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如何摆脱拖延症
——写给薛玉琼同学的信

当你下决心摆脱拖延症的时候,不要信誓旦旦地说“今后我绝不再拖延”,而是从具体的事情做起、从小事做起,为自己确立一个可操作、能接受、好检查的最低目标……

薛玉琼同学:

你好!

你信中提到关于“如何摆脱拖延症”的问题,我愿就此与你交换意见。

顾名思义,拖延就是把时间延长,该办的事情不及时办,或者拖到最后期限才开始办。2013年6月,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城建学院土木工程专业2012级学生在网上发布了《关于大学生拖延症现象的报告》。“报告”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在受访者中,低度拖延大学生的检出率为45.5%;中、高水平拖延大学生的检出率为32.0%,其中高度拖延大学生的检出率为12.3%。“报告”列举了产生拖延症的十条原因,第一条就是“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和干扰”。

为帮你思考拖延问题,向你推荐美国心理学家简·博克和莱诺拉·袁撰写的《拖延心理学》。两位作者基于他们的心理咨询从业经验,对拖延问题作了仔细的探索,并且提出了许多摆脱拖延症的建议。他们开出的药方并不完全符合大学生的实际,但我觉得至少有三点值得借鉴:

第一,当你下决心摆脱拖延症的时候,不要信誓旦旦地说“今后我绝不再拖延”,而是从具体的事情做起、从小事做起,为自己确立一个可操作、能接受、好检查的最低目标。比如,你可以说“每天花一个小时阅读各类书籍”。小目标一旦确定,就要跟踪检查,看是否有拖延现象发生。具体目标比空泛目标好理解,小目标比大目标好实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目标会累积成大目标,小改进会累积成大改进。

第二,保护好你的时间,对于外界的干扰和诱惑,要学会说“不”。你每天要办的事情很多,可将其分为三类:重要而且必须完成的事情;可办可不办的事情;不重要、不必办的事情。应集中精力、集中时间把第一类事情办好,争取按时完成。对于第三类事情,则可以置之不理。

第三,梳理你曾经使用过的借口。比如“我累了,等以后再做吧”;“太忙了,等以后再做吧”;“心里烦,等以后再做吧”。凡是使用过的借口,就不要再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支撑拖延行为的借口会越来越少。

摆脱拖延症要靠自觉。古今中外,一些在学术上较有成就的人,自觉性都很强,极少拖延。1903年,数学家科尔证明2的67次方减去1是个合数,解开了该数200年来一直被人当作质数的谜团。别人问他“解决这个问题花了多少时间”,科尔回答说:“3年内的全部星期天。”

但是根据我的体验,在许多时候,我们的自觉性是有限的。要摆脱拖延症,还得靠自我加压。举一个例子:2011年2月15日,团结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王大可与我商谈《学习点亮人生》一书的写作和出版事宜,希望能在2011年4月5日以前将书稿交给出版社。但2月下旬我要参加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3月上中旬要出席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其间,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还给我安排了一些重要的外事活动,工作比较繁忙。写作过程中我曾给王大可社长打过一个电话,希望将交稿时间推后一个月,王大可社长答应了这一要求。撂下电话,我想:几十年都不曾食言,这一次也不该例外。为了加快写作进度,我每天3点多起床,用了45个凌晨和白天的缝隙时间,终于赶在4月1日这一天将16万字的书稿送交团结出版社,比原先承诺的交稿时间提前了4天。多次抵制拖延的实践,使我悟出了一个道理:每个人都有一种潜在的爆发力。在平常的日子里,这种爆发力容易被自己忽视,一旦外界给了自己一种压力,或者自己给了自己一种无法改变、无法撤回的压力,这种潜在的能力就会爆发出来,从而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效。

2013年5月21日上午,作者给三门峡日报全体采编人员做了题为《学习点亮人生》的讲座。

拖延症虽然常见,但属于一种疑难杂症,至今尚未发现快速治愈的良药。你走进大学校门不久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说明你已经下了摆脱拖延症的决心。在今后的实践中,你有什么好做法和新感悟,可以告诉我。我愿同你一起探寻摆脱拖延症的办法。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南振中
2015年2月18日 4OuzkNBuCmFnM7hWZjnBIhdrJi44xPIeENy1ZEOnLoKURPH8xgxaWkoNXfeoLem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