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议功德于海上”的政治文化意义

秦始皇实现统一之后五次出巡,其中四次来到海滨。这当然与《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见关于秦帝国海疆“东有东海”,“地东至海”的政治地理意识有关。秦始皇多次长途“并海”巡行,这种出巡的规模和次数仅次于汉武帝,在中国古代帝王行旅记录中名列前茅。《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记载:“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登泰山之后,“于是乃并勃海以东,过黄、腄,穷成山,登之罘,立石颂秦德焉而去”。秦始皇行至琅邪地方的特殊表现,尤其值得史家重视:“南登琅邪,大乐之,留三月。乃徙黔首三万户琅邪台下,复十二岁。作琅邪台,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远程出巡途中留居三月,是极异常的举动。这也是秦始皇在咸阳以外地方居留最久的记录。而“徙黔首三万户”,达到关中以外移民数量的极点。“复十二岁”的优遇,则是秦史仅见的一例。这种特殊的行政决策,应有特殊的动机。战国秦汉时期位于今山东胶南的“琅邪”作为“四时祠所”所在,曾经是“东海”大港,也是东洋交通线上的名都。《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张守节《正义》引吴人《外国图》云“亶洲去琅邪万里”,指出往“亶洲”的航路自“琅邪”启始。又《汉书》卷二八上《地理志上》说秦置琅邪郡王莽改称“填夷”,而琅邪郡属县临原,王莽改称“填夷亭”。以所谓“填夷”即“镇夷”命名地方,体现其联系外洋的交通地理地位。《后汉书》卷八五《东夷列传》说到“东夷”“君子、不死之国”。对于“君子”国,李贤注引《外国图》曰:“去琅邪三万里。”也指出了“琅邪”往“东夷”航路开通,已经有相关里程记录。“琅邪”也被看作“东海”重要的出航起点。秦始皇在“琅邪”的特殊表现或许有繁荣这一重要海港,继越王勾践经营琅邪之后建设“东海”名都的意图。这样的推想,也许有成立的理由。而要探求秦始皇进一步的目的,已经难以找到相关迹象。

秦始皇在琅邪还有一个非常特殊的举动,即与随行权臣“与议于海上”。琅邪刻石记录,秦始皇“至于琅邪”,王离等重臣十一人,“与议于海上。曰:‘古之帝者,地不过千里,诸侯各守其封域,或朝或否,相侵暴乱,残伐不止,犹刻金石,以自为纪。古之五帝三王,知教不同,法度不明,假威鬼神,以欺远方,实不称名,故不久长。其身未殁,诸侯倍叛,法令不行。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昭明宗庙,体道行德,尊号大成。群臣相与诵皇帝功德,刻于金石,以为表经。”司马迁所谓“议于海上”,张守节《正义》称“议功德于海上”。对照《史记》卷二八《封禅书》汉武帝“宿留海上”的记载,可以推测这里“与议于海上”之所谓“海上”,很可能并不是指海滨,而是指海面上。秦始皇集合文武大臣“与议于海上”,发表陈明国体与政体的文告,应理解为站立在“并一海内”“天下和平”的政治成功的基点上,宣示超越“古之帝者”“古之五帝三王”的“功德”,或许也可以理解为面对陆上已知世界和海上未知世界,陆上已征服世界和海上未征服世界所发表的政治文化宣言。 IQynSUjr0g2H+t9uwxYFVyfZA10xBrjh1bJJVxplHoYK1mWZHi2Q06Ej0j+z/Bc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