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通过钻石来理解“智”的概念。钻石是一种矿石,其成色分不同等级,“智”也可以分为不同层级,前文我们把“智”分成了三个层级,分别是基础层、中间层和最高层。成色好的钻石需要工匠的精心打磨,“智”也一样,需要经过刻意练习,才能转化为能力。在我的领导力研究中,解决问题的技能和经验、洞察力等,都用“能力”这个词来表达。
我最喜欢用卡特尔先生(Raymond Bernard Cattell,1905—1998)的智力原理来澄清有关智力的概念。他把智力分成了流体智力(fluid intelligence)和晶体智力(crystalized intelligence),认为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晶体”和“流体”是类比物质的状态,流体可以以任何形状出现和存在,而晶体则是固态的。流体智力是指迅速加工信息及处理新问题的能力,主要指向处理新的复杂问题。晶体智力是使用先前学习的信息和技能来解决相似问题的能力,主要指向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流体智力直接与基因相关,基本不受后天教育的影响,它是个体通过遗传获得的学习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即智力方面的天赋部分。例如,快速记忆能力、思维的敏捷性、反应速度、知觉的整合能力等。这种智力几乎可以转换到一切对智力有要求的活动中,所以被称为流体智力。流体智力基本就是科学严谨定义的“智商”,可以被精确测量。流体智力是个体最基础的潜力,因此,早期对儿童智力的开发就变得非常重要,需要把智力因素转化为能力。比如孩子记忆力非常好,但也需要通过多背诵,才能转化为出口成章的能力。
基因的影响非常复杂,即使父母的智商都比较高,也未必一定会生出高智商的孩子。同样,即使父母智商平常,也可能会生出非常聪明的孩子。这里不深入探讨,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看一些认知心理学和脑科学的相关书籍,关于智商的研究还是很有意思的。
晶体智力也受先天因素影响,但后天积累更为重要。这种智力表现为“经验日积月累的结晶”,例如,语言文字、判断等方面的能力,就与知识文化和经验的积累有直接关系。
有一种观点认为,个体98%的智力因素都是在10岁左右形成的。根据组织学和神经解剖学研究成果,儿童大脑前额叶皮层的发育时间特别长,直至青春期中后期才接近成熟,达到与成年人类似的阶段,如图2-1所示。
图2-1 大脑发育过程
基于流体智力的晶体智力是个体解决问题的基础。人通过不断积累信息和知识,形成技能或判断能力、洞察力这些晶体智力(经验),进而形成在各种场景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流体智力、晶体智力和年龄的关系如图2-2所示。
图2-2 流体智力、晶体智力和年龄的关系
根据统计,人的流体智力变化曲线会随年龄增长呈现出类似抛物线的形状,20至30岁达到顶峰,之后逐渐下降。这属于生理现象,和生老病死是一样的。我在人才测评项目中,会使用托马斯国际的TST(Training & Selection Test,为选拔和培训员工的测试)或GIA(General Intelligence Assessment,智力测试)对流体智力进行评估,主要是看个体对文字的知觉速度(perceptual speed)、逻辑推理能力(reasoning)、数字运算能力(number speed & accuracy)、工作记忆能力(working memory)、空间想象能力(spatial visualisation)等。
场景10中的例子可以帮助你更好理解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王同学和陆同学是我的中学同学,王同学属于超级聪明的人。他第一次接触魔方,就可以很快复原六个面,学什么都很快。与王同学相比,陆同学第一次玩魔方要用很长时间才能复原一面,但他会不断总结规律,把一些技巧记录下来,甚至总结了魔方攻略。这个攻略慢慢在同学中传播开来,很多人都可以按照他的攻略学会玩魔方。同样,学习围棋的时候,王同学很快就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人送外号“王八段”;陆同学则入门很慢,但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去思考,并且在实践中寻找规律,一年后,陆同学慢慢赶了上来,并且棋艺超过了“王八段”。
通过场景10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排除性格、动机等因素,王同学的流体智力很高,而陆同学的晶体智力则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