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莲花落的由来与发展

莲花落起源于隋唐,它的发展与佛教传教息息相关。佛教在汉朝传入中国后,不断吸收包容中华文化,深入民间,流行于市井;虽在六朝期间多次发生来自朝廷的灭佛运动,却在隋唐以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中国人根据自己的民族特点,改造了这一外来宗教,使其发展为中国佛教,并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

当时最受人们欢迎的是禅宗与净土宗。下层民间广为流传和信奉的是净土宗。净土宗不同于禅宗是以追求佛教哲学为目的,净土宗宣扬阿弥陀佛,即可往生极乐世界清净佛土,因而它成为民间最为通俗的信仰。信众都自发地参加佛事活动,佛节众多,举办得都非常隆重,其中不乏音乐、舞蹈、讲经、说法等形式,这促进了佛曲、转读、梵呗、变文、俗讲、宝卷等形式向技艺化演出的转变。

许国霖《敦煌杂录》中录有两种“散花乐”的内容,皆为宣传佛教教义的。如:

(散散花花乐乐)奉请释迦如来入道场(散花乐)。

(散散花花乐乐)奉请阿弥陀入道场(散花乐)。

(散散花花乐乐)奉请观世音入道场(散花乐)。

道场庄严极清净(散花乐)。人间天上无比量(散花乐)。

这种用虚词衬托实词的方法在当今乐曲类曲艺中仍有很多的应用。晋中莲花落在1949年以前依然有着类似的表现:“一朵花儿开,朵莲花,摘枝花儿戴,落莲花。”根据老艺人讲解,都是这样加上“莲花”这一虚词才算真正的传统晋中莲花落。

莲花落一词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是南宋僧人普济所编著的《五灯会元》:“俞道婆,金陵人也。市油糍为业……一日,闻丐者唱莲华乐云:‘不因柳毅传书信,何缘得到洞庭山。’忽大悟……”在宋元时,莲花落作为乞食词在民间流行。如元代无名氏作《醉太平》小令“叹子弟”中有“暖堂院翻作乞儿学,做一个莲花落训道”之语。明代宣德时,朱有燉所作杂剧《李亚仙花酒曲江池》第四折中有四净同唱“四季莲花落”,共有春、夏、秋、冬四段,这种莲花落与后世流行的莲花落不甚相同。明代徐霖《绣襦记》中有郑元和与众乞丐合唱莲花落的描写,此属于四季莲花落。

莲花落早期多为即兴的文字游戏或写景抒情的小段,这些小段与三贞九烈、二十四孝、十二月花名等都不是叙事的莲花落。明代叙事的莲花落,所见的只有万历间无名氏《鸣凤记》第二十三出《拜谒忠灵》中乞丐所唱的一段。 m8XpCcIAGfnerbDkGPwlK7BWPZzVYiW84OnNDQDJ8XKM49/9P/wkHFbSpF0hHKD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