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在鸿门宴上向项羽赔罪之后,求得了暂时和解,为了表示诚意,他将咸阳的守军主动撤回灞上。于是,项羽立即号令三军,向咸阳城进发。
项羽的家族史就是一部血淋淋的抗秦史,战死者不下数十人,他推翻秦王朝的目的,就是要报仇雪恨,重新恢复大楚国的地位。
家仇国恨,注定了他是历史和文化建设的破坏者。《史记·项羽本纪》载:“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一时间,咸阳城内横尸遍野,血流成河,惨不忍睹,整个咸阳笼罩在血色恐怖之中。
一位名叫韩辄的有识之士,拦住项羽开往咸阳宫的战车,当面劝阻说:“大王!不知您是否注意到关中地形?她既有秀美的渭水,又有耸峻的华山,东有函谷,西有散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谓之四塞之地,金城千里。这里土地肥沃,出产丰富,正是建都称霸的好地方。您难道不想学学秦王,在此建立国都吗?”
项羽并未看好关中,他十分轻蔑地道:“这里的人是秦王鹰犬,地是穷山恶水,哪及江淮鱼米乡。俗话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能看得见?我要让故乡父老和以前那些藐视我的人看看,今日的项羽是何等的荣耀!”
太阳不是在升起,而是在渐渐沉落。
深通兵机的韩信十分清楚,就地缘优势来看,建都关中是唯一的选择,放弃关中意味着放弃天下,而彭城四面受敌,进退失据,说明项羽缺乏战略远见。在鸿门,他只是失去一人一次机会。在咸阳,一味地冲冲杀杀,残暴无知,将失去的是天下。韩信彻底绝望了,他不再做任何努力,不再向项羽出任何建议。
汉王元年(前206)二月,在秦宫废墟烟火未熄时,项羽便开始处理善后。最为棘手的是,如何处理好刘邦和楚怀王熊心的安置问题。
刘邦先进咸阳,楚怀王熊心已有前约,项羽派人去劝说熊心撕毁当初的誓约,不要封刘邦为关中王,没想到熊心不同意。项羽大为震怒,熊心在盱眙山中牧羊时,为叔父项梁领头所立,不过是一个傀儡而已,可他却在处理前上将军宋义等许多重大问题上,处处有意为难自己!
项羽决定甩掉熊心,自行做主,名义上尊熊心为“义帝”,奉为天下共主,实际则将他废置到江南郴县(今湖南郴州)。
分封方案很快拿出来了。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据九郡,都彭城,并将原秦国和六国的疆域分封给十八个诸侯。
范增鸿门宴上未能说服项羽,加深了他遏制刘邦的决心。根据他的建议,为了提防刘邦,不封刘邦为关中王,改立汉中王,据交通闭塞的巴、蜀、汉中之地,定都南郑。封章邯为雍王,定都废丘;董翳为翟王,定都高奴;司马欣为塞王,定都栎阳;英布为九江王,定都六县;吴芮为衡山王,定都邾;共敖为临江王,定都江陵;田都为齐王,定都临淄;田安为济北王,定都博阳;田市为胶东王,定都即墨;赵歇为代王,定都代;张耳为常山王,定都襄国;韩成为韩王,定都阳翟;申阳为河南王,定都洛阳;魏豹为西魏王,定都平阳;司马卬为殷王,定都朝歌;臧荼为燕王,定都蓟;韩广为辽东王,定都无终。田荣屡次弃项羽,不肯合作,又不肯领兵从楚攻秦地,未予封赏。成安君陈余,钜鹿大战与张耳有争执,抛相印离去,也不跟随楚军入关,因其平素贤名远播,又有功于赵国,封南皮三县。
昭书下发各诸侯的同时,项羽下达命令,要求各诸侯从速启程去封地。
当消息传来,刘邦和将士们万分震惊!
楚怀王有约在先,谁先进入关中,谁为关中王,霸王后进关中,反把我们发往巴蜀、汉中去受罪,这无疑是在我们头上拉屎,乘现在还没有走,不如跟西楚霸王拼啦!
丞相萧何连忙劝阻。现在我们的实力远不如项羽,如果交战,必然百战百败。巴蜀、汉中虽是偏僻,但并不像我们想象的荒凉,唯愿大王尽快前往汉中南郑,登上王位,招觅豪杰,坐观天下之变。
刘邦接受萧何劝告,隔天上午仓促拔营启程,除了项羽允许他带去的三万人外,咸阳百姓自愿跟着去的还有一万多人。
当刘邦率部走出关中,前面的道路却是异常难走。要进入汉中,需要跨越三千米以上的秦岭,经过险峻的山峰,必须用一根根桩木打到悬崖上,再在桩木上铺上木板构筑起来,秦人将它称为“栈道”,这却是通往汉中,进入巴蜀的必经之路。士兵们背负着干粮,马匹驮着营帐,小心翼翼地盘旋在栈道上,一不小心,就会连人带马坠入深谷,摔得粉身碎骨。
巴蜀,主要在今四川境内。东部为巴,西部为蜀,毗邻相连。当时四川盆地在地形上为“四塞之国”,荒蛮僻地。“巴”字古体有如蚯蚓,蜀字也包含有“虫”在其中。古代交通极为困难,唐代大诗人李白发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
汉中,北屏秦岭,南亘巴山。它和关中的直线距离虽不很远,最大的障碍是北方的高山——秦岭,所以距关中虽近而很少往还。在秦代,那些犯有重罪,判处流刑的人,就被流配到这些地方。
由杜县南部,翻越秦岭,沿着子午道就来到了蜀地的褒中。历史上的美人褒姒就出生在这山沟里。入褒谷口不远,便是险峻陡峭的七盘山,这里便是出南郑(陕西汉中市)的古栈道的咽喉,再往前走就到南郑了。
巴蜀栈道
在此之前,张良已被封为韩国司徒,他本应随韩王成去阳翟就任,但与刘邦交情很深,不忍分手,所以决定亲自将刘邦送往南郑。
张良是秦汉之际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他面容姣好,很像眉清目秀的女子,虽是文弱之士,但他秉性刚毅沉稳,志向不移。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爆发,张良便去投效,途中得到陈胜兵败被杀的消息,他不得已转投景驹。可在沛县东南相距不远的留县,遇到了沛公刘邦。具有游侠性格不拘小节的刘邦,就将自己心中蕴藏了很久,而无法解决的许多问题,率直地提出来就教于眼前文弱书生,张良逐一分析。听到张良高论,刘邦大为惊诧。眼前这个不起眼的青年,胸罗之博、见识之广,是自己前所未见的。两人愈谈愈投契。后张良以复国为志,在失败后又重归刘邦,以三寸舌为王者师,竭力帮助刘邦西进咸阳。
前不久,在刚得到项羽分封消息时,张良还将刘邦赠予自己的二千两黄金和二十升珍珠,悉数送给项伯。请项伯帮助向项羽求情,汉中与巴蜀邻近,是刘邦手下郦商攻入秦关后一并取下的,刘邦愿居汉中领巴蜀。没有想到项羽与范增居然同意了。可以说,刘邦能有今天,与张良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临别时,张良又向刘邦献计,项羽将你封于巴蜀、汉中,显然是别有用心,不妨将计就计,烧了褒斜道,表明自己无东归之意,大王可以一心在汉中训练兵马,一旦形势有变,可出其不意杀将出来。
刘邦对张良言听计从,下峣关,入咸阳,正是张良的运筹;鸿门宴上,使刘邦安然脱险,也是张良巧于周旋;火烧栈道,尽管刘邦不太想得通,但他还是无情地下达了烧绝的命令。
就在此时,张良送罢刘邦回来,韩信离开楚营却追了上去!
项羽虽平了强秦,未必是天下人的福分,以恢复六国为起始的韩信,思想上有了重大转变。韩信预判到,如今像战国的局面,诸侯之间互为攻伐的局面又将出现,天下必将陷入长久的混乱之中,战争的一个重要爆发点就是刘邦。
其一,项羽不是安天下的主儿。搞分封是春秋战国时合纵连横的旧思维,他只想做个诸侯长。目睹了项羽分封的过程,又人为地造成许多新矛盾,除刘邦外,齐国田荣长期同项家对立,现在又没有封王,对项羽更加不满;张耳、陈余一个跟随,一个没有跟随项羽入关,张耳封王了,陈余却没有封王;韩广和赵歇二人,早在陈胜起义初就分别当上了燕王和赵王,也没有跟随项羽入关,这次分别被改封为辽东王和代王,他们都对项羽不满意。还有长期游击作战的彭越,这次也没有得到封赏,也是对项羽耿耿于怀。这些都是天下大乱的祸根。
其二,刘邦的潜力忒大。受经历限制,贵族的项羽只是一个复仇者,而一介平民的刘邦不同,在秦时虽一无所有,秦灭六国,也无所失,反秦只是出于大义。所以,他在反秦过程中,能平和相待,从容行事,宽容待人,显示一种能屈能伸,较雍容的气度,从弱到强,一步一步地走向壮大,脱颖于群雄。特别是刘邦废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秦人欢欣鼓舞,明显起到了争取民心的作用。纵观天下,能安民者,必为刘邦。
其三,自己更换平台的时候到了。两年的楚军统帅部工作,作为项羽的近卫武官,韩信一直无法走进项羽的心灵,他越来越不安,许多想法难以表达。而执戟郎中并非所求,出于门第之见,项羽也绝不会重用自己。原因很简单,项羽为故楚国大贵族,韩信出身平寒,彼此难以接近,虽有奇谋妙策也必不被重视。英雄岂无用武之地,要想有所作为,干一番大事业,必须更换平台!但他明白,他不是那种呼风唤雨的领袖人物,故投奔汉王刘邦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
这是一个追逐梦想的年代,就在项羽的声望到达顶点时,韩信毅然决定,重新出发,准备下一次天下大乱时,一展自己的抱负。