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尚武民风是形意拳产生和发展的内因

山西武术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有着深厚的地域文化基础。山西与北方游牧民族为邻,地处边关,乃兵家必争之地。古代的山西人对强身健体和保护人身财产安全的需求较为迫切,形成“人性劲悍,习于戎马”的尚武精神。春秋时期“士为知己者死”的义侠豫让,战国时期“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的剑术名家盖聂,以及历朝山西籍的名将,如卫青、霍去病、关羽、张辽、刘渊、石勒、石敬瑭、刘知远、李存勖、尉迟恭、薛仁贵、杨业、狄青等均影响巨大,他们的高尚品质、高超武艺代代相传,对宣扬武术,歌颂武德起到了重要作用。

道路交通艰险带来的安全需要推动了山西的尚武之风。旧时,山西地理环境相对封闭,境内平川较少,山高坡陡、沟深谷窄之地较多,即便是官道也充满了重重险障,兼有土匪、强盗出没,即便一县之内的路途都不安稳,更别说跨县出省的长途跋涉了。因此,习武成了许多远行人必要的生存技能,商帮雇用镖师是保护人货两全的常见方式。由于刀、枪、剑、棍等器械不便携带又惹人注意,所以拳术、鞭杆等武术在山西极为盛行,成为山西的地方武术特色。

尚武精神强化了山西人刚劲直鲁、淳朴坚韧的民风特质,因此民间武术成为城乡日常生活里一种常见的娱乐方式,习武者和武术村落极为多见,各种武术人才层出不穷。金元时期太原人白玉峰被赞誉:“此乃近世技击家之泰斗,大河南北,莫与伦比。”元朝太谷人高福精通武技,以战功升至龙虎卫上将军,明朝新绛人王宗岳乃一代武术大师,著有影响深远的《阴符枪谱》《太极拳论》。在晋中地区,武术以太谷、榆次最为盛行。以明清两朝科举考试为例,太谷县有武进士20人、武举人195人,榆次县有武进士 26 人、武举人 234 人,且两县有武状元 1 人、榜眼 2 人、探花 2人。

太谷民间武术发达。咸丰《太谷县志》记载了义侠石镇宇的故事,明朝末年,太谷县固庄有个义侠石蕴咸,字镇宇,武功高强。石镇宇曾不慎被土匪绑架,经历九死一生,后被赎归家。身体康复后,他把固庄周围乡村众多习武的青壮年召集在一起,共同防范土匪。两年后,土匪又到固庄抢掠:“不知镇宇已有备也。贼中其伏,斩获千余,生擒五百余……”一举打败凶猛的土匪。1644年,明朝官员桑芸被押送至闻喜小水头时逃脱,后经过固庄,被护村的村民捉住押到石镇宇面前。石镇宇感到桑芸不是普通人,问明情况后不仅将路费和毛驴还他,还护送他返回家乡榆次。后来,桑芸仕至广东右布政使,被顺治皇帝夸赞为“天下第一清官”。 F+YOZ9X6d/DG6JHmJaCgFyUJBaydWbGTy7JOSUcA1SWfNC9Exfha4AWKoSY90VC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