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序
宋词里被遗忘的历史

明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江苏常熟,毛晋刊刻出版了一套书:《宋六十名家词》。这套书,只是这个“富二代”一生辉煌刻书事业的其中一种而已,但对宋词的整理和流传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在接下来的清代,这套书被人一刻再刻,广为流传,成为无数人欣赏和学习宋词的启蒙书籍。

毛晋,他平生别无所好,就喜欢藏书和刻书。为了搜集宋元善本、孤本,他公开张榜说,“别家出一千,我出一千二百”,以高出市场20%的收购价,将江南一带的好书尽收囊中。他家的藏书楼——汲古阁,最终所藏秘本珍籍多达8.4万余册。这么多好书,毛晋搜罗过来后,苦心校勘,又雇刻工、印工等多人,进行刊刻出版,造福天下读书人。

毛晋去世两百多年后,晚清一个广西临桂人,花费近三十年时间,刻成出版了多种宋元词集,包括《四印斋所刻词》二十四种、《汇刻宋元三十一家词》三十一种等。这些刻本,保存了善本词集的原书真貌,十分难得和珍贵,故被学界专称为“四印斋刻本”。

这名广西临桂人,名叫王鹏运。他官做得不大,但思想颇为进步,曾多次替康有为代上奏折,屡次抗疏言事,几罹杀身之祸。他一生最大的成就在词学上,被誉为“晚清四大家”之首。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王鹏运在京师创立词社,期间,一个四十岁的浙江湖州人开始跟着他学词。由此机缘,这个大器晚成的湖州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此后亦跻身“晚清四大家”之列,并成为王鹏运之后领导词坛近三十年的领袖。

这个传奇人物,名字叫朱祖谋。他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号,上彊村民。如今最为流行的宋词选本《宋词三百首》,就是他在1924年编的,上面署名“上彊村民编”。在《宋词三百首》中,他收选了宋代词人88家,选词标准是有神致、浑然天成,选源是既广泛又深入,此选本对后世影响极深。

至此,作为宋代文学代表的宋词,历经数百年的流传、保存与刊刻,终于不至湮灭佚失。而且,随着一代代出版家、词学家的不懈努力,宋词跟唐诗一起,日渐走入普通读书人的阅读范畴,成为无数国人的精神食粮。但是,相比早在康熙四十四年(1705)由皇帝出面组织刊刻的影响深远的《全唐诗》,宋词直到二十世纪还在等待一个集大成的时机。

直到唐圭璋的出现。

“我在读大学时,曾在图书馆浏览过清康熙年间由彭定求、沈三曾等10人奉旨编校的《全唐诗》,《全唐诗》有12卷,共收入唐五代诗48900余首。我由唐诗想到宋词,宋词的数量虽不如唐诗,但宋词的艺术质量却完全可以和唐诗媲美,因此我心中升起一个想法,我来编一部《全宋词》,留给喜爱宋词的读者。”后来回忆起编《全宋词》的动因,唐圭璋如此说道。

在战乱年代,从搜集、整理、考证、校勘到编辑,唐圭璋凭一人之力,积十年之功,终于在1940年出版了《全宋词》。此间的艰辛,难以为外人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宋词》又经过王仲闻修订、孔凡礼补辑,总共收录有姓氏可考的词人达1493家,词作达20155首,是迄今为止收录词人词作最为完备的宋词总集。其中,1493家词人,唐圭璋一人就辑佚939家,是《全宋词》编纂中当之无愧的第一功臣。一代词宗,实至名归。

回顾宋词流传的历史,对于网络时代的人们而言,或许难以体会前人与时间赛跑的文化焦虑感。但是,你只要想一想,在进入电子数据化时代之前,人类为了保存精神食粮,耗费了多少心力,而往往伴随着一场战争、一次藏书楼大火,抑或是虫咬水浸,多少经典就灰飞烟灭,永远消失在历史的暗夜中,就像那些美好的文字从未出生过一样。是的,每想至此,你就会知道,无论是《尚书》《史记》,抑或是唐诗、宋词,我们今天还能够读到,无疑是十分幸运,甚至于有些侥幸了。当然,我们必须承认,有更多的文字经典,我们已经永远无法读到和听到了。

但在有限的幸运和侥幸背后,其实是人力对抗经典流失的结果:如果不是司马迁本人的传世意识,司马迁外孙等人的精心保存,我们还能看到多少《史记》篇目?如果不是伏生的舍命护书与传书,我们还能看到多少今文《尚书》?如果不是胡震亨、季振宜、康熙皇帝等人的用心整理和挂念,传世的5万首唐诗还要湮灭多少?如果不是毛晋、王鹏运、朱祖谋、唐圭璋等人的跨代努力,传世的2万首宋词还要湮灭多少?……

所以,我们今天讲宋词,第一要感谢两宋时期的词人,写下了它们;第二要感谢每一首宋词在长达千年的流传过程中,那些默默传抄、校勘和刊刻它的幕后功臣。

词从小道、艳科,难登大雅之堂,到上升为“一代之文学”,中间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迁?是哪些人使宋词完成了蜕变?是哪些事在宋词中留下深刻印痕?而宋词又是怎样与一个王朝的兴衰相始终?这背后,大有故事可讲。

可惜的是,许多研究宋词的书籍,更喜欢沿着文学鉴赏的老路,去告诉读者这首词好在哪儿,而往往忽略了作品诞生的时代信息——这背后可能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可能是一次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抑或可能是一次宾主尽欢的宴饮,又抑或是一曲哀伤痛悟的临终寄语。

一个作品,诞生的历史信息,有时更能引起我们的兴趣。这也是我在前面花了这么多笔墨去追述宋词流传过程的原因,每一次整理保存都携带着那个时代的信息,从而超越了词作本身的意义与内涵。有鉴于此,摆在您面前的这本书,或许是独特的:我们不是从文学角度去解析宋词的美与痛,而是尝试着从历史角度去走近宋词的时代氛围,去读取深藏其中的兴衰起落,生老病死,辉煌、深沉、热闹与沉默。

希望您会喜欢以这样的方式重新接触和认识宋词。现在,请跟着我的脚步,一起开始这趟宋词之旅吧。

艾公子
2022年2月22日 YC0KFBnx8UjNVvjfHZYTo5DWfvDoUdrGGgiGSsXti9Go3UgTnXvlxqX+37Kp0TU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