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秦昭襄王言“无益”之学

秦始皇事后对于焚书事件有这样的言辞:“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所谓六国史书以及“《诗》、《书》、百家语”,或说“文学、《诗》、《书》、百家语”。所谓“不中用”,后来成为民间俗语。《说郛》卷六下萧参《希通录》:“俚谈以不可用为不中用,自晋时已有此语。《左传·成二年》郄子曰:‘克于先大夫,无能为役。’杜预注:‘不中为之役使。’”所言“晋时”,失之过晚。《困学纪闻》卷一九“俗语皆有所本”条则指出,“‘不中用’出《史记·外戚世家》《王尊传》。按《秦始皇本纪》:‘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盐铁论·散不足》也使用了这一“俗语”:“古者,衣服不中制,器械不中用,不粥于市。今民间雕琢不中之物,刻画玩好无用之器。玄黄杂青,五色绣衣,戏弄蒲人杂妇,百兽马戏斗虎,唐锑追人,奇虫胡妲。”可以看到,“不中用”,也就是“无用”。

《荀子·儒效》:“秦昭王问孙卿子曰:‘儒无益于人之国。’”秦昭襄王对在东方已经形成强势学术地位的儒学提出现实意义的质疑,立足点在于“儒”对于国家“无益”。也就是说,儒学对于执政者“欲致富强”的目的是“无益”的,是“不中用”的。

看来,秦执政者对于“无益”之学、“不中用”之学的抵触和否定由来已久。这种带有主导性意义的倾向,对于秦文化的风格形成了显著的影响。

通过对《韩非子》这一于秦政多有指导作用的法家名著中的相关论述,可以看到秦文化的这种实用特征,也有法家学说的依据。 qREGunIXAdD7hytwKecT+M2a7qBy1HUUU3URmmE779r8DfnQIkV0Ph1XHXhD3DT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