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3 机械加工工艺路线的制订

制订机械加工工艺路线时,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有:定位基准的选择,表面加工方法的选择,加工顺序的安排,热处理工艺的安排,以及辅助工序的安排。

2.3.1 定位基准的选择

1)粗基准的选择

粗基准的选择对零件的加工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下面分析一个简单的例子。

如图 2-9 所示零件的毛坯,在铸造时,毛坯孔 3 和外圆面 1 难免有偏心。加工时,如果采用不加工的外圆面 1 作为粗基准装夹工件(夹具装夹,用三爪自定心卡盘夹住外圆面 1)进行加工,则加工面 2 与不加工外圆面 1 同轴,可保证壁厚均匀,但是加工面 2 的加工余量则不均匀,如图 2-9(a)所示。

如果采用该零件的毛坯孔 3 作为粗基准装夹工件(直接找正装夹,用四爪单动卡盘夹住外圆面 1,按毛坯孔 3 找正)进行加工,则加工面 2 与该面的毛坯孔 3 同轴,加工面 2 的余量是均匀的,但是加工面 2 与不加工外圆面 1 则不同轴,即壁厚不均匀,如图 2-9(b)所示。

图2-9 两种粗基准选择对比

1—外圆面;2—加工面;3—毛坯孔

由此可知,粗基准的选择将影响加工面与不加工面的相互位置,或影响加工余量的分配,并且第一道粗加工工序首先要遇到粗基准选择问题。因此,正确选择粗基准对保证产品质量有重要影响。

在选择粗基准时,一般应遵循下列原则:

①保证相互位置要求的原则。

如果必须保证工件上加工面与不加工面的相互位置要求,则应以不加工面作为粗基准。例如,如图 2-9 所示的零件,一般要求壁厚均匀,因而图 2-9(a)的选择是正确的。又如,如图 2-10(a)所示的拨杆,虽然不加工面很多,但由于要求 ϕ 22H9 孔与 ϕ 40 mm外圆同轴,因此,在钻 ϕ 22H9 孔时,应选择 ϕ 40 mm外圆作为粗基准,利用三爪自定心夹紧机构,使 ϕ 40 mm外圆与钻孔中心同轴(图 2-10(b))。

图2-10 粗基准的选择

1—拨杆;2—钻模

②保证加工表面加工余量合理分配的原则。

如果必须首先保证工件某重要表面的余量均匀,应选择该表面的毛坯面为粗基准。例如,在车床床身加工中,导轨面是最重要的表面,它不仅精度要求高,而且要求导轨面有均匀的金相组织和较高的耐磨性,因此希望加工时导轨面去除余量要小且均匀。此时,应以导轨面为粗基准,首先加工底面,然后再以底面为粗基准,加工导轨面。

③便于工件装夹的原则。

选择粗基准时,必须考虑定位准确、夹紧可靠、夹具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等问题。为了保证定位准确,夹紧可靠,要求选用的粗基准尽可能平整、光洁以及有足够大的尺寸,不允许有锻造飞边、铸造浇冒口或其他缺陷。

④粗基准一般不得重复使用的原则。

如果能使用精基准定位,则粗基准一般不应被重复使用。这是因为若毛坯的定位面很粗糙,在两次装夹中重复使用同一粗基准,就会造成相当大的定位误差(有时可达几毫米)。例如,如图 2-11 所示的零件,其内孔、端面及 3- ϕ 7 mm孔都需要加工,如果按如图 2-11(b)、(c)所示的工艺方案,即第一道工序以 ϕ 30 mm外圆为粗基准车端面、镗孔;第二道工序仍以 ϕ 30 mm外圆为粗基准钻 3- ϕ 7 mm孔,这样就可能使钻出的孔与内孔 ϕ 16H7 偏移 2~3 mm。如图 2-11(d)所示的工艺方案则是正确的,其第二道工序是用第一道工序已加工出来的内孔和端面作精基准,能较好地解决了图 2-11(b)、(c)工艺方案产生的偏移问题。

图2-11 重复使用粗基准的错误实例及其改进方案

2)精基准的选择

选择精基准时,要考虑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保证设计技术要求的实现,以及装夹准确、可靠、方便。为此,一般应遵循以下 5 条原则:

①基准重合原则。

应尽可能选择被加工表面的设计基准为精基准,称为基准重合原则。

在对加工面位置尺寸有决定作用的工序中,特别是当位置公差要求很小时,一般不应违反这一原则。因为违反了这一原则就必然会产生基准不重合误差,增大加工难度。

②统一基准原则。

当工件以某一精基准定位,可较方便地加工大多数(或所有)其他表面,则应尽早地把这个基准面加工出来,并达到一定精度,以后工序均以它为精基准加工其他表面。这称为统一基准原则。

采用统一基准原则可简化夹具设计,可减少工件搬动和翻转次数,在自动化生产中有广泛应用。应当指出,统一基准原则通常会带来基准不重合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在可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决定最终选择的精基准。

③互为基准原则。

某些位置度要求很高的表面,通常采用互为基准反复加工的办法来达到位置度要求,称为互为基准的原则。

例如,车床主轴前后支承轴颈与前锥孔有严格的同轴度要求,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工艺上一般都遵循互为基准的原则。以支承轴颈定位加工锥孔,又以锥孔定位加工支承轴颈,从粗加工到精加工,经过几次反复,最后以前后支承轴颈定位精磨前锥孔。

④自为基准原则。

旨在减小表面粗糙度,减小加工余量和保证加工余量均匀的工序,常以加工面本身为基准进行加工,称为自为基准原则。

例如,如图 2-12 所示的床身导轨面的磨削工序,用固定在磨头上的百分表 3,找正工件上的导轨面。当工作台纵向移动时,调整工件 1 下部的 4 个楔铁 2,使百分表的指针基本不动为止,夹紧工件,加工导轨面,即以导轨面自身为基准进行加工。工件下面的 4 个楔铁中有 2 个起支承作用。还可举出其他一些例子,如拉孔、推孔、珩磨孔、铰孔、浮动镗刀块镗孔等都是自为基准加工的典型例子。

图2-12 床身导轨面自为基准定位

1—工件;2—楔铁(调整用);3—百分表(找正用)

⑤便于装夹原则。

所选择的精基准应能保证定位准确、可靠,夹紧机构简单,操作方便,称为便于装夹原则。

2.3.2 加工经济精度与加工方法的选择

1)加工经济精度

生产中加工精度的高低是用其可控制的加工误差的大小来表示的。加工误差小,则加工精度高;加工误差大,则加工精度低。统计资料表明,加工误差和加工成本之间呈反比例关系,如图 2-13 所示。其中, δ 表示加工误差, S 表示加工成本。可知,对于一种加工方法来说,加工误差小到一定程度(如曲线中 A 点的左侧),加工成本提高很多,加工误差却降低很少;加工误差大到一定程度后(如曲线中 B 点的右侧),即使加工误差增大很多,加工成本却降低很少。说明一种加工方法在 A 点的左侧或 B 点的右侧应用都是不经济的。例如,在表面粗糙度小于 Ra 0.4 μm的外圆加工中,通常多用磨削加工方法而不用车削加工方法,因为车削加工方法不经济。但是,对表面粗糙度为 Ra 25~1.6 μm的外圆加工中,则多用车削加工方法而不用磨削加工方法,因为这时车削加工方法又是经济的了。实际上,每种加工方法都有一个加工经济精度问题。

图2-13 加工误差与加工成本的关系

所谓加工经济精度,是指在正常加工条件下(采用符合质量标准的设备、工艺装备和标准技术等级的工人,不延长加工时间)所能保证的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

2)加工方法的选择

一般情况下,根据零件的精度(包括尺寸精度、形状精度、位置精度及表面粗糙度)要求,考虑本车间(或本厂)现有工艺条件,考虑加工经济精度的因素选择加工方法。有关各种加工方法的加工经济精度和表面粗糙度,可参考《机械制造工艺学》等资料。

在选择加工方法时,应考虑的主要问题有:

①所选择的加工方法能否达到零件精度的要求。

②零件材料的可加工性能如何。例如,有色金属宜采用切削加工方法,不宜采用磨削加工方法,因为有色金属易堵塞砂轮工作面。

③生产率对加工方法有无特殊要求。例如,为满足大批大量生产的需要,齿轮内孔通常多采用拉削加工方法加工。

④本企业的工艺能力和现有加工设备的加工经济精度如何。技术人员必须熟悉本车间(或本企业)现有加工设备的种类、数量、加工范围、精度水平及工人的技术水平,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不断地对原有设备、工艺装备进行技术改造,挖掘企业潜力,创造经济效益。

2.3.3 加工顺序的安排

复杂工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路线中要经过切削加工、热处理和辅助工序。因此,在拟订工艺路线时,工艺人员要全面地把切削加工、热处理和辅助工序三者一起加以考虑。现分别阐述如下:

1)机械加工工序的安排原则

(1)先加工基准面

选为精基准的表面应安排在起始工序前进行加工,以便尽快为后续工序的加工提供精基准。

(2)划分加工阶段

工件的加工质量要求较高时,都应划分阶段。一般可分为粗加工、半精加工和精加工 3 个阶段。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要求特别高时,还可增设光整加工和超精密加工阶段。

①各加工阶段的主要任务。

a.粗加工阶段是从坯料上切除较多余量,所能达到的精度和表面质量都较低的加工过程。

b.半精加工阶段是在粗加工和精加工之间所进行的切削加工过程。

c.精加工阶段是从工件上切除较少余量,所得精度和表面质量都较高的加工过程。

d.光整加工阶段是精加工后,从工件上不切除或切除极薄金属层,以获得光洁表面或强化其表面的加工过程。一般不用来提高位置精度。

e.超精密加工阶段是按照超稳定、超微量切除等原则,实现加工尺寸误差和形状误差在0.1 μm以下的加工技术。

②划分加工阶段的原因。

a.保证加工质量。工件加工划分阶段后,因粗加工的加工余量大、切削力大等因素造成的加工误差,可通过半精加工和精加工逐步得到纠正,以保证加工质量。

b.有利于合理使用设备。粗加工要求使用功率大、刚性好、生产率高、精度要求不高的设备,精加工则要求使用精度高的设备。划分加工阶段后,就可充分发挥粗、精加工设备的特点,避免以精干粗,做到合理使用设备。

c.便于安排热处理工序,使冷、热加工工序配合得更好。例如,粗加工后工件残余应力大,可安排时效处理,消除残余应力;热处理引起的变形又可在精加工中消除。

d.便于及时发现毛坯缺陷。毛坯的各种缺陷如气孔、砂眼和加工余量不足,在粗加工后即可发现,便于及时修补或决定报废,以避免继续加工后造成工时和费用的浪费。

e.精加工、光整加工安排在后,可保护精加工和光整加工过的表面少受磕碰损坏。

应当指出,划分加工阶段是对整个工艺过程而言的,因此,应以工件的主要加工面来分析,不应以个别表面(或次要表面)和个别工序来判断,并视具体情况加以灵活应用。

(3)先面后孔

对箱体、支架和连杆等工件,应先加工平面后加工孔。这是因为平面的轮廓平整,安放和定位较稳定可靠,若先加工好平面,就能以平面定位加工孔,保证平面和孔的位置精度。此外,因平面先加工好,故给平面上的孔加工也带来方便,使刀具的初始切削条件能得到改善。

(4)次要表面可穿插在各阶段间进行加工

次要表面一般加工量都较少,加工较方便。若把次要表面的加工穿插在各加工阶段之间进行,就能使加工阶段更明显,又增加了阶段间的间隔时间,便于工件有足够时间让残余应力重新分布并引起变形,以便在后续工序中纠正其变形。

综上所述,一般机械加工的顺序是:加工精基准—粗加工主要面—精加工主要面—光整加工主要面—超精密加工主要面。次要表面的加工穿插在各阶段之间进行。

2)热处理工序的安排

热处理是用于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改善金属的加工性能以及消除残余应力。制订工艺规程时,由工艺人员根据设计和工艺要求全面考虑热处理工序的安排。

(1)最终热处理

最终热处理的目的是提高力学性能,如调质、淬火、渗碳淬火、液体碳氮共渗及渗氮都属最终热处理,应安排在精加工前后。变形较大的热处理,如渗碳淬火应安排在精加工磨削前进行,以便在精加工磨削时纠正热处理的变形,调质也应安排在精加工前进行。变形较小的热处理,如渗氮等,应安排在精加工后。

表面装饰性镀层和发蓝处理,一般都安排在机械加工完毕后进行。

(2)预备热处理

预备热处理的目的是改善加工性能,为最终热处理做好准备和消除残余应力,如正火、退火和时效处理。它应安排在粗加工前后和需要消除应力处。放在粗加工前,可改善粗加工时材料的加工性能,并可减少车间之间的运输工作量;放在粗加工后,有利于粗加工后残余应力的消除。调质处理能得到组织均匀细致的回火索氏体,有时也作为预备热处理,通常安排在粗加工后。

3)辅助工序的安排

辅助工序的种类较多,包括检验、去毛刺、倒棱、清洗、防锈、去磁及平衡等。辅助工序也是必要的工序,若安排不当或遗漏,将会给后续工序和装配带来困难,影响产品质量,甚至使机器不能使用。

检验工序更是必不可少的工序。它对保证质量、防止产生废品起到重要的作用。除了工序中自检外,需要在下列场合单独安排检验工序:

①粗加工阶段结束后。

②重要工序前后。

③送往外车间加工的前后,如热处理工序前后。

④全部加工工序完成后。

4)确定工序集中与分散的程度

工序集中与工序分散是拟订工艺路线时确定工序数目(或工序内容多少)的两种不同的原则。它们与设备类型的选择有密切的关系。

(1)工序集中和工序分散的概念

工序集中是将工件的加工集中在少数几道工序内完成。每道工序的加工内容较多。工序集中可采用技术上的措施集中,称为机械集中,如多刃、多刀和多轴机床、自动机床、数控机床、以及加工中心等;也可采用人为的组织措施集中,称为组织集中,如卧式车床的顺序加工。

工序分散是将工件的加工分散在较多的工序内进行。每道工序的加工内容很少,最少时即每道工序仅一个简单工步。

(2)工序集中和工序分散的特点

①工序集中的特点。

a.采用高效专用设备及工艺装备,生产率高。

b.工件装夹次数减少。易于保证表面间位置精度,还能减少工序间运输量,缩短生产周期。

c.工序数目少,可减少机床数量、操作工人数和生产面积,还可简化生产计划和生产组织工作(本特点也适用于组织集中)。

d.因采用结构复杂的专用设备及工艺装备,造成投资大,调整和维修复杂,生产准备工作量大,转换新产品较费时。

②工序分散的特点。

a.设备及工艺装备较简单,调整和维修方便,工人容易掌握,生产准备工作量少,又易于平衡工序时间,易适应产品更换。

b.可采用最合理的切削用量,减少基本时间。

c.设备数量多,操作工人多,占用生产面积也大。

(3)工序集中与工序分散的选用

单件小批生产采用组织集中,以便简化生产组织工作。大批大量生产可采用较复杂的机械集中,如多刀、多轴机床、各种高效组合机床和自动机加工;对一些结构较简单的产品,如轴承生产,也可采用工序分散的原则。成批生产应尽可能采用效率较高的机床,如转塔车床、多刀半自动车床和数控机床等,使工序适当集中。

5)设备与工艺装备的选择

(1)设备的选择

确定了工序集中或工序分散的原则后,基本上也就确定了设备的类型。如采用机械集中,则选用高效自动加工的设备,多刀、多轴机床;若采用组织集中,则选用通用设备;若采用工序分散,则加工设备可较简单。此外,选择设备时,还应考虑:

①机床精度与工件精度相适应。

②机床规格与工件的外形尺寸相适应。

③与现有加工条件相适应,如设备负荷的平衡状况。如果没有现成设备供选用,经过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后,也可提出专用设备的设计任务书或改装旧设备。

(2)工艺装备的选择

工艺装备选择得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工件的加工精度、生产效率和经济性。应根据生产类型、具体加工条件、工件结构特点和技术要求等,选择工艺装备。

①夹具的选择。

单件小批生产首先采用各种通用夹具和机床附件,如卡盘、机床用平口虎钳、分度头。有组合夹具的,可采用组合夹具。对中大批和大量生产,为提高劳动生产率而采用专用高效夹具。中小批生产应用成组技术时,可采用可调夹具和成组夹具。

②刀具的选择。

一般优先采用标准刀具。若采用机械集中,则应采用各种高效的专用刀具、复合刀具和多刃刀具等。刀具的类型、规格和精度等级应符合加工要求。

③量具的选择。

单件小批生产应广泛采用通用量具,如游标卡尺、百分表和千分尺。大批大量生产应采用极限量块和高效的专用检验夹具和量仪等,量具的精度必须与加工精度相适应。 FuVjDKwT6DdCfy5M0PCL097clPA8WJFsWYu7Ny8gHWnqhxa3d/U1m9QQlSe7fCq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