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不为解决问题,

也不为生活琐事——

仅仅是诉说与倾听。

第1天 头号万能药

艾丽森和杰里米满脸倦容,出现在周末的伴侣行思会上。这不奇怪——从他们的登记表上,我们得知他们有几个年幼的孩子,居家办公的同时还要监督孩子们上网课,这样的情况已长达数月之久。他们筋疲力尽是很正常的。

这是新冠疫情暴发的第9个月,像其他会议一样,这场行思会也在网上进行。由于无法和参与者共处一室,我们必须格外仔细地观察他们的情感状态和肢体语言。但即使透过有些模糊、像素化的视频窗口,我们也依然能看出艾丽森和杰里米之间的疏离。为使我们能在屏幕上同时看见他俩,他们肩并肩坐着,但看起来就像身处两个不同的窗口,坐在两个相隔数里的房间。

艾丽森和杰里米解释了报名原因:他们觉得彼此一直不合拍。他们处理事务时似乎总有分歧——从怎样教育不爱吃蔬菜的孩子,到疫情防控期间该承担多少风险行事。是应该出去和朋友见面呢?还是干脆别聚了?孩子们要在附近骑自行车,该不该要求他们戴口罩?一切都会发展成争吵,还没等他们解决矛盾,各种生活琐事便会冒出来横插一杠——要么孩子闯了进来,要么有公事需要赶紧处理(现在一切都可以线上处理,工作似乎成了24小时的事儿),最终他们只得反复咀嚼着争吵的过程,心情更加烦乱。他们心里充满了对配偶的愤懑之情,这是之前从未有过的:他从不认真考虑我的想法,他只想证明我错了;她总是优先考虑自己的目的,她总要争个输赢。

“我们现在不如以前合拍了。”

艾丽森说:“我是说,家里有了小孩,总有大量琐事要做,也难免忙中出错。但现在我们就是聊不到一块儿。”

我们请他们选取典型的一天进行描述。他们何时有机会进行沟通? 不为解决问题,也不为生活琐事—— 仅仅是诉说与倾听。

他们冲我们茫然地眨了眨眼。

“根本没有时间。”杰里米回答。

他们早上一睁眼就忙个不停,一个人在卧室里打工作电话,另一个喂孩子吃饭、帮孩子准备上网课。他们常常连午饭都顾不上吃,就为挤出一点儿时间来工作。在一团混乱中吃完晚饭,一个人洗碗擦桌,另一个去哄孩子睡觉。

杰里米说:“我洗过碗上楼时,她已经睡着了。”

就算没经历过疫情,我们也对这样的场景非常熟悉。就算没有孩子在脚边跑来跑去,我们依然会觉得缺乏交流的时间。

许多人抱有一个重大的误解:交流要持续数小时之久才称得上有意义。因此在忙碌的日子里,我们是没时间交流的。这种想法对吗?

不对。

我们一直都有机会进行有意义的交流,却忽略了它们。我们不知道自己究竟该留意什么,也不知道这些转瞬即逝、毫不起眼的短暂片刻有多么重要。这些在片刻时间中能做的事,在情感科学中叫 “沟通邀请”

什么是沟通邀请呢?

它可能是随意出口的一句话;可能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动作,比如挨着另一个人坐下;可能是一个不易察觉的细节,比如一声叹息。这都是沟通邀请,而我们对这些小小邀请的回应方式,竟能导致一段感情的萌发或破裂!这就是我们在情感实验室中最早也最根本的发现。

沟通邀请:顶级幸福预测器

我们在芒特湖畔的一所公寓里成立了第一间情感实验室,就在华盛顿大学樱花掩映的红墙边。虽说是实验室,却出人意料的舒适。我们不希望人们觉得自己走进了一间科学实验室。我们希望他们能像在家一样自在。

朱莉正是怀着这样的期望设计了实验室——墙上挂着画,房间里摆着舒适的家具和软绵绵的沙发,还有一个储备充足的厨房。这里还可以听音乐、看电视。透过落地窗,还能看见平滑的湖面在阳光下闪耀(这里并不像别人想象的那样多雨——别往外说,这是西雅图的小秘密!)。夜晚,市中心的高楼大厦灯火通明,将太空针塔的剪影衬托得格外醒目。要是事先不说,咨询者还会以为我们贴心地为他预订了一个爱彼迎房间,马上就要放下背包,前往市区体验夜生活了。

但来情感实验室可不是为了玩的。咨询者来到这儿,是为了让我们仔细观察。套间的墙上安装着三台摄像机——我们要观看整个房间,为了不留盲点,摄像机必须得装三台。

我们的第一次大型研究邀请了130对新婚夫妇来到情感实验室,一次观察一对。这些夫妇都处于真正的“蜜月期”——他们刚刚结婚几个月。我们没给他们提出任何指令,只是让他们在实验室度过一个周末,生活作息一如往常。他们看喜欢的电视剧、看报纸、做饭、打扫卫生、聊天、争吵。我们观看并记录了一切。我们拍摄下了哪怕最微小的行为模式。一切都被记录在案。

当时,我们尚未确定要寻找什么——我们并不知道哪些具体行为会产生重大影响,或者能预测未来的幸福与苦恼。我们只知道,为了找出答案,必须仔细观察并记录一切。

很快,一种模式开始浮出水面,它与一种行为密切相关,我们将这种行为称作 “沟通邀请” 。一方发出邀请,开始沟通(可能是话语也可能是动作,可能明确也可能含蓄)。这时,研究者会将摄像机镜头拉近,观看另一方的面部表情。总结来说,另一方对沟通邀请会有三种反应:

1.他们给出了正面或积极的回应,表示已收到对方的邀请,并会回应对方。甚至一句“嗯?”也能算作响应。 ← 响应

2.他们毫无反应,要么是故意忽略对方,要么只是没注意到对方的沟通尝试。 ← 无视

3.他们急躁愤怒,甚至会刻意打断对方的沟通尝试。 ← 拒绝

在实际情况中,这三种反应分别是什么样的呢?

我们来看这个例子——你的伴侣刷着手机说:“哦,这篇文章真有趣。”

以下是你可能的回应:

1.你抬起头说:“是吗?写的什么呀?” ← 响应

2.你盯着屏幕,继续写你的电子邮件。 ← 无视

3.你说:“安静点!没看见我在工作吗?” 拒绝

有时候,沟通邀请可能是消极的,也可能难以解读,因此对方无法领会这种试图沟通的信号。

让我们来看看另一个可能没那么明显的例子——你安静地坐在饭桌旁,长叹一声(沟通邀请)。

你的伴侣可能会有如下反应:

1.你的伴侣说:“嗨,亲爱的,出什么事了吗?你好像挺累的。” ← 响应

2.你的伴侣正在看报纸,他翻到下一页,什么也没说。 ← 无视

3.你的伴侣说:“又在搞什么?!” ← 拒绝

在实验室(及现实生活中),没有伴侣能百分之百响应对方。但响应频率是高是低还是会有很大的区别。

我们对那130对新婚夫妇进行了多年跟踪调查——从蜜月期到初次怀孕、孩子出生,再到更久之后。我们发现,一部分夫妻生活幸福,另一部分相看两厌,还有一部分则以离婚收场。6年后,我们重新查看当初的资料,试图分析哪些行为对婚姻的影响最为深刻,结果获得了重大发现。离婚收场的夫妇对伴侣沟通邀请的响应率只有33%,而仍维持婚姻的伴侣响应率则高达86% [1] 。两组数据差异巨大——在科学研究中,统计数据间如此之深的鸿沟是非常罕见的。

我们发现了干预方法的一个关键点。如果能帮助伴侣理解这些微不足道、极易忽略的瞬间所蕴含的重要性,就能真正帮助他们扭转乾坤。人们对伴侣沟通邀请的反应,其实就是对婚姻幸福度和关系稳定性的顶级预测器。这些稍纵即逝的瞬间其实已预示了幸福或不幸、相守或分手的不同未来。

积极响应:情感头号万能药

我们举办了为期两天的伴侣讲习班,第一天的主题是“伴侣情谊与亲密关系”,第二天的主题是“矛盾”。当然,讲习班的目标是教会伴侣们同时处理这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但我们不免会思考:哪一个对他们助益更多?为此,我们进行了一项实验研究,将参加培训的伴侣分为三组:

第一组: 只参加第一天的讲习班;

第二组: 只参加第二天的讲习班;

第三组: 两天都参加。

一年以后,我们再次和参与者们取得联系。大家都过得怎样呢?

结果可能在意料之中:参加两天讲习班的小组在一年后产生了最长远的改变。有趣的是,只参加第一天的小组也表现得相当出色!另一方面,只参加第二天讲习班的小组——只讨论矛盾的那一组,结果最不理想 [2] 。信息很明确: 只关注矛盾的处理方法是错误的。

首先,必须努力提升伴侣间的情谊

这一点很难,因为如果你们确实面临矛盾,可能会更渴望“平息”它。但如果先将重点转回到矛盾上,情况可能会更加糟糕。

为什么?因为随着矛盾升级,身体会产生生理反应:在被冲昏头脑时,人们常会本能地采取最熟悉、最习惯的方式应对。举个例子,哪怕已经过了多年温馨充实的婚姻生活,约翰还是得克制住自己稍有动静就戒备十足的心理;而朱莉面对激烈争论时的第一反应是想冲出大门,逃到附近的森林里去。

要改变人在矛盾中的行为方式极其困难,但积极响应能改变双方在日常小事中的行为方式,这件事做起来要简单得多,也有助于缓和矛盾。

我们发现,情感关系中的积极响应越多,伴侣们处理矛盾的效果越好。甚至在矛盾越发激烈的时候,一对伴侣正确处理危机和修复关系的能力也取决于此前他们响应沟通邀请的频率。响应得越多,对彼此就会越宽容,哪怕在矛盾中也是如此。积极响应还能令你们的心情更轻快,平息争吵与主动和好的能力更强,也更可能接受对方弥补裂痕的举动并予以回应。 美满伴侣之间的 争吵并不比其他人少——他们只是处理得更好。 能否积极响应是最为重要的评判标准,没有之一。

积极响应本质上是在伴侣们的“情感银行”中存入更多“资金”。你可以将每一次对伴侣沟通邀请的响应——哪怕是相视一笑这样简单又短暂的小事,看作投入爱情储蓄罐中的一枚硬币。

比起新婚之初——到现在已经34年啦!如今的我们有一件事做得越来越少:生闷气。

也许你明白我们的意思。交谈中话说得有点冲,伴侣伤害了你的感情,于是你转身离去,憋了一肚子火——从最近他让你受的委屈,到相识之初的不愉快,都令你怨气十足。

回首刚结婚的那几年,约翰还能想起当初自己在生闷气这件事上有多积极——就像造一把椅子一样,得先把生活里粗糙的材料砍掉,修整成合适的形状,再一屁股坐上去。和朱莉发生口角后,他觉得受了伤害,就躲起来生闷气。但在彼此积极回应的关系中,当你濒临爆发,想去生一生闷气,但你就是……做不到。

约翰曾经坐在那儿拼命想好好攒上一肚子能供他久久回味的怨气,脑海里却冒出一个“恼人”的声音:记得上周你生病了,她过来看你,还给你倒茶吗?记得那天早上你的笑话逗得她哈哈大笑吗?记得今天早些时候,她百忙中抽时间辛辛苦苦给你做饭吗?这些时光是多么美好。他再也生不起气来了。

当你积累的正面沟通的记忆越来越多,负面情绪便会被抵消。每一次交流都会在“情感银行”中存入“资金”。当你们陷入争执和矛盾时,情感银行里的大量资金便能派上用场。有了这些正面沟通积累下的情感存储,哪怕在容易产生误解和伤害的艰难时刻,你也能以更多的同理心甚至幽默感来对待你的伴侣。往情感账户里存钱的方法就是积极回应伴侣的沟通邀请。

“爱情大师”们非常清楚:走进门厅时印在脸颊上的一个吻就是一剂强效药;倾听伴侣讲述宝宝午餐吃红薯的趣事,其实要比眼前急需处理的工作邮件更加重要;早晨抽5分钟时间和伴侣喝杯咖啡聊几句,远比提早5分钟工作更有意义。

因此,这就是我们给艾丽森和杰里米开出的处方。

他们的生活被接连不断的任务塞得满满当当:除了工作和育儿……还是工作和育儿。疫情防控期间,他们被困在这个残酷的循环之中,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也没有大段时间能用在彼此身上。

事实是,不管有无疫情,生活都可能会变成这样:忙忙碌碌、晕头转向、脚不沾地。但就像我们对艾丽森和杰里米说的:在本就时间匮乏的情况下,你们不必奇迹般地变出时间来。 不管每天过得多么匆忙,你们总 有机会来回应对方。 只要花很少的时间,回报却无比丰厚……而且会以指数级增长。你做得越多,效果就越好。

我们要求他们每天早上抽出几分钟进行一次沟通。最终,趁着孩子们还没磕磕碰碰地走下楼梯,提出要吃三种不同口味的麦片粥,他们抓住了早晨转瞬即逝的几分钟。他们倚在厨房中间的工作台旁,胳膊肘撑在一摞摞网课资料和作业上,一边啜饮热咖啡,一边询问对方: 你今天在想什么?在期盼什么?在焦虑什么? 他们总能得到重要的信息——一扇通往伴侣日常生活和内心活动的窗户。他们总会在大笑声中结束对话。

“好吧,反正我不喜欢那个总让我们学动物叫的老师。”杰里米叹了口气,艾丽森忍俊不禁——她也不喜欢。

接着,我们要求他们全天关注对方的沟通邀请,并且予以回应而不是忽略。如果杰里米写邮件的时候艾丽森靠过来轻声说她观察到某个孩子做了什么,杰里米的任务就是停下工作,双手离开键盘,并将注意力放在艾丽森身上。邮件两分钟后依然存在,收信人绝不会注意到这两分钟的差别,但艾丽森会。

艾丽森在最近的一次视频咨询中说:“现在仍然困难重重,要在我们的工作日程与孩子们的网课之间找到平衡真的很不容易,还有许多其他事也要处理。但我感觉我们又站在同一阵线了。面对一团混乱的生活,我们两人会并肩战斗。”

你能行

积极响应真是我们能推荐的最有效的干预方法之一。是不是看起来太过简单、太过容易?可能确实很简单,但要养成一个新习惯却并非易事。如果它已融入你们的情感生活,太棒了!注意保持!你可以把本章与接下来的练习当作宝贵的提醒,始终将“响应伴侣”作为不可忽视的首要任务。你也可以从中汲取更多的热情与精力,继续投入积极的情感沟通中去。

如果你觉得在和伴侣的日常相处中已经很少出现积极的响应,不要担心,你可以扭转局面。如同操纵一条大船转向,当航向修正的效果尚未显现时,你可能会觉得有一些费力。但将船舵转动一点点,再转动一点点,持之以恒,必定能得到回报。想象一下,那条大船一开始看起来几乎纹丝不动,但往新航线上走得越远,与旧航线偏离得就越多——如同一个不断延伸的“V”字,带着你进入全新的领域。

还记得本章之初,我们提到的参加不同讲习班的三个小组吗?其实,当时还有另外一个小组。每项研究中都会有一个不受实验影响的控制组——这是很典型的做法。但这个控制组给了我们一个大大的惊喜。

第一组讨论情谊,第二组讨论矛盾,第三组两者都讨论,控制组则不参加任何一场讲习班。我们只交给他们一本《幸福的婚姻》,并让他们和一位持证婚姻治疗师电话沟通7小时。

令人惊讶的是,控制组中没有一对伴侣联系治疗师,他们只看了那本书。然后——想不到吧,他们做得非常漂亮!仅靠阅读那本书,他们便对情感关系做出了极大的改善,而且一年后我们回访时,发现这种改善依然在持续。虽然最成功的还是参加了两场讲习班的那个小组,但控制组的读者们也紧随其后,夺得了第二名的成绩——他们比第三组外的其他小组都做得更好。他们的婚姻变得更加美满,并持续到一年以后——仅靠共读这一本书。

我们认为真正的重点正在于此:靠学习书中知识来改善情感关系,让它朝好的方向发展,是完全可行的。

知识就是力量,一旦理解了沟通邀请及对邀请的每一次回应在塑造情感关系方面的重要性,你就能在忙碌紧张的生活中做出正确选择,而长远看来,正确的选择将对你实现情感目标产生很大的帮助。

[1] John Gottman, What Predicts Divor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ital Processes and Marital Outcomes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94).

[2] Julia C. Babcock et al., “A Component Analysis of a Brief Psychoedu cational Couples’ Workshop: One-Year Follow-up Results,”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 35, no. 3 (2013): 252–80, accessed November 29, 2021,https:// doi.org/10.1111/1467- 6427.12017. h33vLzJjrR6NIf8TwXmhfe0valPSBukZoEAnWeDW0JM75lwr57ubOitDk+cZ7K8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