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源远流长。形意拳起源于心意拳,早就是天下定论。心意拳何时由何人所创?至今却尚无定论。有人认为,心意拳是宋代名将河南人岳飞所创。更多的人认为,心意拳是明末清初的姬际可创立,由他的门人流传到山西中部和河南等地。
姬际可( 1602—1683) ,明末清初山西永济人,据乾隆《姬氏族谱》载:“际可,技勇绝伦。老年破流寇于村西,手歼渠魁,人号‘神枪’,训次子,字龙峰。传艺河南,至今人以夫子事之。”太谷流传的《六合拳序》载:“独我姬公,名际可,字隆风,生于明末国初,为蒲东诸冯人氏,访名师于终南山,得武穆王拳谱。”诸冯是指明代永济县陶邑乡诸冯里,姬际可是明代永济县诸冯里北义平村(今永济市张营镇尊村)人。
《六合拳序》记载,姬际可为了适应徒手自卫的需要,在传统武学文化基础上苦研多年,以枪理为拳理,揣摩动物争斗之技,以六合为法则,以意由心生,心之发动曰意,意之所动为拳,创编出“心意六合拳”,又称为“意拳”“六合拳”“际可拳”。
心意六合拳是怎样传到祁县,成为戴氏心意拳的呢?时间久远,史料匮乏,这段传承历程扑朔迷离,有多种说法。常见的说法来自《六合拳序》。姬际可游历河南、安徽等地时,传艺给安徽秋浦(今安徽省贵池市)人曹继武(1671—1706)。曹继武的徒弟之一便是山西祁县小韩村人戴龙邦。戴龙邦(又写作龙班、隆邦、龙榜,1713或1720—1802),是戴氏心意拳的创始人。戴龙邦“游至池州,(曹)先生以此拳授余,学之十易寒暑,先生曰:‘子艺成矣。’余回晋至洛阳”。
另一种比较普遍的说法,首见于祁县著名拳师戴魁(又名戴奎,1874—1951)指导徒弟郭映田编订的《心意拳术学》。该书记载:“龙班之艺,实学于李贞师、金世魁师。李贞传心意,金世魁传闸势。又李、金二师系河南鲁山县人。”(龙班即戴龙邦;李贞又写作李政、李榛。)
布学宽在《太谷形意拳沿革纪略》中的记载可以印证戴魁之说。布学宽写道:“清代中叶,河南人李政精通形意拳术,并开门收徒。其时祁县戴隆邦在河南佘其镇开设十家店,接待来往客商,闻李政名,拜李政为师,尽得其诀。”佘其镇在河南南阳,又作赊旗镇,今称赊店镇。
根据戴魁等人的说法,戴龙邦传给儿子戴文量、戴文雄(又作文熊)等人,从而开创了戴氏心意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