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马上开始挖一个洞出来”

合同签署后,下一步就是用铲子在地上挖洞。要赶快!威利·布朗这样总结道:

主要的思路就是马上开始行动。马上开始挖一个洞出来,要把它挖得很大很大,以确保除了拿钱来填补它,再也没有其他选择。 [1]

有一个发生在好莱坞,几乎与好莱坞同龄的故事。已经退休的电影导演伊利亚·卡赞(Elia Kazan)这样解释他想找投资人投拍电影时采用的策略:“我的策略对那些不走寻常路的导演来说应该很熟悉了。先让一切运转起来,和演员签约、搭建布景、准备道具和服装、曝光底片等,总之,要让电影公司深深地卷入其中。一旦投入了一大笔钱,哥伦比亚电影公司(Columbia Pictures)的总裁哈里·科恩(Harry Cohn)除了尖叫和怒吼,就什么也做不了了。他不会叫停一部已经拍摄了好几个星期的电影,如果他真的那么做了,他就会面临无法挽回的损失,不仅是金钱上的损失,还有脸面上的损失。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马上开始拍摄电影。” [2] 卡赞用这样的策略在20世纪40年代末得到了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的资助。

大项目成败面面观
《天堂之门》的惨败

被称为好莱坞传奇的联美电影公司(United Artists)也发生了同样的故事。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炙手可热的年轻导演迈克尔·西米诺(Michael Cimino)正在筹拍《天堂之门》( Heaven’ s Gate ),他想拍一部史诗级西部片,就像以怀俄明州为背景的《阿拉伯的劳伦斯》( Lawrence of Arabia )那样。《天堂之门》的预期成本为750万美元,以那个时代拍摄电影的平均成本来衡量,这已属于大制作,但对于一部史诗级电影来说,其预期成本仍在合理的范围内。联美电影公司问西米诺能不能按预定的时间完成拍摄,他说可以按期完成。于是,联美电影公司与他签署了合同。

拍摄开始了。但是,在开拍仅仅6天之后,拍摄进度就已经比计划晚了5天。联美电影公司负责这部电影的制片人史蒂文·巴赫(Steven Bach)观察到,在这6天时间里,西米诺用掉了约1.8万米长的胶片,仅冲洗成本就达到了90万美元,但是他只制作出了“大约一分半钟的可用素材”。在他的著作《最终剪辑》( Final Cut )中,巴赫给出了有史以来对好莱坞电影的制作过程最详细和最令人震惊的描述。 [3] 这种情况本来应该立即引起联美电影公司的警惕。电影在开拍仅一个星期就偏离计划如此之远,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强烈的信号,预示着最初的预算和计划根本只是一纸空文。

但是,联美电影公司显然没有在意这些,事情变得更糟了,进度一拖再拖,成本持续激增。联美电影公司的高管们不得不出面要求西米诺精简制作流程,西米诺却直接警告他们不要插手。他说,他会按照自己的方式拍完电影,请高管们闭上嘴巴,只要支付账单就行了。如果他们不愿意继续花钱,他们可以撕毁合同,他可以把这个项目交给另一家电影公司。高管们让步了,尽管他们感到非常愤怒,担心这部电影以票房惨败收场,但是他们已经陷得太深了,再也无法抽身。西米诺把他们困在了卡赞所描述的两难境地里。

如今,《天堂之门》这部电影在好莱坞非常有名,但并不是好名声。最终,它的实际成本达到了预期成本的5倍,上映时间则整整推迟了一年。上映之后,评论界的反应非常激烈,西米诺不得不撤回影片,重新剪辑,6个月后再次上映。这部电影票房惨不忍睹,联美电影公司不得不宣告破产。

由于《天堂之门》惨败,西米诺的声望也一落千丈。但是项目失控的后果通常不会落在推动这些项目的人身上。当蒙特利尔奥运会的实际成本令人震惊地超出预算720%时,一位漫画家画了一幅漫画,上面是挺着大肚子的市长达坡。这当然是一幅充溢着辛辣嘲讽的漫画,但是那又怎样呢?达坡已经将属于他自己的那枚“奥运冠军奖牌”收入囊中了。蒙特利尔花了30多年的时间才还清了堆积如山的债务,而偿还债务的重担落在了蒙特利尔市和魁北克省的纳税人身上。达坡甚至没有在选举中被投票下台,他在1986年安然退休。 [4]

[1] Willie Brown, “When Warriors Travel to China, Ed Lee Will Follow,”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July 27, 2013.

[2] Elia Kazan, A Life (New York: Da Capo Press, 1997): 412–413.

[3] Steven Bach, Final Cut: Art, Money, and Ego in the Making of Heaven’s Gate, the Film That Sank United Artists (New York: Newmarket Press,1999), 23.

[4] Bent Flyvbjerg and Allison Stewart, “Olympic Proportions: Cost and Cost Overrun at the Olympics, 1960—2012,” Saïd Business School Working Papers , University of Oxford, 2012. 7cUDvNRnKR7BgWbzx0soVcf6yVChwf1c8P+FZvo7rOAcmeg2C93RIkaI0MSW7b8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