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莲花落的艺术特色

莲花落源于隋唐之际,成于佛教传法之间,所以从内容上来说一脉相承的是劝人向善。早期多直接以佛经为主体内容;随着佛教的汉化、佛教文学的发展,至宋代已不以佛经为主体内容,但仍保存宣传佛教教义、弘扬真善美的唱词;明代以后,叙事的内容多了起来,这得益于章回体小说的兴盛。明代徐霖《绣襦记》中有郑元和与众乞丐合唱莲花落的描写,其唱词:

一年才过,不觉又是一年春(哩哩莲花,哩哩莲花落也)。小乞儿也曾到东岳西庙里赛灵神(哈哈莲花落也)。小乞儿摇槌象板不离身(哩哩莲花,哩哩莲花落也)。只听锣儿当当,鼓儿咚咚,板儿喳喳,笛儿支支,伙里伙里伙伙里伙里伙,小乞儿便也曾闹过了正阳门……

这一段的体制和格式与后世流传的莲花落基本相近,也属于四季莲花落。四季莲花落主要是因内容分为“春、夏、秋、冬”四部分而得名。

明之后,莲花落均以家常故事为主要内容了,抒情写景的很少出现了。各地区的莲花落各有自己的创作特色以及代表作。北京莲花落名艺人抓髻赵代表作《摔镜架》;绍兴莲花落源于清代初年,唱腔流畅、婉转动听,流传曲目有《珍珠塔》《闹稽山》等;云南姚安莲花落影响甚广,其唱腔也吸收了很多云南地方小调的内容,并兼容一些山歌,代表曲目有《数花名》《看妹》等;山西晋中莲花落的表演内容以大书为主,讲述古代侠客义士,如《三侠五义》《大八义》《小八义》《五女兴唐传》等。晋中莲花落在 1961 年前后由曹强先生发展形成太原莲花落。曹强,生于 1937年,平遥人,本名曹有元。1963年,曹强寻访到李连根,和他学习晋中莲花落。曹强一生创作作品百余段。2011年,莲花落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曹强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其作品均以小书帽形式呈现,短小精悍,贴近百姓生活,代表作有《立竿见影》《卖花生》《儿子迷》等。

各地莲花落的表演形式有不同之处,也有很多相似之处。相同的地方是:多为单人或二人为主要表演者,有说有唱,韵诵结合。“韵”指的是合辙押韵,“诵”指的是诵说或是带有特色的吟诵。

莲花落在数百年来还流传下来一个演唱原则,那就是依字行腔,每一句唱词都应当表达得清晰。“吐字不清如钝刀杀人”,这强调了曲艺众多说唱技艺中之吐字的重要性。要达到吐字清晰,那就要依字行腔。依字行腔要求演员按照唱词每一个字的声调变化规律来确定唱腔旋律的走向。如果不按照这个规律,所唱的字就会不真,这便会影响对故事情节的叙述。

北京莲花落为八旗子弟所喜爱,开演时,全体演员敲击十不闲的打击乐器,做一些舞蹈动作,唱《四喜》《八掌》等作为序曲,然后正式演唱莲花落的节目。表演有单人的,也有双人彩扮一旦一丑的,插科打诨,搞笑逗乐。冀东莲花落多以彩扮为主,一旦一丑。旦角彩妆“包头”,手拿手帕和折扇,丑也勾脸,手持乍板和节子击节,二人边扭边唱。南方的莲花落与北方的在形式上的不同点是,表演时多有“众人帮腔”,湖北莲花落、江西打莲花都是如此,但主要表演人员还是在一到三人之间。湖北莲花落艺人演唱时,左手拿两块“竹瓦”,右手拿一块竹板自打自唱。二人演唱时是一人为主,一人为辅。这二人演唱在后期也发展为一男一女的表演阵容。广西零零落是清乾隆年间形成的,主要流传于桂北地区,一人唱一人帮腔,并加“零零落长排落”虚词衬字——因此而得名。其多扮演乞丐沿街卖唱,以七言上下句或七言四句为一节,并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境即兴编唱。

莲花落的伴奏无外乎是使用竹板,在使用竹板的基础上,各地莲花落“各有千秋”,且都直接体现了当地的特色。竹板就是我们最为常见的大竹板与小节子。绝大多数莲花落演唱者都是自行伴奏说唱。北方的莲花落基本都是这样,一手拿竹板,一手拿节子,边唱边自己打节奏。而彩扮莲花落就是一人在台侧为演唱者用竹板与节子击节伴奏。山东落子还有特技表演,即把大镲抛到空中,然后转身踢飞脚,再把落下的大镲接住继续敲打、演唱。

莲花落的伴奏很少有使用管弦乐器的。绍兴莲花落早期使用竹板串铜钱敲击臂、肚、胸、腿以为节拍,后来改用三翘板击节,另有四胡伴奏,音乐性较强,婉转动听,非常利于抒情,特别受观众喜爱。

莲花落的音乐有一个特点,曲调非常多,多配合即兴表演,依字行腔,形成了吟诵感的音乐性,并没有固定曲牌。所以各地莲花落音乐有几个共同特征:一是音乐源头均来自佛曲;二是唱腔为上下句结构,同时吸收了当地民间小调的元素;三是绝大多数的莲花落曲子没有管弦乐器来伴奏,多是由演员用竹板自行伴奏。 9OUm9PKEY3iROhd9TFr0G1P0I72s7EeunaJBHKDwTjMCYzTyUsT0ICxIptG1rm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