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祁太秧歌的名称之争

关于祁太秧歌的名称,祁县、太谷县对它的名称至今尚存争议。究竟叫祁太秧歌好,还是叫太谷秧歌好,这没有好坏之分,他们的艺术样式和音乐特色基本相似,只有地域冠名之区别。在文水、交城一带表演的秧歌,实际上也是祁太秧歌。

2006年,祁太秧歌被评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后,名称又一次被固定了下来。太谷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孙贵明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审批前,省里组织我们在太原进行演出,导演的文本上写的就是太谷秧歌,说的也是太谷秧歌。据说,祁县得知这一情况,立即向省里反映情况,导演再排练的时候就说:‘太谷秧歌演员,不对,祁太秧歌演员……’导演的这一举动证明了祁太秧歌再一次记录在国家档案中已经是不可改变的事实。”

曾任太谷县地方志办公室主任的郭齐文先生在《山西地方小戏——太谷秧歌述略》中写道:

将秧歌定名为祁太秧歌是不科学、不合理的,是因讹传而产生的误记,是人为的这样命名。因为其命名者的根据如下:一是,根据清徐县尧城村旧舞台题壁上,记载有“祁太德盛社”的字样;二是,1951年,曾成立过祁太秧歌研改社。事实上,德胜社是由祁县、太谷两县艺人临时合办的班子,分则叫“祁邑德盛社”或者“太谷德盛社”,合则叫“祁太德盛社”。上述根据都是想当然,不足为据。真正可以作为依据的是民国九年(1920),太谷官府的一则公布于众的“禁止秧歌”的布告。文中有“太谷秧歌,素即驰名”之说。依此可知,“太谷秧歌”是其史名。把其命名为祁太秧歌,混淆了源和流的界限。这种秧歌源于太谷,县境内 329 个自然村,就有 167 个村子有秧歌班社的活动。祁县的许多秧歌名艺人,都是太谷的师父教的。当然,祁、太二县相邻,许多村庄犬牙交错,祁县的秧歌活动会反过来对太谷有影响,但不能因此否认太谷是秧歌的源头。所以,应将其称为“太谷秧歌”才是。

薜贵芬先生的《祁太秧歌述略》认为:“这种秧歌自清康熙以来,至抗日战争开始,称为秧歌。抗战时期,晋绥革命根据地曾称为晋中秧歌,1951年改为祁太秧歌,此外再无别名。”

太谷人普遍认为,1951 年 11 月,榆次专署文教局组织祁县、太谷、文水、交城四县的文化馆馆长选拔各县的秧歌名老艺人二三名,由祁县文化馆主办,以边演出边研究边改革的方法,贯彻“推陈出新”方针,成立祁太秧歌研改社,社长薛贵芬,副社长杨子森、刘焕玉,从此太谷秧歌改为祁太秧歌,在薛贵芬的各种文章中他坚持称祁太秧歌。

1982年11月24日,太谷县秧歌老艺人座谈会合影

解放初期,太原解放剧院演出的布告

实际上对于观众、对于研究和学习者来说,叫祁太秧歌还是太谷秧歌不是十分重要。人们将两个县合在一起叫也是常有的事,比如交城文水、平遥介休、汾阳孝义、襄垣武乡等,位置交换就显得拗口。

如果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审批时写成太谷秧歌,实际上也限制了其地域范围,祁县肯定是不接受的。改称太祁秧歌语感上不太好,改称晋中秧歌又太笼统,现在人们已经习惯了“祁太秧歌”这一称谓,改起来也并非易事。所以,还是将其称作祁太秋歌较为妥当。而且,郭齐文先生说道:“这丝毫不改变它的艺术属性。” kYOpdRRh0dtRH7iSq0nIQkc2dA2jy2xzjBghzwj33vnyUhRn0wfc+8Ri75f88CR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