱的表达方式中最重要的方式,也是孩子最容易感受到的爱的方式。

神经科学的研究发现:当身体感受被触摸拥抱,耳朵听到柔声细语,眼睛看到和颜悦色时,就会产生亲密素和快乐素!

知道了在教育中,我们可以做的是什么,接下来也需要了解不需要做的是什么,也就是“三不”原则。

2.三不:不指责,不命令,不打骂

有很多家长对孩子充满了不满和训斥:“作业做了没有?考得怎样?第几名?你怎么不如别人?你怎么这么笨?揍你!你个没用的东西!早知道,不该生你!怎么这么不识好歹!”古语有云:“一日不打,上房揭瓦。”对很多家长而言,误认为严格的教育,就是用打骂、责备的方式对待孩子,这是对孩子负责。在这样的思想下,孩子其实不知不觉成了父母发泄情绪的对象,成了实现自己未了夙愿的工具,却还常常打着爱的名义,让孩子委屈难辩驳,感到无助、无力,有许多心理伤害,也就是原生家庭的伤害。相信做家长的你,回顾自己做孩子时的经历,会很容易感同身受,只是我们忘了或不愿意回忆而已。

话语可以滋养人也可以杀人!指责不是教育,命令不是教育,发脾气不是教育,打骂更不是教育。孩子需要被了解、被尊重,需要自由探索的空间。一个感受到爱的孩子,不会轻易伤害他人。而一个缺失了爱又经常受到批评、指责甚至暴力的孩子,他带给世界的只会是冷漠、仇视和暴力。指责、批评、命令、说教这些方法,爽了父母,伤了孩子,有很多时候,负面影响都会伴随孩子的一生。

回想一下自己的成长历程,有没有父母对自己的打骂和指责,几十年过去了,是不是今天想起来还感到委屈、难过、害怕、羞愧和愤怒?

不要以爱和教育的名义对孩子使用暴力,孩子不是我们情绪宣泄的垃圾桶和满足需求的工具。扪心自问你就会发现,打骂孩子其实主要是为了发泄自己内心的不满,对工作的不满,对爱人的不满,对人和事情的不满,和教育孩子没有任何的关系,是自己黔驴技穷、不能自控的表现。事实上,你打掉的、骂掉的是孩子的自尊自信,给孩子留下的是几十年的伤痛。下次打骂孩子前,先平复自己的情绪,然后问自己:我这样说、这样做,对孩子有帮助吗?想清楚了,再行动。

你可能会说,出了问题就不管吗?当然要管。怎么管?在接下来的章节里有针对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

这里只需记住一句话:在情绪中,向内探索,不去与孩子争辩。

父母的关系是孩子安全的港湾

另外还有很多父母不指责,不命令,不打骂孩子,却在孩子面前,指责、批评,甚至殴打孩子的父亲或者母亲,当着孩子的面和另一半吵架或打架。我曾问孩子们:“什么使你们的学习成绩下降?”很多孩子说:“父母吵架、打架。”孩子最大的伤害其实很多时候都来自父母,来自关系!“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在《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What You Can Change and What You Can't )一书中谈到,父母之间的关系冲突是导致孩子青年或成年后患抑郁症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在地震灾区几百名中小学生筛查中发现,有许多孩子都有自伤和轻生的想法,而进一步干预发现:孩子自伤和有轻生想法的主要原因竟然都源于和父母的关系冲突、与老师同学的关系冲突。家庭中的人际关系给孩子造成的伤害,远远超过地震所带来的伤害。要想孩子好,别打,别闹,别吵!如果你真的爱你的孩子,你能给他的最好教育就是时刻践行“三要”和“三不”,建立与爱人的良好关系,因为父母的关系是孩子安全的港湾。

把孩子当天才——信任孩子

你相信你的孩子是天才吗?怎么才算把孩子当天才,真正信任孩子?

简单来说,就是不以成绩和外界评价做衡量。无论孩子成绩怎么样,在他人眼中是什么样,你都深深相信他是一位天才,并不断帮助他探索自己天才的部分。

1.皮格马利翁效应

为什么我们要把孩子当天才,深深信任孩子呢?每个人生下来都拥有无限的潜能,绝大多数孩子的聪明程度差别不大,之所以后天产生很多差异,家长和老师的态度起了关键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osenthal)和雅克布森(Jacobson)对小学1~6年级的孩子进行了实验研究。先对这些孩子做了智力测试,然后在这些班级中随机抽取约20%的学生,并告诉他们的老师,这些孩子智力高,很有发展前途。八个月后对这些孩子进行了第二次智力测验。结果发现,这些被老师认为智力高、很有发展前途的孩子,比其他学生在智商上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些学生表现出更有适应能力,更有魅力,求知欲更强。

罗森塔尔把这一现象称作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

人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

相信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孩子的行为。当孩子获得家长和老师的信任、赞美时,就会感到被支持,从而增强自信、自尊和积极向上的动力,会努力达到你的期待。

所以,家长们要认识到:你的态度决定了孩子的成长、行为和能力。

可是,为什么很多家长不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天才呢?

因为他们缺乏对科学的了解和认识,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人云亦云。

2.人类的七种多元智能

你知道人类有七种多元智能吗?

著名美国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博士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人类智能结构的理论:多元智能理论(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他认为人类思维和认识的方式是多元的,人的智能分很多种,有听觉、视觉、语言、体验、逻辑、社交等很多方面。而现在绝大多数学校,以教授和考核孩子语言文字与数理逻辑的智能为主,其他技能都不列入考试,甚至教授的范围。学校以成绩评估孩子是不是有才,导致家长严重的误解,以为孩子成绩不理想,就不是有才。

如果达尔文、爱因斯坦的妈妈,也听了老师对孩子的评价,就放弃对孩子的培养,或一味要求他们像其他孩子一样,那么,科学会停滞多少年。奥斯卡最佳导演李安曾经的数学成绩是零分,也丝毫没影响他成为一名大导演。鹰擅长飞翔,如果你偏让它去游泳,那它只会淹死。

你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孩子发现他到底天才在什么地方,不是根据学校的考试成绩来评断孩子是不是好孩子,是不是天才。其实我们都知道,许多成功幸福的人并不是当年班里成绩好的学生。

我坚定地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即便他有唐氏综合征,那也是天才。记得我有一位老师有一个患有唐氏综合征的女儿,今年已经30多岁了,却只有4岁左右孩子的智力,同时也拥有着4岁孩子的童真和可爱,她经常会停下来和无家可归的人聊天,给他们微笑,她给周围邻居、全家带来许多欢乐和温馨的时光。有许多人对她爸爸说:“谢谢你的女儿,让我感到久违的温暖和快乐。”她的父母非常感恩她的出生,尤其是她的爸爸觉得自己比其他父亲富有很多,因为他的女儿一直停留在最可爱的年龄段,让他一直享有着女儿不变的纯真和可爱。

3.信任是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核心

有一段时间,我女儿特别沉迷电子游戏,成天打。当时我看着也有点着急,心想:每天都打游戏,这什么时候是个头啊?我知道在关系中,谁着急就是谁的问题,所以没有干涉她,平复好自己的情绪后,心平气和地与孩子进行了交流。经过交流,知道她之所以花时间打游戏,是因为游戏是她与朋友联结的方式,也是她放松调整自己的方式。清晰了之后,我就继续相信并尊重她,相信她有自己的安排和节奏。我知道很多父母都把孩子玩游戏视为大敌,还常常做一些诸如没收手机,偷看孩子日记等行为,这会让孩子非常反感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这些行为都会给孩子传达一个信息:你不信任他。孩子和我们所处的时代不同,手机和电脑已经是学习、人际交往、娱乐的主要工具了,我们做父母的有几个能够离开手机、电脑的?接纳世界的改变和发展,给孩子空间去探索,让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学会把握和使用电子产品,不被控制。实际上,你根本无法控制,就像你无法停止世界的变化和发展一样,你的控制只会激发孩子更强烈的欲望。

相信是成就一切的起点! 相信每个孩子都有他本身的人生轨迹,都有属于他的生活;相信孩子是上苍给予父母最好的礼物;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天才,有他独特的天分;相信孩子有能力做好自己的事;相信孩子有向上的想法;相信孩子比自己更清晰自己的未来;相信孩子能够驾驭跌宕起伏的世界的能力;相信孩子的未来会很好。

只要我们能做到这八个相信,我相信你的孩子一定可以成为闪闪发光的天才!记住,我们是孩子的守护者、陪伴者,但不是控制者。

把孩子当独立个体——尊重孩子

听话,是扼杀孩子独立思考、判断、选择的杀手。

尊重孩子意味着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对待,不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不管孩子年龄是多大,给孩子独立思考、判断、选择的空间和时间,给孩子试错的空间和时间,充分地看见、理解、接纳、包容孩子的想法与行为。

1.不要用“听话”扼杀孩子的未来

在现实中,听话,是许多家长判断是不是好孩子的标准,也是孩子周围的亲戚朋友判定是不是好孩子的标准。

长此以往,孩子就不知道自己是谁,失去了独立人格,没有自己的思考、判断,也不知道如何选择,结果是唯唯诺诺、不知所从、没有自信,也不敢在任何人面前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感受和需求,等、靠、要、讨好成了许多孩子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因此也有了越来越多的孩子,成绩好,但没有能力;情绪上感到压抑、抑郁和焦虑,行动上拖沓,没有动力。

记得有个不到10岁的孩子,他爸爸说这孩子不听话。我问他:“你希望孩子全部听你的吗?”他说:“孩子听话了,我就省心了。”我问:“如果孩子100%听你的话,估计会变成什么样子?变成你的样子,你满意吗?”他一脸迷茫,显然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旁边的孩子听懂了,说他肯定不满意!我问:“宝贝,为什么你爸会不满意呢?”孩子说:“第一,我不可能100%听他的;第二,我可能还会暗暗对抗,最多也就是7折的我爸。”我为孩子清晰的思路赞叹!我问孩子爸爸:“孩子成为7折的你,你满意吗?”他如梦初醒。

如果你希望孩子比你强,又以小孩不懂事,处处以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多的态度对待孩子,结果会是怎样呢?

我认为,把孩子当最重要的人,充分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意愿,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判断和选择的关键。研究表明:被父母充分尊重的孩子,长大后会更自信,对世界更具有善意,也容易懂得去尊重别人,人际交往中,不容易与人产生冲突与对立。另外,被父母尊重的孩子,承受压力的能力会更强。因为从小得到了父母的爱和尊重,他知道自己的存在是有意义的,内心有一份坚实感,在遇到困境和挫折的时候,就不容易陷入绝望。而不被尊重的孩子,往往容易形成叛逆或自卑的性格,自卑,自我评价低,内心容易缺乏安全感,也容易敏感,情绪不稳。

2.如何把孩子当作重要的人来尊重

只要不伤人伤己,我会想方设法满足女儿的愿望,不管多么麻烦。记得她上幼儿园时,有一天突发奇想,要把家里的小乌龟带到学校去。大多数父母遇到这样的事,一定会觉得麻烦,或者怕给老师添麻烦,然后就会拒绝孩子的要求。但我知道女儿想和小朋友一起分享小乌龟的愿望,想到带小乌龟去幼儿园不会伤人伤己,就告诉她:“妈妈支持你,不过咱们得先给幼儿园老师打个电话,看看幼儿园让不让带小乌龟去上学。”女儿看着我给老师打了电话,老师说“没问题”,她别提多开心了。于是女儿就把小乌龟带到幼儿园去了,结果那一天幼儿园的小朋友和老师都很高兴,就像来了一位最可爱的客人,老师给孩子们拍了许多照片,提名为:小乌龟来访的一天。女儿至今都记得当时的场景,也是她在幼儿园里最开心的回忆,是她自己创建的幸福开心的一天。

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ChatGPT的出现,会替代许多白领的工作,机器难以替代的一定是人的思考、判断、选择和创意。

孩子属于新的时代,他们充满想象和创意,尊重、保护和鼓励孩子们无限的想象,这里藏着他们的真正不被机器替代的未来。不要用“听话”扼杀孩子的未来。

你可能会说,怎么能满足孩子所有的愿望呢?那不会把孩子娇惯、宠溺坏了,成为好吃懒做的无用废材吗?

你说得对。

所以一定要在不伤人伤己,最好是利人利己的前提下满足孩子的所有愿望! 孩子的心愿和想象,是孩子创造能力的体现,愿望的实现是孩子感受世界、得到美好快乐的来源。其实,我们成人要想这样不也一样吗?

可能你会问:

什么是不伤人伤己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

(1)是否对自己和他人的身体有伤害?

(2)是否对他人的利益也有伤害或影响?

(3)是否对关系有伤害?

底线是不要对人对己造成身体的伤害。

如果答案是没有,就全心全意地尊重孩子的意愿,帮助孩子实现他的愿望。

你不要做什么?

(1)不要完全用你以为的伤害标准来判断

比如,你认为外面很冷,让孩子穿衣服,孩子不穿。你会说孩子会冻感冒,所以不能听孩子的。我的回答是:尊重孩子。

第一,孩子对温度的感受和成人不一样,相信孩子的感受和判断。

第二,人的身体非常智慧,它会非常精准地让人知道需不需要穿衣服。

第三,现代科学验证,身体在寒冷中锻炼会增强免疫力。

第四,感冒没什么了不起,就当是给身体提高免疫力的一次机会。

(2)结果不如意,不要责怪孩子

孩子的判断会错,选择也会错,不要去责怪孩子。这正是孩子必需的正常的成长过程。没有任何人想把事情搞砸,你不想,孩子也不想。但人算不如天算,总有不如己愿的时候,事与愿违已经是惩罚,不要雪上加霜。家长需要做的是:怎么帮助孩子在错误中总结收获的功课,成长。

孩子的感受力非常强,他们会非常敏锐地从父母的表情和语气里捕捉到自己是被认真对待还是被敷衍,被尊重还是被控制,父母是真的在陪伴他们,听他们说话,还是心不在焉地听着,内心想着自己的事情。

3.让孩子更好地做自己,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

亲爱的爸爸妈妈们,全身心地去了解孩子的心愿,真心真意地帮助孩子实现他大大小小、稀奇古怪、匪夷所思、莫名其妙的愿望吧,里面藏着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的使命还有你身为父母的惊喜,有时候是惊吓。如果是惊吓,那就挑战一下自己呗,被惊吓也是做父母体验的一部分。

记住:让孩子更好地做自己,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

关键的是,不是让孩子成为你喜欢的样子!

让孩子成为他自己喜欢的样子!

让孩子成为他自己喜欢的样子!

让孩子成为他自己喜欢的样子!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把孩子当老师——从孩子身上学习,向孩子请教

1.如何从孩子身上去学习

许多家长问我,海蓝老师,我该怎么了解我的孩子呢?要怎么和孩子沟通,怎么和孩子靠近,怎么发现孩子喜欢和擅长什么呢?

我的答案是向孩子学习,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向导和老师,不把孩子认为是无知的、什么都不知道的、一切遵循你的命令的小猫小狗。孩子比我们智慧得多,他们是自己世界的专家,孩子的每一个行为都有他自己的逻辑,可能不符合你的逻辑和标准,也不应该符合你的逻辑和标准。在他自己的逻辑里,藏着你想了解的孩子的想法、感受、创意,对自己、对你、对世界的观念和态度,是宝藏,你的任务是带着好奇去了解孩子,也在这个过程中了解自己,挖掘宝藏。

记得一个老师给我打电话说,有一个学生家长精神崩溃,无法自拔,需要我的紧急帮助。既然是老师找我,一定很紧急,我就答应了。不到一小时,有个年龄30多岁的妈妈,带着不到10岁的女孩儿出现了。看到这个妈妈满脸的急切和恐慌,孩子看上去有些害怕和羞愧地低着头,我问孩子妈妈,出什么事儿了?她说:“我们家完蛋了,因为出现了一个品德败坏的孩子。”我一脸的疑惑,问她:“怎么知道孩子是一个品德败坏的孩子?”她指着身边的孩子说:“她偷东西,偷了我100块钱,而且花光了。”问孩子,她什么都不说。妈妈的陈述中,透着羞愧、极度的愤怒和天快塌了的恐惧,哪个孩子敢在妈妈这种情绪下说话?估计说不好就是一顿揍。我告诉孩子妈妈,很多小孩在这个年龄都偷过东西,我小时候也偷过东西,因为喜欢踢毛毽,需要漂亮的鸡毛,就趁邻居不在的时候,心惊胆战地抓住邻居家的大芦花鸡,在尾巴上拔了三根鸡毛,做了一个漂亮的毛毽子。妈妈听后明显地安静下来,旁边的孩子认真地听着,脸色放松了很多,甚至嘴角有点微笑。我问孩子妈妈,我是否可以单独和孩子交流一下,她同意了。

我带孩子到了另一个房间,告诉孩子,我喜欢孩子们,小孩犯错很正常,我就是帮助孩子们开心学习生活的,我不会骂她、责备她,相信她一定有做这件事的理由。孩子有很精准的直觉,她知道我是可以相信并且会帮助她的人。我问她:“可以告诉我为什么拿妈妈100块钱吗?”

孩子说:“我和妈妈约好了,如果我每天作业做好、事情做好,就给我记上两颗星星,周五的时候,妈妈就给我5元钱,可以买我喜欢的零食。这个星期,有几次我作业做好、事情做好后,告诉妈妈给我记上星星,妈妈告诉我说记上了,周五我向她要5元钱的时候,她说我没有挣到10颗星星,因为她的本子里面没有记录。我当时很生气,就趁她不注意时在她钱包里随便拿了一张钱。放学后,我就在校门口买了零食和小朋友们一起享用了,看到小朋友们非常开心的样子,就又给他们买了更多的零食,钱就花光了,后来妈妈发现了。”

从这个事情里,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第一,妈妈对这件事的第一反应是评判孩子,感到愤怒,给孩子扣上个品德败坏的帽子,然后害怕,觉得整个家族都完蛋了,就崩溃了。对孩子的心理和行为没有了解,只有评判和指责。

第二,如果没有我的介入,估计就是对孩子一顿胖揍,然后孩子感到委屈、羞愧,妈妈和孩子一起受伤,没有任何成长。每天千千万万的家庭中上演着这样的悲剧。

第三,妈妈对自己言而无信的行为毫无觉察,也没有看到这件事的根本起因是自己没有兑现对孩子的承诺。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正是因为他们在学习了解自己、他人和世界,他们容易根据感官的愉悦,做出冲动的选择,所以犯错是常态。

我们需要做的是:不管发生了什么,不要第一时间去责备、打骂孩子,而是先去问问孩子。让孩子说出他的想法、他的选择,我们了解了他的世界,也了解我们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是怎样影响和塑造了孩子,导致了孩子的想法、情绪和行为。

不管孩子的行为多么不可思议和离谱,一定有他自己的理由,我们就把自己当学生,就像请教爱因斯坦一样请教孩子,你一定会有令自己吃惊的收获。

那什么时候请教孩子?

(1)所有不知道拿孩子怎么办的时候。

(2)所有孩子让你生气、难过、不解、不舒服的时候。

(3)自己有困惑的时候,也可以请教孩子。

记得一个8岁的小姑娘,父母经常吵架。她对爸爸说:“你的主要问题是你认为什么都是你的对,从来不道歉。”她对妈妈说:“你的主要问题是太能唠叨了。”所以,如果爸爸能够承认自己有时候是错的,妈妈能少唠叨,他们就不会吵那么多架了。家庭矛盾的核心问题,孩子往往比家长清晰。许多家长不是想请教孩子,而是拉孩子站在自己一边,拉孩子站队就是边界不清,为难孩子了。

怎么请教孩子?

(1)让自己的情绪平复下来。

(2)不带任何预设的评判和定位,要带着好奇心。

(3)用海洋般的耐心,全身心地倾听、了解孩子。

2.发脾气、打骂孩子是切断与孩子交流的杀手

有一次,我应邀去做一个大型亲子教育讲座,我刚开始讲,还没讲几句呢,我就看到有四五个小孩兴高采烈地围着会场在跑圈,跑疯了,我定睛一看,其中一个就是我10岁的女儿。主办方负责人也认识我女儿,她看看我,又看看我女儿,她的眼神仿佛在说:海蓝博士教育孩子太有方了,自己的女儿在培训现场直接搅场。

我当时特别纳闷,因为我女儿比较内向,不是一个喜欢出风头的孩子,从来没见她这么大胆。下面有人在议论:“这是谁的孩子?”我就在想:这个孩子我认,还是不认呢?

我看到有家长把自己的孩子已经拉回去了,最后还剩一个小孩又跑了两圈,你知道那个小孩是谁吗?就是我女儿。我站在台上,确实也挺尴尬。我女儿真是“太给力了”,我在台上讲如何教育孩子,台下女儿扰乱会场秩序。

我问过很多家长,如果你是我的话,你回去以后会怎么办?

许多家长的回答是:“回去收拾她,骂她一顿,揍她一顿。”

我问:“你骂她一顿,揍她一顿,是想解决什么问题?”

家长们一般会停顿一下说:“发泄自己尴尬、羞愧、愤怒的情绪。”

那么这样对教育孩子有帮助吗?没有。

当你发脾气,甚至打骂孩子时,孩子会很害怕,以后就不跟你交流了,你就切断了与孩子交流的通道,也就无从了解孩子,真正帮助孩子,你也难以输送你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你会让孩子向内压抑自己,向外惶恐不安、充满焦虑。一个充满压抑和焦虑的孩子怎么可能感受生命的美好?怎么可能去创造生活?更重要的是你会让孩子感到不被爱,没有价值,害怕权威,觉得自己不好。

如果回顾一下自己小时候的经历,你有没有因为父母的脾气和打骂,直到今天依然害怕别人发脾气,感到自己不被爱,没有价值,害怕权威,觉得自己不好?

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在跟孩子说每句话,做每件事的时候,你要问你自己,是真的在教育孩子还是发泄自己的情绪?

我回家以后,特别好奇地问女儿:“宝贝,妈妈今天上课,你觉得你表现得怎么样?”

我女儿说:“妈妈,我今天表现多棒!”(我心里想,捣了大乱,还很棒?)

我问:“宝贝,你为什么棒?”

她说:“妈妈,那么多人,谁都不敢跑,我们几个小孩跑了那么多圈。这还不是最牛的,最牛的是他们都不敢跑了,我自己又跑了两圈。”

她等待的是我的表扬和赞赏!我才知道,对于内向的她来讲,现场跑圈意味着勇敢,意味着突破。

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表扬,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表扬和赞赏,因为她前所未有地突破了自己!这和我心里预想的是天渊之别了,我本以为孩子会说自己错了。

如果不问孩子的话,你怎么可能知道她是怎么想的。我一听,孩子有没有道理?非常有道理。不仅如此,我为10岁的女儿敢于挑战自己而真心钦佩和欣赏。

我马上说:“宝贝,妈妈觉得你真的非常非常棒,在那么多人面前你跑圈,而且还自己又多跑了两圈,妈妈觉得你确实非常棒!”

她非常自豪地说:“我多棒,我多有勇气!”

我说:“妈妈确实认为你非常棒,非常有勇气。”

从孩子的角度看的确是重大突破啊!

勇气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它是人们在面对困难时所依赖的力量。许多家长希望自己和孩子都能拥有更多的勇气。那么,什么时候是培养和发现孩子勇气的最佳时机呢?当孩子挑战自己、展现出勇气的时刻,家长应当给予肯定和赞赏,这是帮助孩子增强勇气的关键。至于当下是否是最合适的时刻,那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引导和调整来解决问题。

我接下来说:“宝贝,你确实非常棒,但是你估计今天在场的那些叔叔阿姨,看到妈妈在台上讲如何教育孩子,你在台下跑圈,他们会怎么想呢?”

女儿说:“妈妈,我没想过。”

我说:“宝贝,那你现在想想。”

她想了一会儿,脸色都变了,跟我讲:“妈妈,不得了了,我们要住到马路上去了。”

我说:“为什么啊?”

她说:“妈妈,你想啊,你是讲如何教育孩子的老师,人家请你讲课,给你讲课费,我们就可以用这个钱租房子、买东西。你在上面讲课,我在下面跑圈,别人会想海蓝老师教育孩子也不怎么的,对不对?那以后人家就不请你讲课了,你就不能挣钱,咱们不能租房子,我们就要住到街上去了。”

我说:“那怎么办呢?”

她说:“妈妈,那我下次不跑圈了。”

我说:“宝贝,下次不跑了,但这次已经有后果了,这次怎么办?”

她说:“我甘愿受罚。”

我说:“那怎么接受惩罚啊?”

她说:“我两个星期不玩电脑,没有游戏时间。”

我说:“行,就这么定了。”

孩子犯错是常态,而能做对才是意外。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在不断的错误中进行的。与其说这些是错误,不如说它们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只是这些阶段并不符合家长的想法、逻辑和标准。孩子没有成人的顾虑和计算,也不会过多地担心别人的看法。正因为此,他们能够真诚、本真地行动,这种纯真无邪也是我们爱孩子的原因。事实上,许多成人都梦想着回到孩童时那种纯真、跟随内心的状态。

因此,作为父母,我们在面对孩子的错误时,应该将孩子视为老师,倾听并理解他们,而不是扼杀他们天生的激情、热爱、勇气和创造力。这样做,我们不仅帮助孩子成长,也为自己提供了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做孩子的助手——不包办,不替代,学会放手

1.为什么孩子不领情,不感恩?

很多喜欢包办的父母始终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做了那么多,孩子却不领情,不感恩,那是因为被包办了的人生,就像被偷窃了、被控制了的人生一样,有谁会感激一个偷盗自己、控制自己的人?孩子没有直接对你表达愤怒和讨厌就该感到庆幸了。

记得有一个3岁多的孩子,自己玩积木搭房子,妈妈看孩子搭得慢,上去三两下就帮孩子搭好了,然后孩子非常愤怒地几下就把妈妈搭好的房子摧毁了。

相信绝大多数父母都经历过,给孩子帮了忙,孩子非常抗拒,不高兴,甚至愤怒的场景。

相信我们自己在做孩子的时候也经历过,父母给我们帮忙,有时也会让我们感到非常抗拒,不高兴甚至是愤怒。

因为生而为人,就是来体验人生的喜怒哀乐、五味杂陈的。在亲自的体验中感受生命的能量,感受活着的意义,在体验中学会思考、判断、选择,在体验中增长智慧、力量、抵御挫折的能力和感受幸福的能力。

没有人喜欢去吃别人咀嚼过的饭。

家长们,把体验、思考、判断、选择的权利还给孩子。

否则,你会抱怨:为什么孩子没有独立思考、自我负责的能力?

当你从衣食住行到择友、择校、择业,甚至兴趣爱好,全部包办代替时,你替孩子做了所有的思考、判断和选择,从来没有给孩子思考、判断、选择、承担选择后果的机会,这样的孩子如何培养独立和决策的能力呢?就像一个把虎宝宝放在窝里,从不让它自己学会去觅食的虎妈一样,虎宝宝怎么可能学会狩猎?不会狩猎,即便是老虎有一天也会被饿死的。

你可能会说:“因为我是过来人,走过的弯路不想让孩子再走,遇上的陷阱不想让孩子再跳。”但其实,时代是在不断变化的,你的弯路可能是孩子的正道,你的陷阱可能已不存在。即使确实存在弯路和陷阱,孩子也需要自己学会识别和应对。能力是在经历和挣扎中获得的。

作为家长,我们需要的是给孩子提供有效的帮助,真正成为孩子筑梦路上的好助手,而不是一味包办、替代,舍不得放手。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1)了解、抓住孩子的每一个愿望

记住:是孩子的愿望,不是家长的愿望。哪怕就是去麦当劳吃一顿,这对孩子来说也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只要不伤人伤己,什么愿望都可以满足他。

(2)紧紧盯着培养孩子的目标

要培养孩子拥有八项幸福力:自我负责、发现资源、保持相信、建立安全、转化情绪、放下过去、调整模式、创建幸福。第一项,自我负责是一切能力之首,也是核心的能力。

(3)把孩子的愿望和你的愿望放在一起

利人利己地实现孩子和你的双赢愿望。如果家长只关注自己的想法,不理解孩子的需求,那么无论教育多少次,效果都不会理想。

父母的定位是助手,而不是主导,孩子有自己的人生和成长方式,父母要做的是支持和助力,而不是决定孩子生长的方向和周期。

2.让孩子学会自我负责——八项幸福力之一

我女儿刚上初中的时候,告诉我说她想买一个iPad,我一听很高兴,因为能把我平时想让她做,但她一直不愿意做的事情,借着这个机会来实现。在我家要什么都可以,但有一个规则:无论要什么都得自己挣。

我非常高兴地说:“宝贝,当然可以了,你准备怎么挣啊?”

女儿说:“我知道你们肯定要我自己挣,我的同学就不会像我一样,人家的爸爸妈妈都直接给买了。”(表情有点不悦)

我说:“妈妈也特别同情你,非常不幸做了我的女儿,你要愿意也可以把自己变成别人家的女儿,就不用自己挣了。”

女儿说:“算了,我还是自己挣吧。妈妈,你说怎么挣?”

我知道那时候她的中文写作能力很差,一直让她多写多练也不听。

我就说:“那你写30篇作文就可以挣到iPad,三个月内写完。但如果到了三个月,你只写了29篇,那29篇全作废,什么都不能算,你也不能写完29篇说换一个别的东西,这是专项专用。”

有的家长会觉得我太严厉了。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以前吃过亏。女儿说要买猫,我说可以呀,你把《道德经》背熟了以后就可以去买猫。后来她背了一段时间以后,告诉我不想再背了,问我能不能把猫换成鸟,因为我们事先没有约定好不能换,我是个说话算话的妈妈,为了鼓励孩子,就把猫换成鸟了。这次我不能让她随便变,就定了完不成30篇就全部作废的约定。

我主要想在帮助女儿实现她的愿望的同时,实现我培养她说话算话、自我负责、负责到底的能力,顺便提高她的写作能力,做老母亲的小心眼儿,嘿嘿,我觉得这个小心眼儿可以有。我们每个家长都可以在帮助孩子实现愿望和实现家长的愿望之间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地最终实现共赢。

女儿答应了,她自己画了一张表格,一共有30格,写完一篇文章就涂一格。上面还画了iPad,以此来激励自己。

后来她真的做到了,还写了一篇感想:

“我轻轻触摸iPad的屏幕,思绪不禁回到了几个月前,那时期中考刚过去,我正因为语文作文的成绩而烦心。妈妈提了个主意,为了让我喜欢上作文,期末之前写完30篇作文,就给我买全新的iPad作为奖励。当然字数有规定,前10篇300字以上,中间10篇500字以上,后来10篇600字以上。

“不过事实没有我想象得简单,我不喜欢写作文的老毛病又犯了,写的时候总是一拖再拖,一点也没有改善。于是我规定自己每周写四篇作文,不过成效不是很明显。不知道老天是否被我感动,正好这几天坚持下来,我满怀激动地在图书馆里挑选对我有帮助的书。图书馆不愧是叫图书馆,我还真在图书馆看到一本关于写作的范文类书籍,里面介绍如何命题想好结构。别说,成效还真明显,我现在可以半小时内写一篇作文了,以前想都不敢想,果然我的刻苦练习是有成效的,我语文考了全班第一。

“为此,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还奖励了我2500块,其实最后我没花多少钱,我才花了一半。暑假我出去玩了一趟回来,就火急火燎地把iPad拿到了,见识到各种各样的功能后,我沉浸在巨大喜悦中,我成功了。”

3.孩子只会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全力以赴

没有任何人会为你的梦想全力以赴,但每个人都会为自己的愿望和梦想全力以赴。培养孩子为实现自己的梦想,不怕艰苦、不怕失败、坚持不懈、不达目标不罢休的意志和努力,不正是我们每位家长的心愿吗?

许多家长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一个误区,以为按照家长的目标和意愿让孩子学习琴棋书画、数理化就一切都有了。

忘了孩子的愿望是一切的基础!最直接有效地植入我们认为有价值的思想的路径和方法就是:

在帮助孩子实现他的愿望和梦想时,植入我们的需求和愿望。

每个孩子都会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充满动力,全力以赴。

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孩子会主动自我负责,发现资源,学会解决卡点和困难,在靠近目标的过程中,体验穿越困难,增强幸福力,最终体验收获成就的喜悦。像我女儿一样,因为得之不易,孩子也会更加珍惜。

我完全可以不提任何要求,直接买一个iPad给我女儿,人本能的懒散也希望得来容易,就像我女儿希望我和其他家长一样给她直接买一个。这也是许多家长经常陷入的误区,给孩子买东西,你给孩子不是买了东西,是买断了孩子发现、磨炼、提升自己生存和幸福的机会和能力。结果你和孩子可能都不会开心。

人类珍惜自己努力所得,因为努力本身是生命感受能量的流动和升级,呈现的是一个人的品质、能力、价值,实现的是自己生而为人的价值和意义。

做孩子的托底——父母永远是孩子稳稳的靠山

1.什么是做孩子的托底?

我问女儿,你觉得什么时候感到妈妈在给你托底?

女儿回答:“不是一件或几件事情,而是一直的感受。就是无论发生什么事情,尤其是在我犯错的时候,你不会第一时间发泄自己的情绪,也不会评判、指责、责怪我,而是引导我和你一起面对。”

托底对孩子意味着:安全、力量、包容、爱和相信。意味着孩子可以放心、大胆、无所畏惧地探索世界,展现自己的才能,勇敢地面对生命中的风风雨雨。

托底有三个核心要素:

(1)无论发生什么事情,孩子都能确信地知道你的支持和保护

这会给孩子带来安全感。亲爱的家长,你做到了吗?0~10分,10分是满分的话,你给自己打几分?

(2)不发泄情绪,不打不骂,不评判、不指责、不责怪

当孩子在脆弱、犯错的时候,也就是最需要帮助支持的时候,不能承担你的情绪,更不能承载你的攻击和伤害。你的发泄会让孩子感到无依无靠,你的打骂会让孩子被羞辱,你的批评、指责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好、不行,也会把孩子逼迫到对抗、防御的位置,无法从生活的经历和教训中收获成长的功课。试想一下自己孩童时期成长的历程,对于处在脆弱、犯错、失败中的自己,希望父母怎样对待自己?

(3)引导,一起面对

犯错是孩子成长的必然历程,其实也是做家长的生活必然部分。生活是一所学校,发生的一切都是功课,做家长的任务和职责就是陪着孩子,让其慢慢学会独自面对人生的风雨,自力更生,丰衣足食,就像鸟妈妈陪着鸟宝宝一样。在动物世界里,看到了太多的妈妈对宝宝们的陪伴、耐心、等待,很少看到对宝宝们的暴怒和指责,很多时候,人类的语言带来的更多的是对孩子们的伤害。

如果有可能,我想请你问问自己的孩子:宝贝,你有没有感到无论发生什么,妈妈爸爸都是你的托底?如果给妈妈爸爸的托底打分的话,10分是满分,你给妈妈爸爸打几分?

如果你没有做到在任何时候都能够给孩子托底,你是否在以下这些时刻:

在孩子感到孤立的时候;

在孩子感到失败的时候;

在孩子感到脆弱的时候;

在孩子感到羞愧的时候;

在孩子感到犯错的时候;

在孩子感到抑郁的时候;

在孩子感到恐惧的时候;

在孩子感到无助的时候;

在孩子感到绝望的时候;

……

要让孩子坚定确信地知道,爸爸妈妈会第一时间来到他的身边,和他在一起,会不离不弃,会安抚他,支持他,想方设法帮助他。让孩子感到有父母托底,爸爸妈妈都是他坚强的后盾!

2.我是如何为女儿托底的?

女儿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天放学回家后就躺在床上号啕大哭。女儿很少有这样情绪失控的时候,我闻声后来到她身边,在她旁边躺下,把她搂在了怀里,轻轻地亲吻着她的前额,擦拭着她的泪水,告诉她,无论发生什么妈妈都爱你如初,继续搂着女儿,用手抚摸着她的背,静静地陪着她。女儿哭了好一会儿,慢慢安静下来。

女儿啜泣地说:“妈妈,我彻底完蛋了。”

我问:“是什么事情让你感到彻底完蛋了?”

女儿:“我们班里最差的学生,这次数学考试的成绩都比我好!”

我:“是挺让人难过的。这个同学是这次考得好,还是每次都比你好?”

女儿:(想了一下,情绪明显好转)“就这次。”

我:“那你这次考试100%努力了吗?”

女儿:(有点不好意思)“只努力了60%。”

我:“你这次成绩是多少呢?”

女儿:“70多分。”

我哈哈大笑:“你是想空手套白狼啊,宝贝。60分的努力,70多分的成绩,妈妈认为你已经很赚了。还有你要知道,考多少分不重要,你努力的程度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努力100%,考不及格,在妈妈这儿也是100分。还有,一个同学差不差,不能用成绩来衡量,就像你,刚回国的时候语文成绩经常不好,能说你是差生吗?”

女儿认真地听着,点着头。

我:“一个成绩好的同学,如果不努力,会一直保持好成绩吗?”

女儿:“不会。”

我:“那你这次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是什么呢?”

女儿:“我没有努力准备。”

我:“如果你努力了,会完蛋吗?”

女儿:(非常肯定地说)“不会。”

又过了一段时间,我问:“上次考试数学成绩超过你的同学,有没有再超过你?”

女儿信心满满地说:“怎么可能?”

记得我女儿在中学时期曾经遇到校园霸凌,既有语言暴力,又有肢体暴力。当女儿找到我时,我是这样做的:首先,我表达了我一定保护她的共情态度。虽然我也知道在这件事情上我不好出面,但在当时那种情况下,我的表态,提供了极好的情感支持,让孩子一下子心稳了。她发自内心感觉到不管发生了什么,不管有多糟糕,妈妈一直都会站在她这边,妈妈一定会保护她。其次,我也稳定地接住了孩子的情绪。遇到这种事情我没有过度共情,更没有被情绪淹没,我把自己稳住了,然后告诉孩子:“宝贝儿,无论你需要妈妈做什么你都说出来。”“在这种状态下你想让妈妈干点什么?”我的稳定无疑给孩子吃了定心丸,这样她才能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真正的需求。如果我都六神无主、陷入慌乱了,孩子就更不知道怎么办,会更加认为这件事情过不去了。父母情绪稳定,才能为孩子稳稳托底。

“我就是你稳稳的托底”,这不单单是一句话,更是对孩子的誓言,是一种对生命的承诺,需要家长明确地用语言以及行动表达出来,这会在孩子心理层面上起到无形且强有力的支持作用。再遇到像校园霸凌这类典型的情况或其他很多事情时,他才不会一遇到事情就陷入情绪中,畏难、逃避、退缩……他才有力量去面对和化解。

3.有了托底的孩子,更有自信面对人生风雨

那怎样才算是好的托底?

有个中学生告诉他父母,学校里有个同学欺负他,打他,孩子爸爸听了,非常气愤,第二天去学校就把打他孩子的同学给打了一顿。老师来劝架制止,他爸爸又把老师给骂了一顿,说老师管理不到位,不负责任,结果老师也很生气。之后这个孩子变得非常沉默,什么都不告诉家长了。我问孩子,为什么什么都不告诉爸爸妈妈了?孩子说:“他们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糕。”自从他爸爸到学校打了那个同学以后,他经常遭到同学们的嘲讽,认为他弱爆了,感到被歧视,被孤立,老师对他也很冷漠,他感到非常难过。

还有许许多多的家长感到孩子在学校受了委屈,就去学校质问同学家长和老师的案例,事件的大小和严重程度不同,但都有类似的特点:

(1)家长自己情绪失控。

(2)用对抗、指责、辱骂甚至暴力的方式去应对。

(3)激发了孩子的恐惧和焦虑。

(4)孩子关闭心门,不愿再交流。

(5)使孩子在学校的生存环境变糟糕,与同学老师产生隔离或矛盾。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需要的不是你去做什么,或者告诉他要怎么做,孩子就是需要知道,无论发生什么爸爸妈妈都与他同在,都会做他的坚强后盾的表达和态度。当情绪平稳后,很多问题孩子自己会去解决,解决的行为和方法往往比我们给出的建议更切合实际。就像自己遇到被搅扰的事情一样,并不需要爱人或其他人告诉我们怎么办,只需要对方倾听和陪伴。

有了托底的孩子,就会有勇气和信心面对人生的风雨。

当孩子有了足够的托底,生命的底色就像铺满了光,不管人生遇到何种挑战,他的内心始终会对生命、对世界、对他人、对自己充满善意与相信。他会真正拥有面对一切困难的勇气与力量。

不让孩子受伤——做错了就给孩子道歉

1.为什么要向孩子道歉?

什么是道歉?

道歉就是承认自己的言行对孩子造成了伤害,自己做错了,让孩子受委屈了。真心真意地向孩子说对不起,表达歉疚,并有了想弥补孩子的愿望。

为什么要道歉?

(1)建立与孩子之间安全信任的关系

我们与孩子相处中,不管多么小心,多么用心,多么不愿意伤害孩子,但都会无可避免地因为自己的健康状态、所感受的工作压力、自己的经历、创伤、无知和误解,在有意无意间说出伤害孩子的话,做出伤害孩子的事。道歉是家长承认自己的错误,要让孩子知道,他被错误地对待了,不是他的错,他是值得的、被尊重的。让孩子知道不会被父母无底线地伤害,有公义、公平和正义的底线和边界,让孩子感到安全。

(2)不给孩子留下创伤

因为我们的言行不当和错误,使孩子感到惊吓、恐惧、羞愧、悲伤、厌恶和压抑,甚至对自己的否定、怀疑、贬低、攻击和不自信,这些都是伤害。当我们承认自己的错误或者过失时,孩子就会感到抚慰,伤痛就容易化解。

(3)重建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道歉让孩子感到被尊重、平等对待。让孩子知道即便是家长,也没有权利侵犯、霸凌孩子,所有人都应该为自己的错误言行承担责任,买单。也让我们了解彼此的需求和边界,预防未来的伤害和误解。道歉帮助我们化解心存的芥蒂,不会成为未来彼此疏远、隔离、矛盾,甚至怨恨的根源。

(4)给孩子树立为自己言行负责的榜样

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有失误和犯错的时候。做一个谨言慎行的人,也做一个敢为自己的言行承担后果的人。好汉做事好汉当。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是一个人生活和工作的基础和保障。敢于承认错误是建立信任关系的核心要素。

2.不道歉,你会失去孩子的信任

一个上初中的女孩娟娟,因为自行车坏了,放学的时候就坐在一个男生的自行车后座上回家,结果被她的伯母看见,伯母告诉女孩儿的父亲,说她谈恋爱了。她的父亲信以为真,待她回家后,非常生气地责骂她,不给她机会做任何解释,事后也不听她的任何解释。这让她感受到无比愤怒、羞愧与委屈,从那以后她就不再信任爸爸了,和爸爸产生了很深的隔阂,留下无法释怀的愤怒、羞愧与委屈的情绪。

多年后,爸爸知道了真相,但并未向女儿表达歉意。娟娟也不肯原谅父亲,对爸爸失去了信任。

我曾做过一次调研,询问家长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是否曾因误解孩子而发脾气或责骂他们,或者在自己的童年时期被父母误解并受到训斥或打骂。结果发现,几乎所有家长都经历过误解或被误解。被误解时,他们大多感到委屈、愤怒、压抑和恐惧,这通常导致与父母的隔阂和信任的丧失。

然而,令人困惑的是,即使家长意识到自己误解了孩子并造成了伤害,他们也不愿向孩子道歉或承认错误。即使内心感到痛苦、后悔和羞愧,他们仍然不愿承认。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原因在于内心的脆弱和自卑。他们认为承认错误意味着自己不行、无能,会丢脸,担心孩子会瞧不起他们。这实际上反映了对自己的不自信,对孩子的不了解,以及对人性的缺乏理解。

人生中犯错是不可避免的,无论是在生活、工作、人际交往还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犯错本身不是问题,问题在于犯错后不承认和改正错误。因此,家长需要放下脆弱的自尊,勇敢地承担责任,也要教会孩子如何正视和处理自己的错误。道歉是维护人际关系的核心能力。

要知道,如果你错误的言行给孩子带来第一次伤害,做错之后不道歉就是给孩子的第二次创伤。

3.怎样给孩子道歉呢?

(1)真实真诚地表达自己的“对不起”

就是真心地对孩子表达对不起,说明你为什么道歉,不带任何情绪和私心。

有的家长在还没有处理好自己情绪的时候就去道歉,嘴里说着自己刚刚做得不好,心里却还是没有完全承认。还有的家长一边表达歉意,一边还在表达自己的不满,然后道歉就变成了宣泄自己的情绪,或者对孩子的继续指责,继而造成对孩子的进一步伤害。

(2)对自己做错的事情表示要负责,勇于担当

表达你觉得这样做非常不对的观点,并提出愿意自己承担后果。对于你自己来说,你需要深刻理解你对他人所造成的伤害,不要找任何借口。

然后告诉孩子类似的情况不会再发生,以及为什么不会再发生。

(3)对孩子的伤害,需要进行弥补

道歉不是说声对不起就可以了,也不仅仅是承诺下不为例,而是需要用行动来弥补过去的伤害。

比如娟娟的案例,她爸爸在自己情绪平复后,可以这样说:“宝贝,爸爸在没有弄清楚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就对你大发雷霆,怪罪指责你,非常对不起。无论发生什么,爸爸第一时间应该先了解情况,而不是直接发脾气指责你。我为情绪失控伤害了你感到难过,也希望你原谅。你能告诉爸爸究竟发生了什么吗?”

在孩子讲述了自己的遭遇后,娟娟爸爸可以说:“爸爸非常爱你,就是太着急了,怕你受到伤害或者影响学业,所以误解了你,没把控好情绪,错怪了你,以后爸爸会尽量在没弄清楚事情原委前,先听你讲发生了什么,而不是不问青红皂白就责骂你。还有,以后爸爸在冤枉你时,你是不是可以提醒爸爸?对于爸爸情绪失控,让你感到的难过,你希望爸爸怎么弥补?爸爸非常爱你。”

做孩子的榜样——用生命影响生命

1.如何做孩子的榜样?

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就成为什么样的人。

你想拥有什么样的人生,自己就活出怎样的人生。

因为:

孩子不会听你怎么说,但会看你怎么做。

若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就学会指责;

若孩子生活在暴力之中,就学会打架;

若孩子生活在嘲笑之中,就学会胆怯;

若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就学会自信;

若孩子生活在安全之中,就学会信任;

若孩子生活在认可和友好的环境中,就学会在世界上寻找爱!

……

每个你不喜欢或讨厌的孩子的行为,都有你的影子,也都是你参与的结果。而孩子的美好品质和面对挫折的态度和能力也是你的熏陶渐染的结果。

真正影响孩子的是父母自己的生命状态!

做孩子的榜样就是成为爱的榜样,爱自己,爱他人,爱自然,爱世界。

许多家长说自己没有文化,不知道怎么成为孩子的榜样。

我认为真正地有文化,不是你有什么学位,而是你有多少爱。

真正的素质修养,不是你掌握了多少知识和技能,而是你是否能够用善意回应他人和世界。

成为爱的榜样,即便你一个字不识也可以成为孩子的榜样。很多时候这恰恰是最难做到的。

其实,真正能够成为孩子爱的榜样就可以了,其他的都不那么重要。

因为,爱是生命的意义的全部所在。

2.怎么成为爱的榜样?

做孩子的榜样最重要有三个方面:

(1)爱自己——真实真诚做由心而发的自己

爱自己就是在利人利己的前提下,真实真诚地做由心而发的自己。

在任何时候都能够自我负责,信守承诺,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关怀自己。

不等待他人,不靠他人去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遵循自己的内心选择,过自己想要的人生,不是根据担忧、恐惧、害怕、别人高不高兴、别人认不认可做选择。

不过他人希望和期待的人生,而过自己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

我为自己的人生做了一系列由心而发的选择:放弃20多年医学领域的苦读和深耕,从零开始学心理学;放弃美国的生活,带全家奔向汶川驻扎灾区做地震后心理救助三年;54岁开始创业,创立海蓝幸福家。

敢于遵从自己的内心,下定一切重新开始的决心,尽管每次选择和决定都遭到了周围人的冷嘲热讽,甚至强烈反对,但是因为遵从了自己的内心而无怨无悔。这在有意无意中也给了孩子选择的允许,甚至成了我们家庭的文化,身教重于言教。

也正因为如此,我女儿17岁的时候,告诉我她要独自一人去美国读高中,在离开美国10年后,英语大幅度滑坡,文化陌生,没有任何熟人的情况下,她毅然决然地独自去了美国。一切重新开始,生活一切自理,适应新的学习和文化环境,同时准备大学考试和申请,自己选专业,一切自理。我们没有给她任何建议。毕业后自己决定继续读研究生。

孩子走自己选择的路,就不会抱怨任何人,就会自我负责,有动力想方设法地解决困难。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独立自主,却没能给孩子独立自主选择和承担的机会,孩子怎么可能获得独立自主的能力?能力不是希望和期待的结果,是在千万次实践、应对困难中获得的。

(2)做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事情

人生醒着的时间绝大多数是在工作的,所以找到自己的喜欢和擅长非常重要,做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事,工作就不再是劳苦愁烦,上班就等下班,周一就盼周末,周日发愁周一的日子了。家长们,如果你正在做着这样的工作,也可以重新思考是否继续这样工作下去。人生太短,不能这样虚度。

我在38岁选择转行重新开始,是为自己做的最好选择。

人生最大的障碍是自我设限,也给孩子设限。

如果你不想改变,至少要鼓励和帮助孩子去探索自己喜欢的和擅长的。不要因为你的局限,限制了孩子可以选择的未来。

孩子不一定非要读大学,读研究生,读博士,非要做什么了不起的事,但一定要鼓励孩子找到自己喜欢并擅长的事,可能是摄影,可能是修车工、水暖工,可能是舞蹈……只要他了解并利用自身的爱好和擅长,就会做好,因为热爱自己的工作就容易做得出类拔萃,也容易有好收入,关键是要找到体验快乐的重要源泉,也就活出了生命的价值。

(3)助人为乐——助人也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

助人为乐应该成为每一个人深入骨髓的基本生活态度、生活习惯,默认的行为模式。

如果你想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助人为乐的榜样。

如果你想让孩子养成一个好习惯,我认为最重要的习惯是助人。

助人为乐是感受幸福的核心能力。

如果让助人为乐成为习惯,成为品质,就有了终身的幸福保障。

助人也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

《中论》中有这样一段话: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人而不好善,祸虽未至,福其远矣。

如何助人为乐?

有的人会说,我没有权力、地位和财富,如何助人?

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助人。

你可以对你所遇到的所有人面带微笑,可以与所有和你有交集的人说话和颜悦色、柔声细语,比如,你可以为急着赶电梯的人按着开门键,也可以给超车的人让道。在所有力所能及的时候,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关键是怀着助人的心,你会发现助人的机会处处都是。

我问女儿:“你记得妈妈都做过什么吗?”

女儿回答:“妈妈是一个‘爱管闲事的人’。路上看到孩子哭泣,会走上前去抚慰;碰到吵架的人,会劝架;火车上、飞机上遇到失控的人,会上前安抚。”

记得我外婆、我妈妈也是经常“多管闲事的人”,即便是吃糠咽菜也可以与人分享,怎么穷,内心都是慷慨的。

能助人时就助人,这也是拥有良好人际关系的秘诀。

有人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我认为多帮助一个人是一个人。

助人的事,永远不会多。

与人闲聊,背后说人不好,传播谣言和八卦,引发各种矛盾,是与人交往的大忌,竭尽全力杜绝。有人如果告诉我谁谁不好,就告诉他直接和当事人讲。养成不在背后说他人的好习惯。

习惯成就性格。 有一个刚刚满十四个月的小宝贝,帮妈妈把买回来的菜一样样放到冰箱里,有的菜很重,几乎用尽了吃奶的力气拿起来,给了妈妈,成功后给自己鼓掌。我对她妈妈说,孩子有助人为乐的习惯,好好鼓励。

在助人中,孩子学会关注他人的需求,也在助人中感受善意、温暖和快乐。

你可能会说,人心叵测,小心坏人。其实,每个人都是个七彩球,有很多不同的部分、不同的面。人在被怀疑、被指责、被贬低、被污蔑和被攻击的时候,容易被激发出愤怒、暴力和恶意。而人在被相信、被尊重、被感恩、被善待的时候,就会容易呈现温暖、善意、关怀的部分。

生命中遇到贵人是每个人都梦寐以求的好运。相信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和孩子能够遇到贵人,最好是常常遇到贵人。

助人为乐是遇到贵人的最佳路径!我们不是生活在孤岛中,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紧密相连的。 gYnGKLyk8GFbwuzPE5WWFgbjQs5ZVQ06FcsU6rREzxSQuph+bx6KReQZok25lNa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