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现在学生们最大的抱怨是:‘没有人关心我们!’他们感觉自己游离于学校功课之外,与教师也格格不入。”读着美国教育家内尔·诺丁斯写的这段文字,我的心灵受到了震撼!

实事求是地分析,大多数高校教师非常关心学生。他们既要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又要给学生批改作业、修改论文,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就连寒暑假也不能照常休息。既然如此,为什么有的学生会发出“没有人关心”的慨叹呢?内尔·诺丁斯在《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一书中提供了一个答案:问题在于,他们无法与自己的学生成功沟通,建立关心和被关心的双边关系。

2013年4月2日,我担任了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两年间,我围绕怎样与学生顺畅沟通问题,进行了学习和探索。

沟通的第一要义是关注。关心学生就应给予他们充分的关注。2013年5月6日,我召开了郑大新传院30多名学生代表参加的座谈会,了解入学新生能否适应大学的新环境?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思想上有什么困惑?广告学专业一位同学发言说:“高中阶段学习目的明确,苦熬苦拼,就是为了考上一个好大学。走进大学校门,老师管得不那么紧了,自由支配时间明显增多,目标也越来越模糊,失去了拼搏的动力。”还有一位同学说:“高考前的冲刺太苦了,该喘喘气了。”通过几次座谈,我了解到大学生与高中生学习环境、学习方式有很大差异。高中生学习主要靠老师传授,大学生学习主要靠个人领悟。走进大学校门,家长不可能再在耳边“唠叨”,老师也不会整天催促大家读书。自主学习、自我管理会导致两极分化:大部分学生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学时光,刻苦吸收各类知识,努力提高专业素养;少数大学生有可能放纵自己,白天睡觉,夜晚上网,周末逛街,假日聚餐,潇洒地消费着自己的青春。

泰山中天门以北有个“快活三里”,地势平坦,凉风习习,景色怡人。从山下艰难地攀登到中天门,非常疲劳,到了“快活三里”,真有一种“快活似神仙”的感觉。许多游客在这里歇息,观赏中天门景色。我觉得大学一年级本科生所处的境地有点像泰山的“快活三里”。2013年9月14日,在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3年新生开学典礼上,我以“警惕校园中的‘快活三里’现象”为题讲了话,奉劝新入校大学生不要在“快活三里”歇息得太久。

沟通的第二要义是倾听。倾听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听”,而是认真听、虚心听、耐心听。为了全面了解大学生的学习状况,2014年5月13日,我草拟了一份《关于大学生读书的调研提纲》,提出了18个问题,包括:“你常去图书馆吗?在大学学习期间,图书馆的馆藏对你有哪些具体帮助?假如有机会重返校园,你将会怎样利用图书馆的各类资源?”“大学期间你参加过哪些社会实践活动?举例说明社会实践活动对你改变学习态度、调整知识结构起了哪些促进作用?”“你认为大学一年级课程重要吗?假如有机会重返校园,你准备怎样学习一年级课程?”“你怎样看待大学生‘逃课’现象?”“你们即将离开母校。在学习方面,你对学弟、学妹有哪些忠告?”这份“调研提纲”印发给2014届毕业生中的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河南省三好学生、河南省优秀毕业生、郑州大学优秀毕业生,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的毕业生以及在各项作品大赛中获奖的主创人员、获奖论文作者。每人从“调研提纲”中选择3至5个问题,作出了具体回答。5月19日至20日,我用了两天时间,阅读了本科生、研究生提交的答卷。我觉得他们敞开了自己的心扉。一位同学在谈到“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现象时说,这一方面是大学生对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另外一方面反映了课程内容比较枯燥艰涩。他建议提高教学的趣味性,把更多的同学吸引到教室里。广播电视学专业的一位同学在答卷中写道:“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千万不要前两年疯玩,第三年为了考研再开始学习。每天都要学习,持之以恒必有所成。”读着这些答卷,我仿佛听到了大学生的心声。

沟通的第三要义是坦诚对话。从2013年到2014年,学生向我提出的问题,我大都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来回答。乔纳斯·索尔蒂斯说:“关心意味着一种关系,它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两人之间的一种联系和接触。两个人中,一方付出关心,另一方接受关心。”受这段话的启发,2014年12月下旬,我首先向30名一年级本科生发放了调查问卷,接着从二、三、四年级本科生及硕士研究生中各选10名同学,请他们书面回答4个问题:一是据报道,有些国家的年轻人“读书兴趣下降”。作为郑大新传院的学生,你的读书兴趣如何?2014年你读了几本书,对你启发最大的是哪本书?促使你读书学习的动力是什么?二是在读书学习过程中你采取了哪些自认为有效的方法,有什么心得体会,积累了哪些经验?三是在读书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哪些矛盾,有什么困惑?四是在读书学习方面,你有哪些问题需要向老师提出并希望得到回答?

2015年1月6日,郑大新传院不同年级学生的70余份答卷传到了我的电子邮箱。同学们提出了几百个问题,经过梳理,去掉交叉重复和过于琐细的问题,我筛选出了70多个问题。这是郑大新传院学生留给我的“寒假作业”。整个假期,包括春节,我常常凌晨三四点钟起床,研究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分别给他们写回信。为了充分沟通,我注意了以下三点:

——不回避尖锐的问题。一位三年级本科生提交答卷之后,在微博上发了帖说:“人应该捍卫自己的选择权吗?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忠于自己的内心?这个问题是不是太过尖锐了?”我试图回答她的这一带有挑战性的问题。我说,选择是一种取舍和决断,常常是在“两难”中作出决断。你选择了安逸舒适,就应承担安逸舒适带来的后果;你选择了吃苦,就要甘于寂寞,不必与别人攀比。这样的选择才算是忠于自己内心。这位同学收到回信后说:“太出乎我的意料了,居然给了这么一个回答。能被老师理解,真是一件幸福的事!”

——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一位硕士研究生在答卷中提出:“作为跨专业进入新闻与传播专业的研究生,新闻理论积累薄弱,写论文时常有力不从心的感觉。”我觉得这是“跨专业”研究生的普遍困惑。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大学本科阶段没有学习新闻传播学的有关课程,读硕期间学习专业课程和撰写论文感到吃力,我完全能够理解,因为我在郑州大学读的也不是新闻学专业,而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根据我的亲身体验,我告诉这位同学,除了“恶补”新闻传播学专业知识,没有捷径可走。与此同时,我还告诉这位同学,“跨专业”研究生至少有三个优势:原专业会对现专业起助推作用;容易形成复合式知识结构、造就复合型人才;有助于形成独具特色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通过“恶补”,弥补新闻传播专业知识的不足,通过交叉碰撞,尽量扬原有专业知识之长。拥有这双重优势,等待你们的就是成功。

——多作探讨式交流,少搞“标准答案”。对话应该是无固定答案的,是开放性的。对话应该是真正的探寻,人们一起探寻一个在开始时不存在的答案。在给同学们回信的过程中,我信守这一原则。比如,在题为“如何摆脱拖延症”的回信中,尽管我提出了三点建议,但信的结尾仍然写了这样几句话:“拖延症虽然常见,但属于一种疑难杂症,至今尚未发现快速治愈的良药。你走进大学校门不久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说明你已经下了摆脱拖延症的决心。在今后的实践中,你有什么好做法和新感悟,可以告诉我。我愿同你一起探寻摆脱拖延症的办法。”在题为“为什么书读得越多越觉着知识有限?”一信的结尾我写道:“不知是否回答了你的问题?学习中如遇到其他困惑,尽管提出来,我们可以相互切磋。”

陶行知先生说:“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才能到达心灵的深处。”我愿沿着这个方向去学习、思考和探索,为学生做一点实实在在的事情。这就是我的心愿。 KWgxY2nmqqdSVgIDAWXVi6U5dtD4301bhrYKUQf+D/KcgS5f76/tsdSjG5xWf8o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