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倡导“硬读”和大胆提问的学习风格
——写给陈咨霖同学的信

学会在提问中学习、在提问中思考、在提问中创新……

陈咨霖同学:

你好!

看了你的答卷,知道你除了读专业书,还喜欢读人物传记和历史类著述。你采用图表方式或列提纲方式,把书的逻辑架构整理出来,以加深理解和记忆。这些做法很好,望能坚持。

你在答卷中提出:读理论书籍,很多专业名词不懂。即使弄清楚了名词,放在整个语境里还是理解不了。“遇到读不懂的书时,不知道是硬着头皮读下去还是放弃?”为了回答这一问题,先向你推荐鲁迅先生说过的一段话:“在读一本书的时候,你常常会觉得很难懂。不要紧,把它放在一边,换一本来读。几个月或半年后再将第一本书看一遍,你肯定会比以前理解要好得多。”“先放一放”是鲁迅经常采用的一种办法。

宋代文学家苏轼采用的则是“各个击破”读书法。他认为一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不可能一下子就全都读懂,每读一遍只要读懂和消化一个问题,读懂一点是一点。这种办法也不妨一试。

至于“硬读”,也不失为一种可供选择的有效办法。《珍惜自己读不懂的书》的作者杨照就喜欢“硬读”。上初中时,杨照开始读德国作家黑塞的作品,《彷徨少年时》《漂泊的灵魂》《乡愁》《流浪者之歌》,一本接着一本地读。每天早上五点半,他用闹钟将自己叫醒,然后坐在书桌前,摊开书一字一字地读,一行一行地读。之所以这样认真,是因为读不懂。一方面是不服气,觉得只要坚持下去,陌生的字句意义总有一天会在眼前豁然开朗;另一方面是好奇,那读不懂的字句间,偏偏有一种奇特而神秘的魅力,吸引他一直想看下去。杨照说:“少年时代最大的珍宝之一,就是极度善感的心,随时吸收,随时感应,就算对于看来陌生、疏远的东西,也不要轻易拒绝。”如今,杨照对黑塞的作品已经非常熟悉。前些年,一家出版社重新出版赫尔曼·黑塞的《彷徨少年时》,特约杨照撰写了评介文章,可见他已成为研究黑塞作品的专家。

除了上面介绍的几种办法,还有一种是不懂就问。郑州大学有46个院(系),在近6000名教职工中,既有两院院士、知名教授、国家教学名师,又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中原学者”。只要你大胆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一定会有人给你指点。遗憾的是,一些大学生不善于提出问题。以课堂提问为例,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几年前曾经发布过一份本科教育学情调查报告,在“课上提问或参与讨论”题项上,选择“从未提问”的学生超过20%;选择“经常提问”的学生只有10%。在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每时每刻都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问题。在吸收知识的过程中,大胆说出你的疑惑,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有助于扩大你的“知识圈”。建议你积极开发自己的提问潜能,学会在提问中学习、在提问中思考、在提问中创新。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南振中
2015年3月1日 KMnN3Nvi0VNt8JHX1B/6dOJm5UUwk4l5p5mZ3Ts0ChfpogsUOPuUn4HQNufkZvF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