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

什么样的孩子是成功的?

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经常听到家长们说,最大的梦想就是教育出一个成功的孩子。

那么,什么是成功呢?

社会上对成功的普遍定义不外乎三个指标:官有多高,钱有多少,名有多大。

许多家长紧盯着高考这条千军万马过的独木桥,认为孩子学习成绩好,进了重点学校、名校,就奠定了成功的基础。

太多的人为了追求这种成功,忽视了自己和孩子的身体健康,忽视了亲密关系,忽视了和孩子的关系,忽视了父母,忽视了亲朋好友,有时候甚至忽视了道德底线,这显然不是成功的定义。

1.世俗的成功学本身就反人性

在成人的世界,有的人为了成功,不择手段,伤害自己,伤害他人;有的人为了成功,导致妻离子散,甚至家破人亡。还有更多的人,因为没有达到所谓的成功标准,被父母,被兄弟姐妹,被亲戚,被周围的人,否定,看低,瞧不起,当作无能、无用的失败者对待,这些人中的很多人因此觉得自己无能,不值得,不配得,生活在焦虑不安、郁郁寡欢的状态之中。这种“成功”的标准,造成许多人与人之间的明争暗斗、冲突与矛盾,也激发了一些人仇富、仇权贵、仇名人、仇比自己强的人的嫉妒心理和报复行为。

在孩子的世界,这种成功的标准也成了许多老师和家长评估孩子的标准,拿孩子互相比较,让不擅长数理化和文史哲的孩子饱受比较之苦,心生厌恶。

有个女孩的妈妈经常拿她与别的孩子比较,话里话外都包含着你不如别人的嫌弃,终于有一天,孩子忍无可忍地对她妈妈说:“你为什么不像谁谁的妈妈一样,有学问,有才华,有相貌,还能挣很多钱呢?”

她妈妈立刻停下来,呆住了,无言以对。

亲爱的家长们,如果你一定要比,就拿自己和别的家长比。

试想一下,如果你爱人对你说,你不如人家谁谁的太太或老公,你是马上受到鼓舞,立刻奋发图强,努力赶上呢,还是感到被羞辱,心中怒火中烧呢?

世界上没有任何人愿意被当作比别人差的对象来比较,因为激发的是羞辱、委屈和愤怒。

有的人有点钱就误以为自己高人一等,可以鄙视、欺凌所有在经济上比他劣势的人。有个人,开着名车,疾驰穿过小区大门,小区保安告诉他,开慢点,他回应道:“一条看门狗,碾死你又怎么样?”结果激怒了保安,他拿起菜刀直接将这个人砍死了。在此想提醒大家,要与人为善,不要用恶意激发他人的暴力。

我认为这种对成功的定义局限扼杀了人性,激发了许许多多的恶性事件,使人变得急功近利、物化人性、泯灭人性,让孩子从有记忆起就开始了追名逐利的角逐,变得冷漠、自私自利。

所以,世俗的成功学本身就反人性。

因为绝大多数人,不可能出人头地,不可能有高职位,也不可能成为名人和富人,而事实上,名人、富人和职位也根本不代表幸福快乐。

人性的核心需求是爱。

哈佛大学85年的科学研究证实:决定人成功、健康和长寿的第一核心要素就是亲密温暖的关系。

临终关怀护士布朗尼·维尔(Bronnie Ware),在《临终前最后悔的五件事》( The Top Five Regrets of the Dying )一书中总结道:

(1)希望有勇气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而不是其他人期望我有的人生。

(2)后悔自己花太多时间在工作上。

(3)没有让自己过得更快乐。

(4)没有勇气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

(5)没有和朋友保持联络。

没有人后悔自己位置不够高,名气不够大,钱不够多,我们需要重新定义成功。

2.什么是真正的成功?

真正的成功是:无论人生经历什么样的挫折和风雨,都能够很快回到内心的宁静,与人关系的和谐,自由快乐地生活,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

我想没有父母不愿意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个独立自主、自由快乐,面对任何挫折都能继续前行的孩子。

每个家长都非常爱自己的孩子,希望他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未来,不论面对人生任何风雨,他都能屹立不倒,不断向人生的目标挺进,掌握自己的人生方向,但很多家长不知道究竟该如何做。

令人欣喜的是,通过坚持不懈的探索,我们终于找到了答案。在无数的案例见证和启发下,我发现抗挫折能力(Resilience)是决定在困境和苦难中,什么人成功、什么人失败的重要原因。更令人兴奋的是,这种能力是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获得和掌握的。抗挫力主要包含八项幸福的能力,简称八项幸福力(如图所示)。我会在第六章详细阐释这八项能力。

八项幸福力

我们培养的孩子如果具备这八项能力,那么孩子就可以独立自主,面对人生的挫折。这样的孩子一定是可以让自己幸福、富足的孩子。

究竟应该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认为就是:更好地做自己,做让自己满意的人。

好成绩就等于好孩子吗?

你是不是这样想的:

好成绩=好学校=好工作=好多钱=好幸福

好成绩=好孩子=好家长

成绩焦虑,是多少父母的心头之痛,这些问题究竟该怎么解决?我们先要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在我和很多家长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很多父母的目标是:上个好中学、好大学,找个好工作。这样就等于孩子可以过上幸福快乐的人生,这个等式真的成立吗?其实是不成立的。

反过来说就是:

成绩不好=上不了好学校=没有好工作=没钱=痛苦潦倒

成绩不好=孩子不好=我不好

再细想一下,你教育孩子的许多烦恼和痛苦是不是都和这个想法有关?

比如,让你烦恼的孩子打游戏,其实并不是游戏的问题,而是因为你认为打游戏影响了孩子的学习。

孩子成绩不好,其实不是成绩不好让你焦虑难过,让你焦虑难过的是孩子可能没有理想的未来,你在别人面前没面子,甚至意味着你不行,你不好。

有无数的妈妈告诉我,孩子成绩不好意味着:亲戚朋友看不起我,老公不喜欢我,我没有价值,我不好。

孩子的成绩承载了这么多隐含不见的负担和期待,就像一根嫩枝支撑千斤重石一样,孩子怎么可能承担得起?你又怎么可能不常常感到失望?

还有,你是否和许多家长一样:希望通过老师的教导、学校的环境、外部的培训,学几个绝招,塑造一个自己心目中的“好孩子”?

这些困扰你的问题,其实根本不是问题的核心所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所在,不在孩子手里,也不在学校、老师和补习班里。

你会问:在谁手里?

在你手里,一直在你手里,在你和孩子的关系之中。

所以,在问孩子成绩前,先问自己:我和孩子的关系好吗?

你会非常容易发现:

你与孩子的关系决定了孩子的成绩、孩子的健康、孩子的喜怒哀乐。也就是:

好关系=好孩子=好幸福

我们和孩子的关系才是孩子成长的真正土壤和根基。根基扎实,自然会健康茁壮成长,而关系的核心是爱。

我相信作为父母,我们每个人都非常爱孩子,都希望他的人生能够过得幸福美满,但实际上,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却不知不觉踏入了下面两个思维误区:

好成绩=好学校=好工作=好多钱=好幸福

好成绩=好孩子=好家长

毫无疑问,每个人活着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得幸福,也希望孩子能一生幸福。有人通过上好大学,获得高学历,找到好工作而试图获得幸福;有人通过努力获得名誉地位、创办企业赚钱或者升职加薪;还有人通过嫁得好、娶得好靠近幸福。可是,为什么有许多人上了好大学,有了高学历,找到好工作,当上官,升了职,赚到钱,企业成功上市,看似嫁得好、娶得好,不但感受不到幸福,反而有很多痛苦?

因为,很多人忙于获得安全感,获得成功,但并不知道决定一个人安全和成功的路径和方法究竟是什么。

1.我的亲身经历:我是被好成绩绑架的受害者

我是在父亲的严格要求和殷切希望下长大的,更确切地说,是在几千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状元传统文化中长大的。其实直到今天状元文化也依然盛行。如果谁家孩子考了个状元,那一定是普大喜奔、奔走相告、举家欢庆。实际上,这是功利的教育思想,同时也是非常狭隘、不科学的,会对许多孩子造成伤害的教育思想。我就是受害者之一,虽然在外界和众人眼里,我是佼佼者、成功者,是父母的骄傲,但别人不知道的是,我的童年和青春期是灰色的、充满恐惧的,因为不管我考多少分、成绩多好都无法达到我父亲的标准。他是当年省里的高考状元,也是北京大学那年唯一录取的学生,所以也希望我能上北大。

我当时就在心里默默地说:“上北大有什么了不起,除了看书什么都不会,还不如我妈。”我对上北大和成为像他一样的书呆子一点兴趣都没有。而他一直希望我成为诺贝尔奖得主居里夫人一样的人,希望我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学习数理化,他说什么我都是左耳进右耳出,从不走心。

记得旁边公园的杏熟了,小朋友们都去摘,我很想去却不敢去,和小朋友们在外面玩,一直担心被父亲发现,说我在外面疯。还有,我很喜欢小动物,有一次捡了一只猫,父亲却认为我不务正业,就把猫扔了。那种痛失宠物的无助和难过,以及对父亲的憎恶、愤怒和恐惧,我到现在依然清晰地记得。

我当时想:等我长大了,远走高飞,再也不见他!

我17岁开始离家读大学就很少回家了。虽然长大后理性地知道爸爸已经用他知道的为我好的最好方式爱过我了,对他的憎恶、愤怒和恐惧也早已化解,尽管也知道父亲一直想方设法靠近我,但心中一直与父亲有一种隔离,本能地不想靠近,不想听他说话,也不想和他说话。

我在50岁的时候,在做了多次静观人生梳理后,才放下了这种隔阂,开始觉得他胖胖的像个弥勒佛,很可爱,有时也像个贪吃的孩子,他想吃什么、用什么,我就给他买,想到哪里玩儿就带他到哪里。直到我61岁,父亲86岁因病去世,我才第一次和父亲有了灵魂深处的联结和亲密,才发现其实我的好多习惯、素质、能力和才华都来源于父亲。我们父女本可以有更亲近的方式相处,最后还是有很多遗憾和愧疚。

基于我自身的经历,我小时候曾经无数次发誓:等我有了女儿,我不会只在她取得好成绩、考上名校、找到好工作时才为她感到高兴、自豪,才开始对她好。我要让她知道,做我女儿本身就足够了,我要让她快乐地生活,让她每天、每刻都快乐地生活!

现在我的女儿已经25岁了,我可以欣喜甚至骄傲地说:我做到了。我终结了那种以成绩来衡量孩子的教育方式,也打破了这种家庭甚至文化上的限制。从怀孕到现在,我满怀喜悦地享受了与女儿共度的25年,从未经历过她的叛逆。我认为,孩子的叛逆往往是家长违背了孩子太多心愿的结果。回想一下自己作为家长的成长历程,就能理解在什么情况下我们会与自己的父母对抗、叛逆,从而理解孩子为什么会这么做。孩子怎么会反抗那些帮助他们实现心愿的大人呢?通常是因为他们内心积累了太多的被否定和批评,才不得不采取反抗或自我防卫的态度。

很多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成绩,其实是因为孩子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他们自己是否优秀——“成绩好=孩子好=我好”。成绩成了家长潜意识中自我价值的体现。因此,他们通过各种手段来提高孩子的成绩,比如认为上补习班是提高成绩的好方法。他们希望通过老师的教导、学校的环境和外部的培训来塑造一个“好孩子”,从而减轻自己的担忧。其实,这只是家长的一种自我安慰。

记得一个15岁的男孩,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父母就给他报各种语文补习班,但无论怎么补语文都处在经常不及格的状态。父母以为孩子不擅长语文,我和孩子交流后发现:在他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因为调皮,被语文老师打了一次,并当着同学的面被羞辱过,所以一直对抗学语文。他说:“我爸妈给我报了各种语文班,换各种老师,我心里就想,什么班、什么老师都没有用,因为我根本不想学,也懒得告诉他们,因为他们不会听我的。”在梳理了孩子心理上的“坎儿”之后,他的语文成绩很快就上去了。对孩子没有真正的了解,会让我们损了钱财又伤害孩子。

家长“搞定”自己,孩子就能成为自己

人类大脑中的有效工作时间是有限的,成人一天工作8小时,怎么可能让孩子学习超过8小时?我曾帮助许多孩子处理孤独、忧伤、无助、绝望的情绪,在帮助中,看着他们满脸悲伤的泪水,听着他们的哭喊:“你们不要给我太大的学习压力,我要自由。”

从科学角度讲,大脑皮层的功能受身体和情绪的控制。人在疲劳状态下,有情绪困扰时,他的记忆、分析、判断能力会降低,不仅学习效率受到影响,还会表现为厌学、学习拖沓、封闭自我。

实际上,对孩子成绩、成长、健康,甚至生命影响最大的,从来不是其他的因素,而是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以及孩子父母之间的关系。孩子非常害怕父母吵架,更害怕打架。我梳理过一些从2岁到成年,孩子因父母之间冲突导致的创伤案例,我认为父母之间的关系是孩子安全的港湾。在父母吵架这件事上,许多孩子告诉我,爸爸妈妈说:“不用管妈妈爸爸的事儿,你继续学习。”然而孩子离开家门后,就会想他们会不会离婚,上课无法集中注意力,想自己会不会没有家了,以后会不会遭继母继父虐待。孩子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跨越时空,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家庭关系才是孩子成长的真正土壤,土壤不变,孩子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孩子身上的问题,归根到底都在父母身上。孩子现在的行为,是父母与孩子互动的结果。要想改变孩子,父母先要改变。家长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每个孩子都是家长的镜子,照见了家长本身需要成长的部分。

教育最有效的方式是:家长先学会搞定自己,建立好与孩子的关系,以身作则,做好自己,孩子也就会自然成为他自己。

怎样让孩子一生都赢?

那么,父母怎样才能让孩子不仅赢在起跑线上,而且一生都赢?

建立温暖有爱的亲子关系。

迄今为止,世界上关于什么因素决定一个人拥有好生活的扎实研究是哈佛大学从1938年开始的“哈佛成人发展研究”,至今已有85年,仍然在继续,并且已经追踪了四代人。这是罕见的,也是历史上对于成人发展研究时间跨度最长的研究。哈佛大学希望在研究中,找到真正使人们保持快乐和健康的因素。

那么,历经几十年,超过四代人的跟踪研究,究竟得出了什么结论?到底哪些因素能够影响一个人的快乐与健康呢?

这项研究的第四任主管——罗伯特·瓦尔丁格(Robert Waldinger)博士在他的著作《美好生活》( The Good Life )中给出了答案:

不管你的出身和背景,不管什么学历、什么经济条件,如果只列出一项决定一个人的美好生活,使人快乐健康的核心因素的话,那就是:

“良好的人际关系”。

为什么呢?

研究发现,与家庭、朋友、团体等有更多良好关系的人比缺少良好关系的人更快乐,身体更健康,寿命更长。良好的关系不仅保护身体健康,还保护人的大脑。当一个人真切地感受到自己被人爱护时,他的记忆将会更加清晰持久,否则记忆则会快速衰退。

这项研究向我们每一个人、每个家长揭示了决定好生活的关键要素的科学依据,也告诉我们应该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什么地方,怎样过好自己的生活,怎样真正帮助孩子过好自己的生活。

所以,为了孩子,为了真正让孩子能过上好生活,每位做家长的都需要:

(1)学会让孩子成为自己,爱自己。

(2)搞好夫妻关系。

(3)和孩子建立充满安全、信任、温暖的关系。

孩子需要看你怎么做,而不是听你怎么说。

和孩子的良好关系,是输送你的理念、方法的桥梁和通道。没有了桥梁和通道,再好的理念和方法也无法抵达。没有和孩子的良好关系,想教他什么都是空想与自寻烦恼。弄不好,就成了孩子对抗、防御的靶子。

那么该怎样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呢?

爱孩子,爱是生活的意义所在,爱也是解决所有问题的解药。 eYicSiLGGFKO687j8ym4LuHXIUXHuc/2qocka+7s0JYZfSAizC46iMEJSrvqlpy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