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祁太秧歌是中国秧歌发展的高级阶段

中国秧歌的发展,大约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劳动插秧歌→地秧歌→高脚秧歌→武秧歌→秧歌戏→新秧歌剧。太谷秧歌于清代中叶完成了由歌舞形态到戏曲样式的转变,在光绪十年(1884),最终完成了舞台化。秧歌向戏曲发展,秧歌更像戏曲了。

山西是秧歌大省。《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中的“秧歌戏”词条,主要讲述的都是山西和周边省区的秧歌。而祁太秧歌在其中又占绝对比重。祁太秧歌在与周边秧歌的比较中,显示出了自身的特点。笔者根据多种资料整理出《中国秧歌分类图表》(见下页表格)。

传统的祁太秧歌,虽然很像戏,其实还是歌。因为它故事比较简单,情节单一,人物形象不丰满。太谷秧歌表达的只是一种情绪,而不是丰富的社会生活。

中国秧歌分类图表

20 世纪 50 年代,榆次秧歌剧团成立,散落在晋中各县的秧歌艺人团结在党的周围,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旧社会成长起来的著名秧歌艺人“盖平遥”“盖汾阳”“疙瘩丑”“蛤蟆丑”支撑起了一个专业的戏曲表演团体。1978年,太谷县召集本地年轻人,在老艺人香蛮旦的带领下,学习传统唱腔,编创新剧目。这两个团都进一步向梆子戏等大剧种学习戏曲的程式与规范,排演出了不少大戏。榆次秧歌剧团王金兰主演的《李双双》,太谷秧歌剧团孙贵明、籍红玉主演的《徐九斤升官记》,在当时取得了轰动效应,甚至有人拍过秧歌电视剧。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祁太秧歌的生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榆次秧歌剧团解体,祁太秧歌剧团名存实亡。榆次秧歌的老演员相继去世,在世的演员年事已高,不仅无法登台,而且没有学生可教。现存几个剧团的优秀演员都已五六十岁,他们自行搭班,在晋中各县农村演出,生存艰难。

在太谷县,现在有三个职业秧歌剧团,都是原太谷秧歌剧团演职员分离出来自行组建的。它们分别是以白利明为团长的“太谷美韵秧歌艺术团”,当家演员有白美云、孙贵明等;以刘双寿为团长的“刘双寿秧歌剧团”,当家演员有刘双寿等;以杨建桃为团长的“建桃秧歌剧团”,当家演员有杨建桃、杜牛斌等。

这些剧团不仅能表演秧歌大戏,而且能表演晋剧大戏,全是“风搅雪”班,就是两个剧种由一个团完成演出。

杨承迁(右二)和白利明(右一)经常走访太谷秧歌名老艺人,收集传统音乐和剧目 +SVt0jme1WyXPjUuph19mBhqVeo2xD51VJUQJWzWI6GMntrcf5ZWoKbYz1nMpcV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