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部分 复杂宇宙

人像人,企业像企业

电影《流浪地球2》中,联合政府中国代表周喆直用两幅图阐述了中国对“流浪地球计划”的态度。第一张图是“暗淡蓝点”,来自旅行者1号1990年在距离地球64亿千米的地方拍摄的地球影像。当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指示旅行者1号向后看以拍摄它所探访过的行星,其中一张照片刚好把地球摄于镜内。在这张照片中,地球只是一个渺小的“暗淡蓝点”,仅相当于整张照片的0.12像素那么大。美国前副总统艾伯特·戈尔在2006年参演的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中,把这张照片置于片末。戈尔以这张照片强调阻止全球变暖的迫切性,并称:“这已是我们有的一切。”

周喆直用的第二张图“人类股骨”,来自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的科学发现。周喆直在《流浪地球2》的演讲中称:“在15 000年前,一根断裂的‘人类股骨’奇迹般愈合,这是人类文明诞生的标志。这个过程意味着,当时的人类已经有同伴协作,懂得了互相保护,才能让那根股骨得以延续。而股骨愈合又是生命延续的象征,这足够令人动容。”

对于即将离开太阳系家园去流浪的人类而言,未来充满着不确定性和不连续性。此时,人们所期望的是一个确定的和连续的未来。“暗淡蓝点”代表着人类文明的确定性,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唯一家园。在茫茫宇宙中,对于漂泊中的人类而言,只有这个“暗淡蓝点”上的一切是相对确定的。“人类股骨”代表着人类文明的连续性,文明的延续离不开合作。在漫漫征途上,对于流浪中的地球而言,只有全人类通力合作,才能延续人类文明。

跳出《流浪地球2》的设定,几乎所有科幻作品的主题都与不确定性和不连续性有关。从空间的不确定性和不连续性到时间的不确定性和不连续性,从《星际穿越》中的虫洞到《源代码》中的平行宇宙,从《盗梦空间》中的思想植入到《黑客帝国》中的机器智能……不确定性和不连续性为科幻作者带来无限的创作空间,也让科幻读者体会到丰富的想象力。

与所有文学作品一样,科幻只是现实的折射,不过是在空间与时间维度放大了不确定性和不连续性,帮助读者更深刻地体会现实中确定性和连续性的珍贵。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在这短暂的生命中却充满着不确定性和不连续性。企业的寿命更是短暂的,管理者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苦苦追寻的,正是发展方向的确定性和发展路径的连续性。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向哪里去?这些基本的人生哲理和经营理念,在科幻作品中被一次次地追问。

面对不确定性和不连续性,三体文明和人类文明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在数百次轮回中重生的三体文明,非常珍视来之不易的确定性和连续性。三体文明在收到来自地球方向的电波之后,立即开始星际远航,即使此时并不知道发出电波的地方距离自己有多远。三体文明在获知罗辑向宇宙发出187J3X1恒星位置坐标那一刻起,就意识到罗辑理解了“黑暗森林法则”,于是,立刻使用基因导弹试图消灭罗辑,并向太阳系派出了10个“水滴”,以便更早消灭人类的有生力量。三体文明的历史,就是一部“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在不连续性中创造连续性”的历史。

反观人类文明史,又何尝不是一部“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在不连续性中创造连续性”的历史呢?从狩猎采集社会到农耕社会,从部落氏族到统一国家,从原始蒙昧到现代文明,从刀耕火种到科技昌明,无一不是人类应对不确定性和不连续性的成果,却又无一不是新的不确定性和不连续性的源泉。在《三体》中,面对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和不连续性,人类在“给岁月以文明”和“给文明以岁月”之间不断摇摆,在生存和生活之间艰难选择。

阅读科幻小说,欣赏科幻电影,我们获得的不仅仅是文字的盛宴和视觉的冲击,更是思想的启迪。与其他类型文学作品相比,科幻作品能够为人们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想象力的一个重要来源是科幻作品中的“脑洞”,而“脑洞”实际上就是不确定性和不连续性的情节设定。

对于管理者而言,科幻作品中的不确定性和不连续性映射着现实中复杂的营商环境。现实世界虽然不及科幻世界那么波诡云谲,却也是风云变幻,不确定性和不连续性时刻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时代大潮中,你即便是经营奇才,也只能做到“方向大致正确”,在不确定性中找到些许确定性;你纵然是能力超群,也必须依靠团队,做到“组织充满活力”,在不连续性中创造一点连续性。

在《三体》中,罗辑从冬眠中苏醒后,遇到一位经济学家。经济学家说:“其实你们现在不用考虑那么多的事,只想着怎么把今后的日子过好就行,那句革命中的名言,其实是套用帕斯卡的一句话:给时光以生命,而不是给生命以时光。”经济学家的意思是,人要活得像个人。对于企业家而言,企业也要活得像个企业:给企业发展方向以确定性,给企业发展路径以连续性。 3vDrEEfjMW1CF9gKWQVY+/Sp94iLLuHFK5a4SRtEvQxvUJtcBl4/H1VdgiQrkUR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