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祁太秧歌是商业文明的产物

晋中位于山西中部,明清两代,这里商业活动频繁,创造出天下闻名的“晋商文化”。因此,晋中也成为中国第一商帮“晋商”的故里。这里产生了祁县的乔家,太谷的曹家、渠家,榆次的常家,灵石的王家等晋商大户。

晋商的活动遍及全国,贸易往来促进了文化交流。安徽的凤阳花鼓、湖北的采茶歌以及《小放牛》等节目先后传入,外地民间剧目的借鉴和本地创作题材的扩展,使秧歌开始向戏曲化发展。

地方志和晋商文化研究专家郭齐文先生讲道:“光绪年间,秧歌走上了舞台。太谷贾家堡人高保昌邀请晋剧名手‘二蛮旦’创办了‘武秧歌’,采用‘老西调’演出《翠屏山》《杀嫂》等剧目。光绪十四年,开始出现了秧歌的舞台题壁,“风搅雪”也开始出现,至此,太谷秧歌就完成了‘民歌小曲——歌舞——戏曲’的发展,开始成为晋中一带农村舞台上的一朵小戏之花。秧歌的发展,和晋商是绝对离不开的,在外做生意的人,三年一开张,才能回家。晋商规定不准进入烟花柳巷、不准带家眷、不准赌博,这三个‘不准’,就把晋商禁锢在商业环境中。”

晋商不是儒商,晋商大都是农民起家,所以秧歌与晋商的故事,就如同它与农民的故事一样悠长。数百年来,晋商行走在天地间,秧歌也流传在天地间,成了中国音乐文化宝库里的重要组成部分。秧歌唱晋商男女之情,唱晋商离别之情,唱晋商行走在大地上的一腔豪情,唱成了一座座巍峨的晋商大院,唱出了汇通天下的亿万黄金和比黄金更珍贵的晋商精神。

直接表现商人外出经商活动的秧歌剧目有《出东口》《出西口》《上包头》《上北京》《下四川》《回家》。东口,是关东。山西商人,具体说到太谷商人,尤其是三多堂曹家,就在东北经商。这样,就有大量的太谷人到了东北。比如秧歌《回家》的唱词中写得非常清楚,主人公张公子就是在沈阳经商的太谷人:

传统秧歌《回家》剧照,老娃娃生饰演张公子,香蛮旦饰演田氏

人在外边心在家,家留我妻一枝花,有心回家把妻探,铺子里身忙不能回家。/张公子,把话明,众位伙计你们听,今天我回家走一程,铺子里的事儿靠于你们。/张公子打马往前行,不觉得出了沈阳城,抬起头来用目睁,青山绿水真爱人。

而《上包头》唱的是丈夫到包头经商,妻子送别的场景。籍红玉的唱腔如泣如诉:

听说丈夫要上包头,不觉妻子泪长流,奴(我)的丈夫不用走,哎嘞么呀呼嗨呀,奴(我)的丈夫不用走。/丈夫一定要起身,挑个日子大通顺,丈夫再起身。哎嘞么呀呼嗨呀,丈夫再起身。/奴(我)与丈夫二杯酒,丈夫出外去了包头,买卖做得长久。哎嘞么呀呼嗨呀,买卖做得长久。/奴(我)与丈夫酒三杯,少住几年早回来,夫妻们姻缘配。哎嘞么呀呼嗨呀,夫妻们姻缘配。

“上包头”的目的是经商,唱词里写得异常明白“买卖做得长久”。

涉及商业活动的秧歌剧目也不少,比如《刘二开店》《算账》《换铜圆》《当板箱》《借当》。直接表现买卖过程中矛盾的就更多了,如《卖高底》《卖元宵》《卖绒花》《卖水》《卖画》等。

《卖元宵》描写农家小女上街买元宵,被卖元宵的小商贩调戏。她回家向嫂嫂哭诉。嫂嫂拿起木棒追打而去,打了卖元宵的。一个戏里正反两个商人,产生误会构成矛盾。《卖高底》写小商贩王老虎走村串巷卖高底,因买高底的二姑娘过分挑剔,二人发生口角,发展为打闹,最后不欢而散。

《卖元宵》的唱词是:

我小子今年二十七,家住太谷在城西。别的生意不会干,就会做个小生意。/今天本是元宵节,各样的元宵准备齐。买卖不大还可以,全凭我的这张嘴。/遇上强人把头低,遇上软人把他欺,遇上姑娘小媳妇,送她二斤也愿意。/今天不到别处去,泥梁村里碰运气。一边走来一边喊,我的元宵又好又便宜。

太谷著名晋商大院——三多堂全景 G0mW5mOFHqJWmQcqAm3YgFS+m99vxLw0Ajaycb25LbEKwSXVJlrDvLVrsGMhLPo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