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8 亲人相聚

邂逅相遇方知真情,信守承诺掩盖秘密;剿匪中弹伤了命根子,送子报恩大男人;下乡三年归心似箭,第一次回城意外惊喜;一家人终于幸福团聚,在劳动农场过新年……

徐大为从张慧芳家回来的当晚,就把妈妈在他下乡当知青时,送他的那个相框翻了出来,在他的耳边还回响着妈妈说的那句“这张照片对我们来说很重要”的话。

徐大为拿着这个相框,证实了妈妈说的是真事。

张慧芳从徐大为手中接过这张照片,认真端详地看了,的的确确是同家里那张一样的,照片的大小都是相同,只是他的这张用一个相框装了起来。她就问徐大为;“你妈妈送你下乡时,没有说叫你来找我家吗?”

“没有。也许是妈妈送别我下乡时,心情凌乱,没有想到这件往事吧。”

耿清明知道这事以后,他也十分激动地说:“徐大为的爸爸我也认识,当年徐营长是出了名的战斗英雄,一次,在我们青龙湖这一带打土匪时,为了掩护张大福,他身负重伤。当时,我同张大福都是参加支援解放军作战的民兵,徐清海负伤时,还是我们几个把他从战场上,抬到战地医院进行抢救的。”

“那徐大为的爸爸是怎样到省城的?”耿玉兰问。

“剿匪胜利以后,徐清海先在青山县驻扎了几年,后来就调到蜀都市去了,他这一走,我们就再以没有见过面了。”

“原来,我也是青山县人。我们三家人还有这段鲜为人知的交情,真是缘分啊。”徐大为说。

“是啊,我们的父辈有缘在青龙湖打土匪,我们下一代又有缘在一起建设青龙湖,我们两代人都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义。”

有了这层关系之后,耿大队长就更加关照徐大为。

徐大为很快就把自己在青山县,与张大福一家人相遇的经过,写信告诉了爸爸妈妈。

当徐清海收到儿子的信后,那段往事立即浮现在他的脑海——

徐清海同张大福一起剿匪的战斗场景,像慢镜头一样闪过他的脑海……

徐清海掩护张大福受伤的场面出现在他的眼帘……

——参加青山县的匪剿斗争胜利了,那里解放了,徐清海的部队撤离了青山县,后来又调到了滨江市,两年之后,徐清海就又随部队调到了蜀都市。

徐清海后来在一次军地联欢晚会上,认识了中师毕业生王静瑶,他们很快就结了婚。

徐清海多年军旅生涯,虽然多次负伤,但还是身强体壮。同王静瑶结婚以后,他就在妻子那块幼嫩、肥沃、温润的土壤里,辛勤耕耘了几年,也没有见妻子的苗圃发芽,出现怀孕的迹象。他一次在医院检查身体时,才知道那粒土匪罪恶的子弹,射中了他的裆部,在简陋的战地医院抢救取子弹时,只为了救他的命,却伤了他的命根子,留下了后遗症,才造成了没有生育能力。

20世纪50年代末“大跃进”时期,徐清海已经转业到地方工作,他就来到青山县支援大炼钢铁。

徐清海在青山县同张大福再次相遇时,张大福已在青山县搬运公司当上一个光荣的工人,并同李世芬结婚,已经生育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取名张青山,二儿子取名张青龙。

昔日生死战友重逢,那时报答救命之恩的最好诠释。张大福就把徐清海请到家里做客。

他们两个同生共死的战友相逢,一时竟然没有顾及张家人的存在,只是他们两个战友团聚时的开怀,纵情地喝酒,喝得挥汗如雨、翻天覆地、胡闹瞎扯、浑浑然然。

张大福的酒量不敌徐清海。他喝高了,打了一个饱嗝,随即哇地吐了。

妻子李世芬就倒了一杯水,叫儿子张青山端给爸爸漱口。这时徐清海才看见张大福的儿子,他喜欢的一把就把这个孩子抱入怀中:“你叫什么名字?”

“青山。”小孩怕羞,硬是从徐清海的怀中挣脱下地。

张大福的二儿子张青龙就主动地跑到徐清海身边,徐清海又一把抱起他,给他夹了一块肉问:“你叫什么名字?”

“大哥叫青山,我叫青龙。”

“青龙几岁?”他向徐清海伸出三个手指。

“这孩子好乖,好可爱哟。”

“青龙,这位是徐伯伯,他是爸爸的救……命恩人,你长大了,要……报答徐伯伯的恩……恩情。”张大福有些语无伦次,小青龙那里听得懂爸爸说的话,他嘴里吃着肉,转身就跑了。

“徐科长,你家有几个……孩……子?”徐清海此时已经当上了科长。

“我……”徐清海一时语塞,也像喝高了一样,嘴里的话含含糊糊地:“我……没有……我没有孩子。”

“咋的,你不是早就结婚了吗?咋还没有孩子?”张大福听了徐清海的话,仿佛酒精一下挥发了,说话就流畅了。

“你还记得,我被子弹打中了裆部?”

张大福点头,问:“那颗子弹把你的命根子打坏了,不管用?”他的眼光在酒精的发酵中,散发出疑虑的询问。

“那个东西是完好的,用是可以用的,医生说抢救时伤了命根子,发不出子弹了。”

“妈呀,这都是我害你的啊徐大哥,我对不起你啊,害得你没有后,罪孽哦,你让我,今生怎么还你的情,怎样报你的恩哟?”

“你说些什么呀,这关你什么事?我没有牺牲,要不是你们及时把我抢救,我的这条命已经葬送在青龙湖了,我还得谢谢你,是你们把我从死神的口中救了出来的。”

当晚,尽管张大福喝醉了,但他的神智很清楚,就同妻子商量:“世芬,徐大哥是我的救命恩人,他为了救我负伤,伤到了命根子,今生没有了生育,我该拿什么来回报他的恩情?”

“你是不是想……以子报恩?”

“知夫莫如妻了,我就是这个意思,想同你商量。”

“这个不行,我不同意,坚决不同意!”

“真是头发长见识短,妇人之见,就算我们把青龙送给徐大哥,我们还有青山在,还有,我保证再让你生几个都没有问题。徐大哥家的条件好,又在大城市,今后对青龙的成长,有更大的前程。”

“他长得那么的乖,我就是舍不得。”

“人家徐大哥为了我,连命都可以牺牲,你却舍不得儿子,你真是妇人心啊。”

“不是我自私,他是我身上掉下的肉,我咋舍得嘛!”

“你不要再说了,我个大老爷们,这事就这样决定了,把青龙过继给徐大哥。”

张大福做出决定后,李世芬对他也只能服从。于是,他就去找徐清海。

“徐大哥,我有一个请求,请你一定答应我。”

“你有什么事需要我帮忙,只要我能办到的,一定在所不辞,你请讲。”

“不!你一定先答应了,我才说。”

“行!”

“我同世芬商量决定:把我家青龙过继给你!”

“这个不行吧?”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你吐出的话敢反悔?”

“我不是这个意思,青龙可是你们的宝贝儿子,你们真的舍得送我?”

“你连命都舍得,我又有什么舍不得的?再说,我还有青山,我们还可以再生,生几个都行!你要是今天不答应,我们从此就断交,不再认你这个大哥了。”

“这个情义太重了,我怕承受不起的。还有……”

“还有什么?你家条件好,又在大城市,青龙跟了你们,是他的福气,对他今后的成长更有利的。”

“张兄弟,这样好不?等我给王静瑶商量后,才把结果告诉你行吗?”

“好!青龙交给我的救命恩人,我们放心,保证今后绝不会去打搅你们的,绝对保守这个秘密的。”

“这个就是你的不对了,就算我们收养了青龙,他也永远是你们的儿子。”

“定了!徐大哥,等你从青山县返回蜀都市时,你就把青龙带走,绝不反悔!”

“好吧!”

徐清海随即给妻子王静瑶写了一封信,把张大福要将儿子张青龙过继的事向妻子讲了,问妻子愿不愿意收养小孩。妻子很快就回信称十分愿意。

在青山县支援大炼钢铁的工作就要结束了,徐清海写信告诉妻子,请她来青山县。

王静瑶来到了青山县,见过张青龙之后,看见这个可爱的孩子喜出望外,爱不释手。

在徐清海他们离开青山县时,王静瑶就提议到照相馆,同张大福一家人照了一张6人的合影像,还给张青龙单独照了一张照片,这张照片,特意放成7寸(就是后来徐大为下乡时,王静瑶送给儿子那个相框里的照片)。他们就把照的照片各洗了两张,各家留了一套,作为纪念。

徐清海从遥远的往事回到了现实中。他心潮起伏,纠结万分:是否回信给儿子讲出真相,他下不了这个艰难的决定。

王静瑶得到儿子的来信,更是万般的纠结,往事就像电影镜头浮现在她的眼前——

“青龙,你跟他们到大城市去玩,一定要听徐伯伯、王伯母的话,不要调皮哇。”在张大福的家门前,李世芬把张青龙递给王静瑶。

“大福、世芬,请你们放心,我们会好好照顾青龙的。”

“他跟你们去,是享福了,我们放心,我们一百个放心的。”李世芬饱含眼泪地说。

“徐大哥,请你放心,我们从今往后,绝不会去打搅你们的!”张大福说完这句话,就叫李世芬不要再啰唆了,让他们走吧。

“我们走了,再见!”徐清海挥动再见的手。

王静瑶抱着张青龙。张青龙听不懂大人的话,不明白大人的行为,离开家门时,满脸幼稚的表情。

徐清海他们把张青龙带回蜀都市后,就给他改名为徐大为。

王静瑶回忆着往事,为张大福、李世芬他们的大度而欣慰。他们夫妇虽然见到了自己的亲生儿子,但仍然没有告诉大为实情,这令她十分感动。丈夫没在身边,她也无法倾诉内心的牵肠挂肚,倒出心中的思绪万千……

又一年的春节到了,这是徐大为下乡后的第三个年头。他下乡三年多了,一次也没有回家探亲,当然知青是没有探亲假的。

春节快到了,徐大为好想好想回家看望爸爸妈妈。妈妈来信说爸爸身体比以前还差了,也盼他回一趟省城。可爸爸来信时叫他不要回去,要他安心在农村好好表现,才能争取早日返城。

在学校上课时还能填满空虚的心情,可放假了,尤其是他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像山野生长的“刀爬豆”,紧紧地缠绕在树上,疯狂地生长。

在春节前夕,徐大为就回到生产队,在这些时日里,他想家情绪低落。耿清明看在眼里,就找他谈心:你家里有事?

“没有的,爸爸妈妈都还好。”

“都还好,那就是说不太好?”

“妈妈的情况可以,就是爸爸的身体不好。”

“这样吧,要过年了,学校已放假了,你已经下乡三年多了,还没有回过家,你想家了吧?干脆在春节期间回趟省城看看亲人,你们一家人也该团团圆了。”

“谢谢耿大队长的关怀。可……”

“大为,你叫我耿叔叔吧,有什么困难吗?耿叔叔能帮助你吗?”

“我真想趁春节期间,回家看看爸爸妈妈的,可我没有路费回去。”

“这个好办,你写张五十元的借条,我签字同意,你到大队会计那儿去领,五十元够吗?”

“够了够了,加上我平时节余的钱,回一趟省城的费用足够了。”

“谢谢耿叔叔啦!”徐大为立即写好借条,耿清明就大笔一挥:同意借款。徐大为从耿叔叔手中接过批条,连声道谢。

“大为,回去以后,向你爸爸妈妈问好,请他们方便的时候,回青龙湖来看看啊。”

“好!我一定记住。”徐大为得到耿大队长的帮助,到大队借到了钱,心里十分感激,他就立即迈开了当知青后第一次回家的脚步。

徐大为一路风尘,赶汽车、坐火车,马不停蹄,归心似箭。在路上奔波了三天,他才从青龙湖回到了蜀都市。

在农村生活劳动三年之后,徐大为终于第一次回到了蜀都市。他提着装有一些五谷杂粮的行囊,从火车站走出站台,在匆匆忙忙、川流不息的人群中行走,当年下乡的“出征仪式”又回放闪现在他的眼前……

徐大为匆匆地走出火车站,他的身旁也有许多像他模样的行人,从不同的地方赶回省城过年。

离开蜀都市三年多了,徐大为跟着步履匆匆的人群,从火车站走出来时,面对人流如织、车水马龙的广场,他茫然四顾,有点发呆,不知所措,就像一只长期被关在鸟笼的鸟儿,放飞出笼,一时就找不着方位。

该往哪里走?该赶哪路公交车回家?徐大为自问。他站在火车站广场中央,好像是在回忆寻找什么?他想起来了,以前从火车站回家是赶16路公交车的。

“同志,请问16路公交车站在哪儿?”徐大为问一个手背上戴着红袖标执勤的人。

“走过广场出口往左拐再向前面倒右,前面30米就有公交站台。”

“谢谢。”徐大为一面点头致谢,一面提着行李匆匆忙忙地向16路公交站走去。

蜀都市本来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可徐大为又觉得变化太大了、变化太多了,变得他都有些不认识了这座城市了。这里对他来说已经陌生了。也许是在农村待久了,真是呆傻了,不适应城市生活了。他苦笑地摇晃着头,急切地走向公交站台。

16路公交车从火车北站开往南郊公园。徐大为看清了站牌上的公交线路。

等车的人很多,等了好一会儿,一辆公交车开过来了。对,它就是16路,还是同以前的一样,没错的。准备上车,他提起放在地上的行李。

刺——16路车停靠站台,人们蜂拥而上,他使力挤上了车厢后,才放眼开始打望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城市……

徐大为走入一个院子的大门,匆匆地向家里走去。他用手轻轻地敲门,没有回应。他又重重地叩打了几下。

“谁呀?来啰。”是妈妈的声音。

王静瑶打开房门看,没有发现有人:“是听到有人敲门的,咋就不见人呢?”她走出门来。

“妈——”徐大为冲上前一把抱着妈妈。

“大为,你咋回来啦?你要回来,咋不先告诉我啊,我好准备哇。”

“妈妈,信没有人走得快,我想给你来个突然惊喜,好让你高兴嘛。”

“你这孩子,总是长不大。”妈妈接过儿子的行囊说:“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妈妈马上跟你做好吃的。”

徐大为终于回到了日思夜想的家。一进家门,他就对妈妈说:“妈妈,我要先洗澡哈,我这一身脏死了、臭死了。”

“要得,你先去洗澡,妈妈把你换洗的衣服找出来。”

徐大为洗澡洗了很久很久。当他洗完澡、换好衣服来到饭厅时,妈妈已把做好的饭菜摆放在饭桌上了,香喷喷的,升腾起的热气是妈妈对他暖暖的爱。

“快吃,多吃点。”妈妈不停地给他夹菜,用怜惜的目光深情地打量着儿子吃饭的神态。

“好香啊,好久没有吃到妈妈做的好饭好菜了。”

“多吃点啊!”

“妈妈你也吃啊!”徐大为也跟妈妈夹菜。

“马上就要过春节了,爸爸好久回来?”

“这……”妈妈说,“这个……”

“农场不放假?”

“不清楚的。”

“同爸爸一起下放到农场的没有人回来过年?”

“有是有的。”

“哪爸爸咋没有回来?”

“据说是农场安排你爸爸值班,今年不回来过年了。”

“我们去农场过年,同爸爸团圆。”

“要得,我本来就准备去牧马山,同你爸爸一起过春节的。”

农历腊月二十九日,这天一早徐大为就同妈妈一起,带着一些食品和爸爸的衣物去牧马山农场。

牧马山农场,距离蜀都市有90多公里,在双江县境内。那里没有通火车,只有公共汽车,但不能直达,是要转车的。

他们从蜀都市的南门汽车站上车,先赶到双江县。到了双江县,他们又转车去四面山公社。

到了四面山公社就只能徒步上牧马山了。当然,偶遇牧马山有车到公社购物,就可以搭乘便车上山的。

徐大为他们一路赶到四面山公社时也是下午了。没有来得及休息,他们就徒步走向牧马山。走出四面山公社约一公里时,他们看见有一辆货车,从山下往山上徐徐开来了。

“师傅好,帮帮忙,我们搭车上山行吗?”徐大为站在公路边向来车招手。

“你们上山找谁?”

“我爸爸在山上值班,我们是来陪他一起过年的。”

“你爸爸叫什么名字?”

“徐清海。”

“老徐我认识,要得,上车。”师傅打开驾驶室,里面坐有一个人,师傅就请王静瑶坐进驾驶室,叫徐大为上车厢。

货车在上山的路上慢慢地爬行,徐大为站在车厢上举目远望,这是他第一次上牧马山,心里还有些好奇。

到了。王静瑶领着徐大为向徐清海的住处走去。

牧马山原是一个驻军的农场,由于革命形势的需要,在几年前就改为了省直机关的五七劳动干校了,其实就是一个农场。

农场很大,房屋分散其中,样式相同,错落整齐,都是清一色的红砖瓦房,环境不错。

时逢春节前夕,农场显得十分清静,地里没有人干活。徐大为放眼望去,地里种植的小麦,刚露出浅浅的麦苗,长势没有他们青龙湖的好,田间地头还有一些长势不太好的冬季农作物。

“妈妈,我们种植的庄稼比这里的长势喜人。”

“那就好,他们这里的人大多不会干农活,当然没有你们的庄稼好哇。”

“你看,那里有个水塘,比我们青龙湖的小多了。我们的青龙湖一眼看不到边的。”他好奇地观望着农场的景象,看见那个水塘旁边有一幢房子。

“你爸爸就住在那里的,他平时的工作就是割草养鱼。”

“到了!”徐大为拔腿就跑,“爸爸——爸爸——我同妈妈来看你了!”

从房屋里走出一个身影,显得在偌大的农场里孤孤零零,像荒野中一棵独立的枯树。徐大为看清了是爸爸的身影。

他飞跑过去:“爸爸,我回来了!我和妈妈上山来同你一起过年。”

徐清海仍然愣愣地站在哪里,用手压着胸部,轻轻地咳嗽了几声。看见妻子儿子来了,他表面显得十分平静,没有表露出激动的神情,但内心却翻滚着激动的潮水,老泪从眼眶里向外奔涌。

徐家人分别了三年多,终于在牧马山团聚了,而且还是在一起过春节,这无疑让他们一家人享受着团圆的快乐。

见到了爸爸,徐大为立即把耿叔叔的话带到。徐清海就对儿子说:“耿清明对人耿直,他还记得我这个走资派。对了,他家有些什么人?”

“耿叔叔有一儿一女,儿子现在南边当兵,我们是很好的朋友,他的女儿跟我一起在青龙湖小学教书。”

“大为,张叔叔家的情况怎么样?”王静瑶这才想起问儿子。

“他们家好,他也有个儿子在部队服役,女儿跟我在一个生产队当知青。”

“张叔叔他们给你讲了我们的过去?”徐清海问。

“张叔叔说你是他的救命恩人。”

王静瑶问:“他们没有对你讲那张你的儿时照片?”

“讲了,他说是我们离开青山县时照的,留给他们做纪念的。”

“好了,你别在问这问那了,我带大为去钓鱼。”

“好啊,我喜欢钓鱼的,我在青龙湖也钓过鱼的。”徐清海就带着徐大为在水塘边钓鱼。

王静瑶忙着帮丈夫收拾家务。

“爸爸,你平常爱钓鱼吗?”

“现在农场的干部都放假回家过年了,没有人管的,我才敢钓鱼为你们改善生活。”

“你在农村习惯没有?”

“基本上可以的,那里的社员对我们知青很照顾的,特别是耿叔叔一直关照我的。对了,我还参加了修建青龙湖水库的大会战。”

“我在那里剿过土匪,真想再回去看看,看看我那些长眠在青龙湖的战友……”

“爸爸,这次你就给我回青龙湖去吗?”

“现在哪能行啊,爸爸现在接受劳动改造的。”

“那以后有机会再去。”

“当然要去的。大为,你一个人在那么遥远的地方下乡,我们又没有办法照顾你,还担心你小子受不了农村的苦日子,过不惯那里的生活,看见你长得比以前结实了,我们就放心了。”

“爸爸,你身体咋样?”

“还是老样子,没什么的,只是常常咳嗽。”

“你要好好保重身体,别让妈妈和我担心你啊。”

“我一个大人要你担心什么啊?只要你表现好,早日回城就是我们最大的心愿。”说话间,他发现儿子的渔竿在动:“注意了,你的鱼儿上钩了。”

徐大为定神一看,鱼线直往水里钻,他抓住钓鱼竿往上一拉,鱼线在水里横着跑:“钓到了,钓到了,快,爸爸帮忙。”

“不要慌,要慢慢地往上拉,不要用力拉猛了,猛了鱼就拉不起来。”说话间,徐清海也伸手帮徐大为拉鱼。他们慢慢地拉着鱼线,鱼一会儿浮出水面,一会儿又钻进水里。

“是条大鱼,今天你手气不错,鱼也欢迎你们来农场,它要犒劳你们。”

徐大为抓住了爸爸拉上坎的一条草鱼说:“爸爸,你看这条鱼有几斤?”

“至少有两斤多。”

“好大的一条鱼,今天晚上我们可有美餐了。”

“快拿进屋子里,不要让人看见了。”

“要得。”徐大为抓起鱼就进屋了:“妈妈,我钓了一条大鱼,快来看。”

“好好好,我晚上做给你们吃哈。”

过年都要吃团圆饭。今年徐家人在农场过年,虽然山上过年的氛围很淡,这里就只有他们一家人,但他们却感到今年过年,特别温馨幸福。

“年年有鱼。”妈妈把做好的鱼端上饭桌后,全家人就坐下吃年夜饭了。

饭桌上一共摆了6个菜肴,这是一个十分丰盛的年夜饭了。他们一家人吃得开心,笑逐颜开,有说有笑,洋溢着温馨幸福的情景。 R5rtEtKq7/yKAqecfGctBcAOjCsox/YdsIdNb4zwIH+/fU4DdDb6Psky9mHJilK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