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文水鈲子的流传地域、班社组织

文水鈲子发源于文水县岳村,广泛流传于文水县及汾阳、交城周边地区。据考证,产生原因系为取悦麻衣仙姑,在求雨活动中创出。文水鈲子历史悠久,在“文化大革命”前没有固定的职业班社,演奏者大多是自发组织的农民团体或鈲子爱好者,后因历史变迁,专业从事鈲子演奏的人越来越少,渐趋消亡。

20世纪80年代,省、地、县文化部门多次组织专人进行搜集、考察,在现任文水鈲子艺术团团长武济文及一批鈲子爱好者的极力挽救下,文水鈲子得到整理、继承、发扬,特别是在参加国际艺术节一击成名后,知名度与日俱增。沐浴着国家的大好政策,文水鈲子的演奏由过去民间班社自发组织的即兴表演,演变为有组织的文化活动,特别是在 2006 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标志着文水鈲子表演由过去民间社火等小型活动转变为大型庆典活动,由走向衰败的民间活动转变为受国内学界关注的民间文化。

文水鈲子的迅速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的鈲子民间艺人,通过表 1.1梳理,让我们对这些质朴的民间艺术家们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目前,这一代文水鈲子的传承人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对文水鈲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随着时代变迁,为使文水鈲子在现代文明中不被淘汰,与时代接轨,他们对文水鈲子进行了抢救、保护,收集整理,制作民间音乐集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同时,注重文水鈲子在新时代的发展,从演奏技巧、创新发展等方面入手,制定一系列的计划,使这一古老艺术重新焕发青春,叩响时代的舞台,为文水鈲子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表1.1 民间艺人介绍

老艺人李双贵

采访团长武济文

采访鈲子老艺人李双贵 KUvP2mGpoCMuGJeV2ZRBXJ7Y9ixUp2Hb7nEtc0B8IbcyPB4bxJ0zgNyCKuiC79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