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DARPA)组建的阿帕网(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Network,ARPANET)标志着计算机网络的正式诞生,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协议簇的开发和应用为现代互联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互联网从最初作为一种提高军事部门和科研机构信息传播效率的新兴技术工具,逐渐发展成为个人和企业提供信息传输、存储和检索等基本信息服务的技术系统。
互联网时代,信息成为改变交易模式和降低交易成本的关键要素。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和专业化分工,原有产业内的资源分布格局被打破,新的交易规则兴起并演化出新的市场势力和商业形态。这个过程就是商业模式创新,它与互联网时代的商业环境特征紧密联系在一起。互联网时代的商业环境具有十种特性(Afuah,2002):将相互依存或有此希望的个体联系起来;具有压缩或扩大世界的能力;能够压缩或延展时间;可作为渠道进行信息产品的销售和传播;具备无限的虚拟容量;降低信息不对称;降低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交易成本;因其标准化而具备低成本特征及开放性;具备网络外部性,从而具有收益递增特性;通过一种创造性的破坏深刻影响企业的协调、商务、社团、内容和沟通等各种商业活动,使大量新的商业模式创新成为可能。互联网打破了传统市场的信息壁垒,降低了信息搜集与传输成本,使得信息流通更高效便捷,企业得以充分利用信息创造更多价值进而获取竞争优势(Porter&Millar,1985)。越来越多的社会主体融入互联网,政府应用互联网与大数据推进社会治理,工业企业采用互联网打造制造互联,消费者通过互联网交流交易。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以亚马逊和易贝为代表的电子商务企业相继诞生,以贝宝(PayPal)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以借贷俱乐部(Lending Club)为代表的P2P(peer to peer)借贷 、以Kickstarter为代表的众筹融资等互联网金融平台相继成立,电子商务和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使得互联网的特征从一种单纯的技术系统演变为一种支撑性的应用平台。
互联网出现之前的几千年的人类社会可以称为网前时代,网前时代的人类社会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跨越式发展,新技术、新资源、新方法层出不穷,已经形成了一个动态稳定并且不断创新发展的经济社会系统。
互联网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影响。互联网在经济社会系统运行中表现出的特征和价值一直在不断丰富与深化,从诞生初期作为一类提高信息传播效率的技术系统逐渐演变为线上经济时代提供各种在线服务的应用平台,直至当前成为一类不断融入经济社会系统的战略性人造资源,如图1-1所示。
图1-1 互联网的特征和价值的演变
资料来源:杨善林,周开乐,张强,等.互联网的资源观[J].管理科学学报,2016(9):1-11.
1.技术性互联网时代
1969年10月,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进行的世界首次网络通信试验标示了计算机网络的正式诞生,随后数年,接入阿帕网的节点数不断增加,逐渐实现了世界范围的互联。但是,在互联网诞生初期,人们所持的态度和观念较为谨慎保守,不同的领域、国家或地区,先后建立了独立封闭的教育网、科研网或国家网等网络小圈子,这些网络之间的电子设备接入和数据传输标准并不一致。而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和协商,最终阿帕网的TCP/IP协议成为人们共同遵守的网络传输控制协议,形成了统一开放的全球性网络——互联网。
互联网实现了基于计算机系统的信息传输,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应用于企业之间的电子数据交换(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EDI)技术促进了商业文件在计算机之间的传输,使得企业处理商业文件的效率大幅提升,成本得以降低;而电子邮件、浏览器和搜索引擎的相继出现,逐渐打破了物理位置的局限性,降低了人际沟通和利用信息的成本,使得人们远程沟通和信息检索效率大幅提升。这一时期的互联网表是一类技术系统,是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之间或网络与网络之间,通过一组通用的协议连接起来,借助网络操作系统和网络管理软件等,实现信息传递与共享,从而形成的逻辑上的网络系统。
围绕互联网的技术性特征,这一时期关于互联网研究的主要理论技术问题有分布式通信系统理论、TCP/IP协议、分组交换理论、路由选择算法和超文本传输协议等。为了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技术系统价值,人们关注的主要产品应用问题有计算终端的运算性能、信息传输和存储效率、路由交换配置与管理,以及信息检索与人机交互等。
对于诞生初期作为一类技术系统的互联网,人们关注的焦点在于其技术性特征与价值。关于互联网研究的主要任务是不断提高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相关技术,从而更好地发挥其技术系统效用价值。为网络经济加速提供助力的,恰恰是端到端的大平台:一个构建成本非常低、运营成本接近于零,具备高度可替代性,全部API(application protocol interface)化,可以完整地满足人类生产、生活不同需求的,端到端的,具备数字化和虚拟化能力的大平台。
2.平台性互联网时代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遍布全球的互联网为重要平台,新兴的在线服务模式日益多样,开创了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线上经济时代,互联网的平台性特征和价值日益显现。
在商业领域,1995年7月,最初以在线销售图书为主营业务的电子商务公司亚马逊成立于美国的西雅图;同年9月,让网民可以通过互联网买卖物品的线上拍卖和购物网站易贝在美国诞生。亚马逊和易贝等电子商务模式使得传统的商务活动转移到互联网上,极大地提高了商务交易过程的效率和用户的满意度,创建了基于互联网的新商业模式,实现了传统商务交易过程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电子商务,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使得消费者在交易过程中具有更强的主动性。
在金融领域,人们也开始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筹资、融资和投资理财等金融活动。互联网金融是基于互联网平台和大数据分析的金融创新形式,其发展始于满足金融市场中零散的、多样的和个性化的少量尾部市场的需求。互联网金融的主要形式有支付结算、P2P借贷、众筹融资、网络理财和金融征信等。互联网金融具有透明度高、参与广泛、中间成本低、支付便捷、风险分散、信用数据更为丰富和信息处理效率更高等特征。
电子商务和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平台性特征的典型体现,以互联网作为重要平台的线上经济时代标志着互联网的商业化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移动互联网和移动智能终端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电子商务与互联网金融的应用和创新,推动了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商务和金融服务活动朝着分散化与移动化方向发展,形成了移动电子商务和移动互联网金融等,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服务和交易活动更加灵活、高效和便捷。
在这个时期,人们关注的重点是用户多样化的服务需求与先进的互联网平台技术如何在市场运作中更好地匹配,不同市场主体之间信息分享和沟通的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打破了地理位置的局限,交流和沟通成本大幅降低,整个经济社会系统的交互和沟通呈现扁平化发展趋势,带来了企业营销策略和商业模式的改变,洞察需求、流量变现和营销至上成为线上经济时代企业的主要经营策略。互联网成为一类应用平台,是一种能在线提供商务和金融等服务的应用平台,为开展线上交易活动提供了重要载体,改变了用户与产品或服务的提供者之间的交互方式,显著提高了用户获得产品或服务的效率,催生了线上经济时代新的商业模式、服务模式和营销模式。
围绕着互联网的平台性特征,人们关注的焦点是如何更好地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在线商务或金融服务等活动,以有效发挥互联网的平台性特征,充分实现互联网的平台性价值,推动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提高服务过程的效率和服务质量,更加灵活高效地满足用户个性化、多样化、分散化和动态性的服务需求(Amit&Zott,2000;Chaffey,2007)。例如,在电子商务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电子商务产品或服务的个性化推荐方法、电子商务交易环境和交易主体之间的信任(Hu et al.,2012)、电子商务平台的用户评论和口碑营销、企业对电子商务模式的接受度以及电子商务对企业绩效的影响(Gefen,Karahanna&Straub,2003)、电子商务交易过程的安全和隐私保护以及电子商务用户的决策行为建模与决策支持系统等(McKnight,Choudhury&Kacmar,2002)。
在平台性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作为一种全新的、高效率且低成本的信息共享以及产品或服务获取的平台,已经成功地应用在金融、制造、物流、交通等各个经济社会领域,提升了经济社会系统运行的效率,同时也不断地孕育出新型的商业模式、服务模式乃至社会运作模式。
3.资源性互联网时代
随着互联网内涵和外延的不断丰富与扩展,互联网已经不再仅仅是一类技术系统或应用平台,其资源性特征在经济社会系统中的表现越来越显著。例如,互联网汽车网络中的每一辆智能网联汽车都通过自身的无人驾驶规划和控制经验获取相关驾驶数据,并将天气、路况、车况和汽车操控效果数据上传到平台的数据中心,形成互联网汽车的自主学习网络,从而改进无人驾驶和智能交通技术水平。又如在医疗服务领域,利用基于互联网的全息影像技术,医疗系统通过传感器、摄像头和可穿戴设备等,可以自动记录人体的心脏、骨骼、血液和脑电波等指标数据,通过互联网自动实现人体健康数据的采集分析并形成辅助医生的诊断建议,开启了基于互联网的全新医疗服务模式。互联网已经远远超越技术系统和应用平台的范畴,深度融入产品系统之中,表现为一类重要的战略性人造资源。
大数据也是一类由互联网衍生而来的重要人造资源。大数据是一类能够反映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运动状态及状态变化的资源,它具有复杂性、决策有用性、高速增长性、价值稀疏性、可重复开采性。围绕大数据资源的研究主要有大数据资源的获取、大数据资源的加工处理、大数据资源的应用方式、大数据资源的产权、大数据资源的产业发展以及大数据资源的相关政策法规等(杨善林、周开乐,2015)。
互联网资源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产业的发展模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以一种强大的力量变革和重组当前的经济社会系统。互联网作为一种战略性新兴资源不断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推动资源性产业、制造业和服务业朝着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和协同化方向发展,实现线上线下多种资源的重组、整合与互动,加快商业模式创新和消费形态转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管理方式变革。
1.互联网的经济特征
(1)商业形态由工业经济转向互联网经济。在工业经济时代,企业经营逻辑函数的基本稀缺条件为生产资料及货币,由此形成了分别以大规模制造为核心的规模化拐点穿越和以客户细分与产品增值为核心的多元化拐点穿越,企业发展靠的是规模经济和稀缺经济,即大规模生产、大规模销售、大规模传播。而在互联网时代,随着带宽与存储容量的快速增加,信息的传送与存储边际成本接近于零,这时,企业经营逻辑函数中的基本稀缺条件变成了客户的时间和注意力,企业发展靠的是长尾经济和信息经济,即个性化生产、多样化消费、社会化传播(见图1-2)。
图1-2 工业化思维的商业逻辑与互联网思维的商业逻辑
(2)价值创造方式由B2C转向C2B。C2B(customer to business)改变了原有生产者(企业和机构)与消费者的关系,是一种消费者贡献价值、企业和机构消费价值的模式。真正的C2B应该先有消费者需求产生,后有企业生产,即先有消费者提出需求,后有生产企业按需求组织生产。通常情况为消费者根据自身需求定制产品和价格,或主动参与产品设计、生产和定价,产品、价格等彰显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生产企业进行定制化生产。但是,长期以来,定制生产成本很高,产消双方的交易过程中存在空间障碍、时间障碍、金融支付障碍和沟通障碍等,这些导致交易成本也很高。于是,消费者和生产企业退而求其次,牺牲个性化,以此换取工业化生产的低成本,这就是以生产企业为中心、少品种大批量的B2C(business to customer)。进入21世纪,互联网技术为产消双方提供了低成本、快捷、双向的沟通手段,现代物流畅达,金融支付手段便捷,以模块化、延迟生产技术为代表的柔性生产技术日益成熟,这些使交易成本和柔性生产成本大幅下降,为发展C2B创造了条件。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传统工业经济时代以生产企业为中心、大规模生产、大规模促销和低成本竞争的B2C,逐渐转变为以消费者为中心、个性化营销、柔性化生产和精准化服务的C2B。
(3)价值呈现方式由价值链转向价值网,游戏规则由零和博弈转向生态协作。价值网竞争模式比价值链竞争模式具有更大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是与多个价值链独立服务客户相比,价值网可以产生更大的客户价值,满足客户的多种需求;二是价值网通过整合,可以比多个价值链独立服务客户降低更多的成本。现在的手机、照相机、计算机三者合一的发展趋势,不仅可以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同时,由于三种产品共用部分配件,还可以使成本大大降低。价值链更注重在运行中控制成本,而忽视了战略性的长期目标;更注重增创收入,而错失了一些良好的盈利机会;只关注企业所涉入部分的价值链,而忽视了在更宽范围内发展市场。价值网是由客户、供应商、合作企业和它们之间的信息流构成的动态网络。它是由真实的客户需求所触发,能够快速、可靠地对客户偏好做出反应的一个网状架构。价值网的概念突破了原有的价值链的范畴,它是从更大的范围内根据客户需求组成的,是一个由各个相互协作的企业所构成的虚拟价值网。价值网的概念是由亚德里安·J.斯莱沃斯基(Adrian J.Slywotzky)等学者在《发现利润区》( The Prof it Zone )一书中首次提出的。对价值网做了进一步发展的是大卫·波维特(David Bovet),他认为,价值网是一种新业务模式,它将客户日益提高的苛刻要求与灵活及有效率、低成本的制造相连接,采用数字信息快速配送产品,避开了代价高昂的分销层;将合作的供应商连接在一起,以便交付定制解决方案;将运营设计提升到战略水平,适应不断发生的变化。价值网理论突破了价值链管理的局限性,真正站在客户的角度为客户创造价值,满足客户的多元化需求。
价值网向更高层次发展,就进化到商业生态阶段。1993年,詹姆斯·F.穆尔(James F.Moore)在《哈佛商业评论》上首次提出了商业生态系统 这一概念。所谓商业生态系统,是指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市场中介、投资商、政府、消费者等以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为中心组成的经济联合体。各主体在一个商业生态系统中发挥不同的功能,各司其职,但又互相依赖、共同生存。处在一个商业生态系统中的不同组织和个人,虽各自受不同利益的驱动,但彼此互利,资源共享,注重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综合效益,共同维持系统的存在和发展。消费者的需求驱动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商业生态系统的形成。因为单个企业无法独立为消费者提供全套产品,所以,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企业必须与相关的企业更加紧密地合作。也就是说,消费者的需求推动了企业间的联合,并使企业最终走向一种更高水平的合作,即商业生态系统。亚马逊为了给消费者提供无缝服务,在它的网上书店上联合了很多企业,雅虎为它提供搜索引擎,维萨(Visa)、万事达(MasterCard)、美国运通(American Express)等信用卡机构为它提供支付服务,英迈(Ingram)为它提供仓储和物流服务,等等。
(4)价值取向由企业利润最大化转向用户价值最大化。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和杰里·波勒斯(Jerry Porras)在《基业长青:企业永续经营的准则》( Built to Last : Successful Habits of Visionary Companies )一书中,对18家长期存活的大公司进行了研究,总结出这些公司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超越利润。他们同时指出,就像身体需要空气、食物和水一样,企业不可缺少利润,但这不是最终的目标。成功的伟大企业所追求的目标不会是利润最大化,而是企业的长期生存与发展。在互联网时代,谁拥有的用户群多,谁就拥有了繁荣昌盛的基石,企业应以用户为中心,努力为用户创造更多的价值。在互联网时代,人与人、人与物、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用户,都不再是孤立的、隔绝的,世界变为扁平的、透明的。延续千年的交易方式被颠覆,分散的、封闭的、碎片化的传统市场被互联网连为一体,商家与消费者信息不对称、不平等的格局被改变。互联网令用户的市场地位有所提升。例如,粉丝的口碑创造了小米手机年销售1870万台的神话,粉丝的“吐槽”也可令原来的“香饽饽”变得一文不值。互联网的力量正在迫使所有企业真正尊重市场、尊重用户,竭其所能去创造更好的产品、提供更优的服务,以更快的速度满足市场的需求。可以预见,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深入推进,传统制造业的价值链也将得以重塑,从而更加贴近用户、贴近市场。
用户不仅是单纯的购买者,他们还是裁判,是媒体,是渠道,是规则,是观念和行为的数据库……这些都能产生价值。用户价值包括三个不同的方面。
●企业为用户提供的价值,即从用户的角度来感知企业提供的产品的价值。
●用户为企业提供的价值,即从企业角度出发,根据用户的消费行为和消费特征等变量,估测出用户能为企业创造的价值。这种用户价值可用于衡量用户对于企业的相对重要性,是企业进行差异化决策的重要依据。
●企业和用户互为价值感受主体和价值感受客体的用户价值。
(5)商业模式由中介转向平台。中介是指在不同事物之间或同一事物内部的对立两极之间起居间联系作用的环节,其存在的根本目的是把对立的两极联成一体。中介为生产经营者和用户等买卖双方的交易活动提供咨询、价格评估等服务。因为企业的价值创造方式已经由B2C转变为C2B,价值取向已偏向用户价值最大化,所以,如何把分散的、独立的、个性化的、海量的、弱势的用户群体的智慧和创造力集中起来,就成为企业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这无形中要求企业必须打造一个开放包容的共享、共生、共荣平台。平台作为“联结”和“聚合”双边/多边市场不同主体的普遍组织形式,由于能够降低各参与方的交易成本并充分发挥网络的同边效应和跨边效应,正在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新的主要手段。同时,平台集聚了包括供应商、生产商、用户等相关利益者在内的各方主体的价值诉求,需要这些主体多次博弈、群策群力以达到各方利益的平衡,并创造性地最大限度地提升各方的价值追求。
互联网时代的经济特征可用图1-3概括。
图1-3 互联网时代的经济特征
2.互联网的市场形态及特征
(1)互联网的市场形态。根据平台提供商在商业生态系统中担任的角色,可将互联网市场划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交易市场、信息市场、技术市场。
1)交易市场。在交易市场中,卖家和买家通过平台彼此连接,平台通过技术手段和辅助工具促成买卖双方的交易达成。对卖家而言,加入平台可以获得接触更多买家的机会;对买家而言,可以简化购买流程,降低交易成本,接触到更多的产品或服务;对平台提供商而言,在为用户创造更多价值的同时主要通过交易提成获得收益。典型的交易平台有电子商务平台(如淘宝)、网约车平台(如高德打车)等。这些交易市场中的平台企业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平台价值与生态系统网络规模(用户的安装基础和互补者的可获得性)密切相关,网络规模成为交易市场中生态间竞争的核心。这也是网约车平台最初施行巨额双向补贴(用户打车补贴、车主高额出单补贴),以尽快激发生态网络的主要原因。
2)信息市场。在信息市场中,平台充当用户间信息交换的枢纽,不同用户通过平台进行连接和互动,平台通过其技术手段实现相关信息的分类、搜索和匹配。信息市场的参与者既可以成为信息的提供者,也可以成为信息的需求者。通过平台,不同参与主体能够及时获取大量精准的信息。平台提供商依靠巨大的用户基数可以获得巨额的广告收益。典型的信息市场有社交媒体(脸书、微信等)、短视频平台(YouTube、抖音等)、搜索引擎(谷歌、百度等)。信息市场的平台提供商除了关注生态网络规模,同样重视平台内容质量和类型。以短视频平台为例,哔哩哔哩网站是一个ACG[动画(animation)、漫画(comics)、游戏(games),合称ACG]内容创作与分享的视频网站;抖音和快手定位于社交短视频平台,用户在此分享日常生活并实现互动。虽然信息市场的用户存在重叠,但不同类型的内容提供商为各平台塑造了独特的市场身份属性,使得它们之间的竞争达到一种平衡。因此,不同类型的内容提供商成为信息市场中生态间竞争的核心资源。
3)技术市场。在技术市场中,平台充当创新的引擎,为其他互补创新公司提供技术创新的核心架构。对技术市场中的用户而言,可以获取更完善的技术产品,从而享受更优质的集成解决方案;对互补技术提供商而言,创新任务的模块化分工降低了企业进入行业的门槛及创新成本;对平台提供商而言,在为用户创造更多价值的同时,主要通过提供集成的创新产品或服务获取收益。典型的技术市场有移动系统平台(如iOS、Android)、计算机平台(如Firefox、SAP NetWeaver )、企业开放创新平台(如海尔的HOPE平台、腾讯应用开放平台)等。对技术市场而言,尽管生态网络规模同样是平台提供商不可忽视的资源要素,但技术市场会更加重视互补技术提供商的质量和类型。这也是不少技术平台控制开放度,并与部分互补企业签订排他性入驻协议的主要原因。优越的技术提供商可以为平台塑造独特的身份属性并形成竞争优势,因此,高质量的互补技术提供商成为技术市场中不同生态间竞争的核心资源。
(2)互联网的市场特征。它主要包括双边市场、SNS关系链与网络效应、非物质转移成本的锁定等特征。
1)互联网平台的双边市场特征。互联网具有典型的双边市场(two-sided networks)特征,原因有三:一是存在一个双边或多边的平台结构,即同时存在两类或两类以上的用户通过平台服务发生交易或相互影响,平台运营商提供有形或无形的平台服务;二是处于平台两边或多边的用户存在较强的交叉或间接网络外部性,这种网络外部性通过平台内部化;三是平台对双边或多边用户的定价是非中性结构的,定价结构会直接影响平台的交易量和交易额(详细论述见2.2节)。
2)SNS关系链与网络效应。网络效应(network effect)是互联网产业最重要的属性特征之一。Rohlfs(1974)最早注意到网络外部性导致的正反馈问题及“临界容量”(critical mass)的存在。达到用户基数临界值的产品会形成自反馈(Economides&Himmelberg,1995)并产生用户锁定或产品锁定(Witt,1997),锁定效应将增加用户的转移成本(Farrell&Klemperer,2007),最终形成赢者得多数的局面。具有直接网络效应的产品更多体现为利用社交网络服务(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SNS)产生的效应突破临界容量,诸如早期的QQ、MSN 等即时通信产品,都源于社会关系网络,迅速形成了庞大的用户基础,尤其是在网络效应的自增强机制作用下,短短几年间就成为当时具有市场垄断地位的产品。随着脸书的热度席卷全球,SNS的内涵与外延也在不断发展,而今所谓的SNS不仅是熟人之间或熟人的熟人之间的交往互动,更包含了由各种共同偏好形成的圈子。例如,可以按照共同的话题、共同的爱好、共同的学习经历、共同的旅游计划等聚类,细分维度可以更加多元化,这也使得满足各细分需求的中小型网站可以很好地生存和发展。在现代社会,人们既有维护已有社会关系的需求,更有根据各自需求建立或进入新圈子的需求,互联网的开放性、SNS服务的便捷性使得这些需求得到很好的满足;基于社会关系网络的产品应需求而生,其协同价值又随着需求的爆发得到进一步提升,成为互联网产业的普遍且基础的属性。
3)非物质转移成本的锁定。互联网平台企业提供的基本服务多数是免费的,通常用户没有金钱投入一类的固定成本,也不存在货币形式的转移成本,这与银行卡、电信、软件等产业转移的货币成本不同,互联网用户更多地会同时持有多种同类竞争性产品。但是,用户基于互联网某种产品或服务形成的SNS关系圈的转换成本会成为用户放弃该产品或服务的障碍,如果用户换了一个邮箱账号,就产生需要告知其他用户的机会成本,否则会削弱以往的社会关系网络。转换收益如果不是足够大,用户就不会轻易转换到其他产品或服务。这样,用户在选择一个平台以后便被锁定了。所以,互联网产业赢家通吃或赢者得多数的现象普遍存在。中国目前的互联网产业较高的集中度也证实了这一自锁定效应,通常互联网产业的CR3 都在70%以上。用户被锁定后,会给平台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所以,企业有足够的动机在前期为获得足够大的用户规模进行激烈的价格竞争,以获得较大的用户规模基础。
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今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战略性资源和现代产业创新必不可少的关键要素,不仅对国家经济发展、进出口贸易及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Czernich et al.,2011;Meijers,2014),而且对组织变革、企业创新及企业绩效都有较大的影响(王海光,2003;Arthur,2007;Koellinger,2008)。互联网正在推动着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管理创新,变革传统产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加速形成新的企业与用户互动关系,从而极其深刻地影响传统产业的经营模式和发展战略。
互联网作为一类重要的战略性人造资源,不断融入资源性产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为我国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推动我国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变创造了十分难得的历史机遇(李晓华,2016)。具体而言,互联网在促进传统产业及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价值链攀升及产业融合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互联网帮助服务业实现精准匹配,实现其构成要素的性能提升和系统结构优化(柳洲,2015),进而推动传统制造业、服务业的升级(黄群慧 等,2019;Pisano et al.,2015);其次,互联网促进了制造业价值链的攀升(石喜爱 等,2018);最后,互联网通过大数据技术完成不同行业间的信息交换,推动产业的跨界融合(黄楚新、王丹,2015)。
下面从互联网资源对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影响等方面做重点论述。
1.融入互联网资源的服务业发展
在网前时代,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各类自然资源及人造资源的利用,已经形成了相应的产品设计与生产方式、服务提供与交易方式、经济组织与发展方式。因此互联网作为一类新的人造资源加入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引起产业发展的重大变革。
对于商务服务,网前时代的传统商业活动都在线下,形成了线下交易和商务服务的基本规则和体系;在平台性互联网时代,以Web2.0为基础的信息发布技术推动了B2B(business to business)、B2C和C2C(customer to customer)等新型电子商务交易模式的形成;而在资源性互联网时代,包含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等在内的广义互联网资源融入商务交易过程中,推动了线上线下资源的重组与互动,变革了网前时代形成的线下商业规则和体系,重构了平台性互联网时代形成的线上交易规则和体系。
对于金融服务,网前时代的传统金融利用保险、证券和银行等线下资源满足企业或个人的金融服务需求;在平台性互联网时代,P2P借贷、众筹融资、电商小贷和理财超市等新型线上金融服务模式不断涌现,能更加灵活高效地满足企业或个人的金融服务需求,提高了金融服务效率;而在资源性互联网时代,金融服务的线上资源和线下资源不断融合互动,金融服务更加智能化。
对于O2O(online to off line) ,一方面,传统企业加快实施互联网战略,实现产品设计、生产、运维、营销和服务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将线下的商务活动与互联网有机结合,让互联网成为支撑线下交易的重要平台;另一方面,新兴互联网企业和平台型互联网企业积极参与到线下资源的整合与价值创造过程中,通过线下的商业活动来促进线上交易的进行。而且,当前的O2O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线上到线下或线下到线上,而是线上线下的双向互动与融合发展,O2O模式下的用户体验链条被延伸,体验元素更为丰富,满足用户需求的维度也更为多元,用户体验链条上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连接用户的重要入口,而互联网入口往往意味着可以通过高黏度的内容和服务将流量优势与用户规模优势转化为产品或服务的竞争优势。O2O模式推动线上线下生产要素的重组与重构,加速线上线下资源的深度融合,不断催生新的商业模式和新的服务模式,变革网前时代和平台性互联网时代的经济社会系统。
2.融入互联网资源的制造业发展
在制造领域,互联网作为一种战略性人造资源,不断融入传统产品中,形成了智能互联产品,改变着制造业的组织方式,加速形成新的企业与用户关系,极其深刻地影响着产业的经营模式和组织架构,从而成为现代制造业创新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推动着制造业的新一轮重大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1)对产品构造的影响。在产品技术方面,原先单纯由机械和电子部件组成的产品,现已进化为由物理部件、智能部件和互联部件构成的智能互联产品。其中,物理部件包含产品的机械和电子零件;智能部件利用传感器、数据储存装置、微处理器和软件,提供跨界乃至超越传统产品的新功能;互联部件则通过接口、天线和连接协议使得产品数据在制造商和用户之间联通,能在用户体验的整个生命周期内提供全新价值。产品逐步成为联网的智能化终端,形成智能互联产品,这极大地提升了产品的效能价值,拓展了产品的范围(Porter M E,2014)。例如,智能网联汽车搭载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智能部件,通过互联部件融合车联网等互联网技术,具备了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化决策、自动化控制功能,使车辆与外部节点实现信息共享与控制协同。首先,汽车产品能对自身的运行状态和周边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帮助汽车制造商获得产品性能和使用报告,改进产品设计;其次,通过互联接口将汽车的智能部件与企业数据中心连接,对汽车提供远程服务和软件升级,提升产品的性能和使用率;最后,将监测数据、远程控制和智能决策技术融合,实现汽车产品的半自动化甚至全自动化驾驶。
(2)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影响。互联网在制造价值链的广泛渗透,深刻影响着产品研发、生产、销售、运行、维修、维护和再制造等产品全生命周期各阶段,提高了产品研发的创新能力和生产及维护的智能化水平,并使制造价值链中员工、原材料、能源、工厂以及设备的生产与利用效率大大提升,缩短制造周期,减少制造成本,降低制造风险。因此,在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中,互联网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手段与海量数据,改变了传统制造业的流程。例如,基于用户浏览行为数据、购买行为数据、用户态度数据以及用户生成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UGC)的分析结果,汽车企业可以监测用户的行为模式,对用户进行全方位的洞察,从而准确把握目标用户群体及其需求,发现产品创新需求,并针对目标用户群体开发相应的车型,提高产品创新设计水平。在汽车产品设计方面,汽车企业可以获取大量的汽车产品的运行状态数据(如用户的驾驶行为数据和车况数据),对汽车产品运行状态数据的分析,有助于企业改进汽车产品的设计,提高汽车产品的质量。在汽车生产制造方式方面,互联网资源的不断融入使得以网络化、智能化和服务化为核心的模块化生产方式在汽车生产制造环节逐步得到广泛应用,推动汽车生产制造方式由大规模批量生产向大规模定制化生产转变。
(3)对制造资源组织方式的影响。在制造资源的组织方式方面,互联网资源被广泛应用于供应商、销售商和协作商的协同过程中,通过价值链的横向集成和制造企业内部纵向集成,能够形成全球化网络制造,优化价值链和价值网络,使得制造企业能够更敏捷地发现市场需求。同时,利用开放创新平台汇聚全球化的制造资源和社会化的智慧资源,制造企业能够更好地在全球组织制造资源,显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例如,美国波音(Boeing)公司在20世纪50年代生产波音707客机时,几乎所有的研发、设计、制造都在美国本土完成,只有大约2%的零部件是在美国以外生产的。而今,互联网已彻底改变了波音公司制造资源的组织方式,建立了基于互联网资源的互联互通的全球供应链控制中心。在波音787梦想客机的制造过程中,通过全球供应链控制中心,波音公司与全球合作伙伴实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协同,90%的工程量由全球各地的40多个合作伙伴共同完成,如机翼在日本生产、机身在意大利和美国生产、起落架在法国生产、方向舵在中国生产,等等。
(4)对制造业务模式的影响。互联网资源的加入,使得企业能够了解用户使用产品的方式,加速制造业服务化进程,将各类服务纳入销售范围,用基于产品的服务销售模式取代原有的产品销售模式,使得产品与服务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例如,通用电气(GE)航空通过在飞机引擎上安装数百个传感器,利用互联网实时监控引擎性能参数,确保发动机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飞机买家是按照发动机可用小时数来签署合同的,因此,GE航空必须利用互联网优化产品正常运行时间、开发增值服务以及支持运营商更好地管理成本,其商业价值在于“销售飞行小时数”的服务,而不是引擎。互联网资源正在推动航空航天产业从销售产品向提供基于产品的个性化服务转变,包括一站式服务、远程服务、预防式服务和新型服务等(Porter&James,2015)。
(5)对满足用户需求的影响。20世纪后半叶,大规模定制模式登上历史舞台,并成为制造型企业战略转型方向的理想选择(Anderson&PineⅡ,1999)。大规模定制兴起于美国,最早可以追溯到1970年阿尔文·托夫勒(Alvin Toff ler)在《未来的冲击》( Future Shock )一书中提出的一种设想:以大规模生产的成本和时间,提供用户特定需求的产品或服务。大规模定制最开始应用于电脑、汽车行业,服装行业的大规模定制尚处于探索阶段。目前,在这一领域发展较为成功的企业有美国的李维斯(Levis)、英国的Baird Menswear西服公司、中国的青岛红领(Red Collar)。李维斯牛仔裤的大规模定制模式不仅成功地让企业步入了一个新的台阶,更赢得了大量消费者的青睐(金鹏 等,2020);Baird Menswear 80%的西服都是通过大规模定制完成的;青岛红领以专业专注的定制行业平台作为支撑体系,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正装定制。可以看到,服装大规模定制这种新型的战略模式在服装行业中已初显势头,越来越多的服装企业开始尝试将服装大规模定制融入实际的生产过程。
1.互联网对企业生产要素的影响
现代通信技术与PC等的结合形成了传统互联网,现代通信技术与手机等的结合形成了移动互联网。现在,用户占据手机端移动互联网的时间已大大超过了占据PC端传统互联网的时间。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及其应用,使得企业的运营所需要的连接、信息和计算等三大要素的成本大幅度降低。产业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某行业运营要素成本的大幅度降低一定会给该行业带来巨大变革,而连接、信息和计算几乎是所有行业都需要的运营要素。因此,要适应新的互联网技术及其应用带来的变化,几乎所有的行业都需要变革。
(1)互联网将一切重新塑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变了交易场所。产品供给方和需求方可以跨越空间约束,自由进入电子商务网站等虚拟场所,实现商品线上交易。
2)拓展了交易时间。供需双方可实现24小时不间断的网络交易。
3)丰富了交易品类。网络空间不仅交易畅销产品、大众产品,而且交易在实体空间里大量存在的所谓的滞销产品、小众产品等。
4)加快了交易速度。消费者通过手机、PC等智能终端接入互联网进入网络购物平台,根据商品历史交易信息和其他消费者的评价选择商品,这减少了信息不对称性,加快了供需双方的交易速度。
5)减少了中间环节。去中介化、去渠道化,点对点、端到端,直通直达,将产品从研发、制造到营销、营运各个区段的时间大大缩短。
(2)互联网加剧了竞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了信息对称性。在互联网不发达的年代,信息不对称导致了市场交易双方的利益损失,损害社会公平、公正及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Akerlof,1970)。互联网一方面加快了信息流动速度,降低了信息传递成本,打破了信息不对称的壁垒,促进了信息传播(王可、李连燕,2018;谭松涛 等,2016),让企业可以提高获取、传递和处理信息的准确性与及时性,进而提高参与竞争的决策效率。另一方面,互联网也提升了供需双方的信息对称性,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企业需要在动态竞争中保持高度的竞争积极性和警觉性(戴德宝 等,2015)。
2)增强了技术可复制性。在云计算、大数据的技术辅助下,连接一切、信息共享已成为现实,企业生产经营的各种手段都很容易被竞争对手观察到。无论压缩渠道、去中介化,还是控制某个业务环节成本等企业拥有的异质性资源,都极易被学习、模仿、复制、超越,企业将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
3)降低了进入壁垒。互联网环境的不确定性,使得互联网环境下企业的商业模式具有高度的随机性和不固定性,一切原有的进入壁垒在互联网时代都很难持续,企业已经没有坚固的堡垒可依托和支撑,只能求新、求变,新进企业进入市场的自由度扩大(罗珉、李亮宇,2015)。
4)加剧了价格竞争。企业使用互联网可以缩减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减少产品到消费者之间的中间渠道,降低销售、库存及交易成本等;企业借助互联网的大数据分析等功能可以改进企业日常运营管理,实现有效的成本控制(戴德宝 等,2015),进而降低价格,加剧企业间的竞争。
2.互联网促进了企业本质的回归
企业的真正目的就是创造客户(Drucker,1954)。但客户拥有的选择权带来了企业之间的竞争,要赢得竞争就需要企业更高效率、更低成本地满足客户的需求。亚当·斯密(Adam Smith)提出的分工理论认为分工可以带来效率,但单个工种的高效率并不必然带来整体高效率,因为存在着罗纳德·H.科斯(Ronald H.Coase)所说的交易成本。如果把外部大量的交易活动变成组织内部的协调活动,就可以降低相关的交易成本,企业就有了存在的理由。当然,企业内部也存在交易成本,尤其是大企业病的存在,使得企业的内部交易成本甚至会高于外部的交易成本。产生外部交易成本和内部交易成本的一个主要根源就是信息不对称,而信息传递和处理的能力不足是产生信息不对称的重要原因。
随着IT技术的发展,企业建立的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SCM(supply chain management)、E-business等系统有效地降低了内部和上下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一些企业以互联网为基础转型为平台企业后,一个比传统企业更有效的市场替代就出现了。例如,海尔建立了卡奥斯平台(Cloud of Smart Manufacture Operation Platform,COSMOPlat),该平台整合了需求、设计、金融、供应、生产、物流等各种角色的个体和组织等,让客户全流程参与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制造、物流配送、迭代升级等环节,真正达到了以“客户需求驱动”作为企业持续创新、提供产品解决方案的原动力,不仅让分工更细,而且带来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
因此,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本质上是为创造客户而存在的企业组织的变革,这个变革的方向就是平台化,平台化企业组织的主要目标并不是拓展新的客户,而是满足客户的各种个性化需求。
3.互联网实现了人的价值
员工属于企业的雇员,在企业范围内的自主性很有限。因为信息不对称、有限理性和交易费用的存在,现实中的契约通常是不完全的,剩余收入和剩余控制权并不一定是捆绑在一起的(Oliver,2016)。移动互联技术的应用使得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交易成本大幅度降低,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在实践中可以得到强化,掌握一定知识和技能的人们可以不再依附于某个组织而生存,一些劳动者逐步成为自由职业者。
根据克里斯·阿吉里斯(Chris Argyris)的“不成熟-成熟”理论,组织行为是由个体和正式组织融合而成的,个体在组织中所处位置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着个体自我实现的程度。然而,对一个正式组织而言,传统的原则就是众所周知的专业分工、层次结构、统一领导等完全理性的纯逻辑化原则,希望能消除独立个体之间的性格差别给工作带来的影响,员工一直处于依赖、被动、从属的地位。这种正式组织所要求的不成熟的成员特征与个体实际经历的成熟过程的矛盾导致了组织中的混乱,导致了个体的短期行为和思想矛盾。互联网的技术特征可使每个个体就自己能够实现的功能成为一个平台,借由连接完成组织的生产运作,一切都由具备主动、独立、自觉的成熟特质的自己说了算,员工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这是对人性的极大释放,有助于发挥人的潜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价值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