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情绪内核:“凉”与“热”

左权民歌真正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民歌之处,就是其独有的原生态的情绪内核:“凉”与“热”。但凡乡间唱民歌唱得好的,都绕不开这两个字。

“凉”是左权特有的一个形容词,有时候用在对情感的表达上——讲“圪凉”,有时候用在对人的评价上,对歌的评价上。民歌的“凉”,很难找到一个近义词去表述它,它也不是左权话里的“凄惶”,这是一种地缘性的情感,甚至是很多左权人内在的性格,在许多当地民歌手的演唱中都能找到这样的性格特质,早期的石占明、石存堂、王江兰,甚至是到左权的村子里随便找一个会唱歌的老大爷、老大娘,他们的演唱都会给你“凉”的感觉,但这不是一个唱歌时的特殊技法。

许多辽州民歌都给人“凉”的感觉。最经典的莫过于《没活好》的“沙蓬菜开花无叶草,这一辈年轻俺没活好”。王江兰女士曾唱过一句“西北风刮得冷森森,什么人留下人想人”。《旦哥》里有“为你不把冠来带,为你不穿红绣鞋,旦哥本是好人才,化成蝴蝶飞回来”,还有那句最著名的“樱桃好吃树难栽”。这样的情绪已经超越了本身的寂寞与难过,而转成了对整个人类命运的思考。一句句歌词就像反问:“人所受的苦难是为什么?”这个“凉”,就是一遍又一遍地反问之后,与生活的和解,以及依然乐观地生活着。找一个类似的情绪表达,最好的莫过于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的一句,“却道天凉好个秋”。

“凉”这样的情绪,最常出现在辽州小调里,这也与辽州的社会生态相关。对此,《辽州志·序》里的描写最为形象:

晋自唐虞首善,培养深醇,民淳俗朴,彬彬古风,历千祀而不 ,故三晋较他省独称朴雅,而辽为最。盖辽居万山深谷中,纾回曲折,袤延百里,商贾所不通,舟车所不至,民生于斯,能方而不能圆,能直而不能骫,能椎鲁而不能儇巧,能纤啬而不能奢华……

自然条件恶劣,但山地较多,不至于饥荒而死。往来交流较少,还保留着较为原始的生产方式,但是作为州府所在地,也会受到外来先进生产力的冲击,会让山民转而去思考这样那样的问题。小调大多都是辽州人自我情绪的表达,当他们转而去思考人生,就有了哲学的意味,这样的民歌就成了朴素的“天问”。这就是辽州人的“凉”:生活困苦,但可以忍受,却也要向老天要个说法过来。这是一种理想与现实的折中,“我平淡地活着,但我有着诗意的梦,我不能接受这样无道理的苦难,但我依然认真地过好当下的生活”。这可能就是辽州民歌留给我们最宝贵的情绪冲动、最朴素的哲学思考。

“凉”之外,就是“热”。“热”是辽州人的情绪释放,如果说“凉”是收着的,那么“热”则是奔放的、狂欢的,“狄俄尼索斯”式的。辽州的社火,无法考证是否与辽州的“火神信仰”有着直接的关系;但社火的形式,带有明显早期民间信仰的特征。在封建礼制盛行的时代,辽州唯有社火并不限制女性观看。社火也为左权民歌增添了无数的素材,成为激发民歌创作的核心动力之一。

社火为辽州民歌贡献的,主要是大量的花戏曲,多采用伴唱形式,也唱荤词,早期的样态是由两个男人来扮演,因而也就更加地肆无忌惮。一些歌曲已经成为一代人深入灵魂的记忆。经历过辽州社火的人,很少能忘记那种情绪充分释放的感觉,酒桌上、聚会时,一些老一代的左权人还会以伴唱或合唱的形式来表演一些经典的剧目,如《大娘呀》《二婶婶》《钉缸》《道秧歌》等。这样的歌曲,大部分词句比较直白,节奏欢快活泼,其中的一部分转化为了丑社火,多以搞怪取乐为主,如“高高山上放起火,人人说俺是怕老婆,要问那怕老婆还有谁呀,还有俺那黑二哥”。

孔家庄村王江兰(中)、王建明(右)接受年轻学者弓宇杰的采访 牛俊毅/摄

闹社火的火盘

“热”的情绪较“凉”更为原始和直接,相对于“凉”这样带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情绪,“热”则是一种共通性更强的情绪:“热”往往就在几天中出现,“凉”是常态,“热”则是偶尔的狂欢。把“热”的情绪作为左权民歌的另一核心,是因其保留不易。借助于特有的民俗活动,左权民歌把人类更为原始、原生态的情绪保留下来了,这是难能可贵的。“热”,无关于民族、血统,它是全人类共通的、原始的、宝贵的情绪需求,对于受封建礼教浸染颇深的中国社会,这样情绪的保留是难能可贵的。 TavHWl078dapwNnwOp5a7hXGgNj8H7VyTxvSEdli968kh+2H+L5Sa8FETD/qzZw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